10月5日,继作家莫言之后,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成为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研究成就获奖,成为第12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现年85岁的屠呦呦还是中国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她一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也正是因此,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该奖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当时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获奖,引起全球对于中医的关注。
早在2011年,在成为首位获得“美国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的中国人后,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荣誉。
但在10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中国记者问道,“关于屠呦呦,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你怎么评价这个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回答说:“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他接着回应说,“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回答非常微妙。这位委员虽然并没有直接使用“中医”一词,但是他所使用的“传统医学”一词显然包括了“中医”。
在中国国内,对于屠呦呦的获奖,也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医是否科学以及屠呦呦获奖是否与中医有关系的巨大争议之中。
早在屠呦呦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之后就引起过上述的争议, 社会舆论迅速分裂为两派,中医支持者欢呼雀跃,中医否定者嗤之以鼻。
此次屠呦呦中医的支持者们说,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医药的胜利和骄傲。
但中医的怀疑者们认为,屠呦呦的获奖与中医完全没有关系,对中医的未来不要过于乐观。怀疑者们普遍的观点认为,屠呦呦研究的是中药的某种有效成分,即化学提取物。这种有效成分虽来源于中草药,但性质属于化学药品,属于西药范畴。而中医本草学选择的中药是纯天然的自然产物,而非经过化合提取的某种有效物质,这是本质的区别。
早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中国知名的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就认为,青蒿素与中药没有关系。他还称,不要因此对中医创新抱有多大希望。方舟子还是一位坚定的中医反对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屠呦呦获得诺奖后,中医怀疑论者除了指出获奖与中医无关之外,还再次把争论引到了中医是否为伪科学的道路上。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和一些科技博客上,中医批评者仍认为传统中医由于固步自封、难以测量等原因不会有出路。
1970年代,著名的美国生物学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博士在他的名著《水母与蜗牛》一书中曾经对传统医学进行了无情的批评:“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直上溯到几千年前医学的源头处,这个行当就仅凭纯粹的猜测和粗糙的试验一路走过来。很难想像,在人类的诸多努力之中,还有什么事业比这个行当更不科学。”
在中国,100多年来,传统医学一直以来也遭受着托马斯式的诟病,中医是否科学以及围绕中医的存废,也一直争论不休。
但随着中西医之间不断的融合以及人们对于传统医学现代化观念的不断深入,一种更为居间和客观的意见认为,围绕中医的简单争议并无意义,从解决医学问题以及保障人们的健康而言,中西医都应该变得更为包容,取长补短。中医也应该走出传统的模式,借用现代科技手段,走上一条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屠呦呦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诺奖委员会并未直接鼓励中医,但该委员会也承认,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得益于传统医学。
“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屠呦呦说,这个处方出自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青蒿素的案例是中国现代制药成功的典型案例,但不能以此来论证中医药的有效性。”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俊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现代医学要求任何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机制及其成分必须要有科学数据所证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