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多时间,聚电的估值已经飙升到5亿,按照股权结构来算,创始人贾雪峰的身家估值2.18亿,但弥漫在2015年的这场充电桩投资热潮,令人想起当年的光伏盛况及此后衰落,烟花上天,过后成灰。只有经历过了大浪淘沙,估值才不见得只是一个数字。聚电创始人的贾雪峰始终在认真细想,如何在这个烧钱的早期行业里找到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
公司档案
公司名称:深圳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4年9月
创始人:贾雪峰
所在地区:深圳
员工人数:76人
主营业务: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及充电运营
公司基本情况:2015年11月获得沃尔核材5000万注资,公司股东包括沃尔核材(002130)、茂硕电源(002660)和凯盈资本,团队持股比例超过70%。聚电网络科技下设聚电新能源科技和聚电新能源汽车服务子公司,在北京上海分别设有分公司。
股票市场有个段子,当你看见交易所的环卫大妈都在买股票时,这市场一定火的一塌糊涂。这段子适用于今年充电行业市场,无论哪个行业的都想跻身其中,这可算是真火了!
做了7年投资人的贾雪峰在2年前进入充电业时,这个行业还几乎无人关注,和其他很多初创者一样,他最初切入充电桩市场的切口也是互联网,他和软件背景出身的卢晓晨和投资人背景的杨帆共同成立了聚电网络科技公司(以下简称聚电科技)。
聚电科技成立之初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2014年就开发出了能够通过手机查找控制充电桩的APP聚电桩,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自己的充电桩管理系 统。即使这款APP已经能完成电动汽车充电位置的查找、预约、支付和管理,可贾雪峰发现没有自己的充电桩,谈挣钱这件事只能是天方夜谭。因为只有APP和 充电桩互联互通,桩才能真正用起来。

谈什么挣钱?好好烧钱不就了事?聚电科技完全可以和同行业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样,编织一个充电运营的美梦,迅速融资、上市、圈钱、撤场,这对于纯互联网公司来说,简便易行又是捞一笔的绝佳机会。但相比于讲故事,聚电科技更想在充电桩市场做出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来。
可这也并非易事,贾雪峰意识到纯软件公司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可能走不长,因为在一年多之前,拿自己的软件平台去运营别人的桩,购买和运维桩的成本都太高,这样烧钱下去,公司可能还没盈利就烧成灰了。如果一直做一个互联网公司,可以不生产桩而只做桩的搬运工,在别人桩里装个芯片不就能抓取数据、运营充电桩?
但现实的阻力巨大,“别人的桩不好用,我们一样把桩布下去了,布得还挺远的,比如布在广州,用户可能两三个星期就会打一个电话,各种问题,而我的 APP又时不时地很难抓数据”,贾雪峰这时候意识到,单靠一个芯片是无法搞定的,“如果做运营的话,三天两头要去上门维修(硬件),这个成本太高了。”
既然别人的桩不好用,那就谈谈产品改型,可好的充电桩企业光接国有的单子就有几千台,哪有闲工夫去接几百台的小单子,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要求?其实走 到这一步,贾雪峰还可以选择直接购进充电桩,自己请技术团队来改进产品,虽然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但相比自产充电桩成本要稍低。
早在2013年,贾雪峰碰到了现在聚电新能源的负责人邓小颖,当时邓说要自建工厂、自产设备。可在贾雪峰的职业规划里,根本没有开厂这个选项,一是 硬件投入成本高,二也怕没有精力去管好一个工厂。为了打消贾的疑虑,邓小颖拿着树枝在刚巧路经的工地上算了一笔账,把开厂要用的资金(包括流动资金),以 及一些余量算了一下,低成本的核算之上两人一拍即合筹备开厂。
顺理成章,聚电新能源成立,主要提供充电桩这款电力设备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各地如果有充电站的设计,其也会参与站级解决方案的招标。作为聚电科技的子公司,聚电新能源自己独立运作和发展,其15%的设备卖给母公司,而85%的卖给其他运营方,聚电科技也因此形成暂时靠设备养家的模式。

“提供电力设备或者参与各种战略招标,在充电桩领域,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养活了几家上市公司了,同样也不差一个聚电了”,贾雪峰说成立这个子公司是为了抓现在行业内最能赚钱的机会,但目的是为了让母公司的网络运营平台有足够低的成本,同时也有资金来源。目前聚电新能源每月出货量已有5千台,保持这个增速的话,用不了一年的时间,聚电在全国的充电桩保有量至少有10万台。
有了自己低成本的桩后,聚电网络要做两件事:一是自己选址和建桩,二是运营。
在选址和建桩上,聚电网络在北上广的大城市自己操作,一方面是对有要求的 物业方送桩,但要签订排他的合作条款,帮助物业进行长远的整体改造和规划,保证未来扩建的充电桩用电负荷;另一方面其他规模稍小的城市选择合作伙伴模式, 给对方提供软件和硬件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让其自己运营,而后双方按比例分配利润。目前这种模式在西安已经落地了几百台。

可充电桩运营利润从何而来?卖设备赚钱很好理解,做运营怎么赚钱?在我们采访过的充电桩运营公司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语焉不详。
“即便充电桩成本够低、运营效率够高,你能收多少钱,还由国家定价或各地发改委决定运营服务费收取的标准,这也决定了你的回报的投资期”,运营利润在贾看来还遥遥无期,“聚电能在最短时间内收回前期网络建设的成本,但并不代表这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事情。”
贾雪峰的回答虽没有特别令人惊喜,但的确显现出了公司对现金流的重视,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和对商业逻辑的追随。尽管这只是基本的商业 竞争之道,但很可惜,在“速度为王”、“概念为王”、“2VC”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下,很多充电桩运营公司并没有表现出基本的商业素质,烧钱等并购的投 机风裹挟了不少年轻人。
聚电科技的“设备子公司+运营母公司”的公司架构,提供的是供应链解决模式,在当下尚未能使公司盈利,但至少形成了一个商业逻辑上的正向循环:
1、 设备可以赚钱养家;
2、运营可以快速了解市场需求;
3、设备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进;
4、快速反应跟得上市场需求的充电桩设备可以卖出更 多;
5、聚电科技可以更好地实现软硬件的互联互通,抓取设备数据,提高运营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一点很像小米。
“APP只是一个表象和端口,更重要的是后面那套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每建一个充电点,就同步显示在我的地图上,用户可以看到点的状态并预约。”贾雪峰并不迷信APP,其管理系统才是未来利润可期的来源,“用微信、支付宝都能预约充电桩,来进行支付,不需要下载APP。
聚电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运营方,希望未来电动汽车产业起来后能抓住机会,而靠大数据衍生的电动汽车后市场无疑是块宝地。可在贾雪峰看来时机并未成熟, 目前最紧迫的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其实无非是,前期是挖矿的,后面有卖水的,现阶段挖矿的人还不够,不用考虑卖水这个问题。”
“目前充电行业还没有特别轻资产的生存方式,因为还没有达到遍地都是充电桩的阶段,所以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充电桩布出去,把基础设施做好”,贾认为这之后才是充电网络的运营和大数据的应用。
当下,在快速扩张的路上,“聚电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来布桩,并提高桩的运营效率,”此番融资之后,聚电的供应链运营模式能否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实现这个行业上首个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突破,则是未来一年值得行业内外很多人关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