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仪
●●●11月23—25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琳琅满目、功能各异的各类机器人呈现在世人眼前。
千百年来,人类都试图赋予机器人的能力,从最初的木偶,到如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机器人,机器人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科技的飞跃。今天,把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理论、物理微积分方程都留给科学家,文化君带你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偃师 机器人
早在西周时期,心灵手巧的偃师就已经用动物皮、树脂和木头制作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据传鲁班曾做出的机关木鹊可飞行三天三夜。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北伐中的十万蜀军提供粮草。
时至今日,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有能够排除炸药预防恐怖袭击的排爆机器人,有用于大型灾难的搜救机器人,有用于陪伴孩子玩耍的幼儿机器人,有洗衣做饭全能的家务机器人……机器人已经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哆啦A梦
科学与人类密不可分,与艺术文化更有着心照不宣的羁绊。
那一只来自22世纪的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闯进了大雄的生活,也闯进了我们的童年,一个爱吃铜锣烧,怕老鼠,猜拳只能出“石头”,热心善良;另一个懒惰不知进取,常常被欺负,却一直乐观的开怀大笑,当哆啦A梦离开后,大雄渐渐坚强,或许他已经不再需要哆啦A梦的庇护,但午夜梦回,他总会在泪光闪烁里看见那个蓝色的身影,陪伴永远是最长情的告白。
艺术作品中的机器人并不都是人类的朋友,在电影《黑客帝国》里,人类变成了机械的电池,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存在与虚无是亘古的哲学命题,我们活着,我们相信日月阴晴,相信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相信1+1=2,但说不定你我只是上帝的棋子。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间万物,本就虚空。电影的最后,人类战胜了机器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圣光普照之下,是爱与自由,是希望与尊严,是心与灵魂,或许这才是人类与机械最大的区别。
《天空之城》、《变形金刚》、《银翼杀手》……我们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光影、文字、绘画融合,在这些艺术作品里,机器人与人类或敌或友,或让我们笑着流泪,或让我们惊叹恐惧,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却不止于此,更深刻的命题在等待着我们。
▲阿西莫夫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这三条定律赋予了机器人伦理性的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也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但机器人是否会如善良的人类永远遵守这样的伦理已然超出我们的预测。
人类发明机器人的趋势是不断把机器人做到与人类接近,无论是外形还是思维,机器人的英文名“robot”是作家罗伯特赐予他们的,“robo”意为“奴隶、仆人”,然而,人工智能就意味着机器人有自我意识,能够思考,甚至拥有超越人类的思维能力,到底我们是主仆,是朋友,还是未来的某一天沦为敌人?
从古至今,我们始终以“傲慢”的姿态俯瞰这个地球,我们不知畏惧,我们丧失信仰,但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当我们拥有了驾驭万物的能力后,一切生灵,包括自己的同类都处于奴役之中。那么,比人类更高阶的机器人是否也会奴役人类?
▲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对于机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机器可以永生,坏了只需要更换零件,机器可以不老不死。当有一天,人类可以用机械代替自己衰老的躯体、病变的器官,当有一天,人类除了大脑不是机械,甚至人类为了追求机器人超凡的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把大脑也更换为机械脑,人类还依旧是人类吗?哲学家说“人类只是一架被灵魂寄宿的机器”,当这架机器被金属与电脑取代,灵魂是否依然会存在呢?当人类可以“长生”,可以“永恒”,人类是否依旧可以称为人类?
人之所以为人,或许不是因为肉体,而是因为心与灵魂,当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的进化中也拥有了心与灵魂,他们是否能够和人类平和共存?他们的道德伦理是否与人类相同?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他们无法拥有,如果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爆发,最终战胜机器的或许还是人类的爱与信仰,而不是冰冷的武器,等那一刻来临之际,人类是否会醒悟——追逐了千百年的物质竟如此不堪一击,那些被我们渐渐抛弃的灵魂信仰才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爱因斯坦说:“当我们爬上科学的顶峰,我们会发现神早已在那里等待”。是否,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空,神正俯眼看着渺如尘埃的你我?
缘起无自性,缘灭万物寂,毁灭与永生,本只在一念之间,科学与伦理,人类与机械,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无尽的宇宙向我们招手,我们已经起航,却不知何时会停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停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