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直被误解的亚文化,是什么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直被误解的亚文化,是什么文化?

实际上,我们细致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许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塑造的,传统的商业社会也越来越多受到所谓“亚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浪潮》,正是一部为年轻一代及“亚文化”正名的纪录片。

1976年12月3日,五名暴徒冲进一处私人住宅疯狂扫射,之后迅速逃离。三个人遭到了袭击,他们原定两天后举办一场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露天音乐会。幸运的是,三人都活了下来,那场名为《微笑的牙买加》的音乐会如期举行。其中一位受伤的音乐人叫鲍勃·马利(Bob Marley),在牙买加,他至今仍是神一样的存在。

引发袭击事件的原因,没有定论,有人说是马利帮助受威胁的朋友逃离牙买加而得罪了黑帮,有人说是美国人的故意挑拨,更多的人说是政治风波中的工党主导了这次枪杀。有意思的是,没有人因为这场暴力事件被起诉,也没有人坐牢,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达到暴力顶点的牙买加,已经习惯了死亡。

两天后的音乐会,如同一场暴风雨,它冲走了阴霾,被永远的记录在了牙买加历史上。那天,8 万多人来到国家森林公园的体育场,他们高呼着“鲍勃·马利”,马利面带微笑,如往常一样,他眼神坚毅,宛如斗士。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带伤坚持演唱,他说:“那些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的人都没有休息一天,我怎么能够停止歌唱呢?”

在打破西方主流音乐界的铜墙铁壁之前,起源于牙买加的雷鬼乐连小众都算不上。马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凭一己之力将这种节奏轻松的音乐风格带向了全球,一同被众人铭记的,还有他那“乱蓬蓬”的脏辫。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脏辫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比较统一——叛逆、暴力...但对牙买加人来说,它与雷鬼乐同样重要,它们都是反抗殖民统治的象征,也都是反歧视、反暴力、及爱与和平的宣言,它们恰恰是那些固有印象的“反义词”。

鲍勃·马利

一、“这不是一种发型,这是一种文化"

一个多月前,腾讯视频推出了一部具有地域跨度和文化反差的纪录片——《我们的浪潮》,在看到有关牙买加脏辫文化的第五集时,我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

在这一集里,从不被理解的中国脏辫,到接受了西方熏染的日本脏辫,最后来到牙买加,这样的场景转换和剪辑,构成了一种叙事,一种溯源的叙事。它用 25 分钟的时间由外而内的讲述了一种文化的产生、传播和由此带来的误解。当体验者不经意间问出“您这个发型留了多久了”的时候,那位牙买加老者说:“孩子,这不是一种发型,这是一种文化...”

牙买加的多元文化与对话老者

在我看来,这是本集里最漫不经心,却是最重要的一次问答,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我们总是习惯先入为主的定义认知之外的人和事,而误解,也就在此时发生了。这部纪录片共有八集,内容涉及街头文化、美妆博主、变装皇后、印度妆容、牙买加文化、赛博朋克、东欧美学和 24 小时派对等内容。

乍看,全部是“亚文化”。但要问起什么是“亚文化”,细分之下的街头文化又是什么,多数人回答不上来。这些含糊的概念和群体看似处在边缘,却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主流”,甚至是社会生态,比如第一集中讲到的街头文化。格子衬衫、腰果花方巾、花体字、超大码 T 恤,这些符号化的街头风格已经遍布全球,不管你是否喜欢街头运动,它们早已作为日常服饰或配饰悄悄溜进了我们的衣柜。现代的潮流服饰,仍然会从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中汲取灵感,而它最大的贡献者,是美国的墨西哥裔。

墨西哥裔独特的美学风格

最先来到这个国家的墨西哥人,多数从事法律之外的事,他们穿着宽松,按照不同颜色和字体图案的衣服区分帮派,他们开着改装车,出没在每个月末的街头。几十年过去,那些夸张的衣服走向了全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那些重新组装过的跳跳车则留在了加州,成为了消解帮派的重要力量——跳跳车,曾是街头巡游划地盘的工具,这种从废车场挑选出来的汽车,经过组装、喷漆、擦亮,最终变成了独具墨西哥裔风格的“豪华车”。所有改装车,都经过车主多年的打磨,有些甚至长达 15 年,年轻一代的墨西哥裔耳濡目染,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改装车文化上,帮派慢慢消失了。对争斗来言,漫长的时间和值得投入的事情,便是最好的解药。

跳跳车

第七集中,德国柏林的年轻 Z 世代,有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随时都有派对,从不辜负“派对之都”的名号,青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乐此不疲。而这一切,都始于 30年前柏林墙的倒塌。那一天,墙两边的人走到一起,在同样的音乐中舞蹈,城市中废弃的工厂和仓库慢慢变成了派对地点,一直持续到现在。如此环境中,音乐、艺术和文化从这些无主之地肆意生长了出来,也是这个原因,柏林总是聚集着许多年轻艺术家,但凭借艺术赚钱的人极少,他们大多都有其他职业,很难用单一的工作定义其身份。为什么会选择柏林?一位来自伦敦的艺术家说:“相比伦敦,柏林达到了某种平衡,这里的生存压力不大,这里有充满活力的艺术与音乐”,它可以同时容下青年人的生活和梦想。

柏林派对

二、谁在为我们正名

“浪潮”,作为纪录片的名字非常准确,它是某处的波澜,不够剧烈,却又不容忽视。

将自己置于大众目光下的美妆博主,光鲜亮丽,却无时无刻的接受着来自网络的谩骂;隐藏了性别的变装皇后们,追求着自己的双面人生,同时也面临着家人的不理解;在基辅 24 小时派对上狂欢的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类,他们怀着对未来的向往,彻夜不眠;曾经在伦敦南岸摔得遍体鳞伤的滑板天才,蜕变成了先锋艺术家...这些正在发生的“主流”之外的“浪潮”,和浪潮背后的 Z 世代年轻人,与我们共享一个世界,也正是因为它们和他们的存在,才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彩。

层出不穷的美妆博主

曾经以为,那些“沉迷”于网络、玩着滑板、留着脏辫的 Z 世代,是娱乐至死的一代,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19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一代年轻人花在学习和课外充电上的时间更长,他们不再受制于以往单向输出式的填鸭教学,而更容易被社交型学习所吸引;他们较早的具有了社会意识和很强的道德观念,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相符的产品,他们不会购买;他们不再依靠一份稳定的工作去维系生活,而是通过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去为自己营造享受生活的空间;他们更习惯于网络,同时也更愿意在现实中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像纪录片中的东欧青年,他们生在被网络包围的时代,同时也乐于在生活中找到同类。

90后曾被恶意的称为“脑残”,但慢慢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正在给那些随意定义别人的人以耳光。现代人对 Z 世代的误解也是一样,这或许都是“年长者”居高临下的一种审视,是将自己固有认知强加于年轻人的一种审视。而固有认知,真的是合理的认知吗?

未必。雷鬼乐的鼻祖鲍勃·马利将牙买加文化带给世界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 20多岁的年轻人,他带着自己的坚持和使命,带着自己的音乐和微笑,毫无畏惧的冲进了满是白人的领地,并获得了胜利。实际上,我们细致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许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塑造的,传统的商业社会也越来越多受到所谓“亚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浪潮》,正是一部为年轻一代及“亚文化”正名的纪录片。

这里的正名,不是夸大,也不是贬低,只是一种真实的呈现。如果说这样的呈现泄露了什么,那它可能泄露了足以冲击风暴的浪潮,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纪录片《我们的浪潮》最后一集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LCA,如需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

来源:LCA

原标题:一直被误解的亚文化,是什么文化?

最新更新时间:08/06 10: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直被误解的亚文化,是什么文化?

实际上,我们细致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许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塑造的,传统的商业社会也越来越多受到所谓“亚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浪潮》,正是一部为年轻一代及“亚文化”正名的纪录片。

1976年12月3日,五名暴徒冲进一处私人住宅疯狂扫射,之后迅速逃离。三个人遭到了袭击,他们原定两天后举办一场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露天音乐会。幸运的是,三人都活了下来,那场名为《微笑的牙买加》的音乐会如期举行。其中一位受伤的音乐人叫鲍勃·马利(Bob Marley),在牙买加,他至今仍是神一样的存在。

引发袭击事件的原因,没有定论,有人说是马利帮助受威胁的朋友逃离牙买加而得罪了黑帮,有人说是美国人的故意挑拨,更多的人说是政治风波中的工党主导了这次枪杀。有意思的是,没有人因为这场暴力事件被起诉,也没有人坐牢,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达到暴力顶点的牙买加,已经习惯了死亡。

两天后的音乐会,如同一场暴风雨,它冲走了阴霾,被永远的记录在了牙买加历史上。那天,8 万多人来到国家森林公园的体育场,他们高呼着“鲍勃·马利”,马利面带微笑,如往常一样,他眼神坚毅,宛如斗士。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带伤坚持演唱,他说:“那些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的人都没有休息一天,我怎么能够停止歌唱呢?”

在打破西方主流音乐界的铜墙铁壁之前,起源于牙买加的雷鬼乐连小众都算不上。马利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凭一己之力将这种节奏轻松的音乐风格带向了全球,一同被众人铭记的,还有他那“乱蓬蓬”的脏辫。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脏辫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比较统一——叛逆、暴力...但对牙买加人来说,它与雷鬼乐同样重要,它们都是反抗殖民统治的象征,也都是反歧视、反暴力、及爱与和平的宣言,它们恰恰是那些固有印象的“反义词”。

鲍勃·马利

一、“这不是一种发型,这是一种文化"

一个多月前,腾讯视频推出了一部具有地域跨度和文化反差的纪录片——《我们的浪潮》,在看到有关牙买加脏辫文化的第五集时,我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

在这一集里,从不被理解的中国脏辫,到接受了西方熏染的日本脏辫,最后来到牙买加,这样的场景转换和剪辑,构成了一种叙事,一种溯源的叙事。它用 25 分钟的时间由外而内的讲述了一种文化的产生、传播和由此带来的误解。当体验者不经意间问出“您这个发型留了多久了”的时候,那位牙买加老者说:“孩子,这不是一种发型,这是一种文化...”

牙买加的多元文化与对话老者

在我看来,这是本集里最漫不经心,却是最重要的一次问答,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我们总是习惯先入为主的定义认知之外的人和事,而误解,也就在此时发生了。这部纪录片共有八集,内容涉及街头文化、美妆博主、变装皇后、印度妆容、牙买加文化、赛博朋克、东欧美学和 24 小时派对等内容。

乍看,全部是“亚文化”。但要问起什么是“亚文化”,细分之下的街头文化又是什么,多数人回答不上来。这些含糊的概念和群体看似处在边缘,却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主流”,甚至是社会生态,比如第一集中讲到的街头文化。格子衬衫、腰果花方巾、花体字、超大码 T 恤,这些符号化的街头风格已经遍布全球,不管你是否喜欢街头运动,它们早已作为日常服饰或配饰悄悄溜进了我们的衣柜。现代的潮流服饰,仍然会从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中汲取灵感,而它最大的贡献者,是美国的墨西哥裔。

墨西哥裔独特的美学风格

最先来到这个国家的墨西哥人,多数从事法律之外的事,他们穿着宽松,按照不同颜色和字体图案的衣服区分帮派,他们开着改装车,出没在每个月末的街头。几十年过去,那些夸张的衣服走向了全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那些重新组装过的跳跳车则留在了加州,成为了消解帮派的重要力量——跳跳车,曾是街头巡游划地盘的工具,这种从废车场挑选出来的汽车,经过组装、喷漆、擦亮,最终变成了独具墨西哥裔风格的“豪华车”。所有改装车,都经过车主多年的打磨,有些甚至长达 15 年,年轻一代的墨西哥裔耳濡目染,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改装车文化上,帮派慢慢消失了。对争斗来言,漫长的时间和值得投入的事情,便是最好的解药。

跳跳车

第七集中,德国柏林的年轻 Z 世代,有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随时都有派对,从不辜负“派对之都”的名号,青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乐此不疲。而这一切,都始于 30年前柏林墙的倒塌。那一天,墙两边的人走到一起,在同样的音乐中舞蹈,城市中废弃的工厂和仓库慢慢变成了派对地点,一直持续到现在。如此环境中,音乐、艺术和文化从这些无主之地肆意生长了出来,也是这个原因,柏林总是聚集着许多年轻艺术家,但凭借艺术赚钱的人极少,他们大多都有其他职业,很难用单一的工作定义其身份。为什么会选择柏林?一位来自伦敦的艺术家说:“相比伦敦,柏林达到了某种平衡,这里的生存压力不大,这里有充满活力的艺术与音乐”,它可以同时容下青年人的生活和梦想。

柏林派对

二、谁在为我们正名

“浪潮”,作为纪录片的名字非常准确,它是某处的波澜,不够剧烈,却又不容忽视。

将自己置于大众目光下的美妆博主,光鲜亮丽,却无时无刻的接受着来自网络的谩骂;隐藏了性别的变装皇后们,追求着自己的双面人生,同时也面临着家人的不理解;在基辅 24 小时派对上狂欢的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类,他们怀着对未来的向往,彻夜不眠;曾经在伦敦南岸摔得遍体鳞伤的滑板天才,蜕变成了先锋艺术家...这些正在发生的“主流”之外的“浪潮”,和浪潮背后的 Z 世代年轻人,与我们共享一个世界,也正是因为它们和他们的存在,才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彩。

层出不穷的美妆博主

曾经以为,那些“沉迷”于网络、玩着滑板、留着脏辫的 Z 世代,是娱乐至死的一代,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19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一代年轻人花在学习和课外充电上的时间更长,他们不再受制于以往单向输出式的填鸭教学,而更容易被社交型学习所吸引;他们较早的具有了社会意识和很强的道德观念,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相符的产品,他们不会购买;他们不再依靠一份稳定的工作去维系生活,而是通过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去为自己营造享受生活的空间;他们更习惯于网络,同时也更愿意在现实中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像纪录片中的东欧青年,他们生在被网络包围的时代,同时也乐于在生活中找到同类。

90后曾被恶意的称为“脑残”,但慢慢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正在给那些随意定义别人的人以耳光。现代人对 Z 世代的误解也是一样,这或许都是“年长者”居高临下的一种审视,是将自己固有认知强加于年轻人的一种审视。而固有认知,真的是合理的认知吗?

未必。雷鬼乐的鼻祖鲍勃·马利将牙买加文化带给世界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 20多岁的年轻人,他带着自己的坚持和使命,带着自己的音乐和微笑,毫无畏惧的冲进了满是白人的领地,并获得了胜利。实际上,我们细致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许多精彩都是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塑造的,传统的商业社会也越来越多受到所谓“亚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浪潮》,正是一部为年轻一代及“亚文化”正名的纪录片。

这里的正名,不是夸大,也不是贬低,只是一种真实的呈现。如果说这样的呈现泄露了什么,那它可能泄露了足以冲击风暴的浪潮,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纪录片《我们的浪潮》最后一集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LCA,如需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

来源:LCA

原标题:一直被误解的亚文化,是什么文化?

最新更新时间:08/06 10:5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