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伍超明: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政策力度还要加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伍超明: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政策力度还要加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最低。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他表示,要加紧加快落实前期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内容,坚持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原则,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

伍超明指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所以政策力度也要大于金融危机时期。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应具有“出台速度快、力度大但政策恢复常态速度也快”的特点。

“任何‘药物’都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对此也应理性对待,不宜‘因噎废食’。”他强调。

伍超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学博士后,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研究,参加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联储的宏观经济分析培训。现担任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财信金控旗下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以下为经过整理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对于一季度GDP增速您怎么看?

伍超明: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符合我们-10%到-5%的预期。在国内外疫情的叠加冲击下,国内生产和需求都出现大幅下降,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消费和投资增速出现自有公开统计数据以来的负值,说明这次疫情公共危机的“休克性”影响明显大于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是,随着疫情的好转,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将随之快速消退,经济增长有望加快,如3月份的投资、消费等数据环比已经出现好转,只要疫情不出现反复,这种趋势有望得到延续。

界面新闻:短期来看,中国经济走势将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伍超明:虽然目前国内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力度在加快,但仍然存在复工不复产、复产不达产的现象。同时,海外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冲击,今年二、三季度将陷入负增长,对国内出口形成较大拖累。因此,我们预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反弹力度大概率不及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更为强劲。

海外疫情蔓延,将至少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供应链等几个方面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从商品贸易看,海外防疫措施将抑制各国常规经济活动,工业生产供给、投资和消费需求均会受到影响,导致短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陷入负增长。此外,资产价格大幅调整使居民财富缩水,也会减少需求。因此,疫情对国外需求的抑制,将直接拖累中国出口需求增长,进而影响到国内生产活动。

从服务贸易看,疫情防控对人员集聚性较高的服务行业形成直接冲击,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比靠前的跨境旅游、运输、建筑等需求都将出现大幅下降。由于中国服务贸易尤其是旅游贸易存在较大逆差,因此,服务贸易逆差总体有望收窄。

从供应链看,中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上游原材料可能面临断供风险,且负面影响会向中下游行业传导。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产业供应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前海外疫情仍在发酵,企业停工、物流停运等情况短期内可能频繁发生,国内上中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上游产业链存在断链风险,影响到国内生产和需求。

总体看,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疫情防控使中国和全球供应链暂时性冻结,经济活动进入“暂停性休克”状态,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进而影响到需求,生产和需求同时萎缩。而金融危机时期供给没有问题,只是需求出现急速下降而已,经济也没有出现“休克”,仅是减缓而已。

界面新闻: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存在一些争议,有的认为目前的情况应“特事特办”,要加大刺激力度,有的则认为应警惕2008年的教训重演,不能搞强刺激,您觉得应该走哪条路?

伍超明:要判断未来政策走哪条路,首先要对当前危机性质做出判断。这次疫情是公共卫生危机,是有别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新型危机,后两场危机源自金融机构去杠杆破产和货币金融冲击。而这次疫情不仅直接使生产、生活等活动全方位“休克性暂停”,破坏力远大于金融危机,而且直接威胁居民生命安全。

所以,应对疫情危机,首先是采取防控措施,然后是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于金融危机,所以政策力度也要大于金融危机。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应具有“出台速度快、力度大但政策恢复常态速度也快”的特点。

要完成年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前的政策力度还不够,要进一步加大,抓住抓牢4月份的“黄金窗口期”,加紧加快落实前期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政策内容,打出稳内需的“组合拳”。

在政策上,建议坚持“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原则,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政策要加大帮扶低收入群体、稳消费的力度。

由于社会上已经对政策刺激方向基本达成共识,不是简单地搞重复建设,而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展开结构调整,因此大概率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后遗症。但是,任何“药物”都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对此也应理性对待,不宜因噎废食。

界面新闻: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应该在多少?

伍超明:疫情中,中小企业受损严重,亟待政策支持共渡难关。同时,小康目标和扶贫攻坚两大硬任务一个都不能少,因此,中国经济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增速,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在当前情况下,建议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一是财政发力空间可以适当提高,如财政赤字率可以提高到3.5%左右;二是建议较大幅度上调专项债额度,2020年专项债额度可以提高至3.5万-4万亿元,且全部用于基建领域,专项债要成为对冲疫情和拉动基建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是特别国债发行量至少要在2万亿元以上,帮扶受疫情冲击的家庭和中小微企业,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助力脱贫攻坚。

界面新闻:最近“新基建”是个热门话题,您认为“新基建”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吗?

伍超明:“新基建”具有促创新和补短板的双重属性,投资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对稳增长的作用不宜高估。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新基建”仍在起步阶段,且存在技术上的约束;其二,在“新基建”的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受制于技术能力,参与度有限,不像在“铁公基”项目中那样深度参与其中。因此,相对于老基建,“新基建”在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方面,有一个渐进过程,整体投资体量不够大。

从存量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向“新基建”的情况看,截止到今年1月底,充电桩、光电、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生物质能等“新基建”项目投资额仅863.3亿元,占比不足0.5%。因此,虽然当前政策向“新基建”倾斜较为明显,但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老基建大概率仍将承担重任,新基建则起到辅助作用。

界面新闻:您怎么看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伍超明:货币政策已进入宽松期。首先,约束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的因素在消退,如CPI将逐步下降,PPI在全球负增长的大环境下,全年预计也将负增长。其次,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因素在强化。一季度经济已实质受损,三大需求均大幅下降,海外疫情蔓延,外需即将迎来第二波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因此,稳增长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在“量”和“价”两个工具选择上,预计央行将继续采用流动性供给优先策略,帮助稳定企业基本盘,在企业先“活下来”的前提下,降低利率和融资成本,让企业活得更稳健。

一是“量”的工具更优先,侧重运用定向性工具精准滴灌。受疫情冲击影响,企业最缺的还是现金流,为恢复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目标,只能对症下药。但具体操作上,结构性定向“精准滴灌”依然是更优选项,预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等工具会继续频繁使用,不排除其规模和优惠力度或进一步加大,如抵押补充贷款(PSL)作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有望放量。这些定向性资金将支持以下领域: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资金压力、支持脱贫攻坚、支持抗疫保供、帮助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企业存活下来。

二是“价”也会继续降,“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拳”或继续打出。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从一季度央行例会传递的信号看,上述目标主要还是通过降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来实现。目前,降低LPR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让利,即通过继续压降LPR与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之间的利差或直接降低MLF利率来实现。二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其中,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目前看还有一定空间。另外,在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下调存款利率的可能性,让居民和企业适当让出一点利息,保证银行留有一定利差,实际上有利于覆盖银行呆坏账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不过,使用基准存款利率这个工具,市场可能会出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退的判断,因此央行也面临一些阻力,但我们认为特殊时期还是不能排除这一选项。

三是强化与财政就业政策的协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合作。从国内看,表现为加强与财政、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预计货币政策宽松和流动性投放节奏会与支持财政、就业政策发力密切相关。从全球看,表现为加强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也是践行G20会议上我国提出的重要建议,即“面对全球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伍超明: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政策力度还要加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最低。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只有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他表示,要加紧加快落实前期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内容,坚持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原则,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

伍超明指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所以政策力度也要大于金融危机时期。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应具有“出台速度快、力度大但政策恢复常态速度也快”的特点。

“任何‘药物’都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对此也应理性对待,不宜‘因噎废食’。”他强调。

伍超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学博士后,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研究,参加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联储的宏观经济分析培训。现担任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财信金控旗下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以下为经过整理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对于一季度GDP增速您怎么看?

伍超明: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符合我们-10%到-5%的预期。在国内外疫情的叠加冲击下,国内生产和需求都出现大幅下降,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消费和投资增速出现自有公开统计数据以来的负值,说明这次疫情公共危机的“休克性”影响明显大于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是,随着疫情的好转,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将随之快速消退,经济增长有望加快,如3月份的投资、消费等数据环比已经出现好转,只要疫情不出现反复,这种趋势有望得到延续。

界面新闻:短期来看,中国经济走势将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伍超明:虽然目前国内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力度在加快,但仍然存在复工不复产、复产不达产的现象。同时,海外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冲击,今年二、三季度将陷入负增长,对国内出口形成较大拖累。因此,我们预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反弹力度大概率不及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更为强劲。

海外疫情蔓延,将至少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供应链等几个方面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从商品贸易看,海外防疫措施将抑制各国常规经济活动,工业生产供给、投资和消费需求均会受到影响,导致短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陷入负增长。此外,资产价格大幅调整使居民财富缩水,也会减少需求。因此,疫情对国外需求的抑制,将直接拖累中国出口需求增长,进而影响到国内生产活动。

从服务贸易看,疫情防控对人员集聚性较高的服务行业形成直接冲击,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比靠前的跨境旅游、运输、建筑等需求都将出现大幅下降。由于中国服务贸易尤其是旅游贸易存在较大逆差,因此,服务贸易逆差总体有望收窄。

从供应链看,中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上游原材料可能面临断供风险,且负面影响会向中下游行业传导。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产业供应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前海外疫情仍在发酵,企业停工、物流停运等情况短期内可能频繁发生,国内上中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上游产业链存在断链风险,影响到国内生产和需求。

总体看,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疫情防控使中国和全球供应链暂时性冻结,经济活动进入“暂停性休克”状态,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进而影响到需求,生产和需求同时萎缩。而金融危机时期供给没有问题,只是需求出现急速下降而已,经济也没有出现“休克”,仅是减缓而已。

界面新闻: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存在一些争议,有的认为目前的情况应“特事特办”,要加大刺激力度,有的则认为应警惕2008年的教训重演,不能搞强刺激,您觉得应该走哪条路?

伍超明:要判断未来政策走哪条路,首先要对当前危机性质做出判断。这次疫情是公共卫生危机,是有别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新型危机,后两场危机源自金融机构去杠杆破产和货币金融冲击。而这次疫情不仅直接使生产、生活等活动全方位“休克性暂停”,破坏力远大于金融危机,而且直接威胁居民生命安全。

所以,应对疫情危机,首先是采取防控措施,然后是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于金融危机,所以政策力度也要大于金融危机。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应具有“出台速度快、力度大但政策恢复常态速度也快”的特点。

要完成年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前的政策力度还不够,要进一步加大,抓住抓牢4月份的“黄金窗口期”,加紧加快落实前期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政策内容,打出稳内需的“组合拳”。

在政策上,建议坚持“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原则,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政策要加大帮扶低收入群体、稳消费的力度。

由于社会上已经对政策刺激方向基本达成共识,不是简单地搞重复建设,而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展开结构调整,因此大概率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后遗症。但是,任何“药物”都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对此也应理性对待,不宜因噎废食。

界面新闻: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应该在多少?

伍超明:疫情中,中小企业受损严重,亟待政策支持共渡难关。同时,小康目标和扶贫攻坚两大硬任务一个都不能少,因此,中国经济当务之急是保持一定的增速,稳增长才能稳企业、稳就业。

在当前情况下,建议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一是财政发力空间可以适当提高,如财政赤字率可以提高到3.5%左右;二是建议较大幅度上调专项债额度,2020年专项债额度可以提高至3.5万-4万亿元,且全部用于基建领域,专项债要成为对冲疫情和拉动基建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是特别国债发行量至少要在2万亿元以上,帮扶受疫情冲击的家庭和中小微企业,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助力脱贫攻坚。

界面新闻:最近“新基建”是个热门话题,您认为“新基建”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吗?

伍超明:“新基建”具有促创新和补短板的双重属性,投资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对稳增长的作用不宜高估。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新基建”仍在起步阶段,且存在技术上的约束;其二,在“新基建”的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受制于技术能力,参与度有限,不像在“铁公基”项目中那样深度参与其中。因此,相对于老基建,“新基建”在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方面,有一个渐进过程,整体投资体量不够大。

从存量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向“新基建”的情况看,截止到今年1月底,充电桩、光电、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生物质能等“新基建”项目投资额仅863.3亿元,占比不足0.5%。因此,虽然当前政策向“新基建”倾斜较为明显,但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老基建大概率仍将承担重任,新基建则起到辅助作用。

界面新闻:您怎么看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伍超明:货币政策已进入宽松期。首先,约束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的因素在消退,如CPI将逐步下降,PPI在全球负增长的大环境下,全年预计也将负增长。其次,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因素在强化。一季度经济已实质受损,三大需求均大幅下降,海外疫情蔓延,外需即将迎来第二波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因此,稳增长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在“量”和“价”两个工具选择上,预计央行将继续采用流动性供给优先策略,帮助稳定企业基本盘,在企业先“活下来”的前提下,降低利率和融资成本,让企业活得更稳健。

一是“量”的工具更优先,侧重运用定向性工具精准滴灌。受疫情冲击影响,企业最缺的还是现金流,为恢复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目标,只能对症下药。但具体操作上,结构性定向“精准滴灌”依然是更优选项,预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等工具会继续频繁使用,不排除其规模和优惠力度或进一步加大,如抵押补充贷款(PSL)作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有望放量。这些定向性资金将支持以下领域: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资金压力、支持脱贫攻坚、支持抗疫保供、帮助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企业存活下来。

二是“价”也会继续降,“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拳”或继续打出。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从一季度央行例会传递的信号看,上述目标主要还是通过降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来实现。目前,降低LPR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让利,即通过继续压降LPR与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之间的利差或直接降低MLF利率来实现。二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其中,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目前看还有一定空间。另外,在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下调存款利率的可能性,让居民和企业适当让出一点利息,保证银行留有一定利差,实际上有利于覆盖银行呆坏账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不过,使用基准存款利率这个工具,市场可能会出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退的判断,因此央行也面临一些阻力,但我们认为特殊时期还是不能排除这一选项。

三是强化与财政就业政策的协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合作。从国内看,表现为加强与财政、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预计货币政策宽松和流动性投放节奏会与支持财政、就业政策发力密切相关。从全球看,表现为加强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也是践行G20会议上我国提出的重要建议,即“面对全球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