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还在继续,宁海的美景也不能忘记呀。说到宁海,那就离不开著名的游圣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
霞客古道
徐霞客从宁海出发,也为这里留下了一条古道,两侧多为名胜古迹,是不可多得的观光旅游线,但因年久失修,古道一身斑驳,早失去了徐霞客游历时的原貌。
为打造宁海旅游品牌,提升宁海整体形象,2010年宁海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将修缮徐霞客古道提上议程。如今古道修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自宁海西门出发,一路行来,古道均为卵石铺面,由石子拼凑成各种图案,代表如意,象征吉祥,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创意与智慧。约50公里的古道有数十公里保持原貌。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雨打,卵石被打磨得十分圆滑,透着古朴的气息。
重走徐霞客古道活动参与者众,2010年第八届徐霞客开游节和2011年中国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中,全国百所高校的百名学生代表从宁海西门出发,重走徐霞客古道,探寻古迹传承历史。
徐霞客古道正在打造成一条集文化休闲、户外健身、观光旅游、研学于一体的风景旅游线。
徐霞客徒步线路:西门——梁皇山——岔路口——水母溪——松门岭——筋竹庵——弥陀庵。
西门
《徐霞客游记》开篇中“自宁海出西门”即指此。
现存西门城楼、中国旅游日纪念馆、柔石故居、徐霞客纪游始发处等景点。每年的徐霞客开游节都从此地起始。
梁皇驿
位于前童镇梁皇村,距县城约10公里。《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写道:“……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为徐霞客纪游首宿地。
岔路口
《徐霞客游记》开篇中载有“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这里的“路有岐”指的就是岔路。因为宁台古道至此一分为二,一通台州,一通天台。相隔19年后,徐霞客第二次游宁海,岔路则成了他继梁皇驿之后的第二个住宿地:“壬中三月十四甘,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
水母溪
水母溪是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分界,《天台山方外志》提到:“……取华顶之仄径,以水母溪为界也,若夫山光明媚,水色澄鲜……”因为这之前走的都是一马平川的宁西平原,而自渡过水母溪始,徐霞客走的都是“迂回临陟”的山路了。
松门岭
与水母溪紧邻的松门岭极险要,当地百姓把它称作“送命岭”。当地人至今还说“天台送命岭,宁海落魂桥”。可见徐霞客当年经过此地时的艰难险阻。
筋竹庵
筋竹庵为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就餐处。第一次为“……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岭”,第二次为“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其地为宁海、天台界”。筋竹庵至今犹存,可为游人提供食宿。
弥陀庵
翻过筋竹岭,“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岙中,路荒且长,适可其半,可饭可宿”。这是徐霞客第一次游宁海时对弥陀庵的描述,写出了其荒凉景象。19年之后,徐霞客第二次游宁海时,“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仅存遗址。
沿着徐霞客曾经走过的足迹,掸开历史的尘埃,也许在徐霞客古道可以找到徐霞客从宁海开篇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