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才真正完善了中国电影史,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前华谊兄弟研究院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前四代导演,而事实上,电影划代的先后顺序是先确立了第五代导演,才返回去倒推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导演,由此也可看出第五代导演在中国影史的重要性。而且在电影划代的过程中,提及频率最高的就是“第五代导演”。
何为第五代导演?他们是来自当时位于朱辛庄的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大学生,是在文革之中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大学生,包括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吴子牛、田壮壮、谢小晶、顾长卫、侯咏以及后来的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冯小宁、宁瀛、刘苗苗等。
他们由于独特的时代际遇,同一级学生之间具有不小的差异,比如同一级的学生中年龄差距较大,而且部分学生是曾经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种情况在78级学生中极具代表性。
目前这些被归属到第五代导演阵营中的人,有的仍然在创作第一线,有的可能已经淡出了电影一线的视野。但是他们仍然在为电影做着工作,或许是为人师培养学生;或许成为文化教学使者;或许著书立说,留下中国电影人历史的见证。可以说,大部分步入壮年的第五代导演依然是华语大制作的主力。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就为大家介绍这支重要的电影导演力量及其优秀的作品。
第五代导演(部分)及代表作
领军人物:张艺谋
张艺谋的履历颇为传奇,因为父辈特殊的军人背景,他不能上学、务工,只能去做乡下知青。从知青到咸阳某棉纺织厂工人兼宣传干事,张艺谋在工作之余,还喜欢画画和摄影。他曾省吃俭用买下了一台自己的摄影机,徒步跑遍所有他能去过的地方去摄影、冲印,后来这些照片还获得了全国摄影大赛的奖项。
1978年5月恢复招生后,张艺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实际上他是个超龄考生。当时很多人是被特殊的政治耽误的一代人,所以对年龄有一定严格的要求。但是正是热爱摄影的他,成绩斐然,得以破格录取成为摄影系的学生。这样的破格录取,让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的骄傲,为后来中国迎来第一座金熊奖。
大学毕业后的张艺谋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遇到了第一个贵人——郭宝昌导演。郭导演在广西电影制片厂颇有影响力,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电影摄制组”,大胆的起用这些年轻人来拍摄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吸引了大批有志向的年轻人,当时的陈凯歌也被吸引而来。正是由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支持,诞生了像《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种在当时有点惊世骇俗的电影,第五代电影由此诞生了。所以也有电影人常说,广西电影制片厂是第五代导演的摇篮。
之所以说张艺谋为领军人物,因为他成就最高、荣誉最多、国际知名度最广。1988年张艺谋首部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就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1992年凭借《秋菊打官司》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凭借《活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这些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像语言解构中国过去的历史与社会,且作品中带有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得到了西方的多数赞誉。
2000年之前的张艺谋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性,并且能够不断挖掘出演员的潜力,在他的镜头下,巩俐成为了东方女性的象征,张艺谋的作品长时间被当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但是张艺谋并没有打算一直停留在神坛,不愿固步自封。面临着好莱坞大片的大批引进,商业大片的潮流袭来,张艺谋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大片探索之路。
进入21世纪后,张艺谋用一部《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也开始了多年所建立的权威和声誉逐渐被瓦解的过程。这部电影充满了争议,从疯狂批判到恢复声誉,影迷们为此争论不休。而第五代导演在商业化的探索中都有类似的经历,陈凯歌的《无极》也类似。但尽管褒贬不一,可这部电影在商业上赚的盆满钵满,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让张艺谋实现了艺术片到商业大片的转型。
转型一直在进行,不愿做保守派的张艺谋从未打算驻留神坛。在商业片中,他积极使用新技术,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再到去年的《影》,他都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他人不敢接触的东西。他始终要探索属于中国电影的平衡,找到技术与文艺的平衡点。
在文艺片中,他挖掘演员的眼光依然老道,《山楂树之恋》的周冬雨,《金陵十三钗》的倪妮,都成为了电影界中有实力的新生代女演员。虽然在部分商业片中,他也曾经失败,饱受批评,但至今他仍然在积极的探索,没有停止对中国电影的领航。
直到如今,张艺谋更不仅仅是一名电影导演,奥运会、G20等重要的国家形象大型表演中,他还是那个唯一能够完成输出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人选。
哲学家:陈凯歌
陈凯歌和张艺谋年龄相仿,他出身于电影世家,但因为历史原因, “出身”并不好的少年凯歌过的也不尽如人意。考上电影学院后的陈凯歌也在毕业后进入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在郭宝昌的支持下,和田壮壮、张艺谋先后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也就是第五代电影艺术运动的旗帜性作品,宣告了中国电影掀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这就是《黄土地》,它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峰,表现出了技法风格上的创新和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塑造典型的农村民风。
1993年,《霸王别姬》的出现轰动一时,最终斩获了38个国际大奖,豆瓣评分也高达9.6分,堪称中国电影的巅峰,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巅峰。影片围绕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之间的情感纠葛,叩问生死离合、爱恨情仇、尊严与屈辱、理解与隔膜等源于生命深处、富于哲理意蕴的人生困惑,其色调沉重哀怨。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大的骄傲。
可是,高开低走却是大众对陈凯歌的普遍评价,一部《霸王别姬》让他走上了神坛,但一部《无极》又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了下来。《霸王别姬》在电影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无与伦比,至今无华语电影可超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很强。但随后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就再也没有重现这个荣耀,缺乏故事性、文本式台词、表演浮夸,充满了形式主义的风格让其饱受诟病。
究其原因,在第五代导演中,陈凯歌其实是最具有文学素养和哲理思考的“知识分子”,偏爱文学和形式感也就不太奇怪。正由于此,陈凯歌断言观众需要十年才能“看懂”自己的电影,也导致了自己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远离大众审美。
近些年,陈凯歌偏爱玄幻题材,从《道士下山》到《妖猫传》,在超现实的奇幻故事中,都体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哲思。沉湎于民族历史,拥有强烈理想主义情怀的陈凯歌,从未放弃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思考,浪漫主义的陈凯歌对待爱情不得一丝杂质。这些文人特性贯穿了他的电影,所以,如果不能理解他的哲学追求,也难以理解他的电影表达。
不让导则演:田壮壮
田壮壮与陈凯歌是发小,也都是“星二代”,俩人一起考电影学院,一起拍电影,虽然若干年后陈凯歌名声大噪,但是在学校里,田壮壮才是公认的78级骄子。毕业后二人接连拍出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田壮壮拍出了《猎场札撒》,当时的文化部艺术顾问,纪录片大师尤里斯·尹文思看完对《猎场札撒》赞不绝口,后来马丁·斯科塞斯看完田壮壮的电影还曾预言:“他会是中国最伟大的导演。”
不过,这个语言最终没有实现。1992年,田壮壮因为导演了《蓝风筝》涉及敏感题材,收到禁拍十年的惩罚。就在这十年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活着》先后奠定了他们大导演的地位,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而原本可凭借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的《蓝风筝》奠定第五代导演地位的田壮壮止步于此,不幸与他的同窗有了不小距离。
这个曾经的78级骄子,解禁后回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做研究生导师,赵薇就曾是他的学生。尽管再有拍片,也拍出《小城之春》这样的佳片,不过地位已无法与张、陈二人相比。他再执导电影也变得更谨慎了,远离部分历史,甚至远离了“观众”。上一部电影作品还是2009年的《狼灾记》,但是电影质量差强人意。这部集合了明星、魔幻、动作、情色的商业元素,结果仍然被观众评论“看不懂”。田壮壮在导演之路上,始终与大众的理解和期待保持着不小的距离,甚至排斥让观众看懂的“对白”“故事”,追求纯碎的电影语言。
于是多部电影在豆瓣评分皆不佳。《狼灾记》只有4.3分,《吴清源》6.9分。但近期令人亮眼的是作为演员的田壮壮交出了惊喜的答卷:《相爱相亲》中他演驾校教练老尹,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后来的我们》中饰演的林父,再次入围金马奖。田壮壮在演员的领域展现出了更动人的魅力。
中国第一摄影师:顾长卫
顾长卫导演的作品数量不多,仅有《孔雀》《立春》《最爱》《微爱之渐入佳境》以及《遇见你真好》这五部大银幕作品。但是他却是张艺谋的《菊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以及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的摄影师,这些电影都成为了华语电影史的经典,甚至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77年恢复高考后,顾长卫报考西安美院油画系失利,半年后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与当时考上北电的陕西籍考生张艺谋、赵非、侯咏、智磊、王小列等成为了同学,他们日后都成为了很重要的电影人。而摄影系毕业的学生里,顾长卫和张艺谋是最被业界看好的两个摄影师。日后他在摄影方面的成就,一度被外媒赋予了“中国第一摄影师”的评价。
多年从事摄影工作,直到2003年,收到编剧李樯创作的剧本《孔雀》令他有了自己当导演的冲动。毕竟摄影不同于导演,第一次执导,顾长卫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但最后电影上映,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收获了不错的成绩。这部处女作让人们看到了八九十年代那些经典电影的气质,沉静却有力量。同时也得到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荣誉,随后他又拍出了《立春》和《最爱》,三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第五代导演在华语电影史的地位。
三部文艺片顾长卫被人们贴上了“文艺电影导演”的标签,观众们期待他继续拍出有思想的、有时代感的文艺电影。但他和其他第五代导演一样具有探索精神,要寻找变化,要突破自己固有标签。2014年推出了《微爱之渐入佳境》和《遇见你真好》两部作品,看到了顾长卫希望创作商业片的野心,可是尽管摄影依然水准在线,但是这种转型并不称得上成功。第五代导演在接触新时代的过程中,试图与观众同频的探索中总是充满了批评声,而他们自己,也充满了对艺术的困惑、时代的困惑、市场的困惑。
顾长卫拍摄《遇见你真好》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儿子所代表的年轻一代做交流”,可能他的理解会与新一代有偏差,但至少他和其他导演们一样,没有停留在舒适区中坐享荣誉,还在探索新科技和新时尚,这样对电影的追求和真挚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主旋律讲述者:黄建新
提起黄建新,人们并不习惯把他放在第五代导演里,他的声名从未像同辈张艺谋、陈凯歌、甚至是顾长卫那般显赫,但是要是提起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我的我的祖国》三部片,人们便会惊讶的发现,这些电影都由黄建新执导或者监制的。有人说,“黄建新已经是过去十年来中国大银幕上最重要的历史题材讲述者”。
在第五代导演还喜爱通过玄幻的古装大制作来表达中国故事的时候,在不断探索新时代的文化动脉时,黄建新是走的最顺畅的那个,他真正进入了主流。随着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内部的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让电影市场中多了这一个重要的商业类型,也称为当下最稳妥的商业化大片思路。到2019年,电影对主流化的追求又达到了新的起点,黄建新用《我和我的祖国》再次让观众与电影同频共振,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完美结合。
但拍摄主旋律也被很多人不认可,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批判性不同,黄建新更温和、更正面,少了个人特色,导演隐在了电影背后。实际上,在成为主旋律导演之前,他曾担任多部华语大片的监制,如《投名状》《智取威虎山》等,被誉为“中国影坛第一监制”。所以,在如何与市场接轨这条道路上,他比其他的第五代导演都走的很远,接触的更早,具备更丰富的经验,为之后自己执导主流价值电影打了良好的基础。
入行四十年,黄建新完成了从导演到监制再到导演的过程,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可以“扛票房”“扛口碑”的电影人,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中的个例。得益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开放,帮助了主旋律电影商业上的成功。黄建新认为自己的作品,是“让工作一天很劳累的观众,看一部满足心理希望的电影”。
结语
第五代导演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每个人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人文思考,从早期的文革题材影片到新时代的商业大片,第五代导演们表现了“人”作为个体的丰富性,对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甚至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正是这种具备中国的哲学思考让华语电影具备了自己的特色,与日韩电影有了鲜明的区别,以咄咄逼人的横扫之势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第五代导演将电影艺术拉回到关注艺术探索,关注艺术表达的这样一个正常的轨道上,由此宣告中国电影艺术在精神层面的彻底复苏。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 尽管人数不多, 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正如开篇说到,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退居幕后,或许仍在执导第一线,他们都在为中国电影真诚的奉献,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命运,为其实现了世界化、商业化。
在第六代导演以及新生代导演不断涌现的当下,总有人唱衰第五代导演与时代脱轨,但事实上,从张艺谋做奥运会总导演,到黄建新监制《我和我的祖国》,目前第五代导演仍在中国电影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第五代导演曾实现的伟大成绩以及作出的重要努力,是他们坚持探索,不断提携后辈新人,壮大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册中留下华语电影的重要一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