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田思奇 崔璞玉
没有人能过来看房,这让美国北卡州教堂山的租房顾问林德曼(Stephanie Lindman)很无奈。她供职的租赁中心已经停止对公众开放,所幸她还可以通过邮件和电话为租户和潜在客户提供服务。不过,她在美发业工作的朋友就没这么幸运了,发廊倒闭,这位朋友也丢了工作。
新冠疫情颠覆了类似林德曼这样的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地区陷入停工停课、不得随意外出的停摆状态。从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发现首例确诊病例以后,美国病例数在2月和3月呈指数级增长,迅速成为确诊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截至北京时间4月29日6时,美国的确诊病例达到1010717例,占全世界三分之一;死亡病例58365例,超过了越南战争时期的规模。
过去的3个多月里,美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哪些地方值得反思?总体疫情形势未见好转之际,各州在开放经济活动与防控之间又将如何抉择?
早期的错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被《华盛顿邮报》等质疑在早期错判形势,其反复无常的领导是造成如此惨烈局面的原因之一。
1月21日,一名居住在西雅图北部的35岁男性从武汉返回美国后被确诊。一天后,特朗普对CNBC表示:“我们完全控制得住。只有一例从中国来的,我们也控制住了。”
一周后,当世界卫生组织将疫情列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特朗普再次在Twitter上淡化影响:“美国只有5个病例,都恢复得很好。”不过他在1月31日开始限制来自中国的入境者,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阿扎亦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整个2月,特朗普也坚信一切都会好转,疫情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并且他相信天气转暖有助于消灭病毒,疫情会“奇迹般”消失。截至2月底,美国确诊病例不足百例。
然而美国早在1月30日便报告首例人传人病例,并在上周将首例死亡病例发生的时间确认为2月6日,比此前公布的时间点早三周。2月26日,加州一名确诊病例又成为美国首例感染路径不明的病例,暴露社区传播的风险。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厄尔-萨德尔(Wafaa El-Sadr)对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对早期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可以确保在早期发现病例,并控制病例向他人传播。然而对公卫系统的投入有限,让美国不得不在接下来面临病毒更大的挑战。
公共卫生研究和倡导组织“美国卫生信托”(TFAH)的分析显示,扣除通胀因素后,美国疾控中心预算在过去十年间下降10%。帮助各州和地方官员应付新冠疫情等紧急情况的联邦资金也从9·11事件后的约10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6.5亿美元。2008年至2017年间,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减少5.5万个工作岗位,占其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另一方面,美国疾控中心在1月就宣布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并在2月初获得授权,将试剂盒分发至50个州的公共卫生实验室。但这批试剂盒却存在缺陷,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疾控中心实验室和其他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检测总数仅为4000例。直到当月底,美国才放宽检测标准,允许有症状但没有接触史的人检测。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就直接指出,未能及早进行检测正是政府应对大流行病的“失败之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动员起来?”
随着病毒逐步扩散和检测能力加强,纽约取代较早发现病例的华盛顿州和加州,成为美国的疫情中心。3月初发现首例确诊病例之后三周,纽约州确诊数飙升至1.5万例,一度占据全美确诊总数的一半。
厄尔-萨德尔指出,纽约是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与欧洲、中国和世界各地保持着紧密联系。纽约市人口也非常密集,这也使得呼吸道病毒感染迅速传播。
在租房顾问林德曼看来,特朗普政府的反应非常滞后而且混乱。“如果他们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很多人根本不会死去。我之前一直以为,政府对这类事情有预案,但从这次疫情来看,显然他们并没有。”
不过特朗普直到3月9日还将新冠肺炎和流感相提并论:“去年有3.7万美国人死于普通流感。平均每年在2.7万到7万人死亡之间。没有什么要停摆的,生活和经济还要继续。”
短短四天后,美国确诊病例上涨300%至1666例。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强边境管控,限制来自欧洲的旅行。当世卫组织把新冠疫情定义为“大流行”两天后,特朗普终于在3月1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政治化应对
与较早开始封锁措施的欧亚国家类似,特朗普政府在3月中旬发布指导方针,要求美国人避免社交聚集,不去餐馆和酒吧,限制不必要的旅行,同时承认经济或走向衰退。此时美国累计确诊病例数为3000例左右。
当时美国疾控中心报告也警告称,需要住院治疗的确诊病患中约五分之一为20至44岁的青壮年,但全年龄段均有风险。外界推测称年轻人参与的社区活动较多,经常进行国际和国内旅行,接触新冠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的数量更多,感染概率也更大。
与此同时,厄尔-萨德尔对界面新闻指出,美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例如为有症状者设立“方舱医院”,而不是让他们在有传染给别人的风险的情况下前往医疗机构。此外,疾控中心也开始建议在公共场所自愿佩戴口罩。
厄尔-萨德尔表示,美国开始建议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病毒从戴口罩的人身上传染给别人。“我们了解到,有些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虽然没有症状,但还是会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这也是美国用来防范无症状感染者的措施。
在美国当地一所公共卫生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的巴恩斯(Sommer Barnes)对界面新闻介绍说,受疫情影响,她的研究项目已经无法再要求新的参与者加入。她只好在家工作,平时很少离开所住的区域,也会尽量减少去杂货店和叫外卖的次数。
“我妈给我寄了一些口罩,但是我还没有收到,”巴恩斯说,“有时我会有一些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发烧了。”
随着检测范围的扩大,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在3月24日突破5万例,并且从当日开始,每天新增均远超1万例。两天后,确诊8.3万例的美国正式超过意大利和中国,成为全球累计确诊最多的国家,随后一路飙升。
白宫曾公布模型预测显示,如果没有任何措施,疫情最高可导致220万美国人死亡;即便维持缓解病毒扩散的措施,美国仍将有10万至24万人死于新冠病毒;到复活节(4月12日)前夕,特朗普称美国死亡病例数将“大大低于”10万人,政策已发挥效果,美国正接近疫情顶峰。
除感染病毒的风险外,当日常的生活难以维系,美国人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如何按时支付各种账单。对此,特朗普于3月底签署2.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直接向中低收入美国人发放现金援助的措施。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个人将获得最高级别的1200美元直接补助,未成年子女也可额外获得500美元。
然而在一连串看起来合理的防控措施与经济援助中,特朗普政府又掺入不少被诟病为谋求政治利益的细节。例如在援助支票上,特朗普史无前例地加印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传统上只有财政部门官员签名来保证政府支付无党派之分。
4月中旬,特朗普又指责世卫组织没有及时分享疫情信息,没有及时提供防疫政策建议,威胁以此断缴该组织会费。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不要再把新冠病毒政治化。
与此同时,当美国各界开始讨论重启经济的时间点时,特朗普自信地声称自己拥有“绝对权力”令各州经济重启。这一说法被纽约州州长科莫斥责为“违宪”,指出特朗普是在自封为“国王”。
但当最近五周里2600万美国人失业后,让公司、工厂和各公共场所开动似乎越来越紧迫。
争议的重启
自从白宫在4月16日发布指导意见放宽限制措施后,多个州在4月中下旬爆发大规模反居家游行,呼吁州政府还民众自由,加快复工步伐。
同时从4月1日至4月27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从21万增至100万,累计死亡病例超5万。尽管4月份的每日检测能力接近20万份,这似乎还不足以支撑工作场所的开放。哈佛大学一项研究甚至建议美国间歇性地保持社交距离措施直到2022年。
对于重启经济的时间,厄尔-萨德尔认为没有一个日期可以随意挑选。她给出了要确保的几项前提:“仔细监测每日新增病例病例和死亡病例直到持续下降;确保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检测;并对所有接触者进行识别和追踪。”
虽然有观点提出,用抗体测试大规模筛选有免疫力的民众,但厄尔-萨德尔对界面新闻指出:“现在(判断抗体测试的作用)为时过早。我们难以确定到底有多大比例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产生抗体,以及这些抗体会持续多久,也还不知道这些抗体是否有免疫作用。”
不论专家和模型给出怎样审慎的建议,美国多州相继在4月底宣布经济活动重启。佐治亚州的理发店、美容院、健身房等恢复营业,阿拉斯加州、得克萨斯州、密歇根州等超过10个州允许小型服务类商业活动在遵照指导意见、进行适当防护情况下可以重新开放。田纳西州还宣布餐馆也可以重新营业。
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表示,“随着5月和6月重新开放经济,你将看到经济在7、8、9月真正反弹。”
但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4月21日警告称,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会和冬天的流感季同时到来,如果两种呼吸道疾病同时来袭,美国的医疗系统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厄尔-萨德尔表示,病毒是否会卷土重来目前尚不明确,可以做到的只有“大力开展研究,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并制定措施及早发现疫情爆发。”她指出疫苗研究才开始不久,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也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研发。
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厄尔-萨德尔认为:“所有机构,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需要从这场大流行中吸取教训,要确保有坚实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早期预警系统,有物资储备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
据上周的一项民调显示,有63%的受访者担心现在取消居家令会使疫情恶化;剩下37%的人担心的是晚点取消居家令会使经济蒙受损失。林德曼注意到,她所在的北卡也出现反居家抗议,而最新报道称抗议发起人已经确诊。
“我觉得这些人有些蠢,”林德曼对界面新闻说。“我理解人们想拥有和之前一样的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现在有许多人正在生病、死去,这个时候所有人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待在家里,这既是帮助自己,也是帮助别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