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诞生以来,小米收获了太多的误解和嘲笑,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乃至崇拜。当小米刚开始做手机时,它不承认自己是手机企业,而是互联网公司。当小米开始向智能硬件和周边产品扩张时,它不承认自己是硬件企业,而是在构建生态链、生态圈。于是小米一路狂飙,从一家不起眼的创业公司成长为人们眼中比肩BAT的巨头,也让众多新生的创业公司崇拜或者畏惧。但在接近巅峰的同时,后来者的追赶也愈加迅猛,华为手机的迎头赶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经历了五年的急速奔驰后,是该给初显疲态的小米公司做一个深入反思了。
业务特征:低毛利和低品牌忠诚度
虽然小米涉足硬件、内容、服务等诸多领域,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很多企业展开合作,发布的产品和服务更是层出不穷,但小米公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两大业务特征:低毛利和低品牌忠诚度。
低毛利无疑是小米公司的首要业务特征。发展至今,小米公司的业务涵盖了智能硬件(以手机、电视、盒子、路由器为主)和增值服务(以游戏、视频、阅读等为主)两个大类,但后者仍处在培育之中,占营收大头的还是硬件业务。
小米的硬件业务将在长时期内保持低毛利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小米在产品定位上主打高性价比路线,常常扮演所在品类的价格杀手角色,期望以薄利多销的策略迅速放量、抢占用户规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米在硬件领域确实缺少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难以靠产品本身获得高利润,只能后退一步追求走量。
从小米的自我定位来看,他们一直宣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各种公开报道透露出,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高层认为小米的核心能力在于“品牌塑造”、“产品定义”等与营销更接近的能力,那么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不是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公司,而是中国市场上从来不曾匮乏、并且不难被取代的营销公司。
低毛利特征是影响小米未来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传统互联网巨头BAT虽然专注领域各有不同,但百度拥有的搜索、阿里拥有的平台电商,腾讯拥有的游戏和广告,都是高毛利、高利润业务,为各自的投资布局和长期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财务基础。相比之下,小米的低毛利业务能做到盈亏平衡已属不易,更不用说为其投资布局、构建面对纷至沓来的竞争者的“护城河”提供充沛的现金支持了。
低品牌忠诚度是小米公司的另一个业务特征。从小米公司所主打的用户群来说,是偏向年轻、注重性价比和追求新鲜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会对小米保有多高的忠诚度,一旦有更加具有性价比和新鲜体验的品牌,他们会很容易流失掉。今年以来小米手机出货量开始放缓,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点。
与低毛利和低品牌忠诚度相伴随的,是小米业务的低品牌溢价。由于小米已经与超值、低价高质、高性价比形象牢牢绑定,已经无法有效向中高端产品突破。今年年初发布的3000元档小米NOTE,至今未公布销量,或许正好说明了消费者对小米向中高端产品突破的不认可。
而浏览号称全国电商排名第三的小米商城,我们会发现小米的经营品类早已从手机、电视等智能硬件及周边产品拓展到了水杯、卫衣、箱包等日用百货。当小米进军手环、平衡车等领域时,我们还可以勉强接受其打造智能生态链的解释;而当小米将业务扩展到日用百货领域,我们只能说这充分显示了小米想将自身品牌价值迅速变现的急切心态。
小米的做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凡客:在短期内靠爆款帆布鞋和创意营销爆得大名,然后迅速无节制地扩充品类,最终被市场遗忘。
成败关键:用户规模是否能持续增长?
小米之所以一直坚持以低毛利、薄利多销的方式经营硬件业务,为的是靠高性价比硬件获得庞大用户规模,进而在此用户基础上发展高毛利的增值服务((具体分析参见笔者专文《用腾讯估值小米:400亿美元都不到?》)。
因此,是否能够持续扩大和维持庞大用户规模,对小米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在雷军创立小米前后,他其实有两个选项去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入口,一个是小米现在所走的硬件入口模式,另一个是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应用入口模式。雷军为自己选择硬件入口模式给出的逻辑是: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时间最多的设备,占据了这一入口,也就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这个逻辑看似很有说服力,但具体到小米身上却存在一个根本缺陷:小米主打的年轻用户品牌忠诚度低、换机频率高,想靠小米手机长时间维持庞大用户规模相当。
与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硬件入口相对应的,是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应用入口。应用入口的好处是,一旦抓准了某项最核心最普遍的用户需求(比如微信对应的社交、支付宝对应的金融),并在进入某个规模量级之后(比如微信6亿用户规模、支付宝2.7亿用户规模),将形成极强的用户粘性和垄断性优势,后来者几乎不可能产生竞争力,更不用说赶超了。
其实雷军和小米曾经有过抢占应用入口的机会。在创办小米前后,雷军投资了具有入口潜力的UC优视和猎豹移动,但没有特别重视其发展。在微信获得现在如日中天的地位之前,小米也曾经先人一步开发出了米聊,但依然没有投注足够资源和精力去发展。只能遗憾地说,雷军对智能手机的坚定信心使他放弃了抢占应用入口的机会。当然平心而论,任何人想在几年前就洞察这一切趋势,确实太困难了。
去年以来,华为、中兴、魅族、酷派、联想、锤子、一加等手机厂商纷纷仿照小米的发展思路,推出一系列高性价比品牌或产品,对小米抢占智能硬件入口、占领庞大用户规模的意图产生严重威胁。最近传出华为手机第三季度国内出货量超越小米的消息,预示着小米用户规模的天花板可能已然降临。。
增值服务:单纯做渠道,利润空间有限
增值服务是被小米寄予厚望、具有高毛利潜质的的业务方向,但小米目前重点发展的游戏和视频两个方向可能面临着布局失焦、盈利遥遥无期的问题。
从雷军的个人经历来看,在游戏方面有相当深厚的积累,但这种经历能否为小米游戏业务带来丰厚收入呢?可能并不容易。
我们来看雷军对手机游戏的发展逻辑是怎么理解的。在一篇采访中雷军提出,目前限制手游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游戏中的社交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如果能够完美解决,手游必将会像端游一样形成庞大的重度用户,从而为游戏业务贡献丰厚收入。这个理解忽略了游戏重度用户所追求的画面、音效、操作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都是屏幕小、操作受限的手机无法解决的,即使手游解决了游戏中的社交问题,也很难对重度用户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所以雷军期待的手游重度用户的爆发可能并不会来临。
其次看小米是如何发展游戏业务的。小米在游戏业务上的发展思路是与硬件业务类似的构建生态圈模式,一方面基于庞大用户规模做平台、做渠道,一方面用生态圈优势投资、“孵化”游戏企业。可以看到,游戏业务发展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用户规模是否能持续增长,二是对游戏企业投资的成功率高低。小米的用户规模如前所说,可能已经面临天花板;而投资成功率高低就是一个很难提前判断的问题了。
关于视频业务,小米一直标榜自己拿10亿美元建立起庞大的内容库,并且小米也确实对视频网站和内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投资或合作,如爱奇艺、优酷土豆、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等。遗憾的是,这些年的网络视频行业已经证明一个道理:不管是收会员费还是卖广告,单纯靠影视综艺之类的内容是赚不到钱的。而对于蕴含极大消费潜力的体育领域,腾讯、乐视、华人文化、PPTV等纷纷高价抢购国内外大小赛事版权和运营权,小米却缺席了这场对资金要求极高的盛宴。
从商业模式来说,与乐视构建垂直生态链、深入到各个垂直行业的产业链不同,小米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分发应用和内容的渠道,依靠硬件业务积攒起的用户规模赚取流量分成和广告费而已(虽然小米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内容环节,但似乎并不能构成很强的话语权和盈利点)。如果小米能成为微信那样的垄断性渠道,那么收入肯定相当可观;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如果过了两三年,小米商业模式的根基——用户规模也逐渐被华为、中兴等厂商蚕食掉的话,小米最终将会沦为众多终端渠道之一,就如同现在众多的手机应用市场一样,利润注定是不高的。
如果将小米和BAT的投资布局相比较,还可以发现小米的一个特点或者说缺失,即小米在与消费、交易有关的领域涉足很浅。从小米的一些投资(包括雷军个人和顺为基金做出的投资)来看,更像是花小钱博大利的创投所为,而不是基于对行业发展格局和公司发展路径有过深入思考之后的提前布局。这方面的缺失也使小米的未来发展少了一股后劲。
小米是什么:一家专注高性价比需求的投资公司?
虽然本文对小米的前景不感乐观,但还是想在最后探讨一下: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小米业务范围广泛,横跨智能硬件、应用服务以及在基础上衍生的诸多领域,因此不能用单一行业或产品类型来界定小米。那么,小米的核心是什么呢?也许从小米种种业务都离不开的用户需求类型——高性价比需求来界定小米更合适。也就是说,小米的核心是围绕用户的高性价比需求来开发一切业务的,只要与这个需求有重合,小米就有可能涉足。
从小米的公司形态来说,或许也不能以产业型企业的眼光去理解。雷军在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浪潮中投资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企业,他的形象越来越远离一位中规中矩的企业家,倒更像一位捕捉趋势、谋取暴利的风险投资家。这个特质也被带到小米,小米对智能硬件和游戏等领域所宣称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和培养大量创业企业的生态圈战略,都体现了这点。
也许小米本质上正是一家专注于用户高性价比需求的科技行业投资公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