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视前哨 吉拉夫
本月,电影界万众瞩目的年度盛会,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如期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寄生虫》击败《1917》,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国际电影四项大奖,可谓风光无限。
对于《寄生虫》“爆冷”获得最佳影片,有人批评,有人追捧。到底争议有多大呢?
大到连美国总统都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特朗普在科罗拉多州与其支持者见面时表示,今年的奥斯卡奖非常糟糕,话外直指《寄生虫》获得最佳外语片即可,最佳影片的殊荣实在是《寄生虫》配不上。
影片北美发行方NEON公司则在推特上直接开呛特朗普“可以理解,他不认字(字幕)。”
小小的事件看似是源自各方喜好的口水战,但其所反映的正是好莱坞自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老白男”像是“封建”的三座大山,让奥斯卡曾风光无限,也让今天奥斯卡的改革愈加艰难。
回顾 重病缠身的“老白男”奥斯卡
自1929年创办至今,已年过90的“老白男”奥斯卡正面临最大的魅力危机。从2014年起,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电视直播观看人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电视观看人数又创新低。从美国ABC电视台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观看人数为2360万人,相较去年骤降600万,降幅达20%。
数据来源: Statista
相较于屡破新低的收视率创伤,奥斯卡“老白男”的形象标签才是其自2015年始遇到的最大形象危机。
据美国ABC报道,2015年,奥斯卡20项主要奖项的提名,包括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都为白人。2016年,主要演员的提名也全为白人。
为此,April Reign在推特上建立了#白人奥斯卡 (#OscarsSoWhite)的话题标签。
此后几年,#白人奥斯卡 成为每届学院奖避不开的话题,也成衡量奥斯卡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甚至对于奥斯卡在世界电影产业中的地位构成实质性挑战,更多人讽刺奥斯卡为“美国人的奥斯卡”。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Cheryl Boone Isaacs在争议中宣布一系列政策,包括调整学院会员人数及比例,在招工、工作指导及促进包容性方面着力解决性别、人种、用工等方面问题。
其明确的目标为到2020年底,将女性与少数族群在奥斯卡的投票占比提高一倍。
改变 现实中的双面”好莱坞
为了满足大家的期待,摘去“老白男”的标签,好莱坞在不断进行改革。从2014年到2020年,好莱坞连续六年发表《好莱坞多样性报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以此研究好莱坞在多样性发展方面的不足与记录取得的成就。
《2020年好莱坞多样性报告》援引美国人口统计局数据称,到2050年左右,美国少数族群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超过白人6个百分点,达到53%。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为什么好莱坞在近几年将多样性列为改革重点。
所以,近几年好莱坞改革到底成效几何呢?
1. 奥斯卡的投票族群
奥斯卡作为美国电影,甚至说是世界电影的代表奖项,其所选出的每一部影片都代表了当代电影的最高质量。
电影行业本来就是资本的角力场。奥斯卡不仅可以为电影人带来至高的荣誉和可观的报酬,也可以提高影视公司知名度,提高价格谈判筹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影视公司不惜花费重金在奥斯卡投票前进行宣传包装,企图赚够足够眼球。
而作为一个学院奖,奥斯卡投票族的数量和结构构成将直接影响投票结果。
从投票人群总数来看,投票者数量在近五年大幅提升。据Vulture报道,202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有8469名合格的奥斯卡投票者,比4年前增加了35% (2015年为6261名)。
从每年人数增加幅度和绝对数量看,奥斯卡也在大步伐前进。2014年,学院新增邀请人数仅为271人,2018年新邀请928人。去年夏天,奥斯卡投票会员数较去年增加842人,达到历史性的8469人。
数据来源:Variety报道
2. 女性与少数族裔
《2020年好莱坞多样性报告》针对2018至2019年上映的热门电影进行了分析,尤其对演员、导演、编剧等重要职位中女性及少数族群的占比进行了统计。
在演员方面,白人主要演员占比为72.4%,少数族群占比为27.6%。虽然相较于5年前的89.5%与10.5%有了较大改善,但两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依然巨大。
导演方面,2018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中,只有高达92.9%的导演为男性,7.1%的导演是女性,其中19.3%的导演是有色人种。2019年中,84.9%的导演为白人,15.1%为少数族群。男性导演占比为84.9%,女性导演为15.1%。
电影编剧方面,2018年的热门电影中,女性编剧为14.8%,有色人种编剧占10.4%。在2019年,女性编剧比例提升至17.4%,少数族群编剧比例达到13.9%。
3. 真正的掌权者
在好莱坞,影视公司的老板才是真正决定电影类型、预算分配、营销策略及项目负责人的最终掌权者。
《2020年好莱坞多样性报告》显示,好莱坞11个中、大型工作室的主席或首席执行官中91%是白人,82%为男性。在高层管理人员中,93%是白人,80%是男性。
虽然负责选角、营销、法律和其他核心职能的部门主管在性别方面更加多样 (只有59%是男性),但其绝大多为白人(86%)。
相较《2015年好莱坞多元化报告》数据,情况还是略有改善。2015年,工作室负责人中94%为白人,100%为男性。高级管理团队中92%是白人,83%是男性,部门负责人中96%是白人,61%是男性。
从好莱坞改革来看,奥斯卡试图通过增投票群体数,提升少数族群与女性比例改变现有“老白男”的疲劳审美。同样,好莱坞也在努力提升少数族群与女性群体在演出及工作上的平等性。
但是,从结果来看,简单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导致实质性的变革。数量和比例提升也无法与美国人口40%的少数族裔和50%的女性的比例相协调,并没有达到绝对的代表性,甚至要达到相对代表性的程度也稍显窘迫。
因而,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幻的双面好莱坞:一方面在努力改革,女性与少数族群在某些领域表面数据取得小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改革却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掌权者依然是“老白男”。
就连美国FOX新闻都认为好莱坞并未像其宣称的一样包容多样。
未来 “多样性”应当绑架好莱坞吗?
“老白男”具象到群体上,是一群年龄偏大的白人男性,而其真正代表的而应当是传统的疲劳审美与这一特定群体把持的电影产业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便是新加入的女性或者少数族裔群体,也有可能在以往“老白男”式熏陶下,作出与“老白男”同样的电影品味选择。
自2015年起,奥斯卡甚至整个好莱坞将多样性视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并用可量化的指标去约束自己,达到去“老白男”标签的目的。
数据显示,美国本土票房前十电影中,有六部有6部的国内票房收入主要来自有色人种。2018年十大电影中,有六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中至少有21%是少数族裔。
不可否认,增加女性与少数族群在好莱坞的存在可以增加好莱坞更广泛的代表性,也可以让好莱坞的发展更加多元。同时也会更好的满足美国电影多样化受众的需求。
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多样性的追求是否正在“绑架”好莱坞?奥斯卡需要对女性与少数族群的尊重,但其真应当成为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充分必要评判标准吗?
如果仅仅是追求表面的人种、性别、作品国别等指标的多样性,或者为了展现某一特定决心而忽略电影本身质量和价值,甚至矫枉过正将多样性作为特定的评选标准,就会走入另一个为了“多样性”而牺牲基本质量的极端。
正如推特网友Chocolate Google在评价今年奥斯卡时所说,现在只有“更具多样性的电影”才能获得奥斯卡提名或赢得奥斯卡奖项了吗?如果真是这样,评选的意义又在哪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