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见识城邦
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织田信长、美第奇、拿破仑、丘吉尔……想必你对这些人名都耳熟能详。这些历史上备受崇拜的男人,要么英雄善战,要么有钱有势,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让女人痴迷,让男人崇拜的钢铁硬汉。
殊不知,他们原来都有着两副面孔!
《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在《男人们的故事》中从历史眼光看现代人物,又用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上的男人。犀利的评价让人不免大惊失色。
亚历山大大帝原来是个妈宝男?
亚历山大是一位美男,而且有着健硕的体格。他热爱运动,也热爱文化,既能尽善尽美也可以十恶不赦。他勇气十足,不惧艰险,宽容友善。喝酒虽然易醉,所幸醉后反应顶多是兴奋或多话而已。多少有些情绪化,却有超群的专注力与决断力。总而言之,几近完美。据说亚历山大容易动怒,不管怎么说他所有的特征,与他本人喜爱的荷马的《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几乎如出一辙。
阿喀琉斯正是“诱惑”当年16岁的我进入地中海世界的当事人。按理说,我的写作之路不应该围绕意大利 文艺复兴,而是从撰写亚历山大传开始。可是多年以来,我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地眺望着这位人物。
除了偶尔经过的卡车碾过道路时发出的轰隆隆声响,遗址周边看不见任何与现代世界相连的东西。我独自伫立于空旷的伊苏斯古战场,思考着为什么那些文艺复兴和古罗马时代的男人们令我倍感亲切,而亚历山大却距离我如此遥远。
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我很快便找到了答案:从某个时期开始,亚历山大变成了神灵附体,阻挡我走近他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与神灵附体最无缘的是哲学和科学,这两样都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希腊文化的继承者是古罗马人,以及将它们从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中解放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所以,我对神灵附体之类有本能地抗拒,也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近年来我的想法在逐渐转变。例如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地中海海战三部曲》之一)一书中,我对那些为了信仰得以延续而宁愿国家灭亡的希腊东正教徒的立场,并没有做出谴责。换作以前的我,绝对忍无可忍。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想了解地中海世界,就无法回避与宗教有关的问题。毕竟,这里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两大宗教的诞生地。
亚历山大,作为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的长子,诞生于公元前356年。其父腓力是位颇有建树的国王,但相比父亲,母亲奥林匹亚热情、彪悍的性格对他的影响更大。
成年后的亚历山大,仍然相当的“妈宝”,凡事首先向母亲报告。亲密的母子关系,往往导致父子关系的紧张。不过腓力国王还是显示了其慈父的一面,请来亚里士多德为儿子做家庭教师,反而是儿子似乎不愿与父亲亲近。亚历山大20岁时,腓力遇刺身亡,这对父亲、对儿子都是幸运。
家庭博爱主义让拿破仑丧失野性?
拿破仑身上第二个意大利的特质,是他的家庭博爱主义。
拿破仑有4个兄弟,3个妹妹,他本人排行第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在布宛纳巴家族中似乎也很时兴。
除了一个弟弟之外,拿破仑的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为他们找到安身立命的场所,便成了拿破仑的责任。他出色地履行了职责。
意大利语中有一个词语“sistemare”,意为整理、归纳、为人找工作或结婚对象,讲得就是这个事情,即“解决”问题。
拿破仑的长兄被封为西班牙国王。二弟是卡尼诺亲王。这位在“雾月政变”中帮哥哥取得政权的人物,是兄弟姐妹中最有意思的一位。但由于他强烈的权利欲,之后与哥哥冲突不断,一生大起大伏,终究没能成为一国之君。
拿破仑的大妹,嫁给了意大利的巴希奥奇大公,成为了托斯卡纳大公夫人。三弟是荷兰国王,被迫娶了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这对夫妻所生的孩子,就是拿破仑三世。
因卡诺瓦的半身裸体雕塑而闻名遐迩的二妹,最初与拿破仑的手下将军结婚,后来嫁给了与罗马教廷有着深厚渊源的贵族博尔盖塞王子。她给丈夫带去的嫁妆是皮埃蒙特地方长官的头衔。
小妹嫁给了拿破仑的手下将军乔希姆 缪拉。缪拉将军后来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王后。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则是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
就这样,意大利战役之后从科西嘉家乡来到法国的兄弟和妹妹们的终身大事,都被妥妥地解决了。
我之所以对拿破仑这位男人没多少兴趣,想来正是因为他的家庭博爱主义。也许他是一个希望家族兴旺团结,并甘心为此付出努力的男人,但这也注定了他丧失男人野性的命运。就像面对一位拿着家人的照片喜形于色的男人,女人也许能感受到他的责任心,却没有令她怦然心动的魅力。
丘吉尔做事不光彩却享崇高声誉?
做着不名誉的事情,却享有崇高的声誉,国际政坛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物了。
温斯顿·丘吉尔,大概属于最后的欧洲人。无论他做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即英语中说的“style”。
受他的行事风格伤害最大的就是日本。相信在他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时,一定大叫:“太好了!”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并没有如此露骨的描述,但他写道:“这下事情简单了。我们终于赢得了胜利。当夜,我怀着对上帝的感激安稳地睡去。”对丘吉尔的这番坦言,我没有特别反感,换作是我,也会想方设法地拉罗斯福参战。至于日本,应该懂得不光彩的事情可以做,但有必要维持清白的形象。最终结果肯定是有利的。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一本相当有趣的历史文学著作。通常,领导力与文字表达力无法兼得,但丘吉尔深受上天眷顾,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其他领袖的回忆录,读者如果不是对现场证人的证言有兴趣的话,很难读下去,但丘吉尔的作品,能够让读者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一并感到满足。
然而,阅读这本回忆“二战”的巨著,直到最后也没有让我完全释怀。如果从联军的角度,准确地说是站在英国的立场,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事实上,如果要问当时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大概也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我对他书中论及的不少事情很有共鸣,不由地点头称是。可以说,丘吉尔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
让军人搞政治,始终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进入了一个与他们熟知的领域完全不同的世界。
丘吉尔是为数不多的精通政治的人物。所以,他才能做着不光彩的事情,同时享有崇高的声誉。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不能释怀呢?我想也许原因在于丘吉尔是最后的欧洲人,即最后的英国人。他曾经这样评价同胞:
英国人不时会出现圣战热情的高潮。世上很少有像英国人那样,明知从战争中不能获得任何实际利益,却为了某种宗旨或某种主义而奋勇战斗的人。
这讲的不正是他自己吗?正因为具有那种精神,所以他在处理德国、波兰以及原子弹等问题时,才能够那样毫不留情。在我这个非欧洲人看来,为了物质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反倒能做出合理的终战判断,最终是减少了伤害。
以上内容摘选自盐野七生《男人们的故事》
盐野七生,1937 年生于日本,16 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 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
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自1992 年开始,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于2006 年完成《罗马人的故事》这部时空纵深长达1000 多年的罗马史。
《男人们的故事》可谓盐野七生的一部“挑衅”之作,是关于历史和现今男人评价之书,亚历山大大帝原来是个妈宝男?拿破仑的家庭博爱主义让他丧失了野性?精英男是作为伴侣的好选择吗?盐野七生从历史眼光看现代人物,又用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上的男人,书写了从伯利克里、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拿破仑,到电影导演费里尼、运动员刘易斯,甚至普通餐厅服务员的故事。通过一个人物,看懂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盐野七生是日本传奇历史作家,从事非虚构写作50多年,她的作品聚焦欧洲16世纪以前的历史,贯穿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讲述了西方文明从火种到熊熊烈火,再到火焰慢慢熄灭,最后从灰烬中勃发新生机的全过程,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西方历史和文明的大门。今年,盐野七生的作品中文版将全面集结!
盐野七生定居罗马50余年,用独特的东方视角敏感捕捉西方历史容易被忽略的特质,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在细节中感受历史的过程。她的作品,故事性极强,却也以史为据,生动再现历史的每一个隐秘角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