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味儿”剧35年:四九城里的“小人物”故事缘何成为“香饽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味儿”剧35年:四九城里的“小人物”故事缘何成为“香饽饽”

在过去十年,“京味儿”剧越来越呈现出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的特点。

文|Vlinkage

热闹熙攘的胡同、宽绰疏朗的四合院、悠长响亮的鸽子哨、地道浓郁的京片子、充满怀旧氛围的时代印记……这些京腔、京韵、京味元素慢慢在电视剧《新世界》中铺展开来。开播以来,该剧单集收视率多次破2,vlinkage电视剧播放指数位居top1,再次掀起了一股“京味儿”追剧热潮。

其实,近些年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芝麻胡同》等多部饱含浓郁“京味儿”的作品都取得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不但电视观众喜欢,网络端的年轻人也爱不释手。不仅北方观众青睐,连南方观众也没有缺席。那么,四九城里“小人物”,凭什么能够成为全网、全国通吃的“香饽饽”呢?

35年图鉴:题材愈发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

“京味儿”题材的开山之作,要从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讲起。《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豆瓣评分8.3。讲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和侵略者占领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家四代人和他的街坊们的生活,是80年代最具代表的“京味儿”剧。

除《四世同堂》外,80年代还有多部豆瓣高分“京味儿”剧。比如,由梁天主演的《钟鼓楼》豆瓣8.5分,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九户人家的喜怒哀乐。由冯巩、倪萍主演的《那五》讲述了“八旗子弟”那五坎坷荒唐、可笑可悲的一生,豆瓣8分。这一时期的“京味儿”剧大多以“家国情怀”为主,将个人生活和情感隐藏于“家国大义”之后。

1990年的《渴望》作为国产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也将“京味儿”剧的视线从英雄人物的身上转移到了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这部剧不仅让张凯丽、李雪健等人红遍大江南北,更让“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成为一道风景线。1992年的《皇城根儿》同样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室内剧,讲述了中医世家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捧红了王志文和许晴这对荧屏情侣。

《渴望》开启了大众文化时代,也带动了国产情景喜剧的发展。豆瓣8.9分的《编辑部的故事》、9.3分的《我爱我家》、9.1分的《小井胡同》均出自1992年-1996年,这些作品以更年轻的视角审视生活。“京味儿”十足,诙谐幽默的剧情和台词,让观众在感受”京味儿”文化的同时,不自觉地学起了“北京话”。

进入21世纪后,“京味儿”剧迎来了繁荣期,百花齐放、好不热闹。2000年-2010年也是“京味儿”剧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鸽子哨》为代表的家庭生活剧;以《前门楼子九丈九》《狼烟北平》为代表的历史抗战题材;以《茶馆》为代表的年代戏;以《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为代表的青春爱情剧……

与以往“京味儿”题材相比,2001年开播的《大宅门》,展现了恩怨纠结的世家兴衰卷,还原了老北京大家族的生活场景,开创了“宅门戏”的先河,至今无出其右的作品;2007年播出的《奋斗》则将代表了“京城新青年戏”,将关注视角对准了“新北京人”和“北漂”,随后扎堆出现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等。

在过去十年,“京味儿”剧越来越呈现出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的特点。题材细分越来越精准,其中,以《正阳门下》为代表的“大杂院戏”,通过胡同、四合院左邻右舍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地道的北京人在世事变化中的做派。还有《风车》《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剧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北京城的时代变迁。

“京味儿”剧凭什么走红?

所谓“京味儿”剧,指的是取材于北京、拍摄于北京,用北京话叙事北京人在北京城的故事,充满了京韵京味,形成了以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电视剧流派。那么,“京味儿”剧为什么受欢迎?

一是文化原因,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承担着将文化的温度辐射全国的功能,其他地方的观众都对北京有文化认可。二是历史原因,皇城根下、四九城里发生的人和事,每个个体的发展同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每个大时代里的生动注脚,都有独一无二的可看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京味儿”剧在剧情台词、文化景观、人物塑造、戏曲建筑等方面均着独具匠心的鲜明特色。

首先,脆生的京片子,及其所蕴含的京式幽默是“京味儿”剧席卷全国的一大利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乐天派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都通过“贫嘴”幽默风趣地表达出来。《奋斗》也不乏“耍贫嘴”的台词,陆涛、向南等主人公将生活的琐事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表达,将观众带入忍俊不禁的情境中。《新世界》中频繁出现的“局气”、以及最具北京特色的语气词“丫”,也都让人会心一笑。

其次,“京味儿”音乐也是剧集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在《四世同堂》中,悲壮有力的京韵大鼓强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氛围。在《大宅门》中,以京剧音乐为音乐主线,演绎了一个爱恨情仇、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五月槐花香》,主题曲以大鼓、琴书、昆曲为素材,以浓浓京味传达着人生的苍凉与世事的变迁。

第三,人物风骨构成了“京味儿”剧的灵魂。《渴望》里的刘慧芳,她身上的无私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豪气、乐观、洒脱,自带爷范儿,让人难忘;《芝麻胡同》里的严振声,坚持用好豆子制酱,诚信至上的“京商文化”内涵跃然屏幕;《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一辈子都是顶天立地的“纯爷们儿”;《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柱、许大茂、秦淮茹、三位大爷,每个人物都形象生动,就连四合院里的老太太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北京的市井文化和风俗民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看点。《新世界》里展现了京剧、昆曲、京西太平鼓等“非遗”技艺,体现出北京城特有的风土人情。第一集中,天桥耍猴、说书、看京剧等,都把老北京的烟火气表现淋漓尽致。《芝麻胡同》抖空竹、顶缸、吞宝剑、拉洋片、双簧等难得一见的老北京传统技艺也露出庐山真面目。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宅门》《前门楼子九丈九》《正阳门下》等剧中,胡同、四合院俨然是“京味儿”文化的地标象征。而到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剧中,酒吧、咖啡馆、商业街等新式建筑取代了曾经的记忆。可以说,“京味儿”剧在演绎北京市民阶层生活百态的过程中,也呈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规避刻板化和模式化,“京味儿”剧如何创新?

在如今的创作环境中,如何能在“京味儿”题材下有新的表达,成为此类剧创作的一大难题。“京味儿”不能刻板化和模式化,不能只强调地域性的特点。“京味儿”文化是作为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只有另辟蹊径,在题材类型、立意创新上下足了功夫,才能做到推陈出新。

在这一点上,《芝麻胡同》做到了独树一帜,这部剧将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建立在“兼祧”这一封建宗法制度上,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聚焦非遗酱菜,让人物的塑造“有迹可循”。此外,《情满四合院》以“小人物”承载历史、见证历史,潜移默化地将外面大千世界的变化浓缩在邻里间的人情冷暖之间,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

不得不承认的是,“京味儿”剧之所以取得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创作者的积极探索。纵观“京味儿”剧的创作者,大都是一批土生土长的“京味儿”导演。比如《大宅门》的导演、编剧郭宝昌,《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正阳门下的小女人》的导演刘家成、《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导演赵宝刚、《生逢灿烂的日子》的编剧果靖霖,在一众京派创作者的加持下,保证了剧作的原汁原味,保留了北京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活色生香的人物。

最后,“京味儿”剧在取材上虽然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但其核心的关注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根植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接下来,由刘家成导演的《向阳而生》根据熊顿真实经历改编,为“京味儿”题材注入了一抹现实主义的况味。由李易峰、江疏影主演的《我在北京等你》则将北京定位追为“梦者的初心”,把目光投向海外归来的香蕉人,京味元素势必也将与时俱进迎来创新突破。事实上,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创作好的剧本,才能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展现“京味儿”剧的“精气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味儿”剧35年:四九城里的“小人物”故事缘何成为“香饽饽”

在过去十年,“京味儿”剧越来越呈现出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的特点。

文|Vlinkage

热闹熙攘的胡同、宽绰疏朗的四合院、悠长响亮的鸽子哨、地道浓郁的京片子、充满怀旧氛围的时代印记……这些京腔、京韵、京味元素慢慢在电视剧《新世界》中铺展开来。开播以来,该剧单集收视率多次破2,vlinkage电视剧播放指数位居top1,再次掀起了一股“京味儿”追剧热潮。

其实,近些年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芝麻胡同》等多部饱含浓郁“京味儿”的作品都取得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不但电视观众喜欢,网络端的年轻人也爱不释手。不仅北方观众青睐,连南方观众也没有缺席。那么,四九城里“小人物”,凭什么能够成为全网、全国通吃的“香饽饽”呢?

35年图鉴:题材愈发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

“京味儿”题材的开山之作,要从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讲起。《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豆瓣评分8.3。讲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和侵略者占领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家四代人和他的街坊们的生活,是80年代最具代表的“京味儿”剧。

除《四世同堂》外,80年代还有多部豆瓣高分“京味儿”剧。比如,由梁天主演的《钟鼓楼》豆瓣8.5分,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九户人家的喜怒哀乐。由冯巩、倪萍主演的《那五》讲述了“八旗子弟”那五坎坷荒唐、可笑可悲的一生,豆瓣8分。这一时期的“京味儿”剧大多以“家国情怀”为主,将个人生活和情感隐藏于“家国大义”之后。

1990年的《渴望》作为国产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也将“京味儿”剧的视线从英雄人物的身上转移到了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这部剧不仅让张凯丽、李雪健等人红遍大江南北,更让“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成为一道风景线。1992年的《皇城根儿》同样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室内剧,讲述了中医世家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捧红了王志文和许晴这对荧屏情侣。

《渴望》开启了大众文化时代,也带动了国产情景喜剧的发展。豆瓣8.9分的《编辑部的故事》、9.3分的《我爱我家》、9.1分的《小井胡同》均出自1992年-1996年,这些作品以更年轻的视角审视生活。“京味儿”十足,诙谐幽默的剧情和台词,让观众在感受”京味儿”文化的同时,不自觉地学起了“北京话”。

进入21世纪后,“京味儿”剧迎来了繁荣期,百花齐放、好不热闹。2000年-2010年也是“京味儿”剧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鸽子哨》为代表的家庭生活剧;以《前门楼子九丈九》《狼烟北平》为代表的历史抗战题材;以《茶馆》为代表的年代戏;以《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为代表的青春爱情剧……

与以往“京味儿”题材相比,2001年开播的《大宅门》,展现了恩怨纠结的世家兴衰卷,还原了老北京大家族的生活场景,开创了“宅门戏”的先河,至今无出其右的作品;2007年播出的《奋斗》则将代表了“京城新青年戏”,将关注视角对准了“新北京人”和“北漂”,随后扎堆出现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等。

在过去十年,“京味儿”剧越来越呈现出垂直化、精品化、多样化的特点。题材细分越来越精准,其中,以《正阳门下》为代表的“大杂院戏”,通过胡同、四合院左邻右舍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地道的北京人在世事变化中的做派。还有《风车》《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剧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北京城的时代变迁。

“京味儿”剧凭什么走红?

所谓“京味儿”剧,指的是取材于北京、拍摄于北京,用北京话叙事北京人在北京城的故事,充满了京韵京味,形成了以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电视剧流派。那么,“京味儿”剧为什么受欢迎?

一是文化原因,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承担着将文化的温度辐射全国的功能,其他地方的观众都对北京有文化认可。二是历史原因,皇城根下、四九城里发生的人和事,每个个体的发展同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每个大时代里的生动注脚,都有独一无二的可看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京味儿”剧在剧情台词、文化景观、人物塑造、戏曲建筑等方面均着独具匠心的鲜明特色。

首先,脆生的京片子,及其所蕴含的京式幽默是“京味儿”剧席卷全国的一大利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乐天派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都通过“贫嘴”幽默风趣地表达出来。《奋斗》也不乏“耍贫嘴”的台词,陆涛、向南等主人公将生活的琐事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表达,将观众带入忍俊不禁的情境中。《新世界》中频繁出现的“局气”、以及最具北京特色的语气词“丫”,也都让人会心一笑。

其次,“京味儿”音乐也是剧集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在《四世同堂》中,悲壮有力的京韵大鼓强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氛围。在《大宅门》中,以京剧音乐为音乐主线,演绎了一个爱恨情仇、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五月槐花香》,主题曲以大鼓、琴书、昆曲为素材,以浓浓京味传达着人生的苍凉与世事的变迁。

第三,人物风骨构成了“京味儿”剧的灵魂。《渴望》里的刘慧芳,她身上的无私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豪气、乐观、洒脱,自带爷范儿,让人难忘;《芝麻胡同》里的严振声,坚持用好豆子制酱,诚信至上的“京商文化”内涵跃然屏幕;《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一辈子都是顶天立地的“纯爷们儿”;《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柱、许大茂、秦淮茹、三位大爷,每个人物都形象生动,就连四合院里的老太太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北京的市井文化和风俗民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看点。《新世界》里展现了京剧、昆曲、京西太平鼓等“非遗”技艺,体现出北京城特有的风土人情。第一集中,天桥耍猴、说书、看京剧等,都把老北京的烟火气表现淋漓尽致。《芝麻胡同》抖空竹、顶缸、吞宝剑、拉洋片、双簧等难得一见的老北京传统技艺也露出庐山真面目。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宅门》《前门楼子九丈九》《正阳门下》等剧中,胡同、四合院俨然是“京味儿”文化的地标象征。而到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剧中,酒吧、咖啡馆、商业街等新式建筑取代了曾经的记忆。可以说,“京味儿”剧在演绎北京市民阶层生活百态的过程中,也呈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规避刻板化和模式化,“京味儿”剧如何创新?

在如今的创作环境中,如何能在“京味儿”题材下有新的表达,成为此类剧创作的一大难题。“京味儿”不能刻板化和模式化,不能只强调地域性的特点。“京味儿”文化是作为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只有另辟蹊径,在题材类型、立意创新上下足了功夫,才能做到推陈出新。

在这一点上,《芝麻胡同》做到了独树一帜,这部剧将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建立在“兼祧”这一封建宗法制度上,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聚焦非遗酱菜,让人物的塑造“有迹可循”。此外,《情满四合院》以“小人物”承载历史、见证历史,潜移默化地将外面大千世界的变化浓缩在邻里间的人情冷暖之间,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

不得不承认的是,“京味儿”剧之所以取得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创作者的积极探索。纵观“京味儿”剧的创作者,大都是一批土生土长的“京味儿”导演。比如《大宅门》的导演、编剧郭宝昌,《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正阳门下的小女人》的导演刘家成、《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导演赵宝刚、《生逢灿烂的日子》的编剧果靖霖,在一众京派创作者的加持下,保证了剧作的原汁原味,保留了北京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活色生香的人物。

最后,“京味儿”剧在取材上虽然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但其核心的关注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根植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接下来,由刘家成导演的《向阳而生》根据熊顿真实经历改编,为“京味儿”题材注入了一抹现实主义的况味。由李易峰、江疏影主演的《我在北京等你》则将北京定位追为“梦者的初心”,把目光投向海外归来的香蕉人,京味元素势必也将与时俱进迎来创新突破。事实上,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创作好的剧本,才能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展现“京味儿”剧的“精气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