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ra
旗袍的风尚
旗袍风尚始于民国时期,文史学家郑逸梅先生说:“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那么你要问了,为什么会是民国,而非新中国成立之后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民国初期,女子为寻求思想独立和女权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此之前,穿袍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只许穿“两截衣”,是一种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
那么你又要问了,现在我们T-shirt搭牛仔裤不是穿得好好的么,跟封建有什么关系?原因很简单,两截衣大多剪裁宽松,领子小袖子大裤脚肥,穿上跟套了麻袋似的,把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严严实实遮盖起来了,不像如今的oversized clothes好歹衬托了骨感美。
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追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变革。请看当时最潮杂志《良友》。
十里洋场、摩登女郎
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风行二十载,款式几经变化——领子高低、袖子长短、开衩高矮,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现出来。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旗袍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呈“倒大”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已呈合身之趋势。正如张爱玲所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青布旗袍最为当时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当时没有名模,没有博主,没有满天飞的大长腿,也没有粉嫩的小鲜肉,领导服装潮流的是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和影剧明星,如上海头牌交际花唐瑛: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中西合璧”了。领、袖均采用西式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左右开襟的双襟。
无袖设计和越发绚丽的花纹直接反应了逐渐开放的社会风潮。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除了领、袖更加合身以外,“美人肩”的使用(较软的垫肩)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审美。抛弃溜肩追求平肩这个风潮兴许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俗话说得好,肩不平何以平天下,垫肩的加入让女性变得更独立、更强大,英气逼人,比如以前卫著称的张爱玲和霸气外露的宋美龄。宋美龄是出了名的“旗袍控”,衣橱内旗袍无数,如果有个旗袍界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冠军非她莫属。每一个衣服多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好裁缝,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他心灵手巧,忠心耿耿,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这位张师傅除了过年除夕休息外,其他时间都在做衣服。
如果40年代中国有时装周的话,衣服可能是这样的:
没错,秀场就是《色戒》。汤唯在剧中换了27套旗袍,图案多为腊梅、云纹、条格,颜色清淡素雅。而另一部以旗袍著名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戏服总是繁花锦簇、色彩明艳,搭配盘发和精致耳环。23套旗袍伴着女主角苏丽珍时而欣喜、时而忧伤、时而暧昧、时而惆怅。
那么你要问了,同样是旗袍,为什么两部戏里风格差别那么多呢?原因很简单——《色戒》以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彼时战火纷飞,自然不可能出现艳丽的色彩;而《花样年华》定格在60年代香港,女性更为开放。可见两位导演在细节上都花足了心思。
西方人爱旗袍
然而没过多久文革来了。文革期间旗袍被当成“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改革开放后虽然回到了大陆主流学术界,却回不到大家的衣橱了。神奇的是西方人不知何时看上了旗袍。
艳后Elizabeth Taylor偏爱深色系旗袍,在这张拍摄于伦敦Dorchester酒店媒体招待会的照片中,她身穿黑色绣花旗袍,高开叉裙摆秀出大长腿。
Nicole Kidman《澳洲乱世情》身穿红色旗袍,上面绣满了菊花和牡丹,前胸的小面积裸露让Kidman性感之余不失婉约。
玩儿脱了的旗袍
近几年时装周上,各大设计师们轮流打起了“东方牌”,把旗袍当作灵感来源。
Tom Ford离开YSL之前,以2004年秋冬系列向1977年YSL本人设计的“中国系列”致敬。然而“三件不离性感”的Tom Ford给矜持婉约的旗袍赋予了华丽恢弘的皇家气派,在保留了立领、开衩、滚边、奢华面料和刺绣的基础上拉长裙摆、解放前胸,开创了旗袍晚礼服的先河。穿上这些旗袍你立刻就能变成皇亲国戚。
Louis Vuitton2011春夏系列中,Marc Jacobs直接把旗袍变成一种具有挑逗性的服装,除了保留中式立领之外,修身的肩部、窄小的袖口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到大腿根甚至腰下的开衩,和低得恨不得把胸露出来的领口,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露肩露胸露大腿”。
还是2011年春夏秀场,Philosophy给旗袍赋予了一丝俏皮和灵气。在保留了立领、小盖袖和滚边等经典元素的基础上,Alberta Ferretti把旗袍下半身的铅笔裙变成迷你伞裙,和帽子相呼应,活泼可爱。穿上立刻有种“格格扮成小太监出宫玩耍”的感觉。
如果说前几位设计师把旗袍玩儿脱了的话,下面二位的设计让我们松了口气。
朱红色大门带我们穿越回老上海。除了胸前挖空不属于传统元素外,修身轮廓、天鹅绒和丝绸面料、刺绣图案和小立领都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这或许是这么多场号称以“旗袍”为灵感的秀里面最忠于原著的一场了。说来也不惊讶,Jason Wu出生于80年代的台湾,虽然9岁就移民加拿大,但是骨子里的中国血统是不会允许他对旗袍动手动脚的。
也许你和我一样,初看Tom Ford,Marc Jacobs和Alberta Ferretti设计的“旗袍”时觉得浑身不自在。但是仔细想一想,旗袍或许本该如此。它的引入和盛行本来就是旧时代女性用来拜托旧思想、打破旧规矩的结果,而激发这些改变的源泉正是西方文化。换句话说,旗袍本来就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上面这些设计师只不过是提取了旗袍的西方基因加以发展。再说了,文革时期是我们把旗袍关禁闭的,当爹的不要娃,当妈的也不能爱娃了吗?
讲个小故事
最后说个小故事。前几日在上海地铁上见到一位老奶奶,她踱着小步走上来,见我站在口头便问我这一班是否开往陕西路。
“没错。”
“哦,我怕坐错方向了,女儿在站头等我。我八十岁啦,脑子不好用喽!”
老奶奶身着绛红色改良旗袍,上有黑色牡丹花纹,外搭一件白色镂空针织衫;脚穿浅口绣花鞋,银丝绣成的祥云盘旋于白底之上。祖母绿宝石耳钉衬得她皮肤白里透红,气色好极了。我一听她说八十岁,掐指一算,这不是旗袍盛行的30年代嘛!或许她也曾同其他时髦女学生一样减掉长发、身着旗袍,励志当个摩登女性。难得的是半个世纪后她依然保持着这份倔强。不信你看她手上拎着的Lady Dio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