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药一“疫”成名,中药化妆品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药一“疫”成名,中药化妆品呢?

借势东风,“中药”概念的化妆品登上市场C位,还需要冲破哪些桎梏?

文|CBO记者 杨雪玲

在这场全球战“疫”中,国粹“中药”的影响力彰显。当前有“激素脸”,后有“口罩脸”,逐渐普遍的问题肌肤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心自己直接涂在脸上的产品成分究竟是否天然、安全时,这能否激活“中药”概念美妆的需求增长?

日前,《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以“草本”等为关键词,登录国家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查询时发现,自今年1月份以来,国内直接围绕中草药相关概念取名的产品,新增数量达500+。

除了本土品牌,进口品牌也将中草药视为产品宣传点。记者在查询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时明显看到,名称中直接露出“草本”二字的进口美妆产品备案,由2019年9月份以来每月的个位数量,一跃增加至今年4月的15件。

早在3月,复星也宣布收购来自美国的中草药护肤品牌WEI,而这正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拥有中医文化内核的企业。4月,中国卫生集团发布公告称,与独立第三方公司慕西雅订立不具约束力之谅解备忘录,双方建议成立一间合营公司;以透过合营公司将慕西雅产品分销至中国保健机构。而慕西雅主要从事以其自有秘方研发中草药护肤产品,拥有22种单品。

鉴于中医药配方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少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已被国家药监局正式纳入诊疗方案,“国粹”影响力彰显。借势东风,“中药”概念的化妆品登上市场C位,还需要冲破哪些桎梏?

01、“三无”产品假“中药” 之名扰乱市场

基于中国人对“中药”的特殊情怀,在市面上,打着“中药”旗号的护肤品、洗护产品不少。但由于国内相关部门尚未形成针对中医药化妆品的基础规范和使用标准,屡屡曝光的行业乱象扰乱了市场发展。

据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报道,市民张女士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祛痘化妆品,美容院老板称化妆品纯中药,没有副作用,张女士用了后,皮肤确实白嫩了许多。但一个月后,张女士身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从胃口不佳逐渐发展为四肢水肿、记忆力减退、无法入睡……于是,张女士赶紧到医院就诊。

医生发现,张女士脸色白得有些不正常,经检查,张女士患上了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汞超标了10倍。医生说,这可能和她使用的那套美白化妆品有关。江苏省药监局在了解到情况后,对生产厂家展开了突击抽检。这批名为“中医堂”的美白产品汞含量严重超标,最多的竟超出国标1.3万倍!因汞含量过高,检测过程中甚至两次烧坏仪器。

在2019年底国内举办的“中草药护肤品技术论坛”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药剂师童希华也曾揭露:如今市场上不少非法化妆品打着“纯中药”的旗号,如含酸的调膜液、含铅汞的黄芪霜和打底霜、含激素的早霜等,这些“三无”(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以及无卫生许可证)企业,加剧了行业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和乱象。

线上渠道的监管盲区,更是给了这些伪劣产品可趁之机。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中药护肤品”,出现不少“包装简陋”、无法查明厂家来源的产品,甚至不少家店的产品都用的是同一包装。记者随机进入一家店铺,询问店家该产品在药监局是否有备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种是院线产品,都是大桶分装。

02、原料供应、配方研发输出困难

除了市场乱象,上游的原料供应、配方研发端也发力不足。

媒体公开数据显示,如今能为行业提供中草药提取技术和服务的企业,国内还不到20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仅上游供应链数量少,还存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工艺良莠不齐等问题,容易导致产品品质不过关。

化妆品研发资深人士李慧良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将中草药作为一种配料运用到产品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实际功效、颜色气味、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其临床验证程序繁琐、难度也较大,现实中原料供应商很难提供切实的数据说明。

而且相较“短期即可见效”的生物化学成分,中草药的研发见效期往往较长。在业内往日里“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影响下,不少品牌往往急于求成,即使推广期将中草药作为核心成分宣传其功效,实际添加量却很少或直接用其它成分替换。

荃智研究院技术研发人士张太军也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对比十年以前,目前国内对中医草成分的提取、淬炼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市场上宣称添加珍贵中草药成分的产品不少,却往往‘挂羊头、卖狗肉’,消费者看到的噱头多,真正能证明产品有实际效果的少。”

03、人才涌入,“中药”概念日化或迎转机

如今,随着更多药企背景品牌、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跨界”涌入,这一情况或将迎来转机。

就在本月初(5月6日),广东省药监局根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粤食药监办〔2016〕557号)和《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增补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注册许可专家库的通知》(粤药监许业〔2019〕237号)公布,决定增补专家库成员。其中,包括增补来自化妆品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协会的45名化妆品行业专家。

“毕竟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可以看到,国内很多中医药大学优秀的研发专家、教授正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的局限,加入到美妆技术研发的市场潮流中来。”对未来上游供应链技术的进步,张太军很有信心。

经过这次全球重大灾疫的亲身教育,不仅使消费者对肌肤问题、安全问题有了新的需求和期待,也让整个行业对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过究竟如何传承和利用好这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首先需要权衡的,依旧是研发先行还是营销先行的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药一“疫”成名,中药化妆品呢?

借势东风,“中药”概念的化妆品登上市场C位,还需要冲破哪些桎梏?

文|CBO记者 杨雪玲

在这场全球战“疫”中,国粹“中药”的影响力彰显。当前有“激素脸”,后有“口罩脸”,逐渐普遍的问题肌肤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心自己直接涂在脸上的产品成分究竟是否天然、安全时,这能否激活“中药”概念美妆的需求增长?

日前,《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以“草本”等为关键词,登录国家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查询时发现,自今年1月份以来,国内直接围绕中草药相关概念取名的产品,新增数量达500+。

除了本土品牌,进口品牌也将中草药视为产品宣传点。记者在查询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时明显看到,名称中直接露出“草本”二字的进口美妆产品备案,由2019年9月份以来每月的个位数量,一跃增加至今年4月的15件。

早在3月,复星也宣布收购来自美国的中草药护肤品牌WEI,而这正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拥有中医文化内核的企业。4月,中国卫生集团发布公告称,与独立第三方公司慕西雅订立不具约束力之谅解备忘录,双方建议成立一间合营公司;以透过合营公司将慕西雅产品分销至中国保健机构。而慕西雅主要从事以其自有秘方研发中草药护肤产品,拥有22种单品。

鉴于中医药配方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少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已被国家药监局正式纳入诊疗方案,“国粹”影响力彰显。借势东风,“中药”概念的化妆品登上市场C位,还需要冲破哪些桎梏?

01、“三无”产品假“中药” 之名扰乱市场

基于中国人对“中药”的特殊情怀,在市面上,打着“中药”旗号的护肤品、洗护产品不少。但由于国内相关部门尚未形成针对中医药化妆品的基础规范和使用标准,屡屡曝光的行业乱象扰乱了市场发展。

据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报道,市民张女士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祛痘化妆品,美容院老板称化妆品纯中药,没有副作用,张女士用了后,皮肤确实白嫩了许多。但一个月后,张女士身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从胃口不佳逐渐发展为四肢水肿、记忆力减退、无法入睡……于是,张女士赶紧到医院就诊。

医生发现,张女士脸色白得有些不正常,经检查,张女士患上了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汞超标了10倍。医生说,这可能和她使用的那套美白化妆品有关。江苏省药监局在了解到情况后,对生产厂家展开了突击抽检。这批名为“中医堂”的美白产品汞含量严重超标,最多的竟超出国标1.3万倍!因汞含量过高,检测过程中甚至两次烧坏仪器。

在2019年底国内举办的“中草药护肤品技术论坛”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药剂师童希华也曾揭露:如今市场上不少非法化妆品打着“纯中药”的旗号,如含酸的调膜液、含铅汞的黄芪霜和打底霜、含激素的早霜等,这些“三无”(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以及无卫生许可证)企业,加剧了行业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和乱象。

线上渠道的监管盲区,更是给了这些伪劣产品可趁之机。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中药护肤品”,出现不少“包装简陋”、无法查明厂家来源的产品,甚至不少家店的产品都用的是同一包装。记者随机进入一家店铺,询问店家该产品在药监局是否有备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种是院线产品,都是大桶分装。

02、原料供应、配方研发输出困难

除了市场乱象,上游的原料供应、配方研发端也发力不足。

媒体公开数据显示,如今能为行业提供中草药提取技术和服务的企业,国内还不到20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仅上游供应链数量少,还存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工艺良莠不齐等问题,容易导致产品品质不过关。

化妆品研发资深人士李慧良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将中草药作为一种配料运用到产品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实际功效、颜色气味、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其临床验证程序繁琐、难度也较大,现实中原料供应商很难提供切实的数据说明。

而且相较“短期即可见效”的生物化学成分,中草药的研发见效期往往较长。在业内往日里“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影响下,不少品牌往往急于求成,即使推广期将中草药作为核心成分宣传其功效,实际添加量却很少或直接用其它成分替换。

荃智研究院技术研发人士张太军也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对比十年以前,目前国内对中医草成分的提取、淬炼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市场上宣称添加珍贵中草药成分的产品不少,却往往‘挂羊头、卖狗肉’,消费者看到的噱头多,真正能证明产品有实际效果的少。”

03、人才涌入,“中药”概念日化或迎转机

如今,随着更多药企背景品牌、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跨界”涌入,这一情况或将迎来转机。

就在本月初(5月6日),广东省药监局根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粤食药监办〔2016〕557号)和《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增补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注册许可专家库的通知》(粤药监许业〔2019〕237号)公布,决定增补专家库成员。其中,包括增补来自化妆品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协会的45名化妆品行业专家。

“毕竟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可以看到,国内很多中医药大学优秀的研发专家、教授正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的局限,加入到美妆技术研发的市场潮流中来。”对未来上游供应链技术的进步,张太军很有信心。

经过这次全球重大灾疫的亲身教育,不仅使消费者对肌肤问题、安全问题有了新的需求和期待,也让整个行业对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过究竟如何传承和利用好这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首先需要权衡的,依旧是研发先行还是营销先行的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