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韦恩斯坦获罪23年:反性骚扰运动接下来会如何?| 思想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韦恩斯坦获罪23年:反性骚扰运动接下来会如何?| 思想界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韦恩斯坦性侵案判23年和英国“群体免疫”抗疫模式。

韦恩斯坦性侵案宣判后,女权律师Gloria Allred接受媒体采访。 REUTERS/Eduardo Munoz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韦恩斯坦性侵案判23年和英国“群体免疫”抗疫模式。

韦恩斯坦获罪23年:个体作恶者倒下了,反性骚扰运动接下来会如何?

当地时间3月11日,美国纽约市法庭就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做出判决,韦恩斯坦被判23年监禁。

67岁的韦恩斯坦首次在法庭现身,他的律师Rotunno在庭上请求法官网开一面,称即使是五年的最低刑期,对韦恩斯坦来说也无异于“无期徒刑”。然而检察官表示,鉴于韦恩斯坦在一生中对女性作恶无数,且毫无悔过之心,他应当接受最重的刑罚。韦恩斯坦本人在法庭上表示“深深的悔恨”,但依旧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感到“完全困惑”,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

67岁的韦恩斯坦首次在法庭现身

从2017年10月《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相继发表报道爆出韦恩斯坦在近30年来对多名女性施行性侵和性骚扰行为以来,全球掀起的反性骚扰运动轰轰烈烈持续至今,而这场运动最先揪出的作恶者获得超过公众预期的判决,对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遭受过性别不公的女性而言都是一记强心剂。

公众号“虹膜”刊登的《韦恩斯坦的23年刑期,和他的45年性侵史》一文梳理回顾了韦恩斯坦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在成为好莱坞大佬的过程中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势翻云覆雨,将女性玩弄于股掌之间。哈维·韦恩斯坦与鲍勃·韦恩斯坦兄弟最早以推广摇滚乐起家,他们于1979年在纽约成立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通过发掘《性、谎言和录像带》《低俗小说》《霸王别姬》《卧虎藏龙》《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病人》等独立电影和外语片在好莱坞异军突起。2005年,两兄弟离开米拉麦克斯成立韦恩斯坦影业,推出的电影(如《朗读者》《无耻混蛋》《国王的演讲》)继续拿下一个又一个奥斯卡奖项,进一步将韦恩斯坦在好莱坞的地位巩固得坚不可摧。

与韦恩斯坦的电影帝国史并行的是他本人劣迹斑斑的40余年性侵史,正如曼哈顿刑事法庭法官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在宣布韦恩斯坦23年刑期时所说的:“这不是你的第一次犯罪,不过是你第一次被定罪罢了。”早在韦恩斯坦20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建构了自己“性侵模式”的雏形,即利用自己的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带来的利益为借口,换取女孩们的性回报。他擅长利用自己的威严、优势地位,甚至某种恬不知耻,在一个由他选定的密闭空间中将“羞耻”转嫁到女性身上,迫使她们放弃理性思考,置身于性欲情境之中。

韦恩斯坦和受害者罗丝·麦高恩

随着电影帝国的形成,韦恩斯坦的性侵模式也日益成熟,他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允诺的利益也越来越诱人,甚至可以调动人事部门和法律人员来为自己的性侵行为善后,被他侵犯骚扰的女性达上百位,包括安吉丽娜·朱莉、伊娃·格林、露皮塔·尼永奥、蕾雅·赛杜、乌玛·瑟曼。文章指出,韦恩斯坦的性侵模式通常分为五步:向女性示好,诱之以利益;邀请女性前往一个密闭空间(比如酒店)单独会面;赤身裸体地出现在女性面前进行骚扰;施行侵犯;事后恐吓对方。通过与他共事的员工采访,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具有压迫性的行为模式和权力结构实际上已经深深嵌入韦恩斯坦的言行中,无论是对女性还是手下的员工,他都展现出惊人的暴虐和控制欲。“他试图利用自己的威压,让每位女性都成为俯首帖耳的迷惘少女。他已经将满足自己反常欲望的系统,打磨到滴水不漏的程度。”

“新京报·书评周刊”援引曼哈顿地检署检察官小塞勒斯·范斯(Cyrus Vance Jr.)在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指出,韦恩斯坦性侵案的判决意味着美国司法进入21世纪。“对于美国的性侵受害者来说,这是崭新的一天,足以让他们看到崭新的希望。”他对出庭的六位女性证人以及负责本案的两位女性检察官表示衷心感谢,“是这八位女性改变了历史,是她们将我国的司法制度带到了21世纪,是她们告诉了世人:强奸就是强奸,性侵就是性侵,勿论其他。”

虽然韦恩斯坦的获罪意味着反性骚扰运动的巨大胜利,但这一运动还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据《纽约时报》报道,包括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在内的反性骚扰运动发起者认为,是时候在扳倒个体作恶者后思考接下来的策略了——鉴于反性骚扰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缺乏系统协调的草根运动,它至今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实现公平、如何监督不当行为、如何让作恶者负责等基本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议题的优先顺序(例如在学校推行强调平等尊重的性教育、对性骚扰更明确的法律定义、加强对员工的法律保护、处理员工保密协议在让受害者噤声中起到的作用等等)也急需讨论。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纽约大学教授、社会运动研究者Jeff Goodwin指出,韦恩斯坦的判决将会是一记强心针,但前提是活动家和政治家能够找到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跟进判决的后续:“法庭判决通常会激励人们表达抗议和不满,因为这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委屈不满是会得到重视的。但如果没有针对修改《民权法案》的集体行动,我很难相信单纯依靠法律策略就能带来根本性的权力变革。”

值得庆幸的是,在流行文化层面,反性骚扰运动已经展现出了深远的影响,并将持续通过影视作品来探讨性别权力结构的种种争议性问题,在潜移默化间引导文化观念的转变。2017年至今,好莱坞已经成为反思职场潜规则、性别暴力、性行为不检的桥头堡,推出了《早间新闻》《助理》《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等女性主义作品。雪城大学教授、流行文化研究者Robert Thompson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美国影视作品开始更深入地讨论两性关系中更加微妙的权力不对等问题,男性不再仅仅被刻画为恶魔,女性也不再仅仅被刻画为受伤的受害者。

“反性骚扰运动首先让人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然后相关的讨论被这些电影、电视剧制度化,即使在反性骚扰运动的相关报道不再见诸报端的若干年后,人们依旧会在影视作品中持续看到这些讨论。”Thompson说。

“群体免疫”争议:英国的防疫策略是理性还是谎言?

当地时间3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称欧洲已成为新冠肺炎这一全球大流行病的“震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累积确诊病例正在呈指数型增长,在意大利采取封锁全境、法国宣布学校停课等强力措施之时,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的防疫政策却饱受争议。截至3月15日,英国已有1140例确诊,21例死亡。

当地时间3月12日,约翰逊宣布英国的防疫行动进入第二阶段“拖延”,其中最主要的三项政策是出现发烧或咳嗽症状的人要进行自我隔离、学校取消海外旅行、超过70岁或者健康状况有问题的人不要乘坐游轮,并反复强调洗手对于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性。约翰逊强调,英国不会采取类似其他国家的严苛措施,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Patrick Vallance)于次日接受BBC采访时对此作出解释称,如果用非常严厉的措施来抑制病毒,疫情就会在错误的时间反弹。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community immunity),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瓦兰斯预计,有60%人口感染后就能获得群体免疫。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建议出现发烧或咳嗽症状的人要进行自我隔离

什么是“群体免疫”?《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在《“群体免疫”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做出解释。通常来说,人体免疫系统在病原体不断感染人类后会越来越强,病原体则会越来越温和,流行病的烈性会越来越低。疫苗的出现更是能够让人迅速获得免疫力,直接跳过病毒与人的双向选择适应过程。当一个社群中的大多数人都接种了疫苗获得了免疫能力,这个社群就拥有了“群体免疫”,流行病的传播者数量将大大减少,社群内免疫能力低下的老弱病残将得到更多保护。

袁越指出,英国政府采取上述防疫措施,是基于英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新冠肺炎的主要受害者是老年人以及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对于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来说,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到1%;目前英国可能已经有5000-10000名感染者,由于该病毒传染性较强,且大多数传染者在患病初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这给确诊和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既然病毒传播已经难以防控,那不如改变策略,将工作重点从防止疫情扩散转向减少损失,“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这一看起来“放任自流”的防疫方案与中国严厉的防疫措施截然相反,因而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了激烈讨论。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英国政府的做法让中国人很难理解,这是由它的政治、社会决定的,“有的时候是近乎无情的理性冷静”。中国拥有一个全能政府,民众也比较配合,且疫情爆发相对集中在武汉,但对于英国来说,采取像中国这样不计成本的措施是不现实的。“英国是一个公民社会,诊断了一例不可能把患者的行动轨迹全部公布,在东方社会这么做可以让大家提高警惕,这里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不知道在哪里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防控难度。”

陈铮鸣认为,英国政府目前的防疫措施充分考虑了英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在疫情处于急速上升阶段时,英国一方面希望能够把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是希望避免医疗资源的大规模挤兑,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英国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条件比中国好一些,因为社区密度低,居住条件也比较好。与此同时,陈铮鸣指出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也是根据情况发展不断调整的,什么措施在什么时候实施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是英国政府的重要考量。

然而学界不乏质疑英国政府决策科学性的声音。在约翰逊于12日宣布英国防疫方案后,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等机构的245名英国科学家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政府立刻采取“更有限制性的措施”减少民众互动,扩大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公开信认为,当下诉诸于“群体防疫”是不可靠的,这只会让英国国家医疗体系(NHS)承受更大的压力,让更多的民众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中:

“如果现在采取扩大社交距离的措施,病例增长速度能够快速下降,能够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我们认为目前的社交距离措施不够充分,我们相信必须立刻采取更多限制性措施,正如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所做的那样。我们呼吁所有与我们的立场相同、且有渠道政府接触决策层的人士传播我们的关切。”

英国科学家联名发布公开信,认为当下诉诸于“群体防疫”是不可靠的  Photograph: Dominic Lipinski/PA

《财新》在《“群体免疫”抗疫方式能否取得胜利?》一文中援引了多位有新冠肺炎临床经验的中国科学家的观点。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每个个体感染后的后果都难以预料,因此最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她表示,“如果放任不理,那就只能坐等感染率达到饱和,等病毒与人群免疫力慢慢达成平衡,或者等病毒自己衰退、消亡。这很消极,也很残忍,虽然现有数据来看新冠的发病死亡率不算很高,但这个不高的几率落在任何一个个体身上,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根据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的经验,新冠肺炎进程较快,轻症病人在一周左右就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对其进行密切监测、防止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学科主任杜斌指出,从中国经验来看,大约有15%-20%的轻症患者将在一周后快速发展为重症。按此前瓦兰斯预计的英国60%的人口感染新冠来计算,即使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成为重症,也将出现400万重症患者,这将对英国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知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直接犀利指出“群体免疫”是个谎言:“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韦恩斯坦获罪23年:反性骚扰运动接下来会如何?| 思想界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韦恩斯坦性侵案判23年和英国“群体免疫”抗疫模式。

韦恩斯坦性侵案宣判后,女权律师Gloria Allred接受媒体采访。 REUTERS/Eduardo Munoz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韦恩斯坦性侵案判23年和英国“群体免疫”抗疫模式。

韦恩斯坦获罪23年:个体作恶者倒下了,反性骚扰运动接下来会如何?

当地时间3月11日,美国纽约市法庭就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做出判决,韦恩斯坦被判23年监禁。

67岁的韦恩斯坦首次在法庭现身,他的律师Rotunno在庭上请求法官网开一面,称即使是五年的最低刑期,对韦恩斯坦来说也无异于“无期徒刑”。然而检察官表示,鉴于韦恩斯坦在一生中对女性作恶无数,且毫无悔过之心,他应当接受最重的刑罚。韦恩斯坦本人在法庭上表示“深深的悔恨”,但依旧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感到“完全困惑”,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

67岁的韦恩斯坦首次在法庭现身

从2017年10月《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相继发表报道爆出韦恩斯坦在近30年来对多名女性施行性侵和性骚扰行为以来,全球掀起的反性骚扰运动轰轰烈烈持续至今,而这场运动最先揪出的作恶者获得超过公众预期的判决,对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遭受过性别不公的女性而言都是一记强心剂。

公众号“虹膜”刊登的《韦恩斯坦的23年刑期,和他的45年性侵史》一文梳理回顾了韦恩斯坦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在成为好莱坞大佬的过程中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势翻云覆雨,将女性玩弄于股掌之间。哈维·韦恩斯坦与鲍勃·韦恩斯坦兄弟最早以推广摇滚乐起家,他们于1979年在纽约成立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通过发掘《性、谎言和录像带》《低俗小说》《霸王别姬》《卧虎藏龙》《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病人》等独立电影和外语片在好莱坞异军突起。2005年,两兄弟离开米拉麦克斯成立韦恩斯坦影业,推出的电影(如《朗读者》《无耻混蛋》《国王的演讲》)继续拿下一个又一个奥斯卡奖项,进一步将韦恩斯坦在好莱坞的地位巩固得坚不可摧。

与韦恩斯坦的电影帝国史并行的是他本人劣迹斑斑的40余年性侵史,正如曼哈顿刑事法庭法官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在宣布韦恩斯坦23年刑期时所说的:“这不是你的第一次犯罪,不过是你第一次被定罪罢了。”早在韦恩斯坦20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建构了自己“性侵模式”的雏形,即利用自己的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带来的利益为借口,换取女孩们的性回报。他擅长利用自己的威严、优势地位,甚至某种恬不知耻,在一个由他选定的密闭空间中将“羞耻”转嫁到女性身上,迫使她们放弃理性思考,置身于性欲情境之中。

韦恩斯坦和受害者罗丝·麦高恩

随着电影帝国的形成,韦恩斯坦的性侵模式也日益成熟,他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允诺的利益也越来越诱人,甚至可以调动人事部门和法律人员来为自己的性侵行为善后,被他侵犯骚扰的女性达上百位,包括安吉丽娜·朱莉、伊娃·格林、露皮塔·尼永奥、蕾雅·赛杜、乌玛·瑟曼。文章指出,韦恩斯坦的性侵模式通常分为五步:向女性示好,诱之以利益;邀请女性前往一个密闭空间(比如酒店)单独会面;赤身裸体地出现在女性面前进行骚扰;施行侵犯;事后恐吓对方。通过与他共事的员工采访,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具有压迫性的行为模式和权力结构实际上已经深深嵌入韦恩斯坦的言行中,无论是对女性还是手下的员工,他都展现出惊人的暴虐和控制欲。“他试图利用自己的威压,让每位女性都成为俯首帖耳的迷惘少女。他已经将满足自己反常欲望的系统,打磨到滴水不漏的程度。”

“新京报·书评周刊”援引曼哈顿地检署检察官小塞勒斯·范斯(Cyrus Vance Jr.)在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指出,韦恩斯坦性侵案的判决意味着美国司法进入21世纪。“对于美国的性侵受害者来说,这是崭新的一天,足以让他们看到崭新的希望。”他对出庭的六位女性证人以及负责本案的两位女性检察官表示衷心感谢,“是这八位女性改变了历史,是她们将我国的司法制度带到了21世纪,是她们告诉了世人:强奸就是强奸,性侵就是性侵,勿论其他。”

虽然韦恩斯坦的获罪意味着反性骚扰运动的巨大胜利,但这一运动还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据《纽约时报》报道,包括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在内的反性骚扰运动发起者认为,是时候在扳倒个体作恶者后思考接下来的策略了——鉴于反性骚扰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缺乏系统协调的草根运动,它至今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实现公平、如何监督不当行为、如何让作恶者负责等基本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议题的优先顺序(例如在学校推行强调平等尊重的性教育、对性骚扰更明确的法律定义、加强对员工的法律保护、处理员工保密协议在让受害者噤声中起到的作用等等)也急需讨论。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纽约大学教授、社会运动研究者Jeff Goodwin指出,韦恩斯坦的判决将会是一记强心针,但前提是活动家和政治家能够找到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跟进判决的后续:“法庭判决通常会激励人们表达抗议和不满,因为这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委屈不满是会得到重视的。但如果没有针对修改《民权法案》的集体行动,我很难相信单纯依靠法律策略就能带来根本性的权力变革。”

值得庆幸的是,在流行文化层面,反性骚扰运动已经展现出了深远的影响,并将持续通过影视作品来探讨性别权力结构的种种争议性问题,在潜移默化间引导文化观念的转变。2017年至今,好莱坞已经成为反思职场潜规则、性别暴力、性行为不检的桥头堡,推出了《早间新闻》《助理》《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等女性主义作品。雪城大学教授、流行文化研究者Robert Thompson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美国影视作品开始更深入地讨论两性关系中更加微妙的权力不对等问题,男性不再仅仅被刻画为恶魔,女性也不再仅仅被刻画为受伤的受害者。

“反性骚扰运动首先让人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然后相关的讨论被这些电影、电视剧制度化,即使在反性骚扰运动的相关报道不再见诸报端的若干年后,人们依旧会在影视作品中持续看到这些讨论。”Thompson说。

“群体免疫”争议:英国的防疫策略是理性还是谎言?

当地时间3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称欧洲已成为新冠肺炎这一全球大流行病的“震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累积确诊病例正在呈指数型增长,在意大利采取封锁全境、法国宣布学校停课等强力措施之时,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的防疫政策却饱受争议。截至3月15日,英国已有1140例确诊,21例死亡。

当地时间3月12日,约翰逊宣布英国的防疫行动进入第二阶段“拖延”,其中最主要的三项政策是出现发烧或咳嗽症状的人要进行自我隔离、学校取消海外旅行、超过70岁或者健康状况有问题的人不要乘坐游轮,并反复强调洗手对于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性。约翰逊强调,英国不会采取类似其他国家的严苛措施,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Patrick Vallance)于次日接受BBC采访时对此作出解释称,如果用非常严厉的措施来抑制病毒,疫情就会在错误的时间反弹。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community immunity),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瓦兰斯预计,有60%人口感染后就能获得群体免疫。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建议出现发烧或咳嗽症状的人要进行自我隔离

什么是“群体免疫”?《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在《“群体免疫”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做出解释。通常来说,人体免疫系统在病原体不断感染人类后会越来越强,病原体则会越来越温和,流行病的烈性会越来越低。疫苗的出现更是能够让人迅速获得免疫力,直接跳过病毒与人的双向选择适应过程。当一个社群中的大多数人都接种了疫苗获得了免疫能力,这个社群就拥有了“群体免疫”,流行病的传播者数量将大大减少,社群内免疫能力低下的老弱病残将得到更多保护。

袁越指出,英国政府采取上述防疫措施,是基于英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新冠肺炎的主要受害者是老年人以及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对于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来说,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到1%;目前英国可能已经有5000-10000名感染者,由于该病毒传染性较强,且大多数传染者在患病初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这给确诊和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既然病毒传播已经难以防控,那不如改变策略,将工作重点从防止疫情扩散转向减少损失,“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这一看起来“放任自流”的防疫方案与中国严厉的防疫措施截然相反,因而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了激烈讨论。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英国政府的做法让中国人很难理解,这是由它的政治、社会决定的,“有的时候是近乎无情的理性冷静”。中国拥有一个全能政府,民众也比较配合,且疫情爆发相对集中在武汉,但对于英国来说,采取像中国这样不计成本的措施是不现实的。“英国是一个公民社会,诊断了一例不可能把患者的行动轨迹全部公布,在东方社会这么做可以让大家提高警惕,这里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不知道在哪里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防控难度。”

陈铮鸣认为,英国政府目前的防疫措施充分考虑了英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在疫情处于急速上升阶段时,英国一方面希望能够把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是希望避免医疗资源的大规模挤兑,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英国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条件比中国好一些,因为社区密度低,居住条件也比较好。与此同时,陈铮鸣指出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也是根据情况发展不断调整的,什么措施在什么时候实施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是英国政府的重要考量。

然而学界不乏质疑英国政府决策科学性的声音。在约翰逊于12日宣布英国防疫方案后,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等机构的245名英国科学家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政府立刻采取“更有限制性的措施”减少民众互动,扩大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公开信认为,当下诉诸于“群体防疫”是不可靠的,这只会让英国国家医疗体系(NHS)承受更大的压力,让更多的民众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中:

“如果现在采取扩大社交距离的措施,病例增长速度能够快速下降,能够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我们认为目前的社交距离措施不够充分,我们相信必须立刻采取更多限制性措施,正如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所做的那样。我们呼吁所有与我们的立场相同、且有渠道政府接触决策层的人士传播我们的关切。”

英国科学家联名发布公开信,认为当下诉诸于“群体防疫”是不可靠的  Photograph: Dominic Lipinski/PA

《财新》在《“群体免疫”抗疫方式能否取得胜利?》一文中援引了多位有新冠肺炎临床经验的中国科学家的观点。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每个个体感染后的后果都难以预料,因此最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她表示,“如果放任不理,那就只能坐等感染率达到饱和,等病毒与人群免疫力慢慢达成平衡,或者等病毒自己衰退、消亡。这很消极,也很残忍,虽然现有数据来看新冠的发病死亡率不算很高,但这个不高的几率落在任何一个个体身上,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根据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的经验,新冠肺炎进程较快,轻症病人在一周左右就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对其进行密切监测、防止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学科主任杜斌指出,从中国经验来看,大约有15%-20%的轻症患者将在一周后快速发展为重症。按此前瓦兰斯预计的英国60%的人口感染新冠来计算,即使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成为重症,也将出现400万重症患者,这将对英国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知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直接犀利指出“群体免疫”是个谎言:“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