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电影头条
性别讨论,愈演愈烈。
国产精品剧《我是余欢水》,因为临近结尾一句糟糕的台词,口碑告急。
到底是它三观不正,还是部分观众以偏概全?
亦或是,女权主义,真的已经敏感到了完全不容调侃的程度?
这部9.2分新剧不服——
《美国夫人》。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注定它不会流于平庸。
开分9分+,半个多月过去,稳稳定在9.2。
但,如果你以为,它的高分是因为“正确”,就大错特错。
大魔王的出场,就足以刺痛一批人的神经。
已届中年的她,身穿比基尼出场,用美妙身材吸引男性宾客的注意力。
回到后台,男性友人前来表示祝贺,明眼人都看得懂那些不太令人舒服的视线。
她,正是本剧主角——
反女权主义者:菲莉丝·施拉夫利。
保守派、家庭主妇、妻子、母亲,是她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但她的身份不仅于此,她还是一个心系国家的活动家。
她的头脑和她的美丽外表相称。
硕士毕业后,哈佛法学院愿意破例(当时哈佛不招收女生)向她敞开大门。
但保守的她,却选择组建了一个老夫少妻的家庭,生下3个孩子,与家务为伍。
和许多传统的妻子一样,她视自己的丈夫为唯一的养家人,自己梦想的支持者,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空闲时间,她也写书,受邀参加电视节目,还参加选ju。
但所有这些,甚至仅仅是一次出差、或者请客吃饭,她都需要征得丈夫的同意。
不,别误会,她不介意人们将美貌视为自己最大的价值。
镜头前,她的幽默和敏捷完败主持人,却依然牢记,最重要的不是观点,而是微笑。
坐在一群男性政客中间,为了得到支持,她微笑着撇清自己和女权主义者的关系,声称自己从未感觉被歧视,却马上被这群男人们打发去速记。
尽管,后来的讨论证明,她完全是这群人中间,对会议内容准备得最充分,思路最清楚的那个。
差旅劳顿回到家,束缚的套装令她无比疲惫,隐形眼镜弄疼了她的眼睛,可她的丈夫甚至等不及她摘下眼镜,就要她“履行妻子的义务”。
这些细节,几乎就是现代性别平等述求的反面教材。
聪明强大如施拉夫利,难道不知道,在保守的社会氛围里,自己将永远是无法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第二性”?
困惑,占据了大多数看完第一集的观众的头脑。
让我们先从剧集里抽离片刻。
为什么,男女平等这个简简单单的议题发展至今,依然深陷泥潭?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回答这一个:
如果一种诉求遇到了难以战胜的阻力,仅仅喊口号或坚持“正确”的姿态,还能取得多大的作用?
《美国夫人》选择回避“正确”,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到反对派当中去。
要明确述求,推进述求,必须搞清楚,是哪些人在反对这述求。
你可能会惊讶,菲利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左边是大魔王剧中造型,右边是原型
简单说来,她在美国六七十年代女性平权运动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组织了一群家庭主妇,阻止了女权主义者将男女平等写进法条。
为此,她被评为“一百年来对美国影响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美国夫人》几乎贯穿全剧的ERA,也就是前面剧情里大魔王拼命撇清关系的文件,全称平等权利修正案(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这是它的全文:
Section 1:Equality of rights under the law shall not be denied or abrid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by any state on account of sex.
Section 2:The 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enforc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
Section 3:This amendment shall take effect two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ratification.
(翻译如下:
1.合众国与任何州不得以性别为理由否认或剥夺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
2.国会有通过适当立法施行本修正案条款的权力;
3.本修正案将于批准之日的两年之后生效。)
说白了,就四个字:男女平等。
本来呢,随着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兴起,这个修正案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支持。
到1973年初,全国有30个州批准了ERA。
可就是因为施拉夫利带领家庭主妇横插一脚,修正案的推进遇到极大阻力,一直到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1月27日星期一,弗吉尼亚州才将将成为批准平等权利修正案的第38个州。
所以,你知道施拉夫利这个角色有多傻缺,以她为主角的《美国夫人》为什么被认为是“反女权剧”了吧。
不过,《美国夫人》并非只有施拉夫利一个主角。
女权阵营里的女性们,都觉得施拉夫利简直脑子有病。
这个阵营里,有年轻美貌,创办了女性杂志,成为了流行文化icon的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有史上第一位女性黑人总统竞选者,雪莉·奇瑟姆。
以她们为代表的,是女权主义者达成了许多前所未有成就的历史背景。
从她们的角度,女权主义是闪闪发光的。
但《美国夫人》就像揭开了施拉夫利受歧视的生活细节一样,也揭开了女权运动中不甚光明的一面。
比如,身为偶像的格洛丽亚,并非女权运动之母。
她只是自然而然地捡取了男权社会赋权给她的权利,凭美貌成了大众认可的意见领袖。
女权令她出名,却也因此令她成了男人们意淫的对象。
而那位她背后的智囊,《女性的奥秘》作者贝蒂·弗里丹,却因为相貌平庸,人到中年且婚姻不幸,被大众忽视,还当众被施拉夫利人身攻击。
和《致命女人》这样的爽剧比起来,《美国夫人》要复杂得多。
保守主义者们和女权主义者们针锋相对,没有哪一方完全正确,也没有哪一方取得完全的胜利。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夫人》是一部成人剧——
一部给有脑子的成年人以史为鉴的剧。
它不掩饰任何一方在现实中或光明,或龌龊,或温情,或冰冷理性的任何一面。
它客观,不为情绪左右。
所以,我们也才能不被情绪左右地看到更多:
在施拉夫利站出来反对ERA之前,通过修正案的政客其实多是男性。
这是他们眼中的ERA:
“你问我ERA第二节的内容是什么?啥它还有第二节?”
(别忘了,ERA全文就三句话,一句话一节。)
“总要给女权运动一点甜头尝尝。”
“什么?你说放弃对ERA的支持能为我赢得4000万家庭主妇的选票?得嘞我不支持了。”
站在家庭主妇的角度看ERA,看到的是稳定美满家庭生活的危险因素:
“男人至死是少年”(手动狗头),让男人带孩子,能放心?
如果男女一切平等,是否意味着女儿们也必须服兵役?
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个:
抛开意见的分歧,女人们的境遇是如此相似,那是女性作为集体的命运。
就像剧中,不论施拉夫利还是格洛丽亚,都没躲过X骚扰。
再比如剧外,你会发现,曾经在大洋对岸发生过的争吵、怀疑、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都在如今的我们身边反复发生。
一个小例子,施拉夫利丈夫的妹妹,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婚。
施拉夫利张罗着让丈夫安排小姑子和比小姑子大的离异老男人相亲,丈夫却说,老男人十分成功,妹妹对他来说太老了。
施拉夫利安慰完小姑子,转头就在公开场合发表这样的观点:
婚姻美满,是女人成为人生赢家的唯一方式。
小姑子:我TM。。
这可太熟悉了。
处处是人生,我们的人生:
图片来源:GQ实验室,被指出错误后已删稿
所以,“反女权剧”,配不配这个9.2?
就凭这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毫无偏见地对平权运动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反思的格局,它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