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学术 |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和高层建筑城市化的演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学术 |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和高层建筑城市化的演变

在过去50年中,高层建筑及其与街道和开放空间的关系经历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演变。作为场所的创造者,它们是如何为公共空间的成功做出贡献的呢?

文|CTBUH

本文整理自2019年CTBUH全球大会论文《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ities and How Tall Building Urbanism has Evolved》。CTBUH会议论文汇集了高层建筑设计及技术进步、都市人居发展等领域的创新与前瞻。深圳湾1号(One Shenzhen Bay)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混合功能开发项目,于2019年荣获CTBUH都市人居杰出奖。

在过去50年中,高层建筑及其与街道和开放空间的关系经历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演变。作为场所的创造者,它们是如何为公共空间的成功做出贡献的呢?

本文做了西格拉姆大厦、纽约炮台公园城、东京六本木之丘、迪拜中心区、深圳湾1号和多伦多东港新总体规划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正探索着一条高层建筑回归城市化(Urbanism)的道路,比如:街道步行尺度,建筑与道路之间的良好退界,公共空间的功能特征,历史遗产的保留和修复,完整社区的活力创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等。

西格拉姆大厦:城市广场的兴起

高层建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纽约市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一个回顾过去50年高层建筑城市化演变开始的最佳案例(见图1)。

▲ 图1、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不同于当时普遍沿街建造的高楼,该大厦与街道之间的退界形成了一个城市广场。

50多年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设计西格拉姆大厦时,打破了建筑以道路为框架、占满整个建设用地的传统做法。该建筑高157米(515英尺),共38层,内部大堂为石材饰面,外立面采用独特的玻璃材质,呈现出青铜色的质感,是国际风格美学(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esthetic)里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其结构和建造风格对后来的北美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结构清晰地暴露出来。

这座建筑在城市设计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突破性的,其在与街道的关系处理上是主动避让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广场。此后受到效仿,然而跟风出现的一系列广场其实创造的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公共空间。

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许多著名的高楼大厦,包括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现在的威利斯大厦),匹兹堡的美国钢铁大厦,多伦多的第一加拿大广场和洛杉矶的Aon中心等。虽然这些建筑确实非常壮观,但在城市设计方面收效甚微,虽然都相应做了退界处理,却忽略了不同的尺度空间。

炮台公园城:步行尺度的回归

上世纪80年代早期,炮台公园城(Battery Park City)的总体规划(见图2)引领了回归城市化的趋势,高层建筑群再次回归步行尺度。规划以一系列的街道和街区为基础,高楼成为他们所依附的次要的街道界面。这创造了一种以公共空间作为核心的高层建筑类型。

▲ 图2、纽约炮台公园城——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高层建筑发展类型。

炮台公园城是一个混合功能的商业和住宅小区,占地92英亩(37公顷),超过三分之一的开发区为公园。这个街区是布鲁克菲尔德广场(前世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开发重点重新放在了公共空间上,创建一系列道路、街区和开放空间,将沿河区域与曼哈顿下城重新连接起来。

炮台公园城第一栋住宅楼在最初几个阶段开发完成后,随着世界金融中心被视为“变革的象征”,炮台公园城被《纽约时报》誉为“城市设计的一次胜利”,Stuyvesant高中搬迁至炮台公园城,成为了该社区的“完整”性塑造中重要的角色。

东京六本木之丘:高度整合的中心社区

2000年以后,全球新建高层建筑的数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亚洲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在本世纪初推动了高层建筑的城市化进程。

另一个以城市设计闻名的总体规划是东京的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的六本木之丘展示了一个新的城市区域是如何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并将各种不同的区域和空间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心社区“枢纽”。这是东京市中心11万平方米混合功能开发项目的中心,提供了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娱乐、休闲、教育和创造力密切相关、独一无二的功能集合。

六本木之丘被设计成“城中之城”,除了在办公室和商业机构工作的约20000名雇员和2000名居民外,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100000名访客。

吸引人们前往这里的还有坐落于此的文化设施,包括位于森大厦52层和53层的森美术馆,以及建筑物顶部的观景台(见图3)。另外还拥有一所学校、一座图书馆和一个集会广场。

▲ 图3、东京的六本木之丘,提供了一个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娱乐、休闲、教育和创造力密切相关、独一无二的功能集合。

建筑中设置了一些独特的、对公众开放的地面空间,超过40%被设计为花园、室外亭子和开放空间。景观设计融合了入口、人行道和露台等硬景和大面积的草坪、种植园等软景。将室内外空间融合,与环境充分互动。许多完全封闭的空间通过大量自然采光,给人一种置身室外的感觉。这一点在West Walk这条贯穿整个开发区的多层零售走廊的沿线上,感受尤为明显。

六本木之丘致力于混合功能的开发,将私人和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了商业,还推动了教育、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代表了在密集的城市中心生活和工作的创新模式。战略规划和深思熟虑的设计最终使得该项目成为东京旅游体验的中心,实现了成为“城中之城”的目标。

迪拜市中心综合体:混合功能开发

阿联酋迪拜市中心有一个大型混合功能综合体,总体规划于21世纪初,目前正在开发中。它是该市一些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的所在地,包括哈利法塔、迪拜购物中心和迪拜喷泉,占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0.77平方英里)(见图4、图5)。

▲ 图4、迪拜哈利法塔混合功能开发区是该市一些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的所在地。
▲ 图5、迪拜喷泉是世界上最大的精心设计过的喷泉系统,位于面积30英亩的人造哈利法塔湖上。

该建筑群通过哈利法塔/迪拜购物中心地铁站与地铁系统相连。还有这座城市第一个互通式立交桥,目前处于建设的最后阶段,将保证来往该地区的交通畅通。

规划的重点是哈利法塔和迪拜喷泉。迪拜喷泉是全球最大的精心设计的喷泉系统。整个喷泉被6600盏灯和25个彩色投影仪照亮,长275米(902英尺),喷泉可高达152.4米(500英尺)。周围的住宅和办公楼都为这一中心景观提供了观景走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水边公共空间,创造了新的步行体验。迪拜购物中心也为此设计一个生动的外立面,内有可以俯瞰喷泉的商店和咖啡馆。

深圳湾1号:线性连接

深圳湾1号(One Shenzhen Bay)是一个新近建成的充满活力的混合功能开发项目,它与后海区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通过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呈现出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环境。综合体内部包括六座高端住宅楼、一座办公楼和一座338米高的中央塔楼,提供办公、服务式公寓和来福士酒店。该建筑综合体荣获2019年CTBUH都市人居杰出奖。

最值得注意的是向公众开放的地面层和线性的连接通道(见图6),同时实现了在公共无障碍方面的创新性发展。总体规划中最出色的一点,是不同于普遍将塔楼堆叠在一个大空间上的做法,而是将所有零售功能推向周边,并将塔楼降到了地面层(见图7、图8)。通过街区循环流通,以场地周边标记一系列入口的方式,鼓励并邀请行人进入场地中心的公共广场和花园。

▲ 图6、深圳湾1号,空中俯瞰。
▲ 图7、设计并没有把塔楼堆叠在一个大空间上,而是将所有的零售功能都推向了周边,并将塔楼降到了地面层。
▲ 图8、深圳湾1号,通过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呈现出其周围美丽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气候环境。

植被是深圳湾1号的重要元素,所有公共和私人功能区都与绿地直接相连或遥遥相望。大面积绿色表皮取代了硬质景观,超过三分之一的开放空间是透水的,85%的屋顶空间能被充分利用,其中大部分是绿植屋顶。游客还可以沿着一条与街区、公共交通和滨水公园相连的高架景观长廊漫步。公共的无障碍高架长廊促进了新的城市主义的发展,并提供了丰富的庭院景观。

多伦多东港:源于工业遗产

东港(East Harbour)是多伦多一个新的总体规划,位于金融区东面。该规划方案植根于城市内部,灵感来自于辖区的工业遗产景观(见图9)。

▲ 图9、东港项目鸟瞰——总体规划旨在将东港重新融入周边的城市结构。

在我们展望未来50年时,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东港为例,这一项目包含了创建一个利用其工业历史去深化其内在DNA的渐进式的新总体规划,同时向多伦多市引入一个能够完全融入该市的新的现代商业区。

该项目的特殊区位和文脉使得在总体规划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克服通道限制和有限的街道基础设施将该地区与周围环境分割的问题。

解决好与加拿大顿河的关系,如防洪问题。

处理好场地、更大的港口用地以及滨海区域的关系。

利用好与场地北侧相邻的已规划好的交通枢纽,创造一个具有真正的综合性、以交通为导向的综合体。

探索纪念工业遗产的方式,重新利用现今存在的历史元素。

总体规划旨在将东港重新融入周边城市结构。工业遗址被保留和修复,并作为重建的第一阶段。这是开发过程希望表达的,标志着工业遗产的永存。一些工业辅助结构被整合到广场设计中。

公共无障碍开放空间(POPS)网络将把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并提高区域内的空间质量(见图10)。步行友好的道路体系,以及河滨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及公园系统的连接,使整个区域相互连通。

▲ 图10、东港公共空间的行人优先系统。

东西向主街,可以看到多伦多的天际线和著名的CN大厦,距离金融区只有两公里远。一系列建筑的形态都恰到好处,以适应人体尺度和行人体验,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见图11)。高层部分将隐匿在裙房之后,重点放在前六层,作为新的街道和公共空间的塑造者。

▲ 图11、东港广场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前沿项目。

另外,该项目还将制定一系列计划,以实现关键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在许多方面,东港展示了过去50年高层建筑城市化的演变,并开始为未来50年提供方向:完整社区的规划要素,一种以公共空间、各种公园、POPS和面向公众的空间(室内和室外)、历史保护建筑为重点的建筑形式,并优先考虑可持续设计。

过去50年将影响未来50年

在过去的50年里,高层建筑的城市化已经取得了进步。

  • 从高层建筑与街道之间形成的粗糙开放空间已经进化成更良好的街道关系。开放空间演变成了从城市肌理中开拓出来的、富有活力的功能组合,并呈现出了最能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品质。
  • 历史建筑也因其重要性应当予以保留和修复。历史元素使城市设计更加丰富,赋予高层建筑场所感。
  • 混合功能设计通过增加项目的活力和可步行性,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完整性。
  • 思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是成功的高层建筑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础。

未来50年,高层建筑城市设计将力求在城市可持续性和弹性方面发挥卓越的典范作用,以保证它们能作为一个强大、健康和适应性强的社区长期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将确保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完整的社区,并且能够支持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持续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本文经过授权转载自「CTBUH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仅供读者参考阅读,不用作商业用途。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学术 |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和高层建筑城市化的演变

在过去50年中,高层建筑及其与街道和开放空间的关系经历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演变。作为场所的创造者,它们是如何为公共空间的成功做出贡献的呢?

文|CTBUH

本文整理自2019年CTBUH全球大会论文《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ities and How Tall Building Urbanism has Evolved》。CTBUH会议论文汇集了高层建筑设计及技术进步、都市人居发展等领域的创新与前瞻。深圳湾1号(One Shenzhen Bay)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混合功能开发项目,于2019年荣获CTBUH都市人居杰出奖。

在过去50年中,高层建筑及其与街道和开放空间的关系经历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演变。作为场所的创造者,它们是如何为公共空间的成功做出贡献的呢?

本文做了西格拉姆大厦、纽约炮台公园城、东京六本木之丘、迪拜中心区、深圳湾1号和多伦多东港新总体规划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正探索着一条高层建筑回归城市化(Urbanism)的道路,比如:街道步行尺度,建筑与道路之间的良好退界,公共空间的功能特征,历史遗产的保留和修复,完整社区的活力创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等。

西格拉姆大厦:城市广场的兴起

高层建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纽约市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一个回顾过去50年高层建筑城市化演变开始的最佳案例(见图1)。

▲ 图1、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不同于当时普遍沿街建造的高楼,该大厦与街道之间的退界形成了一个城市广场。

50多年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设计西格拉姆大厦时,打破了建筑以道路为框架、占满整个建设用地的传统做法。该建筑高157米(515英尺),共38层,内部大堂为石材饰面,外立面采用独特的玻璃材质,呈现出青铜色的质感,是国际风格美学(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esthetic)里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其结构和建造风格对后来的北美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结构清晰地暴露出来。

这座建筑在城市设计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突破性的,其在与街道的关系处理上是主动避让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广场。此后受到效仿,然而跟风出现的一系列广场其实创造的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公共空间。

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许多著名的高楼大厦,包括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现在的威利斯大厦),匹兹堡的美国钢铁大厦,多伦多的第一加拿大广场和洛杉矶的Aon中心等。虽然这些建筑确实非常壮观,但在城市设计方面收效甚微,虽然都相应做了退界处理,却忽略了不同的尺度空间。

炮台公园城:步行尺度的回归

上世纪80年代早期,炮台公园城(Battery Park City)的总体规划(见图2)引领了回归城市化的趋势,高层建筑群再次回归步行尺度。规划以一系列的街道和街区为基础,高楼成为他们所依附的次要的街道界面。这创造了一种以公共空间作为核心的高层建筑类型。

▲ 图2、纽约炮台公园城——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高层建筑发展类型。

炮台公园城是一个混合功能的商业和住宅小区,占地92英亩(37公顷),超过三分之一的开发区为公园。这个街区是布鲁克菲尔德广场(前世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开发重点重新放在了公共空间上,创建一系列道路、街区和开放空间,将沿河区域与曼哈顿下城重新连接起来。

炮台公园城第一栋住宅楼在最初几个阶段开发完成后,随着世界金融中心被视为“变革的象征”,炮台公园城被《纽约时报》誉为“城市设计的一次胜利”,Stuyvesant高中搬迁至炮台公园城,成为了该社区的“完整”性塑造中重要的角色。

东京六本木之丘:高度整合的中心社区

2000年以后,全球新建高层建筑的数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亚洲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在本世纪初推动了高层建筑的城市化进程。

另一个以城市设计闻名的总体规划是东京的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的六本木之丘展示了一个新的城市区域是如何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并将各种不同的区域和空间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心社区“枢纽”。这是东京市中心11万平方米混合功能开发项目的中心,提供了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娱乐、休闲、教育和创造力密切相关、独一无二的功能集合。

六本木之丘被设计成“城中之城”,除了在办公室和商业机构工作的约20000名雇员和2000名居民外,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100000名访客。

吸引人们前往这里的还有坐落于此的文化设施,包括位于森大厦52层和53层的森美术馆,以及建筑物顶部的观景台(见图3)。另外还拥有一所学校、一座图书馆和一个集会广场。

▲ 图3、东京的六本木之丘,提供了一个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娱乐、休闲、教育和创造力密切相关、独一无二的功能集合。

建筑中设置了一些独特的、对公众开放的地面空间,超过40%被设计为花园、室外亭子和开放空间。景观设计融合了入口、人行道和露台等硬景和大面积的草坪、种植园等软景。将室内外空间融合,与环境充分互动。许多完全封闭的空间通过大量自然采光,给人一种置身室外的感觉。这一点在West Walk这条贯穿整个开发区的多层零售走廊的沿线上,感受尤为明显。

六本木之丘致力于混合功能的开发,将私人和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了商业,还推动了教育、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代表了在密集的城市中心生活和工作的创新模式。战略规划和深思熟虑的设计最终使得该项目成为东京旅游体验的中心,实现了成为“城中之城”的目标。

迪拜市中心综合体:混合功能开发

阿联酋迪拜市中心有一个大型混合功能综合体,总体规划于21世纪初,目前正在开发中。它是该市一些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的所在地,包括哈利法塔、迪拜购物中心和迪拜喷泉,占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0.77平方英里)(见图4、图5)。

▲ 图4、迪拜哈利法塔混合功能开发区是该市一些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的所在地。
▲ 图5、迪拜喷泉是世界上最大的精心设计过的喷泉系统,位于面积30英亩的人造哈利法塔湖上。

该建筑群通过哈利法塔/迪拜购物中心地铁站与地铁系统相连。还有这座城市第一个互通式立交桥,目前处于建设的最后阶段,将保证来往该地区的交通畅通。

规划的重点是哈利法塔和迪拜喷泉。迪拜喷泉是全球最大的精心设计的喷泉系统。整个喷泉被6600盏灯和25个彩色投影仪照亮,长275米(902英尺),喷泉可高达152.4米(500英尺)。周围的住宅和办公楼都为这一中心景观提供了观景走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水边公共空间,创造了新的步行体验。迪拜购物中心也为此设计一个生动的外立面,内有可以俯瞰喷泉的商店和咖啡馆。

深圳湾1号:线性连接

深圳湾1号(One Shenzhen Bay)是一个新近建成的充满活力的混合功能开发项目,它与后海区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通过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呈现出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环境。综合体内部包括六座高端住宅楼、一座办公楼和一座338米高的中央塔楼,提供办公、服务式公寓和来福士酒店。该建筑综合体荣获2019年CTBUH都市人居杰出奖。

最值得注意的是向公众开放的地面层和线性的连接通道(见图6),同时实现了在公共无障碍方面的创新性发展。总体规划中最出色的一点,是不同于普遍将塔楼堆叠在一个大空间上的做法,而是将所有零售功能推向周边,并将塔楼降到了地面层(见图7、图8)。通过街区循环流通,以场地周边标记一系列入口的方式,鼓励并邀请行人进入场地中心的公共广场和花园。

▲ 图6、深圳湾1号,空中俯瞰。
▲ 图7、设计并没有把塔楼堆叠在一个大空间上,而是将所有的零售功能都推向了周边,并将塔楼降到了地面层。
▲ 图8、深圳湾1号,通过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呈现出其周围美丽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气候环境。

植被是深圳湾1号的重要元素,所有公共和私人功能区都与绿地直接相连或遥遥相望。大面积绿色表皮取代了硬质景观,超过三分之一的开放空间是透水的,85%的屋顶空间能被充分利用,其中大部分是绿植屋顶。游客还可以沿着一条与街区、公共交通和滨水公园相连的高架景观长廊漫步。公共的无障碍高架长廊促进了新的城市主义的发展,并提供了丰富的庭院景观。

多伦多东港:源于工业遗产

东港(East Harbour)是多伦多一个新的总体规划,位于金融区东面。该规划方案植根于城市内部,灵感来自于辖区的工业遗产景观(见图9)。

▲ 图9、东港项目鸟瞰——总体规划旨在将东港重新融入周边的城市结构。

在我们展望未来50年时,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东港为例,这一项目包含了创建一个利用其工业历史去深化其内在DNA的渐进式的新总体规划,同时向多伦多市引入一个能够完全融入该市的新的现代商业区。

该项目的特殊区位和文脉使得在总体规划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克服通道限制和有限的街道基础设施将该地区与周围环境分割的问题。

解决好与加拿大顿河的关系,如防洪问题。

处理好场地、更大的港口用地以及滨海区域的关系。

利用好与场地北侧相邻的已规划好的交通枢纽,创造一个具有真正的综合性、以交通为导向的综合体。

探索纪念工业遗产的方式,重新利用现今存在的历史元素。

总体规划旨在将东港重新融入周边城市结构。工业遗址被保留和修复,并作为重建的第一阶段。这是开发过程希望表达的,标志着工业遗产的永存。一些工业辅助结构被整合到广场设计中。

公共无障碍开放空间(POPS)网络将把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并提高区域内的空间质量(见图10)。步行友好的道路体系,以及河滨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及公园系统的连接,使整个区域相互连通。

▲ 图10、东港公共空间的行人优先系统。

东西向主街,可以看到多伦多的天际线和著名的CN大厦,距离金融区只有两公里远。一系列建筑的形态都恰到好处,以适应人体尺度和行人体验,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见图11)。高层部分将隐匿在裙房之后,重点放在前六层,作为新的街道和公共空间的塑造者。

▲ 图11、东港广场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前沿项目。

另外,该项目还将制定一系列计划,以实现关键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在许多方面,东港展示了过去50年高层建筑城市化的演变,并开始为未来50年提供方向:完整社区的规划要素,一种以公共空间、各种公园、POPS和面向公众的空间(室内和室外)、历史保护建筑为重点的建筑形式,并优先考虑可持续设计。

过去50年将影响未来50年

在过去的50年里,高层建筑的城市化已经取得了进步。

  • 从高层建筑与街道之间形成的粗糙开放空间已经进化成更良好的街道关系。开放空间演变成了从城市肌理中开拓出来的、富有活力的功能组合,并呈现出了最能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品质。
  • 历史建筑也因其重要性应当予以保留和修复。历史元素使城市设计更加丰富,赋予高层建筑场所感。
  • 混合功能设计通过增加项目的活力和可步行性,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完整性。
  • 思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是成功的高层建筑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础。

未来50年,高层建筑城市设计将力求在城市可持续性和弹性方面发挥卓越的典范作用,以保证它们能作为一个强大、健康和适应性强的社区长期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将确保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完整的社区,并且能够支持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持续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本文经过授权转载自「CTBUH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仅供读者参考阅读,不用作商业用途。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