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蜂农大量流失背后,我在春天等蜂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蜂农大量流失背后,我在春天等蜂来

纵观蜂农的生存困境与整个蜂产品产业链,其问题是多年来形成的人们只注重加工链,而忽视生态链的发展。

文|35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唐朝文学家罗隐歌咏蜜蜂的一首诗,从古至今,蜜蜂都是勤劳、奉献的象征,以终日辛劳,采花授粉,催生果实生发,为世间带来蜜糖。

这个春天,因为疫情,养蜂人的故事几多悲情,也让我们知道甘甜来之不易。

含英咀华者,不是酿蜜人

我国养蜂传统已久,西汉刘伯温在《郁离子》卷上“灵邱丈人”一文中,描述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的鲜明对比,总结出选址建场、蜂群排列、箱具要求,四季管理、蜂群增殖、合并补助、集中群势、敌害防治,以及取蜜原则等一整套系统的经验。特别是“寡则与之哀之”一句,即蜂群合并和集中群势的意思,这在饲养管理技术上属于新的突破。

可见,早在700年前,专业性蜂场在我国已相当普遍。这比世界著名的“齐从养蜂学理(Dzierzon Theory)十三条”早了近500年。

再往前,《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这是最早的确指蜂蜜的文献,亦为最早饲养蜜蜂的记载。

到了3世纪的西晋,《高士传》卷下中有“姜岐,字子平,东汉延熹,时汉阳上邦人也。隐居以畜蜂、家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人。”这是最早的养蜂授徒的记载。

时至今日,我国养蜂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疫情期间,因封路导致的转场困境,使得系全部家当于一“蜂”的部分蜂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随后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切实打通堵点、促进养蜂业全面复工复产的紧急通知。强调:

充分考虑养蜂生产实际,允许蜂农有序流动,开展放蜂等生产活动;

不得拦截蜜蜂转场及其产品运输车辆;

纠正个别县乡村断路、一概劝返等做法,打通蜂农转场“最后一公里”,帮助蜂农度过难关。

此时是3月12日,如果以1月22日全国各省区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为时间节点,全国性的封城、封区、封村、封路,已经过去了整整50天。

按正常年份,2月中旬到3月中旬,是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油菜花的盛开期,也是许多蜂农“逐蜜”的第一站。即使不考虑政策下发到完全落实的间隔期,今年蜂农的损失也已在所难免。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蜂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正面印证了这一推断。

调研现实,由于相关防控措施的实施,蜂农当中有占40%的蜂农由于人蜂分离,不能正常管理蜂群。有34.6%的蜂农由于交通管制不能正常繁蜂。72%的蜂农存在购买基本生产用物资(白糖、蜂具、蜂药)方面遇到困难,39%的蜂农存在基本生产物资储备不足问题。有72%的蜂农存在蜂饲料(白糖、花粉)严重短缺问题。有52%的蜂农其最紧缺的物资只可以维持10天。

而此报告发布的时间为2月16日。

诚然,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个行业皆受到影响,蜂农受此波及也不难理解。但跳脱出疫情困局来看,我国蜂农的境遇也不容乐观。

承前所述,我国是养蜂大国,至2014年,全国共有有蜂农30余万,饲养蜂群800多万群,占全世界蜂群数量的12.5%。然而近年来蜂农大量流失,养蜂者数量逐年减少现象堪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蜂农数量减少的现象更为严重。

定场、转场、转行,正在老去的中国蜂农

养蜂人需要常年风餐露宿,在野外生活,且放蜂方式具有很大流动性。本省内小转地的方式是指蜂农全年的放蜂时间基本是在本省内其他地方流动放蜂;“跨省大转地”方式是指蜂农为了获得较多质量较高的蜂产品,一年四季随着不同省份花期盛开时间的不同,辗转大江南北,即所说的追花夺蜜现象。

转地中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当地农民关系处理

“本省内小转地”或“跨省大转地”蜂农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当地人处理好关系。外地人迁居追花夺蜜,可能会受到当地人以及当地养蜂人的歧视甚至引发诸多矛盾。

争夺蜜源

当农作物即蜜源一定时,随着外来养蜂人不断迁入,蜜源总量不足,由此为争夺蜂源而发生种群争斗,蜂友们不惜大打出手。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水源减少,大量农药的使用,使得蜜源在逐渐减少,对养蜂人来说又是一个严峻考验。

生活条件

为方便迁徙,追花夺蜜,蜂农大多自备帐篷、简易木桌、折叠床与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拮据,生活艰苦,面临自然天气灾害,面临野生动物威胁与各种危险,风餐露宿,考验重重。

养蜂人正在转场,图源:抖音@蜂农小伟

其次,养蜂业受其本身蜜蜂繁殖等特点影响,多以家庭继承或发展为主,父子档、夫妻档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国蜂农老龄化严重,定地养蜂是我国蜂农老龄化后普遍采取的饲养方式。即老龄化蜂农无力继续大规模转地养蜂后,根据家乡的气候特点和蜜粉源状况,利用自身在长期实践中掌握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长年定点饲养蜜蜂,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5年中国蜂农年龄分布资料来源:卢彬彬,《中国蜂业》

这种方式为自产自销,且属于劳动密集型管理方式,受到年龄限制,无法同蜂产品市场中同类产品质量、价格相媲及,获利微薄,效益较小。当收益无法弥补成本时,或体力不支,消耗人工成本太大,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便放弃养蜂而选择其它行业。

技术、产品、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中国蜂农

掌握良好的养蜂技术是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主要条件,也是影响蜂农收入的关键因素。然而从目前蜂农掌握的养蜂生产技术看,大多数蜂农掌握的养蜂技术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几乎所有的蜂农都是凭借多年来老一辈养蜂人传下来的养蜂技术进行自我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是凭借经验来解决,严重缺乏蜜蜂良种引进与繁殖,蜂产品质量监控与技术服务。

一项针对云南省蜂农的调查发现,蜂农养蜂技术大多是从经验中获得。学习养蜂技术的来源有师傅传授、子承父业、自己学习,这3种情况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9. 6% 、62. 7% 和7. 7% 。

另外,对于养蜂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开发,蜂农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甚至形成排斥反应。且我国养蜂业信息传递、养殖监控、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设施还不健全。蜂农所受教育水平有限,接受的知识范围有限,机械水平低,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益低下,对于先进技术无法掌握,先进设备无法灵活使用,加大了与蜂产品集中加工企业产量、质量等的差距,原始养蜂技术使得产量受影响,最终导致获利有限,效益较低。

当今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以自产自销模式为主的蜂农效益。蜂产品公司也因此通过大批量加工蜂蜜,压低产品价格,而这种低价竞争的结果会背离产品经济价值,质量难以保证,蜂农利益受到损失,行业难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蜂蜜生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1/5与1/4。由于技术壁垒的实施,蜂业生产与贸易的国际竞争日益激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导致我国蜂产品出口价格连年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进口蜂产品总量4994.6吨,总金额9231.5万美元;全年出口蜂产品总量为124493.9吨,总金额29427.5万美元。做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我国进口蜂产品的单价约为2.054万美元/吨;而出口蜂产品的单价约为0.236万美元/吨。前者大约是后者的8.7倍。

2019年我国蜂产品进出口汇总表(单位:公斤,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35斗整理制作

这背后当然包括关税、包装、质量、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但由此也不难窥见中国蜂农和蜂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天气、农药、蜂病,夹缝中的中国蜂农

养蜂虽然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的确是看天吃饭的行当。

以2018年为例,当年3月,最早开花的荔枝蜜丰产,量增价跌,收购价从22 000元/吨,跌到9000元/吨,下跌59.1%,是近年最低价格;油菜蜜减产严重,不及往年,与蜂农见面价格约为7500~10000元/吨;洋槐蜜受严重灾害天气影响,大面积歉收,市场收购价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但多数地区有价无货;椴树蜜略有减产,与蜂农见面价根据不同质量等级价格在11000~26 000元/吨,总体低于往年。2018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畜禽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收紧,伤及蜂业,蜂农从业成本加重。

农药也成为蜂农面临的一大危机,在那篇流传甚广的关于养蜂人自杀的报道中,就提到了攀枝花等地农药喷洒对当事人的蜂群的影响。事实上,早在2006年,美国发现了蜂巢内工蜂突然大批量消失的现象,大约有35%的蜜蜂损失,将其命名为“蜂群崩溃失调(CCD)”。

蜜蜂CCD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全球蜂业的关注,成为世界蜂业论坛的焦点。2012年3月,在欧洲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蜜蜂饲料里加入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杀虫剂,导致了大约1/3以上的蜜蜂迷失方向,无法返回蜂巢。2018年《Science》杂志发表的有关研究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会伤害蜜蜂大脑,阻碍蜜蜂繁殖,影响它们的觅食和导航方式。烟碱类物质,诸如啶虫脒、噻虫胺、吡虫啉等,正是全球蜜蜂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但在民间,农民对于农药的危害缺少警觉,仍在大量喷洒农药以防治病虫害。

最后,蜂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我国蜂群常见的蜂病包括以下几种:

真菌病,又称“空巢病“

真菌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生物,在零度以下可以长期生存,白垩病就是蜂球囊菌孢子引起的。人也患真菌病,但多发生在体外表皮如手脚癣类。近些年来蜜蜂的真菌逐步转向内器官形成大量爬蜂,此病多发生于每年的春末、秋末,蜜蜂大量外爬,一群蜂可以在一周和两周内消失,只剩下蜂王和数只工蜂。

微孢子虫病

引起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体为孢子虫,被孢子虫感染的蜜蜂中肠灰白,失去弹性,环纹消失,此病通常发生在早春和冬季,蜜蜂长期幽闭无法排泄,通过蜜蜂排泄物传播,得病后蜂群很快消失。

病毒病

这是一种近几年入侵蜜蜂的最令人头痛的病,蜜蜂传递食物和环境污染造成多种病毒病,感染病毒后蜜蜂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失,成为空巢脾,一些空脾上出现干蜂尸体黑卷翅,此病的爆发期在夏末和秋季,可造成整场崩溃。

螨害

目前对我国蜂群危害最严重的为大蜂螨、小蜂螨和气管螨,除气管螨寄生在蜂体内,其他两种螨都在巢脾和蜂体上寄生,蜂螨除了吸食蜜蜂血淋巴使蜜蜂寿命缩短,幼虫也受害。患大小蜂螨以后,处理不当蜂群就相当于得了绝症。近几年气管螨已成为危害蜂群的无形杀手,它与蜜蜂同时过冬,同繁殖,一般杀螨药物无法解决其害。蜂螨不但是蜂病的制造者,更是蜂病的传播者。

蜂螨见顶部,图源:芊顺蜂业

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我国养蜂人每名每年净收入一般在3~10万元人民币之间,且收入不稳定;辛苦一年赔钱欠账的也不少。相比之下,国外养蜂经济收入比较高,以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养蜂人为例,每人每年养蜂净收入多在20~50万美元,且收入较为稳定。

蜂儿不食人间仓 , 玉露为酒花为粮

2018年5月20日,中国蜂产品协会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了以“感恩蜜蜂,与爱同行”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这是经联合国确定后的首个“世界蜜蜂日”。

当天,蜂产品行业从业者以及关心蜂产业的社会群众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与会人员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馆全权公使Andreja Naraks女士 。

斯洛文尼亚是世界人均养蜂人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名斯洛文尼亚人中有近5人从事养蜂。2015年4月斯洛文尼亚政府向联合国正式提出设立“世界蜜蜂日”的倡议,201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而选择5月20日的原因,是因为在1734年的5月20日,斯洛文尼亚人安东·兹尼出生,他被誉为现代养蜂业的先锋和该领域的最伟大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与发现为现代养蜂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东·兹尼纪念邮票,图源Wikipedia

Andreja Naraks女士在发言中指出:“世界蜜蜂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认识到保护蜜蜂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蜜蜂和其他传粉媒介赖以生存的程度。

但诚如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农业、林业和粮食部长,世界蜜蜂日项目负责人Dejan idan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保护蜜蜂和其他授粉动物的艰难过程的开始。我们必须做的不仅仅是空谈——我们应该在世界各地采取具体行动,增加对蜜蜂的关照,促进养蜂事业的发展。”

蜜蜂为什么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媒介

授粉对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蜜蜂和其他传粉者已经兴旺了数百万年,确保了食物安全和营养,维持了植物、人类和蜜蜂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鲜为人知的是,蜜蜂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热带森林、大草原林地、红树林和温带落叶林中,如果蜜蜂消失,许多动植物将无法生存。这是因为种子、坚果、浆果和水果的生产高度依赖昆虫授粉,而在授粉昆虫中,蜜蜂是主要的授粉媒介。

蜜蜂和大多数开花植物在数百万年中发展出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估计80%的开花植物或多或少依赖于昆虫的授粉才能繁殖,而热带植物的授粉媒介中有一半是蜜蜂。

蜜蜂的效率取决于它们的数量、体质和行为。通常,蜜蜂可以单趟采集50-1000朵花,花三十分钟到四个小时即可。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蜜蜂每天可以飞行7到14次。也就是说,一个拥有25000个蜜蜂的蜂巢,蜜蜂每天进行10次飞行,可授粉2.5亿朵花。

与农业共生的伙伴

授粉是世界上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活动,其贡献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农业管理实践。传粉者影响了全球35%的农田,支撑了全球8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另外,依赖授粉的作物的价值是那些不需要授粉的作物的5倍。全球农作物直接依赖传粉者的价格估计在每年2350到5770亿美元之间,而且它们的数量还在增加。

在过去的50年里,依靠传粉者的农业产量增加了300%。这些数字反映了传粉者在维持全球生计方面的重要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授粉生产的几种作物,例如可可和咖啡,为小农和家庭农场的农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在中国,已有的研究显示,在保证技术和恰当时机的前提下,农民利用蜜蜂为油菜授粉可以使其增产10%-47.5%;苹果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增产幅度在5%-30%;在梨树上的应用结果显示,梨树增产15%-30%,节约人工授粉成本40%。

具体而言,在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宁夏等11个省自治区建立的5个苹果蜜蜂授粉示范点, 面积1000公顷,增产20%-75%,农民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在四川、湖北、新疆和云南等5省自治区建立的10000油菜蜜蜂授粉基地,增产10%-15%, 蜂农通过授粉获得 收人1000万元,蜜蜂授粉增加农民收人2.2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蜜蜂可以被认为是家畜。随着蜂蜜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加,蜜蜂正日益成为许多小规模生产者和森林居民维持生计和粮食保障手段的来源。粮农组织指出,一旦缺少蜜蜂和其他授粉生物,咖啡、苹果、杏仁、番茄和可可等农产品将几乎绝收。世界上超过75%的农作物品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授粉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与至少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

如前所述,世界上近四分之三的农作物品种至少部分依赖于蜜蜂和其他授粉动物,这符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要特点,即滋养人类和保护地球。事实上,以蜜蜂为代表的授粉者,与联合国制定的期望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之中的7个密切相关。

首先,传粉者在帮助以可持续的方式养活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DG2],并帮助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SDG15]。授粉已经是世界上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农业,随着管理的改善,授粉有可能增加四分之一的产量[SDG 8]。它们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生计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帮助贫穷的小农,以满足对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及非食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SDG1和9]。

其次,令人担忧的传粉者的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密集的农业实践,带来土地使用的改变,以及杀虫剂的使用和更极端的天气事件,由此带来的害虫、疾病的暴发会导致更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问题[SDG3和13]。

不只是生命的甜味剂

蜂蜜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有用来源,通常含有丰富多样的微量成分,为人类饮食增加了营养多样性。

在过去,蜂蜜只被认为是一种甜味剂,蜂蜜所含的热量很低,为同量白砂糖的75%,蜂蜜可以完全取代我们饮食中的食糖。如果蜂蜜储存在室温下,它至少可以保存两年,如果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黑暗的地方,保存时间会更长。蜂蜜可以混合到不同的饮料中,例如茶、牛奶、酸奶或天然果汁,也可以添加到各种烘焙或烹饪的菜肴中(蛋糕、酱汁、蔬菜、肉类),通常是为了赋予它们特殊的香味。

而今天我们知道蜂蜜含有许多有益物质。这是一种极好的营养和镇静剂。由于其抗菌和抗氧化的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学。

此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蜜蜂和其他传粉者一直以来都是艺术、音乐甚至是神圣篇章的灵感来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根据农业产业链的概念,蜂产业链由科研(产前)——蜜蜂养殖(产中)——蜂产品加工、销售(产后)组成。以蜜蜂养殖为中心,形成以下链条:

蜂业产业链,图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蜜蜂研究所

在中国蜂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加工链和生态链,共同带动中国蜂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发展。

加工链

在蜂产业链中,每个节点被重视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

多年来,我国蜂产品一直是作为原料进入国际蜂产品市场,而进口国经加工后即以数倍价格销售,可以说我国只是蜂产品原料的供应国,产品附加值极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加大,蜂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增长,由此促进了蜂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逐渐改变了我国蜂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局面。

目前,在市场上有蜂蜜、蜂王浆、蜂王浆胶囊、蜂胶胶囊、花粉等多种产品,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消费者。蜜蜂饲养(产中)和蜂产品加工(产后)两个节点的良性发展,都需要科研(产前)作支撑。

根据我国蜂业现状和市场需求,针对蜜蜂饲养、育种、授粉、蜜蜂保护、蜂产品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这是蜂产业链的上游。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水平居世界前列,将提升我国蜂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成为我国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提升蜂产业链的价值。

蜂产品加工、销售(产后)作为蜂产业链的下游,拥有许多加工企业和销售公司。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约2000家,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以浙江、江苏、北京、湖北、安徽一带较为集中。大部分企业进行蜂产品生产并从事进出口贸易,其中外贸进出口企业占全国蜂产品企业的20%~25% 。2017年,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20亿元,但总体仍以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居多,另外还有零散的个体销售者。大型企业中,大部分做国内市场的企业都是以“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蜜蜂养殖以分散性、小规模、家庭式为主,而蜂产品加工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在蜂产业链中通常起龙头作用。目前,我国多以“企业+蜂农+市场”、“企业+合作社+蜂农+市场”、“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蜂农+市场”产业化经营形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由此可延伸到健康食品业、包装业、销售业等相关产业,这是目前中国蜂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链条,可占到蜂业效益的80%以上。

生态链

在蜂产业链中,除了科研—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这个链条外,蜜蜂养殖—授粉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链条,它也可以称为生态链。

前文已经提及利用蜜蜂授粉带来的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蜜蜂授粉的农作物、果蔬、牧草等大宗品种有20多种,若再将其他作物、水果蔬菜及经济林木计算在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可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植被破坏严重,蜜源植物也随之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遭受严重威胁。由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大量的使用高浓度农药、化肥,导致大量的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减少,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很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授粉不足而减产。蜜蜂以蜜源植物为生存条件,蜜源植物的单一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也改变了蜜蜂赖以生存的万紫千红的生态环境。

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目前仍在大量使用激素、化肥等化学制剂促进果蔬生长,但坐果率、果实品质、安全性下降。而采用蜜蜂授粉的果蔬坐果率、果实品质、安全性明显提高,符合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的要求。生态农产品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保护自身健康的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蜜蜂授粉将是我国蜂业今后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价值所在。

结语

纵观蜂农的生存困境与整个蜂产品产业链,其问题是多年来形成的人们只注重加工链,而忽视生态链的发展。

在解放初期,蜂产品是国家统购统销,是中国创汇的主要产品,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蜂产品的纯天然、健康食品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蜂产品加工链的快速发展,加工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

由于经济效益驱动力的带动,使蜂农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自然成熟到加快取蜜浆次数的转变,使我国蜂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而质量有所下降。造假、掺假、恶性竞争等负面现象随之出现。

发展至今,我国蜂蜜、蜂王浆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对生态链的关注,是近些年的事情。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使蜜蜂授粉的优越性得到显现。同时,蜜蜂对大自然植物的传花授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对于蜂农来讲,发展蜜蜂授粉也是致富增收的好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蜂农收入渠道单一,大多数蜂农更关注蜂产品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蜜蜂授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国家应出台经济补偿机制,以鼓励蜂农用蜜蜂为农作物和植物授粉,逐步增加授粉蜂群所占比例,使我国蜂业的生产链和生态链共同发展,不要偏废,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蜂业之路。

最后,如何提高蜂养殖行业的科学性和机械化水平,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老一代的养蜂人逐步退场,游牧式的传统养蜂模式能否吸引年轻一代的入场尚且存疑。而新人与新观念、新技术总是一体两面的。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上都依稀出现了养蜂人的身影,他们中的一些称自己为小蜜蜂,”去最美的风景,采最甜的蜜“。我们无法猜测有多少辛劳是出于热爱,但养蜂业的前景,或多或少还在于”钱景“。

在”等蜂来“的这个春天,我们也在等养蜂业的春天!

参考资料:

FAO:Bees and their role in forest livelihoods

FAO:why bees matter?

何薇莉:中国蜂产业链分析及发展趋势

宋心仿:中外养蜂差距与发展趋势探析

卢彬彬:探讨蜂农大量流失“, 钱景不明”的原因

杨荣:2018 年我国蜂产品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

罗凌娟等:基于云南省 230 户蜂农调查的蜂农养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龚一飞:中国养蜂史概述

世界蜂联:四面楚歌的我国养蜂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蜂农大量流失背后,我在春天等蜂来

纵观蜂农的生存困境与整个蜂产品产业链,其问题是多年来形成的人们只注重加工链,而忽视生态链的发展。

文|35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唐朝文学家罗隐歌咏蜜蜂的一首诗,从古至今,蜜蜂都是勤劳、奉献的象征,以终日辛劳,采花授粉,催生果实生发,为世间带来蜜糖。

这个春天,因为疫情,养蜂人的故事几多悲情,也让我们知道甘甜来之不易。

含英咀华者,不是酿蜜人

我国养蜂传统已久,西汉刘伯温在《郁离子》卷上“灵邱丈人”一文中,描述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的鲜明对比,总结出选址建场、蜂群排列、箱具要求,四季管理、蜂群增殖、合并补助、集中群势、敌害防治,以及取蜜原则等一整套系统的经验。特别是“寡则与之哀之”一句,即蜂群合并和集中群势的意思,这在饲养管理技术上属于新的突破。

可见,早在700年前,专业性蜂场在我国已相当普遍。这比世界著名的“齐从养蜂学理(Dzierzon Theory)十三条”早了近500年。

再往前,《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这是最早的确指蜂蜜的文献,亦为最早饲养蜜蜂的记载。

到了3世纪的西晋,《高士传》卷下中有“姜岐,字子平,东汉延熹,时汉阳上邦人也。隐居以畜蜂、家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人。”这是最早的养蜂授徒的记载。

时至今日,我国养蜂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疫情期间,因封路导致的转场困境,使得系全部家当于一“蜂”的部分蜂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随后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切实打通堵点、促进养蜂业全面复工复产的紧急通知。强调:

充分考虑养蜂生产实际,允许蜂农有序流动,开展放蜂等生产活动;

不得拦截蜜蜂转场及其产品运输车辆;

纠正个别县乡村断路、一概劝返等做法,打通蜂农转场“最后一公里”,帮助蜂农度过难关。

此时是3月12日,如果以1月22日全国各省区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为时间节点,全国性的封城、封区、封村、封路,已经过去了整整50天。

按正常年份,2月中旬到3月中旬,是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油菜花的盛开期,也是许多蜂农“逐蜜”的第一站。即使不考虑政策下发到完全落实的间隔期,今年蜂农的损失也已在所难免。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蜂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正面印证了这一推断。

调研现实,由于相关防控措施的实施,蜂农当中有占40%的蜂农由于人蜂分离,不能正常管理蜂群。有34.6%的蜂农由于交通管制不能正常繁蜂。72%的蜂农存在购买基本生产用物资(白糖、蜂具、蜂药)方面遇到困难,39%的蜂农存在基本生产物资储备不足问题。有72%的蜂农存在蜂饲料(白糖、花粉)严重短缺问题。有52%的蜂农其最紧缺的物资只可以维持10天。

而此报告发布的时间为2月16日。

诚然,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个行业皆受到影响,蜂农受此波及也不难理解。但跳脱出疫情困局来看,我国蜂农的境遇也不容乐观。

承前所述,我国是养蜂大国,至2014年,全国共有有蜂农30余万,饲养蜂群800多万群,占全世界蜂群数量的12.5%。然而近年来蜂农大量流失,养蜂者数量逐年减少现象堪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蜂农数量减少的现象更为严重。

定场、转场、转行,正在老去的中国蜂农

养蜂人需要常年风餐露宿,在野外生活,且放蜂方式具有很大流动性。本省内小转地的方式是指蜂农全年的放蜂时间基本是在本省内其他地方流动放蜂;“跨省大转地”方式是指蜂农为了获得较多质量较高的蜂产品,一年四季随着不同省份花期盛开时间的不同,辗转大江南北,即所说的追花夺蜜现象。

转地中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当地农民关系处理

“本省内小转地”或“跨省大转地”蜂农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当地人处理好关系。外地人迁居追花夺蜜,可能会受到当地人以及当地养蜂人的歧视甚至引发诸多矛盾。

争夺蜜源

当农作物即蜜源一定时,随着外来养蜂人不断迁入,蜜源总量不足,由此为争夺蜂源而发生种群争斗,蜂友们不惜大打出手。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水源减少,大量农药的使用,使得蜜源在逐渐减少,对养蜂人来说又是一个严峻考验。

生活条件

为方便迁徙,追花夺蜜,蜂农大多自备帐篷、简易木桌、折叠床与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拮据,生活艰苦,面临自然天气灾害,面临野生动物威胁与各种危险,风餐露宿,考验重重。

养蜂人正在转场,图源:抖音@蜂农小伟

其次,养蜂业受其本身蜜蜂繁殖等特点影响,多以家庭继承或发展为主,父子档、夫妻档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国蜂农老龄化严重,定地养蜂是我国蜂农老龄化后普遍采取的饲养方式。即老龄化蜂农无力继续大规模转地养蜂后,根据家乡的气候特点和蜜粉源状况,利用自身在长期实践中掌握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长年定点饲养蜜蜂,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5年中国蜂农年龄分布资料来源:卢彬彬,《中国蜂业》

这种方式为自产自销,且属于劳动密集型管理方式,受到年龄限制,无法同蜂产品市场中同类产品质量、价格相媲及,获利微薄,效益较小。当收益无法弥补成本时,或体力不支,消耗人工成本太大,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便放弃养蜂而选择其它行业。

技术、产品、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中国蜂农

掌握良好的养蜂技术是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主要条件,也是影响蜂农收入的关键因素。然而从目前蜂农掌握的养蜂生产技术看,大多数蜂农掌握的养蜂技术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几乎所有的蜂农都是凭借多年来老一辈养蜂人传下来的养蜂技术进行自我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是凭借经验来解决,严重缺乏蜜蜂良种引进与繁殖,蜂产品质量监控与技术服务。

一项针对云南省蜂农的调查发现,蜂农养蜂技术大多是从经验中获得。学习养蜂技术的来源有师傅传授、子承父业、自己学习,这3种情况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9. 6% 、62. 7% 和7. 7% 。

另外,对于养蜂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开发,蜂农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甚至形成排斥反应。且我国养蜂业信息传递、养殖监控、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设施还不健全。蜂农所受教育水平有限,接受的知识范围有限,机械水平低,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益低下,对于先进技术无法掌握,先进设备无法灵活使用,加大了与蜂产品集中加工企业产量、质量等的差距,原始养蜂技术使得产量受影响,最终导致获利有限,效益较低。

当今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以自产自销模式为主的蜂农效益。蜂产品公司也因此通过大批量加工蜂蜜,压低产品价格,而这种低价竞争的结果会背离产品经济价值,质量难以保证,蜂农利益受到损失,行业难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蜂蜜生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1/5与1/4。由于技术壁垒的实施,蜂业生产与贸易的国际竞争日益激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导致我国蜂产品出口价格连年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进口蜂产品总量4994.6吨,总金额9231.5万美元;全年出口蜂产品总量为124493.9吨,总金额29427.5万美元。做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我国进口蜂产品的单价约为2.054万美元/吨;而出口蜂产品的单价约为0.236万美元/吨。前者大约是后者的8.7倍。

2019年我国蜂产品进出口汇总表(单位:公斤,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35斗整理制作

这背后当然包括关税、包装、质量、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但由此也不难窥见中国蜂农和蜂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天气、农药、蜂病,夹缝中的中国蜂农

养蜂虽然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的确是看天吃饭的行当。

以2018年为例,当年3月,最早开花的荔枝蜜丰产,量增价跌,收购价从22 000元/吨,跌到9000元/吨,下跌59.1%,是近年最低价格;油菜蜜减产严重,不及往年,与蜂农见面价格约为7500~10000元/吨;洋槐蜜受严重灾害天气影响,大面积歉收,市场收购价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但多数地区有价无货;椴树蜜略有减产,与蜂农见面价根据不同质量等级价格在11000~26 000元/吨,总体低于往年。2018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畜禽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收紧,伤及蜂业,蜂农从业成本加重。

农药也成为蜂农面临的一大危机,在那篇流传甚广的关于养蜂人自杀的报道中,就提到了攀枝花等地农药喷洒对当事人的蜂群的影响。事实上,早在2006年,美国发现了蜂巢内工蜂突然大批量消失的现象,大约有35%的蜜蜂损失,将其命名为“蜂群崩溃失调(CCD)”。

蜜蜂CCD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全球蜂业的关注,成为世界蜂业论坛的焦点。2012年3月,在欧洲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蜜蜂饲料里加入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杀虫剂,导致了大约1/3以上的蜜蜂迷失方向,无法返回蜂巢。2018年《Science》杂志发表的有关研究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会伤害蜜蜂大脑,阻碍蜜蜂繁殖,影响它们的觅食和导航方式。烟碱类物质,诸如啶虫脒、噻虫胺、吡虫啉等,正是全球蜜蜂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但在民间,农民对于农药的危害缺少警觉,仍在大量喷洒农药以防治病虫害。

最后,蜂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我国蜂群常见的蜂病包括以下几种:

真菌病,又称“空巢病“

真菌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生物,在零度以下可以长期生存,白垩病就是蜂球囊菌孢子引起的。人也患真菌病,但多发生在体外表皮如手脚癣类。近些年来蜜蜂的真菌逐步转向内器官形成大量爬蜂,此病多发生于每年的春末、秋末,蜜蜂大量外爬,一群蜂可以在一周和两周内消失,只剩下蜂王和数只工蜂。

微孢子虫病

引起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体为孢子虫,被孢子虫感染的蜜蜂中肠灰白,失去弹性,环纹消失,此病通常发生在早春和冬季,蜜蜂长期幽闭无法排泄,通过蜜蜂排泄物传播,得病后蜂群很快消失。

病毒病

这是一种近几年入侵蜜蜂的最令人头痛的病,蜜蜂传递食物和环境污染造成多种病毒病,感染病毒后蜜蜂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失,成为空巢脾,一些空脾上出现干蜂尸体黑卷翅,此病的爆发期在夏末和秋季,可造成整场崩溃。

螨害

目前对我国蜂群危害最严重的为大蜂螨、小蜂螨和气管螨,除气管螨寄生在蜂体内,其他两种螨都在巢脾和蜂体上寄生,蜂螨除了吸食蜜蜂血淋巴使蜜蜂寿命缩短,幼虫也受害。患大小蜂螨以后,处理不当蜂群就相当于得了绝症。近几年气管螨已成为危害蜂群的无形杀手,它与蜜蜂同时过冬,同繁殖,一般杀螨药物无法解决其害。蜂螨不但是蜂病的制造者,更是蜂病的传播者。

蜂螨见顶部,图源:芊顺蜂业

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我国养蜂人每名每年净收入一般在3~10万元人民币之间,且收入不稳定;辛苦一年赔钱欠账的也不少。相比之下,国外养蜂经济收入比较高,以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养蜂人为例,每人每年养蜂净收入多在20~50万美元,且收入较为稳定。

蜂儿不食人间仓 , 玉露为酒花为粮

2018年5月20日,中国蜂产品协会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了以“感恩蜜蜂,与爱同行”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这是经联合国确定后的首个“世界蜜蜂日”。

当天,蜂产品行业从业者以及关心蜂产业的社会群众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与会人员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馆全权公使Andreja Naraks女士 。

斯洛文尼亚是世界人均养蜂人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名斯洛文尼亚人中有近5人从事养蜂。2015年4月斯洛文尼亚政府向联合国正式提出设立“世界蜜蜂日”的倡议,201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而选择5月20日的原因,是因为在1734年的5月20日,斯洛文尼亚人安东·兹尼出生,他被誉为现代养蜂业的先锋和该领域的最伟大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与发现为现代养蜂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东·兹尼纪念邮票,图源Wikipedia

Andreja Naraks女士在发言中指出:“世界蜜蜂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认识到保护蜜蜂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蜜蜂和其他传粉媒介赖以生存的程度。

但诚如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农业、林业和粮食部长,世界蜜蜂日项目负责人Dejan idan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保护蜜蜂和其他授粉动物的艰难过程的开始。我们必须做的不仅仅是空谈——我们应该在世界各地采取具体行动,增加对蜜蜂的关照,促进养蜂事业的发展。”

蜜蜂为什么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媒介

授粉对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蜜蜂和其他传粉者已经兴旺了数百万年,确保了食物安全和营养,维持了植物、人类和蜜蜂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鲜为人知的是,蜜蜂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热带森林、大草原林地、红树林和温带落叶林中,如果蜜蜂消失,许多动植物将无法生存。这是因为种子、坚果、浆果和水果的生产高度依赖昆虫授粉,而在授粉昆虫中,蜜蜂是主要的授粉媒介。

蜜蜂和大多数开花植物在数百万年中发展出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估计80%的开花植物或多或少依赖于昆虫的授粉才能繁殖,而热带植物的授粉媒介中有一半是蜜蜂。

蜜蜂的效率取决于它们的数量、体质和行为。通常,蜜蜂可以单趟采集50-1000朵花,花三十分钟到四个小时即可。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蜜蜂每天可以飞行7到14次。也就是说,一个拥有25000个蜜蜂的蜂巢,蜜蜂每天进行10次飞行,可授粉2.5亿朵花。

与农业共生的伙伴

授粉是世界上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活动,其贡献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农业管理实践。传粉者影响了全球35%的农田,支撑了全球8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另外,依赖授粉的作物的价值是那些不需要授粉的作物的5倍。全球农作物直接依赖传粉者的价格估计在每年2350到5770亿美元之间,而且它们的数量还在增加。

在过去的50年里,依靠传粉者的农业产量增加了300%。这些数字反映了传粉者在维持全球生计方面的重要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授粉生产的几种作物,例如可可和咖啡,为小农和家庭农场的农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在中国,已有的研究显示,在保证技术和恰当时机的前提下,农民利用蜜蜂为油菜授粉可以使其增产10%-47.5%;苹果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增产幅度在5%-30%;在梨树上的应用结果显示,梨树增产15%-30%,节约人工授粉成本40%。

具体而言,在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宁夏等11个省自治区建立的5个苹果蜜蜂授粉示范点, 面积1000公顷,增产20%-75%,农民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在四川、湖北、新疆和云南等5省自治区建立的10000油菜蜜蜂授粉基地,增产10%-15%, 蜂农通过授粉获得 收人1000万元,蜜蜂授粉增加农民收人2.2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蜜蜂可以被认为是家畜。随着蜂蜜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加,蜜蜂正日益成为许多小规模生产者和森林居民维持生计和粮食保障手段的来源。粮农组织指出,一旦缺少蜜蜂和其他授粉生物,咖啡、苹果、杏仁、番茄和可可等农产品将几乎绝收。世界上超过75%的农作物品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授粉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与至少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

如前所述,世界上近四分之三的农作物品种至少部分依赖于蜜蜂和其他授粉动物,这符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要特点,即滋养人类和保护地球。事实上,以蜜蜂为代表的授粉者,与联合国制定的期望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之中的7个密切相关。

首先,传粉者在帮助以可持续的方式养活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DG2],并帮助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SDG15]。授粉已经是世界上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农业,随着管理的改善,授粉有可能增加四分之一的产量[SDG 8]。它们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生计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帮助贫穷的小农,以满足对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及非食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SDG1和9]。

其次,令人担忧的传粉者的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密集的农业实践,带来土地使用的改变,以及杀虫剂的使用和更极端的天气事件,由此带来的害虫、疾病的暴发会导致更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问题[SDG3和13]。

不只是生命的甜味剂

蜂蜜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有用来源,通常含有丰富多样的微量成分,为人类饮食增加了营养多样性。

在过去,蜂蜜只被认为是一种甜味剂,蜂蜜所含的热量很低,为同量白砂糖的75%,蜂蜜可以完全取代我们饮食中的食糖。如果蜂蜜储存在室温下,它至少可以保存两年,如果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黑暗的地方,保存时间会更长。蜂蜜可以混合到不同的饮料中,例如茶、牛奶、酸奶或天然果汁,也可以添加到各种烘焙或烹饪的菜肴中(蛋糕、酱汁、蔬菜、肉类),通常是为了赋予它们特殊的香味。

而今天我们知道蜂蜜含有许多有益物质。这是一种极好的营养和镇静剂。由于其抗菌和抗氧化的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学。

此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蜜蜂和其他传粉者一直以来都是艺术、音乐甚至是神圣篇章的灵感来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根据农业产业链的概念,蜂产业链由科研(产前)——蜜蜂养殖(产中)——蜂产品加工、销售(产后)组成。以蜜蜂养殖为中心,形成以下链条:

蜂业产业链,图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蜜蜂研究所

在中国蜂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加工链和生态链,共同带动中国蜂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发展。

加工链

在蜂产业链中,每个节点被重视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

多年来,我国蜂产品一直是作为原料进入国际蜂产品市场,而进口国经加工后即以数倍价格销售,可以说我国只是蜂产品原料的供应国,产品附加值极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加大,蜂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增长,由此促进了蜂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逐渐改变了我国蜂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局面。

目前,在市场上有蜂蜜、蜂王浆、蜂王浆胶囊、蜂胶胶囊、花粉等多种产品,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消费者。蜜蜂饲养(产中)和蜂产品加工(产后)两个节点的良性发展,都需要科研(产前)作支撑。

根据我国蜂业现状和市场需求,针对蜜蜂饲养、育种、授粉、蜜蜂保护、蜂产品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这是蜂产业链的上游。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水平居世界前列,将提升我国蜂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成为我国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提升蜂产业链的价值。

蜂产品加工、销售(产后)作为蜂产业链的下游,拥有许多加工企业和销售公司。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约2000家,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以浙江、江苏、北京、湖北、安徽一带较为集中。大部分企业进行蜂产品生产并从事进出口贸易,其中外贸进出口企业占全国蜂产品企业的20%~25% 。2017年,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20亿元,但总体仍以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居多,另外还有零散的个体销售者。大型企业中,大部分做国内市场的企业都是以“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蜜蜂养殖以分散性、小规模、家庭式为主,而蜂产品加工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在蜂产业链中通常起龙头作用。目前,我国多以“企业+蜂农+市场”、“企业+合作社+蜂农+市场”、“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蜂农+市场”产业化经营形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由此可延伸到健康食品业、包装业、销售业等相关产业,这是目前中国蜂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链条,可占到蜂业效益的80%以上。

生态链

在蜂产业链中,除了科研—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这个链条外,蜜蜂养殖—授粉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链条,它也可以称为生态链。

前文已经提及利用蜜蜂授粉带来的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蜜蜂授粉的农作物、果蔬、牧草等大宗品种有20多种,若再将其他作物、水果蔬菜及经济林木计算在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可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植被破坏严重,蜜源植物也随之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遭受严重威胁。由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大量的使用高浓度农药、化肥,导致大量的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减少,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很多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授粉不足而减产。蜜蜂以蜜源植物为生存条件,蜜源植物的单一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也改变了蜜蜂赖以生存的万紫千红的生态环境。

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目前仍在大量使用激素、化肥等化学制剂促进果蔬生长,但坐果率、果实品质、安全性下降。而采用蜜蜂授粉的果蔬坐果率、果实品质、安全性明显提高,符合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的要求。生态农产品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保护自身健康的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蜜蜂授粉将是我国蜂业今后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价值所在。

结语

纵观蜂农的生存困境与整个蜂产品产业链,其问题是多年来形成的人们只注重加工链,而忽视生态链的发展。

在解放初期,蜂产品是国家统购统销,是中国创汇的主要产品,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蜂产品的纯天然、健康食品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蜂产品加工链的快速发展,加工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

由于经济效益驱动力的带动,使蜂农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自然成熟到加快取蜜浆次数的转变,使我国蜂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而质量有所下降。造假、掺假、恶性竞争等负面现象随之出现。

发展至今,我国蜂蜜、蜂王浆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对生态链的关注,是近些年的事情。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使蜜蜂授粉的优越性得到显现。同时,蜜蜂对大自然植物的传花授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对于蜂农来讲,发展蜜蜂授粉也是致富增收的好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蜂农收入渠道单一,大多数蜂农更关注蜂产品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蜜蜂授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国家应出台经济补偿机制,以鼓励蜂农用蜜蜂为农作物和植物授粉,逐步增加授粉蜂群所占比例,使我国蜂业的生产链和生态链共同发展,不要偏废,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蜂业之路。

最后,如何提高蜂养殖行业的科学性和机械化水平,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老一代的养蜂人逐步退场,游牧式的传统养蜂模式能否吸引年轻一代的入场尚且存疑。而新人与新观念、新技术总是一体两面的。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上都依稀出现了养蜂人的身影,他们中的一些称自己为小蜜蜂,”去最美的风景,采最甜的蜜“。我们无法猜测有多少辛劳是出于热爱,但养蜂业的前景,或多或少还在于”钱景“。

在”等蜂来“的这个春天,我们也在等养蜂业的春天!

参考资料:

FAO:Bees and their role in forest livelihoods

FAO:why bees matter?

何薇莉:中国蜂产业链分析及发展趋势

宋心仿:中外养蜂差距与发展趋势探析

卢彬彬:探讨蜂农大量流失“, 钱景不明”的原因

杨荣:2018 年我国蜂产品市场回顾及2019年展望

罗凌娟等:基于云南省 230 户蜂农调查的蜂农养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龚一飞:中国养蜂史概述

世界蜂联:四面楚歌的我国养蜂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