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界面记者走访北京部分终端餐饮店发现,随着餐饮端逐渐回暖,酒类消费也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但并未恢复到同期水平。餐饮渠道作为酒类消费的主场景之一,餐与酒消费形成共生关系,因此若想提升酒类消费,需进一步激活餐饮渠道。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恢复并不完全,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啤酒及葡萄酒产品复苏,6月末白酒消费随着商务以及政务需求才会得以恢复。
餐饮终端恢复
近日,界面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餐饮渠道发现,目前店内客流量相较于三月,有明显提升,且酒类消费也逐渐回暖。
记者在西城区某四季民福店发现,在店内堂食的消费者较多,主要集中于午餐时段,且会出现等位情况。
界面记者还走访了鼓楼附近火锅店发现,店内客流量有明显提升。在酒类消费方面,乌苏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较为畅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处于白酒淡季,但记者还是在部分消费者餐桌上看到了江小白、牛栏山等产品身影。
虽然目前餐饮渠道消费已逐步恢复,但从整体体量而言,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消费水平。界面记者在西单附近某烧烤店发现,此前常需要排队的晚餐时段,目前却并不需要等位,便可直接堂食用餐。
啤酒率先复苏
消费市场逐渐回暖也释放出啤酒行业率先登上消费者餐桌、年轻消费者促进餐饮加速回温以及酒行业分阶段复苏等诸多积极信号。
在走访市场过程中,界面记者发现,科罗娜、百威纯生等啤酒产品较为热销。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夏季的来临,啤酒逐渐进入旺季,需求量逐步增多。不仅是餐饮渠道,电商平台以及商超渠道啤酒均为主销产品。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界面记者指出,目前来看,整体酒类市场恢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年轻消费者为主,消费产品也集中于啤酒、葡萄酒为主。而随着商务、政务等消费需求不断被逐渐释放,白酒产品也将得以复苏。
难现报复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座无虚席的场景有所不同,尽管众多餐厅客流量有所恢复,但并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五一”期间消费数据显示,商务部重点监测商圈客流环比增长了68.5%,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规模已恢复去年同期的7成。对比酒类行业不难发现,此前预计的报复性消费也并未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受消费市场转战线上,消费场景并未完全消失所致。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天猫55大促活动期间,酒类同比增长260%;京东平台方面,白酒类,茅台、五粮液、红星等品牌旗下产品实现了2倍的同期增长。
对此,中原基金董事、执行合伙人晋育锋向记者表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场景消失或引发报复性消费。但酒类消费主场景无外乎是社交聚饮、商务送礼等,这些场景从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出现报复性并不可能出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