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十二公民》:一堂公民教育通识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十二公民》:一堂公民教育通识课

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您要还穷着,这不怪您,但是也不要怪人家富人。

《十二公民》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即使是改编自电影《十二怒汉》,有着十二怒汉故事的影子,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的好电影。有些人可能觉得最后8号陪审员检察官的身份的曝光让这部片子有些主旋律,但是如果普及法律精神以及对于生命和法律的尊重算是主旋律的话,那主旋律电影又怎样呢?就不能是一部好电影么?

其实故事挺简单,就是大家表决到底那个富二代孩子是不是杀人凶手。虽然他们只是法庭演练,但是这个所谓的“家长陪审团”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甚至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象征。象征什么?象征着真实的司法活动,象征着真实的审判活动。这几年新闻上爆出了很多冤假错案,冤假错案为什么产生?电影一开始家长们表决的时候11比0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所有人都想当然根据所谓的证人证词进行判定:富二代是杀人犯。我觉得这是一种怪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的表象,然后我们就直接通过表象进行判定,而没有追究表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有时候很多表象是有欺骗性的。想当然的思想在法律上是要不得的,当然,这种想当然的思想在生活中也不应该出现。我们自己是不是简单通过一些所谓的证据去断定朋友背叛自己了或者对象出轨了?你的判定如此简单,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可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些家长,通过一些所谓的证据去愿望自己的孩子,然后和孩子的关系弄得很僵,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损害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这种想当然的思维是不能有的。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能看到当下中国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大家一开始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赶紧表决完了赶紧完事,没有人在乎这个案子到底怎么样,但是后来大家一争论起来之后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而且还争吵了起来。这种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就是你发现和你站一队的人其实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比如,一旦匿名了,大家都相互猜忌。说好了,大家匿名进行投票。可是投完之后发现有人反水了,然后非得有人把这个反水的给揪出来。可这样的话一开始大家同意的匿名投票还有个毛意思。当然,仇富问题就更明显了,观众很容易就能从这些陪审员的语言中感受到底层人对于富人的仇视或者觊觎。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您要还穷着,这不怪您,但是也不要怪人家富人。这些东西虽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但是通过这个电影表现出来的这些人性的东西确实很有价值。

当然,这个电影最后意思的一个地方还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这个富二代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8号陪审员就是觉得不能判富二代是有罪呢?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8号在真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检察官。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我相信这个8号陪审员从一开始心里已经对所谓的那些证据已经产生了疑问,但是它并没有一次性把这个疑问全部都拿出来,而是一个一个,慢慢地把所有证据的可信性都推翻了,可以说他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他的这盘棋意义非凡,他在使用的是一种严谨的法律思维,因为这个思维的结果决定这一个人的生死。然而这种思维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感觉差不多就可以,没有人去较真去计较很多细节,要知道往往是那些细节让事情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当然,十二个人是一个群体,需要一个结论,这里面就要有民主,要有组织者。我们看到电影里面其实民主的框架是有的,那就是大家都还算是靠谱,终究还能坐下来投票,并且最后达成一致。当然,这也算是一种象征,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肯定有人要甩胳膊走人的,这种情况其实在电影中出现了,不过又让编剧给拽回来了,结局还是要圆满的,怎么找也得让这个法律的精神延续下去啊,而且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孩子的生死问题。当然,即使讨论的不是生死,讨论的是某个小区旁边到底应不应该建高架桥,同样也要用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去讨论,说白了,这里面有一个真理的问题,这条高架桥到底该不该建,是有一个标准在那里的,绝不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利益关系去随便给出一个结论。

我们能看到我国老百姓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公民意识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三年五载就能完全具备的一项素质,它需要长时间的去积累,去感受,去行动,形成一种风气,形成一种共识,甚至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来取代原来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十二公民》是一堂很好的公民通识教育课。而作为学生,我觉得这一个听得很有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十二公民》:一堂公民教育通识课

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您要还穷着,这不怪您,但是也不要怪人家富人。

《十二公民》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即使是改编自电影《十二怒汉》,有着十二怒汉故事的影子,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的好电影。有些人可能觉得最后8号陪审员检察官的身份的曝光让这部片子有些主旋律,但是如果普及法律精神以及对于生命和法律的尊重算是主旋律的话,那主旋律电影又怎样呢?就不能是一部好电影么?

其实故事挺简单,就是大家表决到底那个富二代孩子是不是杀人凶手。虽然他们只是法庭演练,但是这个所谓的“家长陪审团”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甚至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象征。象征什么?象征着真实的司法活动,象征着真实的审判活动。这几年新闻上爆出了很多冤假错案,冤假错案为什么产生?电影一开始家长们表决的时候11比0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所有人都想当然根据所谓的证人证词进行判定:富二代是杀人犯。我觉得这是一种怪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的表象,然后我们就直接通过表象进行判定,而没有追究表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有时候很多表象是有欺骗性的。想当然的思想在法律上是要不得的,当然,这种想当然的思想在生活中也不应该出现。我们自己是不是简单通过一些所谓的证据去断定朋友背叛自己了或者对象出轨了?你的判定如此简单,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可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些家长,通过一些所谓的证据去愿望自己的孩子,然后和孩子的关系弄得很僵,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损害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这种想当然的思维是不能有的。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能看到当下中国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大家一开始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赶紧表决完了赶紧完事,没有人在乎这个案子到底怎么样,但是后来大家一争论起来之后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而且还争吵了起来。这种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就是你发现和你站一队的人其实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比如,一旦匿名了,大家都相互猜忌。说好了,大家匿名进行投票。可是投完之后发现有人反水了,然后非得有人把这个反水的给揪出来。可这样的话一开始大家同意的匿名投票还有个毛意思。当然,仇富问题就更明显了,观众很容易就能从这些陪审员的语言中感受到底层人对于富人的仇视或者觊觎。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您要还穷着,这不怪您,但是也不要怪人家富人。这些东西虽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但是通过这个电影表现出来的这些人性的东西确实很有价值。

当然,这个电影最后意思的一个地方还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这个富二代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8号陪审员就是觉得不能判富二代是有罪呢?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8号在真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检察官。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我相信这个8号陪审员从一开始心里已经对所谓的那些证据已经产生了疑问,但是它并没有一次性把这个疑问全部都拿出来,而是一个一个,慢慢地把所有证据的可信性都推翻了,可以说他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他的这盘棋意义非凡,他在使用的是一种严谨的法律思维,因为这个思维的结果决定这一个人的生死。然而这种思维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感觉差不多就可以,没有人去较真去计较很多细节,要知道往往是那些细节让事情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当然,十二个人是一个群体,需要一个结论,这里面就要有民主,要有组织者。我们看到电影里面其实民主的框架是有的,那就是大家都还算是靠谱,终究还能坐下来投票,并且最后达成一致。当然,这也算是一种象征,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肯定有人要甩胳膊走人的,这种情况其实在电影中出现了,不过又让编剧给拽回来了,结局还是要圆满的,怎么找也得让这个法律的精神延续下去啊,而且面对的毕竟是一个孩子的生死问题。当然,即使讨论的不是生死,讨论的是某个小区旁边到底应不应该建高架桥,同样也要用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去讨论,说白了,这里面有一个真理的问题,这条高架桥到底该不该建,是有一个标准在那里的,绝不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利益关系去随便给出一个结论。

我们能看到我国老百姓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公民意识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三年五载就能完全具备的一项素质,它需要长时间的去积累,去感受,去行动,形成一种风气,形成一种共识,甚至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来取代原来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十二公民》是一堂很好的公民通识教育课。而作为学生,我觉得这一个听得很有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