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勇
重庆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一座坐拥两江画卷,环抱青山绿水的美丽江城。
涪陵江畔,掬起一捧江水,指缝间流淌着长江、嘉陵江、乌江与生俱来的奋斗血液。特殊的地貌,独特的环境,造就了涪陵人的坚韧、勇毅和笃行。
和经济领域的涪陵一样,人流、物流、意识流汇聚于此,给予了涪陵多做的勇气和做多涪陵的动能,也展示了涪陵决策者们运筹帷幄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远见。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涪陵GDP达到1178亿元、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增长9.3%,连续多年位居重庆区县前列;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长袖善舞的涪陵,一直在“多做与做多”上下功夫。“老树发新”让涪陵工业向工业涪陵的迈进;“补链成群”让涪陵农业形成以榨菜、中药材为龙头的“2+X”百亿级产业集群;“无中生有”在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下,让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凭添活力和生机。
涪陵经济成长的奥秘何在?“涪陵经济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历届党委、政府艰苦创业,一届接着一届干!”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以此作答。
如今,在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大背景下,“涪陵处于‘一区’连着‘两群’重要节点,呈‘Y’字型布局,承接渝东南渝东北、通达黔北湘西的重要位置,更是成渝互联互通的重要战略支点!”涪陵区委副书记、区长种及灵说。
探索中前行,前行中创新,涪陵一直在路上,并不断交出高质量的涪陵答卷。
“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涪陵多做
4月17日,涪陵白涛工业园。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器声、忙碌的超长货车……一切的一切告诉你,开足马力的涪陵,早已行进在复工复产的路上。
相隔20公里的马鞍——涪陵区政府、涪陵高新区所在地,更是车水马龙、一片忙碌。顺江而下,可看到遍布两岸的榨菜种植基地和成片的柑橘林。
探寻涪陵经济“块头”是如何做大的?绕不开占据半壁江山的涪陵工业,更是涪陵挺起的脊梁。
“和诸多工业城市一样,涪陵工业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正朝着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涪陵区经信委副主任唐科伦介绍,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过亿超千”、“5135”、“三个一”工程、“326”发展战略、“项目主题年”活动、“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等。
先看看涪陵当时的“家底”,以1995年为例,涪陵工业总产值36.44亿元,涪陵(枳城区、李渡区)工业企业82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户。初步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机械、有色金属七大支柱产业,也拉开了涪陵工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到2010年,涪陵工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3%;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占全市6.3%,占全区GDP比重提高到50.8%;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占全市5.8%。
唐科伦说,涪陵工业发展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工业布局实现由分散型向园区基地型转变;二是产业发展由企业主导型向链式集群化转变;三是发展方式实现由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内涵与外延并重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存量企业再投资向外引和内强协同发展转变,以涪陵卷烟厂、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东方希望PTA、华峰集团、江苏攀华、华新水泥、华通电脑等知名企业先后落地,形成了内外并举之势。
“如果说涪陵工业向工业涪陵迈进,2015年是一个临界点!”唐科伦说,涪陵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单一发展向多元化转变,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
不光是工业,涪陵农业和商业也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占GDP的结构可窥见一斑。三次产业结构从最初的“一三二”逐步向“二三一”转变。截至2019年,涪陵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9︰56.6︰3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0.7%。
以涪陵农业的“明星”——榨菜为例,最初只有以涪陵榨菜(乌江牌)一家龙头企业,现在重点龙头企业23家,年半成品加工能力在80万吨以上,成品榨菜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目前,涪陵榨菜产业已形成了集科研育种、标准化种植、现代化加工、附产物开发、产品销售、产业融合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格局。”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林辉说。
回望涪陵工业平台搭建的发展历程,2003年,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的李渡工业园区获重庆市批准,涪陵工业开启园区时代。随后,白涛园区、龙桥园区和清溪园区相继获批设立。按照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涪陵高新区、白涛工业园区位列其中,工业发展“两区四组团”格局成型。
产业发展和平台支撑固然重要,但涪陵“多做”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产城融合之路被推向时代的前台。
拓城是积聚人气、财气、商气的最佳之举。2012年11月,涪陵启动了向李渡拓展新城的重大战略。涪陵新区距老城约8公里,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以涞滩河为天然分界线,河西为工业园区,河东为新城区。这是涪陵“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建设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的重要阵地。
如影随形的涪陵三产也加快发展步伐。万达广场、中慧西街开业运营,建成涪陵农资商贸城,大型商业综合体辐射作用凸显。去年,批发零售商品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3%,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7.4亿元、增长7.4%。
有了产业支撑,平台依托,产城融合,涪陵经济的骨架基本成型,“这得益于涪陵党委、政府持之以恒,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坚持。”涪陵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补链成群”的做多涪陵
多做,创造了涪陵“螺旋式”发展条件——从企业到产业再到产业集群,拥有“底气”的涪陵经济“加速奔跑”,涪陵工业向工业涪陵迈进,也给了涪陵做多的勇气和机会。
4月17日,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己二酸工厂中控室。十多台电脑呈“一”字排开,工作人员正监控着实时数据和动态信息。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梁顺龙介绍,2010年,华峰化工入驻白涛工业园,目前,占地3000多亩,拥有年产75万吨己二酸项目,通过先后4次扩容,已建成世界第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几十个国家或地区。去年,实现产值138.35亿元,出口创汇9.97亿元。
“我们不断向产业链上衍生,积聚了己二酸下游的聚氨酯、聚酰胺等链条”梁顺龙说,目前已成立6家产业链上相关企业。
事实上,重庆华峰化工仅仅是涪陵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对口涪陵的浙江省——200余批次来涪考察投资。
涪陵区招商投资促进局局长夏强伟称,最近三年,全区累计新签招商引资项目706个,到位资金918.14亿元。中机国能、华晨集团、华峰集团、博赛集团、攀华集团、万丰奥威集团等相继落户涪陵,“达到了引进一户大企业、培育一条产业链、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夏强伟说。
“引进来仅仅是涪陵做多产业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在盘活存量,加大增量上下功夫!”涪陵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介绍。
“我们注重‘老树发新’,实现存量提质!”夏强伟说,譬如,中化涪陵化工是多年的化肥生产企业,通过环保搬迁,促进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正在建设年产20万吨精细磷酸盐项目。来自涪陵区经信委统计显示,目前,涪陵存量经济完成规上产值1452亿元,占比提升至91.3%;工业投资119.4亿元,占比提升至68.2%。
“补链成群”又是一做多的抓手。夏强伟说,“补链”往往帮忙企业解决“痛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比如,涪陵在聚氨酯产业发展中,在MDI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补链策划引进弛源化工聚四氢呋喃项目,促进9万吨氨纶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在博赛棕钢玉项目建设中,引进了四川启明星高铝新材料生产企业,建成亚洲单产最大的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包括华晨鑫源等9户企业被认定为重庆市级制造业产业链龙头企业。
“顺藤摸瓜”,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以东方希望集团蓬威石化PTA为原料,延伸引进浙江万凯集团120万吨PET项目,“今年,我们还将重点打造以PET为原料的新材料包装产业园,引进瓶坯、膜片等生产企业。”夏强伟说,涪陵还将利用天原化工氯碱产品引进江苏唯尤纳特生产农业、医药中间体,将实现30亿产值。万达薄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今年引进攀华集团热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500亿元产值。
目前,涪陵已形成以页岩气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以整车、船舶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以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中医药、生物制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榨菜、粮油加工为主导的食品产业。
另一个佐证涪陵做多的实例是,目前,涪陵拥有涪陵榨菜、太极集团等6家上市公司。
大数据引领量质提升的涪陵经济
眼下,涪陵经济步入发展“深水区”,一方面继续向产业集群衍生,另一方面向智能化要发展。
在华晨鑫源汽车生产基地车间内,行车来回穿梭,一根根锃亮的汽车零部件正在焊接,一辆辆组装好的新车排列整齐。“这是新上的车型,整个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无人化,机器人正在成为主力。”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汽车生产基地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关键装备数控化率平均实现了88%,每年正生产着30万辆整车发动机。
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这一幕同样发生在涪陵农业“代表”的涪陵榨菜。
清洗、脱盐、计量、杀菌……涪陵榨菜集团的榨菜生产各项工艺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涪陵榨菜集团宣传科科长何京府说,目前,涪陵榨菜集团共有14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年能制作20万吨的榨菜。未来几年,集团将投入2亿元引进智能化控制系统,并对榨菜自动化生产线以及仓储物流、市场管理等全面进行智能化改造。
“量速”同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涪陵区大数据发展局综合科科长余飞说。
唐科伦说,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涪陵将大力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注重“点、线、面”结合,开展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推动企业“机器换人”;“线”上抓生产线升级,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面”上抓系统集成,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截至目前,涪陵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53 %,建成市级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22个,数量居全市区县之首。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以智能化更好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是数字产业化的核心内容。比如,推进万凯高分子新材料、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互爱科技孵化园等平台集聚数字经济项目55个。2018年,累计引进中机互联网数据中心、启迪科技城等项目48个,协议投资178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5.8%。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涪陵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努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一切数字技术的创新源泉充分融入到实体经济中。
不仅如此,涪陵对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坚持内培和外引并重。一方面,推动现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重点提升页岩气、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中心关联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新兴制造业比重;另一方面,着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产业战略协同和规划对接,重点围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项目,构筑高新产业新阵地。
涪陵一手抓产业经济的“硬实力”,一手抓服务发展的“软实力”,“企业无小事”的理念早已深入营商环境的骨髓,成为吸引了外企来涪的动因,本地企业做强的动能,支撑着涪陵经济的高速发展。
涪陵多做和做多涪陵,一直在践行,一直在创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