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今日知乎热议】心理咨询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何要收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日知乎热议】心理咨询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何要收费?

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什么收费还是普通大众消费不起的?为什么长辈都觉得去国企好,工作稳定,而去私企就不靠谱?怎么看李云迪在韩国巡演中,记忆错乱被迫中断演奏?长时间不读书的人有多可怕?人为什么要善良呢?

1、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什么收费还是普通大众消费不起的?

老实说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吃了一惊,后来发现问题已经被有魄力的知友编辑上了“无耻之徒”和“钓鱼(广义的)”两个标签,心里释然了。这是一项服务,要收费这是毋庸置疑的,既是直钩钓鱼,还是不要吃饵。但为什么收费昂贵?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咨询类的交易,内容很难量化,为了保证有效时间内的信息密度和质量,必须增加附加费用。简单说,一次10元一小时的咨询和一次100元一小时的咨询,你的信赖程度会是一样的吗?你会让自己使用同一种节奏吗?看看知友们如何回应:

 

Zoe Ching

看病为什么要收费,医生悬壶济世,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上学为什么要收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坐车为什么要收费,司机顺路载客,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下馆子为什么要收费,老板乐善好施,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甜阁下

题主大概是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菩萨发善心一类的行为模式来看了。

发善心是可能的,只要政府出钱,组织人力物力,心理咨询师不愁柴米油盐,不愁职业生涯发展,不怕没有后路,有时间有精力有专业知识,还怕不能“免费”给人们做心理咨询吗?

想要获得专业的帮助,为智慧买单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有劳动的付出就得有回报,否则善心是没有动力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是一种求助行为,来访者向咨询师求助,如果想要获得一种平等的感受,为你的咨询师付费,能够找到自尊和更多的平等感,而不至于在“求助”上纠结。

 

焦三仙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要收费,高收费。这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生的重视和信任,对治疗效果有正面影响。

 

水月

首先,心理咨询师一项劳动,心理咨询师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当然应该收费。

第二,收费的标准,我印象中收费应该按照来访者的最大承受能力收,至于这个普通大众消费不起,不知道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当然咨询师有级别经验的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

 

查看知乎讨论

 

2、为什么长辈都觉得去国企好,工作稳定,而去私企就不靠谱?

事实上,今年的公务员国考参与热度已经明显的下降,不少应届生的求职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薪资福利差距减小是件好事,不过,这样的观念在上一辈的心里显然并没有地位。人在年轻时候建立的观点、获取的见识,对于一生都会有影响。在我们长辈年轻的时候,国家给的铁饭碗是毋庸置疑的最佳选择,对此还是要表示理解。但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这么泛泛的标签还是无法替代所有公司,在择业的时候,保险税费是否合法缴纳、是不是自己看好的行业、能不能学到东西……这些恐怕都比标签本身重要得多。看看知友们怎么看:

 

曹丰泽

作为一个典型的三线工业城市长大的孩子,我想说的是楼上各位答主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

国内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私企,真的比国企差的太多。

而我们的包括父母在内的长辈,自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这些二三线城市中,他们只了解二三线城市的情况。而在那之前,他们来自更加黑暗封闭的县城甚至农村。

 

匿名用户:

有牛的国企,也有厉害的私企,要是能去中国银行总部,联合石化,中央汇金这种公司,未必比顶级的外企私企差到哪里去。

没必要刻意区分国企、外企、私企,现在这个年代更应该考虑能在企业里面收获什么。收获什么现实利益,收获什么光鲜履历,收获什么宝贵技能等等。

难听点的,一个北京户口可以让一个外企精英甘心领好几年低工资做牛做马,也是人家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标签不代表什么,透过标签看本质才是关键。

 

红茶

有生活有工作,比较安稳,楼主现在是刚刚工作,等干到三十以上身体拼劲不猛的时候,就会明白国企的好了

 

贰叁叁

小学的时候看郑渊洁的童话,有些语录印象很深,比如: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这辈子到哪都有饭吃。”

 

查看知乎讨论

 

3、怎么看李云迪在韩国巡演中,记忆错乱被迫中断演奏?

这两天李云迪在韩国演出失误的新闻,在韩媒不懈炒作下,国内社交平台上也是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曲目对于李云迪来说恐怕已经到了“肌肉记忆”的程度,前一天的演出也完全没有问题,为何会突然失误,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每一个表演者的噩梦。但噩梦总会醒来的,醒来以后,社交网站上或痛心疾首、或冷嘲热讽、或煽风点火的热议,才是真正的“他人即地狱”。看看知友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尖尖的鹿角

这件事简直是任何职业钢琴家,不,学乐器的人的最大噩梦。

李云迪这些年的状态,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说实话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对于靠吃技术饭的人来说,不管怎样的功成名就,都一定不能忘记练习练习练习。不然的话,早晚生活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人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

李云迪是多久没有好好练了??

If you rest, you rust.

共勉。

 

姚雨言

因对演出事故而产生的舞台恐惧,是演奏家永恒的梦魇。

拉赫玛尼诺夫都为此感到厌世。

因此临时取消演出的不胜枚举,并诞生了超多的舞台迷信仪式(阿格里奇拔呆毛,霍洛维兹向李斯特祷告),都市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长时间中断演出知名的有

霍洛维兹,格伦古尔德,范克莱本等等。

幸运的是有些人回来了(霍洛维兹),有些人在录音中面对自己(古尔德),有些人永远不回来了(克莱本)。

而大部分未聆现场的看客,

抱着一种“你他妈的终于出事了”幸灾乐祸心态,然后大多落井下石,事后诸葛亮,占据道德制高点,享受这舆论暴力的快感。

糟糕的演奏,可以不买,不听,不看。

而这种国内恶心的古典乐生态环境,才是最让人无可避免,让人恶心。

 

平川

整件事情最让我觉得难过的,就是李云迪有些不太在乎这件事。

面对自己的成名作弹砸了,事后却若无其事的发万圣节的照片。

关注了这么久李云迪,觉得他可能内心已经没有那么热爱古典音乐了吧。 

他其实心里很喜欢娱乐圈,但是由于他的定位就是古典钢琴家,他为了这个身份在一直强撑。

这真的让我太伤心了。

 

查看知乎讨论

 

4、长时间不读书的人有多可怕?

不太清楚这个问题是何人所提,不过,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若是好意思称自己为读书人,那这恐怕是读书人在知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了。功利角度,读书的用处,便是考学、获取文凭,不读书的人,得不到这个,需要另选他路而已,这可怕吗?不可怕。广义角度,读书是个兴趣,和玩游戏、打麻将或者跑步一样,只不过是每个人选择的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你从这种方式中增长了见识、他从他的方式中获取了体能,有什么高下之分?所以,长时间不读书的人,不是可怕的,自认读了几本书,不仅眼界没打开,心胸也变窄了,将自己高高捧于天上,毫无理由地鄙夷其他人的人,才是可怕的。

 

诚成橙

认真诚恳生活的人,不会变可怕。

我们选择读书,他们也许选择劳作,毕竟人有不同的际遇。

遇到了接触了,你会发现有些人很美,和你想象中不同。

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很多啊,这样很好。

 

秋澜佑

看了下面的很多答案,我倒是觉得,读了一点书,就鼻孔翘上天看人的人,非常可怕。

我认识很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但是人家会做人、情商高、生活经验丰富呀,所以相处起来很舒服。

我也认识很多爱读书的人,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所以相处起来如沐春风。

我还认识很多读书多的人,因为读了几本书,就浑身长刺一样,到处自以为是乱扎人,这种人我一般都敬而远之。

 

王狗蛋

不读书不可怕。

可怕的是,

不读书,而且不自知。

对知识不尊重,对选择读书的人不尊重。

甚至因为自己不读书而且生活尚可,反而回头问世人:“读书有什么用”的人。

我做过类似的事情。

而同样可怕的人。

是自以为读了几本书,自视颇高,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人。

或者自以为知道真相,便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的人。

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查看知乎讨论

 

 

5、人为什么要善良呢?

何为善良,善良是行好事吗?那么,有所求的行好事也可以属于善良吗?这个有所求,也许是求名声,也许是求回报,甚至只是求心安,完全不带任何目的的善存在吗?这简直就是个哲学问题了,三言两语也不能定义。从大的角度说,道德里推崇善良是为了整个人类族群的利益,而细分到每一个人,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了影响,还是真的有天性一说,实在难以判断。且看知友们各自的观点吧:

 

黄星

我有时候只是为了感动自己,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巴甫洛夫很忙

你不必须善良,你甚至可以不忏悔自己作的恶

道德要求每个人善良是为了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善良绝对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充要条件

 

阿不怒

善良容易进入良性循环,恶劣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个人再强大也不能和所有人为敌,恶代表一种不安的危险因素。

在一群羊里,你只有表现你的善意思才能使其他羊对你放下戒备,温和对待。如果你表现为狼,其他羊会和你保持距离。

所以善良,其实是群居社会的一条公约。

 

南方暖阳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日知乎热议】心理咨询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何要收费?

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什么收费还是普通大众消费不起的?为什么长辈都觉得去国企好,工作稳定,而去私企就不靠谱?怎么看李云迪在韩国巡演中,记忆错乱被迫中断演奏?长时间不读书的人有多可怕?人为什么要善良呢?

1、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这么好的助人行为,为什么收费还是普通大众消费不起的?

老实说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吃了一惊,后来发现问题已经被有魄力的知友编辑上了“无耻之徒”和“钓鱼(广义的)”两个标签,心里释然了。这是一项服务,要收费这是毋庸置疑的,既是直钩钓鱼,还是不要吃饵。但为什么收费昂贵?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咨询类的交易,内容很难量化,为了保证有效时间内的信息密度和质量,必须增加附加费用。简单说,一次10元一小时的咨询和一次100元一小时的咨询,你的信赖程度会是一样的吗?你会让自己使用同一种节奏吗?看看知友们如何回应:

 

Zoe Ching

看病为什么要收费,医生悬壶济世,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上学为什么要收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坐车为什么要收费,司机顺路载客,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下馆子为什么要收费,老板乐善好施,这么好的助人行为?

 

甜阁下

题主大概是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菩萨发善心一类的行为模式来看了。

发善心是可能的,只要政府出钱,组织人力物力,心理咨询师不愁柴米油盐,不愁职业生涯发展,不怕没有后路,有时间有精力有专业知识,还怕不能“免费”给人们做心理咨询吗?

想要获得专业的帮助,为智慧买单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有劳动的付出就得有回报,否则善心是没有动力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是一种求助行为,来访者向咨询师求助,如果想要获得一种平等的感受,为你的咨询师付费,能够找到自尊和更多的平等感,而不至于在“求助”上纠结。

 

焦三仙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要收费,高收费。这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生的重视和信任,对治疗效果有正面影响。

 

水月

首先,心理咨询师一项劳动,心理咨询师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当然应该收费。

第二,收费的标准,我印象中收费应该按照来访者的最大承受能力收,至于这个普通大众消费不起,不知道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当然咨询师有级别经验的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

 

查看知乎讨论

 

2、为什么长辈都觉得去国企好,工作稳定,而去私企就不靠谱?

事实上,今年的公务员国考参与热度已经明显的下降,不少应届生的求职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薪资福利差距减小是件好事,不过,这样的观念在上一辈的心里显然并没有地位。人在年轻时候建立的观点、获取的见识,对于一生都会有影响。在我们长辈年轻的时候,国家给的铁饭碗是毋庸置疑的最佳选择,对此还是要表示理解。但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这么泛泛的标签还是无法替代所有公司,在择业的时候,保险税费是否合法缴纳、是不是自己看好的行业、能不能学到东西……这些恐怕都比标签本身重要得多。看看知友们怎么看:

 

曹丰泽

作为一个典型的三线工业城市长大的孩子,我想说的是楼上各位答主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

国内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私企,真的比国企差的太多。

而我们的包括父母在内的长辈,自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这些二三线城市中,他们只了解二三线城市的情况。而在那之前,他们来自更加黑暗封闭的县城甚至农村。

 

匿名用户:

有牛的国企,也有厉害的私企,要是能去中国银行总部,联合石化,中央汇金这种公司,未必比顶级的外企私企差到哪里去。

没必要刻意区分国企、外企、私企,现在这个年代更应该考虑能在企业里面收获什么。收获什么现实利益,收获什么光鲜履历,收获什么宝贵技能等等。

难听点的,一个北京户口可以让一个外企精英甘心领好几年低工资做牛做马,也是人家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标签不代表什么,透过标签看本质才是关键。

 

红茶

有生活有工作,比较安稳,楼主现在是刚刚工作,等干到三十以上身体拼劲不猛的时候,就会明白国企的好了

 

贰叁叁

小学的时候看郑渊洁的童话,有些语录印象很深,比如: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这辈子到哪都有饭吃。”

 

查看知乎讨论

 

3、怎么看李云迪在韩国巡演中,记忆错乱被迫中断演奏?

这两天李云迪在韩国演出失误的新闻,在韩媒不懈炒作下,国内社交平台上也是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曲目对于李云迪来说恐怕已经到了“肌肉记忆”的程度,前一天的演出也完全没有问题,为何会突然失误,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每一个表演者的噩梦。但噩梦总会醒来的,醒来以后,社交网站上或痛心疾首、或冷嘲热讽、或煽风点火的热议,才是真正的“他人即地狱”。看看知友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尖尖的鹿角

这件事简直是任何职业钢琴家,不,学乐器的人的最大噩梦。

李云迪这些年的状态,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说实话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对于靠吃技术饭的人来说,不管怎样的功成名就,都一定不能忘记练习练习练习。不然的话,早晚生活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人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

李云迪是多久没有好好练了??

If you rest, you rust.

共勉。

 

姚雨言

因对演出事故而产生的舞台恐惧,是演奏家永恒的梦魇。

拉赫玛尼诺夫都为此感到厌世。

因此临时取消演出的不胜枚举,并诞生了超多的舞台迷信仪式(阿格里奇拔呆毛,霍洛维兹向李斯特祷告),都市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长时间中断演出知名的有

霍洛维兹,格伦古尔德,范克莱本等等。

幸运的是有些人回来了(霍洛维兹),有些人在录音中面对自己(古尔德),有些人永远不回来了(克莱本)。

而大部分未聆现场的看客,

抱着一种“你他妈的终于出事了”幸灾乐祸心态,然后大多落井下石,事后诸葛亮,占据道德制高点,享受这舆论暴力的快感。

糟糕的演奏,可以不买,不听,不看。

而这种国内恶心的古典乐生态环境,才是最让人无可避免,让人恶心。

 

平川

整件事情最让我觉得难过的,就是李云迪有些不太在乎这件事。

面对自己的成名作弹砸了,事后却若无其事的发万圣节的照片。

关注了这么久李云迪,觉得他可能内心已经没有那么热爱古典音乐了吧。 

他其实心里很喜欢娱乐圈,但是由于他的定位就是古典钢琴家,他为了这个身份在一直强撑。

这真的让我太伤心了。

 

查看知乎讨论

 

4、长时间不读书的人有多可怕?

不太清楚这个问题是何人所提,不过,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若是好意思称自己为读书人,那这恐怕是读书人在知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了。功利角度,读书的用处,便是考学、获取文凭,不读书的人,得不到这个,需要另选他路而已,这可怕吗?不可怕。广义角度,读书是个兴趣,和玩游戏、打麻将或者跑步一样,只不过是每个人选择的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你从这种方式中增长了见识、他从他的方式中获取了体能,有什么高下之分?所以,长时间不读书的人,不是可怕的,自认读了几本书,不仅眼界没打开,心胸也变窄了,将自己高高捧于天上,毫无理由地鄙夷其他人的人,才是可怕的。

 

诚成橙

认真诚恳生活的人,不会变可怕。

我们选择读书,他们也许选择劳作,毕竟人有不同的际遇。

遇到了接触了,你会发现有些人很美,和你想象中不同。

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很多啊,这样很好。

 

秋澜佑

看了下面的很多答案,我倒是觉得,读了一点书,就鼻孔翘上天看人的人,非常可怕。

我认识很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但是人家会做人、情商高、生活经验丰富呀,所以相处起来很舒服。

我也认识很多爱读书的人,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所以相处起来如沐春风。

我还认识很多读书多的人,因为读了几本书,就浑身长刺一样,到处自以为是乱扎人,这种人我一般都敬而远之。

 

王狗蛋

不读书不可怕。

可怕的是,

不读书,而且不自知。

对知识不尊重,对选择读书的人不尊重。

甚至因为自己不读书而且生活尚可,反而回头问世人:“读书有什么用”的人。

我做过类似的事情。

而同样可怕的人。

是自以为读了几本书,自视颇高,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人。

或者自以为知道真相,便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的人。

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查看知乎讨论

 

 

5、人为什么要善良呢?

何为善良,善良是行好事吗?那么,有所求的行好事也可以属于善良吗?这个有所求,也许是求名声,也许是求回报,甚至只是求心安,完全不带任何目的的善存在吗?这简直就是个哲学问题了,三言两语也不能定义。从大的角度说,道德里推崇善良是为了整个人类族群的利益,而细分到每一个人,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了影响,还是真的有天性一说,实在难以判断。且看知友们各自的观点吧:

 

黄星

我有时候只是为了感动自己,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巴甫洛夫很忙

你不必须善良,你甚至可以不忏悔自己作的恶

道德要求每个人善良是为了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善良绝对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充要条件

 

阿不怒

善良容易进入良性循环,恶劣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个人再强大也不能和所有人为敌,恶代表一种不安的危险因素。

在一群羊里,你只有表现你的善意思才能使其他羊对你放下戒备,温和对待。如果你表现为狼,其他羊会和你保持距离。

所以善良,其实是群居社会的一条公约。

 

南方暖阳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