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中国第四代导演,被称为中国首批影人电影导演,主要是指文革前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院的一批热衷电影创作的群体,有吴贻弓、谢飞、张暖忻、滕文骥、郑洞天等。另外,也包括一些同时期非学院派但创作技巧精湛的导演,如吴天明、黄健中等。他们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大小实践经验,是一支实力雄厚、充满干劲的导演力量。
在理念研究方面,第四代导演主张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呼吁中国电影开放视野,吸收新鲜的电影艺术经验,摆脱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从创作角度来看,第四代导演提出电影类型需丰富、题材涉及应宽泛、风格特征要各异的多样化创作建议。
在第四代导演时期,原本类型单一的中国电影出现了差异化明显的三种类型——散文诗电影、西部电影和重大革命题材电影。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电影创作视角应趋于客观,而电影则应具备纪实性,真实地面对历史、面对民族、面对社会,这样才能展现人民最真实的美好和苦难。
第四代导演经典代表作
吴贻弓
吴贻弓是第四代导演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时期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该片剧情简单,重在真实纪录当时人们的生活原貌。毕业后,吴贻弓为《李双双》《兄妹探宝》等多部影片担任助理导演。
1980年,与第二代导演吴永刚携手执导剧情电影《巴山夜雨》,影片以一名正直勇敢的诗人秋石为主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赞美了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该片深刻独到的主题思想和温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使其得到了中国电影界最专业的权威奖项——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
两年后,吴贻弓导演的巅峰之作《城南旧事》问世,该片透过一位小女孩见证了1920年老北京和身居皇城脚下的百姓们的真实风貌。导演巧妙地把天真无邪的孩童世界与复杂不易的大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影片主旨起到了侧面渲染的作用。影片结构新奇独特,全片由三段互不相干、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故事组成,但由英子一角串联成篇,让影片情感的表达循序渐进,不觉突兀。影片人物形象塑造极富感染力,情感也十分细腻且深刻,是散文诗电影的代表作,且该片帮助吴贻弓导演成功收获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导演,也在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和认可。
随后,吴贻弓在从事导演事业的同时,也开始在上海电影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局担任重要角色。1992年,其导演的《阙里人家》真实反映了改革浪潮下中国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矛盾,影片获得了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次年,吴贻弓主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展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展示中国电影力量和学习外国电影经验起到了关键作用。2012年,吴贻弓获得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谢飞
谢飞是第四代导演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位。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并未立刻投身于电影创作中,而是留校任教,直至“文革”结束,谢飞才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
《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是谢飞第一部吸引外国电影节眼光的作品,该片获得了法国蒙坡里埃电影节的“金熊猫奖”和西班牙圣塞巴斯提安电影节的“唐吉柯德”奖。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少女萧萧因受封建礼教压迫,被迫嫁给比自己小好几岁的丈夫,从而酿成的人生悲剧。该片通过对萧萧命运的刻画,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卑微,而又通过萧萧思想的同化,直言不讳地批判了封建主义对人民的严重残害。这部影片勇于直面历史,为观众带来了严肃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4年后,谢飞的又一部作品在国际电影上崭露头角——《本命年》。该片改编自刘恒的小说《黑的雪》,影片通过主角李慧泉稀里糊涂的悲剧人生反映出当时社会大背景的混沌,用冷峻客观的镜头探讨社会与人民的密切关系。谢飞凭借该片获得了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同时也获得了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另外,这部影片被认为是第四代导演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后一次大冲击。
1993年《香魂女》问世,该片荣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主角斯琴高娃凭借本片拿下了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随后,谢飞因《黑骏马》获得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谢飞虽然创作的电影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是他每一部都精益求精,善于用专业且严谨的态度去探索百姓与社会最真实的关系。
黄蜀芹
黄蜀芹是中国代表导演中少有的女性导演。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场记、助理导演等职务。1981年执导处女作《现代人》。
让黄蜀芹真正受到关注的,是1983年创作的《青春万岁》,该片讲述了1950年代中国一群充满活力的女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影片整体风格清新欢快,洋溢着青春向上的气息。另外该片不仅聚焦青少年,还体现出了故事背景下时代蓬勃的一面。
紧接着,1984年黄蜀芹导演了一部抗日战争时期关于孩子成长的电影。影片延续《青春万岁》的创作风格,温暖不失阳光,虽然最后有小战士牺牲,但全片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不受影响,反而因此更令人备受鼓舞。该片成功获得了第一届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的优秀儿童少年故事片奖、摄影奖、音乐奖三项大奖。
1987年的《人鬼情》是黄蜀芹导演生涯的高光时刻,本片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影片一方面成功塑造了一个勇敢、执着、坚强、值得被赞誉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裴艳玲在现实生活中和舞台上都很难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无奈境地的描述,深刻暴露出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女性弱势地位和生存的不易。该片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在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了7次提名,2枚奖项。在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上赢得了公共大奖和第五届巴西利亚国际影视录像节的最佳影片金鸟奖荣誉。
其后,黄蜀芹导演的第二部女性题材影片《画魂》问世,以及1996年另一部关于儿童的影片《我也有爸爸》出现在了观众视野。黄蜀芹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的眼里总是充满慈爱,而内心时刻牵挂时代变迁下孩子与女性的命运,她努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呼吁社会关注孩子、关注女性。
吴天明
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中非学院派的代表导演。1960年以演员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经过两年学习,被安排在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从事演员工作。1974年,进入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直至1979年,吴天明才开始以导演的身份在行业亮相,与滕文骥共同执导《生活的颤音》。1983年成功独立执导影片《没有航标的河流》,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次年,《人生》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7年的《老井》是吴天明导演的经典作品之一。该片讲述了黄土高原上,村民为了取水挖井发生的一系列震慑人心的故事。吴天明运用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他从小生活,熟悉且最为真实的中国西部,无论是空镜头下的西北地域风貌还是近景特写下西北农民脸上的沧桑,中国西部的落后和贫穷都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通过一口充满历史印迹的老井,一桩桩重蹈覆辙的人生悲剧揭示了西部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该片同时获得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吴天明凭借该片赢得金鸡奖最佳导演,而第一次以演员身份参与电影创作的张艺谋更是因为在影片中精湛的演技夺得三项影帝称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吴天明早期作品多展露西北风貌和农村人民的真实生活面貌,到了后期偏向于揭露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冲突,探索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的更好传承。1995年上映的《变脸》,通过一位传统老艺人和一个小女孩共同打破“传男不传女”陈规教条的故事,透露出中华民族浓郁的传承祖孙情,也展示了中华经典文化——变脸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直面民族发展弥留的封建问题,引导观众认真反思,从中领悟人性与人情的真理。影片在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5提3中。
而在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导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还看到了他早期电影里那片他爱得深沉的西北土地。该片讲述了唢呐匠人焦三爷带领徒弟,坚持追求唢呐精神,坚定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影片获得第29届中国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和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同时,本片在2016年上映后拿下8675万的票房成绩,在各大电影社区综合评分8.8分左右。
结语
除了以上详细介绍的导演以外,还有黄健中、张暖忻、滕文骥、郑洞天等多位优秀导演,共同努力铸就了中国第四代导演。他们运用专业、严格、完整的电影知识,成功地将中国电影从第三代导演手里接棒。他们尊重前辈积攒的经验,同时也热切投身于中国电影的修缮和拓展,成功承接了第三代导演,也启迪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到来夯实了稳固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