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剧几乎影响了80后的一批的法律从业者。风姿卓越的律师们在谈判桌上慷慨陈词,舌战群雄,构成了人们对律师的最初印象。
从《波士顿法律》、《傲骨贤妻》、《金装律师》等众多美剧,到知名英剧《皇家律师》,再到90年代的TVB经典之作《壹号皇庭》。律师的公众形象被逐渐建构出来,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职业符号。而在海外和港澳律政剧之外,讲述大陆律师故事的影视作品题材也逐渐兴起。文章便来盘点经典律政剧中的律师形象:
《波士顿法律》:辩才
这部美剧内涵相当丰富,借一个个司法案件,对美国的文化、社会、法律、宗教以及人性等等方面的问题均有所涉及。一切成功律政戏里的重要元素,譬如激烈的庭审交锋、四处挥洒的辩才、切中时弊的案件、以及复杂的职场关系和情感纠葛都在其中。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庭审辩论和总结陈词。这几乎给律师的辩才形象定下了基调。Denny 作为剧中律师,打赢过六千多场官司,未输一场;他是波士顿和美国律师界的传奇,铁杆的共和党人。他的总结沉思通常简短而穿彻人心,这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对人性的了解。说服别人是门艺术,也是打开律师职业之门的钥匙。
此外,美国的法律文化在这部剧中完全展现出来,可以说,通过这部律政剧,能够充分反映美国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司法制度。
《皇家律师》:严谨与专业
这部BBC重装制作的英剧基本侧重于法庭戏,看这部戏,首先得对英国的律师制度和律师分级有个大概的了解。英国的律师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而这已经在英国实行了几百年之久。其从高到底依次为皇家律师(Queen’s Counsel)、出庭律师(Barrister)、事务律师(Solicitor)和实习律师(Pupil)。一般而言,事务律师与实习律师是不上庭的,只有出庭律师与皇家律师才能出庭。
对比娱乐精神大于法律职业精神的《波士顿法律》(Boston legal),本剧更加专业,更加注重诉讼的环节,更加尊重法律和案件本身。《皇家律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态度描述刑事律师这个职业,并且真正超越对事件的戏剧性展示,而去深入地揭示律师的精神状态。女主角既不是一个圣女,也绝非一个讼棍。她有自己对这门职业的信念和坚持,也有自己的迷茫与妥协变通。
作品将矛头聚焦到法律职业最精彩的刑事辩护,主人公Martha Costello构成了英国法律人的经典形象:不眠不休地阅读案卷、上庭时带着大包的案卷、奔走于开庭的路上、与当事人争分夺秒地见面,以及法庭上细致、甚至有些乏味的交叉盘询。Martha Costello总是在上庭前耐心认真地阅读案卷,找准突破点,然后为整个法庭盘询设计基本路线,为构造一个难以辩驳的事实而努力,通过反复、耐心、锱铢必较的法庭盘询,将当事人的破绽一一暴露,进而构造属于自己的证据环,形成合理怀疑,将检控方的控告推翻。正是这种积极求胜、极其自信地路线图设计,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精细、烦人的法庭盘询,才成就了Martha Costello的巨大成功。
《壹号皇庭》:中产形象
TVB职场剧的开山之作,也是很多中国学生走向法律专业的启蒙之作。在法庭上喊一句“opposition!”(反对),是那时候风靡街巷的一句台词。
这一系列作品聚焦在90年代的香港精英中产律师,他们对待事业、家庭、亲情、爱情的态度,他们的生活状态。90年代的香港经济几乎可以说繁荣鼎盛,点石成金,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经济发展体制,社会文化亦是自有规律,相比起严肃的案件讨论,这部剧更致力于对中产律师生活的定义和宣传:工作时的专业认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健身旅行、饮茶喝酒,这些都成为日后很多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也给港剧罩上了一层理想光圈。港剧中的精英律师白领的生活方式也带给内地观众不少的期待与感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