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玩家说】《传说之下》创造的口碑传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玩家说】《传说之下》创造的口碑传奇

这款游戏本身已经成为了传奇,几乎所有玩过的玩家都给它打了满分。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9月15日,游戏制作人Toby Fox在Steam上正式发布了一款由他独立制作的游戏《传说之下(Undertale)》。一个多月后,这款游戏本身已经成为了传奇:几乎所有玩过玩家都为这个游戏打了满分。Metacritic也给出了94的超高评价,这个分数一度高达97。这个评分在目前所有仅在PC平台发售的游戏中名列第一。

独立游戏获得成功早已不是稀罕的事情,远至《黏黏世界》、《机械迷城》、《植物大战僵尸》,近到《到月球》或者《我的世界》,独立游戏早已成为游戏业的中坚。换句话说,一款“做得不错”的独立游戏,并不能让它在玩家群体中收获如潮的好评。

为何《传说之下》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下载了这个游戏并花了十多个小时将游戏一周目通关,达成了和平结局——它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实是理所应当的。

在我看来,《传说之下》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一款完整的游戏。即使按照主流游戏媒体评分标准来看,这个游戏在各方面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

首先,《传说之下》的画面还原了老式像素游戏的风格,虽然谈不上美轮美奂,但绝对让游戏本身增色不少。与当今流行的“像素风”不同的是,在《传说之下》里面,像素元素并不是一个噱头或者单纯的游戏呈现方式,它就是游戏本身。

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你会发现大量独特的游戏表现只能用这种古朴的像素风来表达;如果它采用了更为流行的其他画风,那么游戏的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在游戏前期,玩家会被骷髅Sans藏到一座造型与玩家人物相吻合的台灯背后,如果此时不是2D画面,玩家就难以感受到剧本设计的用心。另一个例子则是游戏中的战斗,当玩家在防御敌人的攻击时需要进行一个类似躲弹幕环节的小游戏。正是因为游戏的像素设计,让回合制RPG与STG两种游戏模式的切换显得不那么突兀。

游戏截图。图片来源:《传说之下》

《传说之下》的音乐和音效同样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是目前独立游戏界的顶尖水平。

音乐可能是让玩家度过相对枯燥的游戏开头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手教学关卡的RUIN场景中,不停循环的背景音乐颇有恶魔城的神韵。随后玩家来到HOME,音乐风格骤变,耳畔响起忧伤的吉他声,内心自然有所触动。而玩家继续游戏,进入Snowdin,Waterfall等其他场景后,除了游戏剧情本身的魅力以外,精美的旋律让人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仅这款游戏的OST绝对值得购买。

游戏的音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说在表现骷髅兄弟Sans与Papyrus的时候,制作人仅仅用简单的电子音,调准音高之后,就巧妙地制造了骷髅说话的效果。此外,无论是长廊内空旷,寂静的氛围或是雪地中踩过树枝的声音,制作人Toby Fox都尽力将他们表现了出来——如果这是一款3A大作,那么音效可能算不上亮点,但考虑到这款游戏仅占不到200M的空间,这点显然值得一提。

不过《传说之下》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它的核心卖点,即游戏的剧本和玩法。

就游戏剧情本身而言,《传说之下》并不算出彩,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根据玩家的选择,要么拯救世界,要么最终堕落。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游戏剧本本身,它几乎是一部俏皮话以及冷笑话的百科全书。游戏中无时无刻都在出现包含着反讽,致敬或者双关的话语,一方面增添了玩家进行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对传统RPG的假正经进行了小小的讽刺。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幽默的话语大多数只在英文环境下才能体会得到,即使有爱好者将这款游戏汉化,恐怕也很难翻译出原文的韵味来。

《传说之下》的玩法则是这个游戏最令人惊喜的一个地方。正如我们在之前提到过的,玩家进入战斗以后,会发现这个游戏的战斗界面与传统的回合制RPG相当相似,玩家能够操作的按钮也无外乎战斗、道具等等。但与普通的回合制游戏不同的是,玩家在进行攻击的时候,要操纵攻击“力度”条,在合适地方按键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攻击力。而在敌人攻击的阶段,玩家要进行一个STG小游戏,通过躲避弹幕来避免伤害。更有趣的是,每种敌人所释放的弹幕都不相同,两两组合之后更有不少变化。

游戏的战斗界面。图片来源:《传说之下》

话又说回来,在这个游戏里面,你甚至不需要战斗就能通关。在战斗界面有两个特殊按钮“Act”以及“Mercy”,根据敌人的不同,你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来回避战斗,并放过你的敌人,给他们一些“Mercy”。

比如在游戏的第一个场景中,玩家会遇到一个沮丧的幽灵,如果按照常规的战斗方法的话,那么你得打上一阵子。但你也可以选择使用Act按钮来鼓励他,使他振作起来,最终和平解决问题。而在Snowdin场景里,玩家会随机遇到一种名叫狗狗卫士的小怪,这种小怪攻击力很高,可能对玩家造成不小的麻烦。面对这种敌人,除了正面战斗以外,玩家还可以选择摸摸他,让他全身无力缴械投降。

游戏里所有战斗都可以通过玩家的行动来回避,对于不喜欢战斗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如果你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没有杀死任何一个怪物的话,你就有可能达成“和平”结局。反之,如果你在游戏中大开杀戒,不顾一切地干掉所有阻挡你前进的家伙,你就会进入“种族灭绝者”结局——这可能是目前市面上你能玩到的独立游戏中最具独创性的结局,它甚至摧毁(而不是简单的“跨越”)了游戏叙事的“第四堵墙”。

在目前关于《传说之下》的众多评论之中,除了大量赞美之声以外,玩家对此游戏主要诟病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新玩家难以接受的游戏画面,二是游戏剧情中处处体现的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就我本人而言,这两处批评都值得商榷:像素画面更多是为了表现游戏风格,而游戏价值观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除此之外,《传说之下》几乎没有其他的缺点,登顶“最优秀的PC游戏”称号当之无愧。我诚挚地向所有游戏爱好者,尤其是RPG爱好者们推荐这款游戏,你只需要10个小时就能将它通关,而且你肯定不会后悔。

更多游戏报道,请关注微信“NPC公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玩家说】《传说之下》创造的口碑传奇

这款游戏本身已经成为了传奇,几乎所有玩过的玩家都给它打了满分。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9月15日,游戏制作人Toby Fox在Steam上正式发布了一款由他独立制作的游戏《传说之下(Undertale)》。一个多月后,这款游戏本身已经成为了传奇:几乎所有玩过玩家都为这个游戏打了满分。Metacritic也给出了94的超高评价,这个分数一度高达97。这个评分在目前所有仅在PC平台发售的游戏中名列第一。

独立游戏获得成功早已不是稀罕的事情,远至《黏黏世界》、《机械迷城》、《植物大战僵尸》,近到《到月球》或者《我的世界》,独立游戏早已成为游戏业的中坚。换句话说,一款“做得不错”的独立游戏,并不能让它在玩家群体中收获如潮的好评。

为何《传说之下》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下载了这个游戏并花了十多个小时将游戏一周目通关,达成了和平结局——它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实是理所应当的。

在我看来,《传说之下》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一款完整的游戏。即使按照主流游戏媒体评分标准来看,这个游戏在各方面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

首先,《传说之下》的画面还原了老式像素游戏的风格,虽然谈不上美轮美奂,但绝对让游戏本身增色不少。与当今流行的“像素风”不同的是,在《传说之下》里面,像素元素并不是一个噱头或者单纯的游戏呈现方式,它就是游戏本身。

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你会发现大量独特的游戏表现只能用这种古朴的像素风来表达;如果它采用了更为流行的其他画风,那么游戏的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在游戏前期,玩家会被骷髅Sans藏到一座造型与玩家人物相吻合的台灯背后,如果此时不是2D画面,玩家就难以感受到剧本设计的用心。另一个例子则是游戏中的战斗,当玩家在防御敌人的攻击时需要进行一个类似躲弹幕环节的小游戏。正是因为游戏的像素设计,让回合制RPG与STG两种游戏模式的切换显得不那么突兀。

游戏截图。图片来源:《传说之下》

《传说之下》的音乐和音效同样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是目前独立游戏界的顶尖水平。

音乐可能是让玩家度过相对枯燥的游戏开头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手教学关卡的RUIN场景中,不停循环的背景音乐颇有恶魔城的神韵。随后玩家来到HOME,音乐风格骤变,耳畔响起忧伤的吉他声,内心自然有所触动。而玩家继续游戏,进入Snowdin,Waterfall等其他场景后,除了游戏剧情本身的魅力以外,精美的旋律让人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仅这款游戏的OST绝对值得购买。

游戏的音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说在表现骷髅兄弟Sans与Papyrus的时候,制作人仅仅用简单的电子音,调准音高之后,就巧妙地制造了骷髅说话的效果。此外,无论是长廊内空旷,寂静的氛围或是雪地中踩过树枝的声音,制作人Toby Fox都尽力将他们表现了出来——如果这是一款3A大作,那么音效可能算不上亮点,但考虑到这款游戏仅占不到200M的空间,这点显然值得一提。

不过《传说之下》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它的核心卖点,即游戏的剧本和玩法。

就游戏剧情本身而言,《传说之下》并不算出彩,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根据玩家的选择,要么拯救世界,要么最终堕落。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游戏剧本本身,它几乎是一部俏皮话以及冷笑话的百科全书。游戏中无时无刻都在出现包含着反讽,致敬或者双关的话语,一方面增添了玩家进行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对传统RPG的假正经进行了小小的讽刺。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幽默的话语大多数只在英文环境下才能体会得到,即使有爱好者将这款游戏汉化,恐怕也很难翻译出原文的韵味来。

《传说之下》的玩法则是这个游戏最令人惊喜的一个地方。正如我们在之前提到过的,玩家进入战斗以后,会发现这个游戏的战斗界面与传统的回合制RPG相当相似,玩家能够操作的按钮也无外乎战斗、道具等等。但与普通的回合制游戏不同的是,玩家在进行攻击的时候,要操纵攻击“力度”条,在合适地方按键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攻击力。而在敌人攻击的阶段,玩家要进行一个STG小游戏,通过躲避弹幕来避免伤害。更有趣的是,每种敌人所释放的弹幕都不相同,两两组合之后更有不少变化。

游戏的战斗界面。图片来源:《传说之下》

话又说回来,在这个游戏里面,你甚至不需要战斗就能通关。在战斗界面有两个特殊按钮“Act”以及“Mercy”,根据敌人的不同,你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来回避战斗,并放过你的敌人,给他们一些“Mercy”。

比如在游戏的第一个场景中,玩家会遇到一个沮丧的幽灵,如果按照常规的战斗方法的话,那么你得打上一阵子。但你也可以选择使用Act按钮来鼓励他,使他振作起来,最终和平解决问题。而在Snowdin场景里,玩家会随机遇到一种名叫狗狗卫士的小怪,这种小怪攻击力很高,可能对玩家造成不小的麻烦。面对这种敌人,除了正面战斗以外,玩家还可以选择摸摸他,让他全身无力缴械投降。

游戏里所有战斗都可以通过玩家的行动来回避,对于不喜欢战斗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如果你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没有杀死任何一个怪物的话,你就有可能达成“和平”结局。反之,如果你在游戏中大开杀戒,不顾一切地干掉所有阻挡你前进的家伙,你就会进入“种族灭绝者”结局——这可能是目前市面上你能玩到的独立游戏中最具独创性的结局,它甚至摧毁(而不是简单的“跨越”)了游戏叙事的“第四堵墙”。

在目前关于《传说之下》的众多评论之中,除了大量赞美之声以外,玩家对此游戏主要诟病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新玩家难以接受的游戏画面,二是游戏剧情中处处体现的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就我本人而言,这两处批评都值得商榷:像素画面更多是为了表现游戏风格,而游戏价值观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除此之外,《传说之下》几乎没有其他的缺点,登顶“最优秀的PC游戏”称号当之无愧。我诚挚地向所有游戏爱好者,尤其是RPG爱好者们推荐这款游戏,你只需要10个小时就能将它通关,而且你肯定不会后悔。

更多游戏报道,请关注微信“NPC公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