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城故事,不是记忆的点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城故事,不是记忆的点缀

于滇池一隅而立的呈贡,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与欢乐时光。

呈贡赶集旧照

赶龙街、舂饵块、耍火把、飘河灯儿、撮鱼、赶泥鳅、吹马豆枪、掼沙锅、叠四角板、用桉树果果转陀螺……这些小时候的快乐源泉,随着时光流转,洒落在城市的角落里,遗落在细碎的记忆里......

于滇池一隅而立的呈贡,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与欢乐时光。生长于此的孩童记忆里都有几首童谣,时不时带着旧乡音随口而出:

斗虫虫,咬手手,鸡飞飞,飞到后院下个蛋,拿给妈妈做晚饭。

“螃呀么螃蟹(hai)哥 ,八呀八只脚 ,两只大眼睛 ,一个硬壳壳 , 一个螃蟹八只脚 ,两只眼睛那么大呢壳 ,两把夹夹尖又尖 ,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 , 一个螃蟹八只脚(jio) ,钻进水里撵也撵不着 ,两把夹夹尖又尖 ,夹着哪个么甩也甩不脱!

百年龙街,久违的烟火滋味

汪曾祺先生在《做饭》里说,他生平最爱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80年代呈贡赶集日

深表认同,闲暇的日子,最爱去逛菜市场,在一蔬一菜里,感受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如果有乡街子可逛,普通的菜市场便只能往后排一排了。因为乡街子除了最新鲜的果蔬,还有很多日常难见的稀罕玩意儿出售,只逛一逛,就足够消磨一天好时光。

龙街

昆明的传统集市有普通乡街子,也有以十二生肖命名的街,如马街、羊街、鸡街、狗街、牛街、龙街等等。呈贡老城的老街,便是以生肖命名的龙街。每月的逢3、逢8,是赶龙街的日子,不太规整的摊位、载满货物的担子,拥挤的人群绵延数公里,带着乡音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在龙街,除了可以买到最新鲜的蔬菜、当季水果、日常用品,还有很多独特的小玩意儿,比如小型瓦猫、编织的菱角……

呈贡本地老人在龙街卖小绣花鞋

头顶“阴丹蓝”帕子,身穿对襟衣,腰系花围腰的老人家,大多是呈贡本地人。有的卖豌豆凉粉,包括米凉虾、玫瑰木瓜水,有的卖鲜花、有的卖蔬菜,有的卖传统服饰,因为她们独特的服饰,总能一眼就认出来。

豌豆粉

赶龙街,不仅仅是购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释放。无论随便逛逛看个热闹,或者列好清单有备而来,最后都会满载而归。每次赶集,都喜欢空腹前去,因为惦记着那一口羊汤。到集市上先找一家羊汤锅小店,点一碗羊肉汤或者羊杂汤,乳白的汤汁、带皮的大块羊肉,加点鲜薄荷与糊辣椒,趁热吃下酣畅淋漓。下午逛累了,豌豆粉、炸洋芋、烤豆腐、凉米线、豆面汤圆换着吃个够,买足所需,满载而归。

平日里的龙街,褪去繁华,却风韵犹存。树荫下和广场边,路过时总能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对唱山歌小调。有固定词调,也有freestyle,独特的趣味和对歌方式竟与如今流行的说唱有异曲同工之处。

滇池湖畔,老去的渔舟帆影

海晏村

依滇池而居的呈贡,遵循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把打鱼捞蟹融入到日常农忙之余。

滇池边有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夜里架起小船,借着月光,在波光潋滟的湖面撒下用麻线编织的渔网,天亮前收起网,把所得鱼虾拿到老街去卖,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时的滇池清净明澈,鱼虾肥美。可旧社会时期鱼虾不值钱,打渔为生的人家生活极为清苦,很多渔民无以为家,只能住在船篷里。撑船的汉子时常唱到:“小小渔船孤单单,浪大日子难上难。人人都说滇池好,海风吹来透身寒。”新中国成立后,渔民们分到了土地,盖起了房子,开始半农半渔的生活,日子也日渐舒适起来。

如今以种田为主的居民在农忙之余也会拿起钓竿,带着孩子与狗,寻一片安静的垂钓点,大人安静地等鱼上钩,耐不住寂寞的孩童带着狗子挖蚯蚓、追蝴蝶,忙得不亦乐乎。每次垂钓都能有所收获,有时是几条小鱼,正好煮一锅鲜美的鱼汤。运气好时可以获得满满一竹篓,拿回家杀好洗净晒起来,作为日常下酒小菜。

呈贡石龙寺

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前,都会先到海晏村的石龙寺烧香祈福。石龙寺始建于明朝,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如今已经稍显残破,但这些断壁颓垣依然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辉煌,大殿西南有一座“望海楼”与西山遥遥相对。登上望海楼,整个滇池尽收眼底,明崇祯皇帝曾亲题“松风水月”。

深悠老城,静待拂去尘埃

在呈贡老城,人声与车马声将远处滇池的海浪声淹没,交织在一条条烟火味十足的街巷。集中而拥挤的街道,车来车往;略显破败的小店,飘出阵阵浓郁的豌豆香;牵着孩子的母亲,一手提鲜鲜蔬菜匆匆走过;跳筐卖梨的大叔,用高亢的乡音叫卖。纵横的老街深处,是一条条通往院子的窄巷,门口晒太阳的老姐妹,仿佛在叙说着这座老城的往日故事。这些巷子住着善良淳朴的呈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紧守着散发芬芳的庭院,歆羡着更为的舒适家园。

岁月流动沉淀了城市繁华,时光无声留下云淡风轻。随着呈贡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无论城市怎样向前发展,老城永远是故事的起点,烟火最浓的所在。

呈贡老城与新城

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和吞没的老城,专属于老城的热闹与喧嚣,已如光阴摇曳在斑驳的树影里,给人留下并不算好的印象:老城的很多建筑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基础设施配备较差,公共配套落后。老城区与现代都市相比较为落后的景象,与正在崛起的新呈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生活了近一辈子的老年人,不愿离了故园,向往新生活的年轻人却忍不住想要逃离,而追求更好生活水平的人群,也开始另寻向往的生活,却又不舍儿时的记忆。

留住乡愁,重现昔日繁华

老城承载了呈贡人太多的记忆,有艰辛,也充满温馨。这些情感随着温暖的,炙热的时光留在了历史长河里,充满而历代呈贡人生活印记的居所和环境,也面临着亟待更新的局面。

中国新型城镇化引领者华侨城的入驻,为呈贡人留住乡愁,重现老城繁华,开启舒适生活找到了新的融合方式。基于三十余年积累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经验,结合呈贡老城的历史文化、居民情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华侨城对呈贡老城的更新与改造,将在这座城市建立一张国家级文旅新名片,也为呈贡人民建造一片生态宜居家园。

呈贡老城规划效果图

华侨城三台山城市更新,通过独特的创想文化,带着致力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的使命,将“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思路一点一滴实践于呈贡老城。在这片山水人文之地,激活“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城市繁华,安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和远方。

在呈贡,华侨城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连接历史与未来,建造情怀与功能相容的新老城。为生长于此的呈贡人留住记忆里的乡愁,让想要进驻这片的土地的人获得新城体验。

老城,不是记忆的点缀

不是遗落的旧时光

是见证梦想成长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城故事,不是记忆的点缀

于滇池一隅而立的呈贡,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与欢乐时光。

呈贡赶集旧照

赶龙街、舂饵块、耍火把、飘河灯儿、撮鱼、赶泥鳅、吹马豆枪、掼沙锅、叠四角板、用桉树果果转陀螺……这些小时候的快乐源泉,随着时光流转,洒落在城市的角落里,遗落在细碎的记忆里......

于滇池一隅而立的呈贡,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与欢乐时光。生长于此的孩童记忆里都有几首童谣,时不时带着旧乡音随口而出:

斗虫虫,咬手手,鸡飞飞,飞到后院下个蛋,拿给妈妈做晚饭。

“螃呀么螃蟹(hai)哥 ,八呀八只脚 ,两只大眼睛 ,一个硬壳壳 , 一个螃蟹八只脚 ,两只眼睛那么大呢壳 ,两把夹夹尖又尖 ,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 , 一个螃蟹八只脚(jio) ,钻进水里撵也撵不着 ,两把夹夹尖又尖 ,夹着哪个么甩也甩不脱!

百年龙街,久违的烟火滋味

汪曾祺先生在《做饭》里说,他生平最爱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80年代呈贡赶集日

深表认同,闲暇的日子,最爱去逛菜市场,在一蔬一菜里,感受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如果有乡街子可逛,普通的菜市场便只能往后排一排了。因为乡街子除了最新鲜的果蔬,还有很多日常难见的稀罕玩意儿出售,只逛一逛,就足够消磨一天好时光。

龙街

昆明的传统集市有普通乡街子,也有以十二生肖命名的街,如马街、羊街、鸡街、狗街、牛街、龙街等等。呈贡老城的老街,便是以生肖命名的龙街。每月的逢3、逢8,是赶龙街的日子,不太规整的摊位、载满货物的担子,拥挤的人群绵延数公里,带着乡音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在龙街,除了可以买到最新鲜的蔬菜、当季水果、日常用品,还有很多独特的小玩意儿,比如小型瓦猫、编织的菱角……

呈贡本地老人在龙街卖小绣花鞋

头顶“阴丹蓝”帕子,身穿对襟衣,腰系花围腰的老人家,大多是呈贡本地人。有的卖豌豆凉粉,包括米凉虾、玫瑰木瓜水,有的卖鲜花、有的卖蔬菜,有的卖传统服饰,因为她们独特的服饰,总能一眼就认出来。

豌豆粉

赶龙街,不仅仅是购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释放。无论随便逛逛看个热闹,或者列好清单有备而来,最后都会满载而归。每次赶集,都喜欢空腹前去,因为惦记着那一口羊汤。到集市上先找一家羊汤锅小店,点一碗羊肉汤或者羊杂汤,乳白的汤汁、带皮的大块羊肉,加点鲜薄荷与糊辣椒,趁热吃下酣畅淋漓。下午逛累了,豌豆粉、炸洋芋、烤豆腐、凉米线、豆面汤圆换着吃个够,买足所需,满载而归。

平日里的龙街,褪去繁华,却风韵犹存。树荫下和广场边,路过时总能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对唱山歌小调。有固定词调,也有freestyle,独特的趣味和对歌方式竟与如今流行的说唱有异曲同工之处。

滇池湖畔,老去的渔舟帆影

海晏村

依滇池而居的呈贡,遵循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把打鱼捞蟹融入到日常农忙之余。

滇池边有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夜里架起小船,借着月光,在波光潋滟的湖面撒下用麻线编织的渔网,天亮前收起网,把所得鱼虾拿到老街去卖,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时的滇池清净明澈,鱼虾肥美。可旧社会时期鱼虾不值钱,打渔为生的人家生活极为清苦,很多渔民无以为家,只能住在船篷里。撑船的汉子时常唱到:“小小渔船孤单单,浪大日子难上难。人人都说滇池好,海风吹来透身寒。”新中国成立后,渔民们分到了土地,盖起了房子,开始半农半渔的生活,日子也日渐舒适起来。

如今以种田为主的居民在农忙之余也会拿起钓竿,带着孩子与狗,寻一片安静的垂钓点,大人安静地等鱼上钩,耐不住寂寞的孩童带着狗子挖蚯蚓、追蝴蝶,忙得不亦乐乎。每次垂钓都能有所收获,有时是几条小鱼,正好煮一锅鲜美的鱼汤。运气好时可以获得满满一竹篓,拿回家杀好洗净晒起来,作为日常下酒小菜。

呈贡石龙寺

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前,都会先到海晏村的石龙寺烧香祈福。石龙寺始建于明朝,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如今已经稍显残破,但这些断壁颓垣依然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辉煌,大殿西南有一座“望海楼”与西山遥遥相对。登上望海楼,整个滇池尽收眼底,明崇祯皇帝曾亲题“松风水月”。

深悠老城,静待拂去尘埃

在呈贡老城,人声与车马声将远处滇池的海浪声淹没,交织在一条条烟火味十足的街巷。集中而拥挤的街道,车来车往;略显破败的小店,飘出阵阵浓郁的豌豆香;牵着孩子的母亲,一手提鲜鲜蔬菜匆匆走过;跳筐卖梨的大叔,用高亢的乡音叫卖。纵横的老街深处,是一条条通往院子的窄巷,门口晒太阳的老姐妹,仿佛在叙说着这座老城的往日故事。这些巷子住着善良淳朴的呈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紧守着散发芬芳的庭院,歆羡着更为的舒适家园。

岁月流动沉淀了城市繁华,时光无声留下云淡风轻。随着呈贡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无论城市怎样向前发展,老城永远是故事的起点,烟火最浓的所在。

呈贡老城与新城

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和吞没的老城,专属于老城的热闹与喧嚣,已如光阴摇曳在斑驳的树影里,给人留下并不算好的印象:老城的很多建筑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基础设施配备较差,公共配套落后。老城区与现代都市相比较为落后的景象,与正在崛起的新呈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生活了近一辈子的老年人,不愿离了故园,向往新生活的年轻人却忍不住想要逃离,而追求更好生活水平的人群,也开始另寻向往的生活,却又不舍儿时的记忆。

留住乡愁,重现昔日繁华

老城承载了呈贡人太多的记忆,有艰辛,也充满温馨。这些情感随着温暖的,炙热的时光留在了历史长河里,充满而历代呈贡人生活印记的居所和环境,也面临着亟待更新的局面。

中国新型城镇化引领者华侨城的入驻,为呈贡人留住乡愁,重现老城繁华,开启舒适生活找到了新的融合方式。基于三十余年积累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经验,结合呈贡老城的历史文化、居民情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华侨城对呈贡老城的更新与改造,将在这座城市建立一张国家级文旅新名片,也为呈贡人民建造一片生态宜居家园。

呈贡老城规划效果图

华侨城三台山城市更新,通过独特的创想文化,带着致力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的使命,将“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思路一点一滴实践于呈贡老城。在这片山水人文之地,激活“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城市繁华,安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和远方。

在呈贡,华侨城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连接历史与未来,建造情怀与功能相容的新老城。为生长于此的呈贡人留住记忆里的乡愁,让想要进驻这片的土地的人获得新城体验。

老城,不是记忆的点缀

不是遗落的旧时光

是见证梦想成长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