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种感觉吗?当你要说出“这很讽刺”这句话时,却常常欲言又止,因为你不确定这样的用词是否准确。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看到“讽刺”这个词的时候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却又没办法真正解释清楚,这或许是因为这个词的用法有无数种。
这个词可以用于演讲当中。有时候人们会用它来描述一种态度,有时则是用来描述一种情况。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词都被用错了。
简而言之,讽刺非常复杂。
在我最近出版的《讽刺与嘲讽》(Irony and Sarcasm)一书中,我试图却解决这类棘手的问题。
通常,讽刺指的是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冲突。一般来说,这个结果与某人想要或希望的结果截然相反。例如,当老板叫你去她的办公室时,你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升职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其实是被解雇了,这便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情况。
这种冲突也可以是口头上的讽刺,也就是说,人们所说的话与自己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截然相反。但是这种期望是主观的,而且口头上的讽刺并非总是与他们所说的完全相反。例如,如果我们嘲讽某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是最不聪明的人。我们只是想说,他们并非那么聪明。
但是,有些例子相对来说更为直截了当,例如情境讽刺。情景讽刺指的是,当两件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变得非常奇怪或者是非常幽默。例如,一所学校前面的标语上出现了错别字——“我们致力于桌越(We are committed to excellense)”。这张照片曾经流传甚广。除此之外,2020年1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年一度的打雪仗时间重新进行调整,而原因则是因为:积雪过多。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例子。
但是,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情景当中可能缺少讽刺似乎需要的基本要素。某人的房屋遭到盗窃这种事情并不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如果房主刚刚安装了精心设计的安全系统,但在被盗的时候却没有反应的话,这才具有讽刺意味。如果魔术师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而取消演出的话,这并不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如果是通灵者由于相同的原因而取消表演的话,这才具有讽刺意味。
1996年,艾拉妮丝·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遭到了学究们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莫莉塞特的歌曲《讽刺的是》(Ironic)中的情境讽刺——“就像婚礼当天下雨一样”——实际上并不具有讽刺意味。
词典和写作指南中经常会警告人们慎用“讽刺”一词。例如,《纽约时报风格与用法手册》(The New York Times Manual of Style and Usage)曾警告说,“并非每一个巧合,好奇,奇怪和悖论都具有讽刺意味,甚至连略微讽刺都不是。”
“讽刺”的用法之所以如此混乱的原因是,这个词可以指代某种观点或风格:一种冷漠,冷淡,厌世的观点或风格。人们通常将这种情感称之为“讽刺态度”。所以这个词经常与青少年或年轻人有关。
9/11之后,许多权威人士宣布了“讽刺的死亡”。他们认为,人们通常将愚蠢轻率的态度称之为讽刺,而这个词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讽刺可能还没死多久就复活了。实际上,近来,美国政治每次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都会宣布讽刺已经死亡。2008年,琼·狄迪恩(Joan Didion)担心,奥巴马之所以能够当选年总统,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希望”能够将这个国家转变为“没有讽刺的地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达娜·米尔班克(Dana Milbank)在2019年写道,唐纳德·特朗普的虚伪再次杀死了讽刺。
当然,讽刺并不是英语中唯一有问题的单词。一些词语的用法也比较混乱。人们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汇,结果却是人们不再使用这些词,因为担心自己会看上去没有受过教育一样。词法学家布莱恩·加纳(Bryan Garner)将这些词称之为“臭鼬(skunked)”。
例如,加纳曾引用“transpire”一词。纯粹主义者坚持认为,这个词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的事物。但是现在,人们却经常用这个词来表示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这两种意思中的细微区别——“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消失了。“充满希望地(hopefully)”则是另一个例子。纯粹主义者坚持认为,它只能用来表示“以充满希望的方式”,例如“他充满希望地看着她所在的方向”。但是,人们却经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但愿”,例如“但愿她会看向他的方向”。
许多词典都包含着明确的警告,告诉人们一些更为常见、但尚未被广泛接受的词语使用方式。在这些用法稳固建立之前,较为谨慎的语言使用者不太愿意去使用这些全新的、更为广泛的用法。所以,在此之前,它们都是臭鼬。
“讽刺”这个词有变成臭鼬的风险吗?也许吧。
单词的生命历史很难预测。一些词语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风靡,也会突然过时。“讽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语,适用于许多模糊的概念。
然而,它独特的多功能性也可能会导致它的失败。
(翻译:尉艳华)
来源:The Conversatio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