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逼成功是怎样一种体验?
刘老六:
大学运动会有个特漂亮的女同学背包放我这了,快结束的时候她在很远的地方跟我招手。因为人声鼎沸根本听不到,我就也站起来冲她喊:我也爱你。她猛点头继续冲我挥手。周围那群单身狗简直生不如死。
火狼:
来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服务员说发条微博可以减免10元,我摇摇头拒绝了。“发条微博而已啦,很划算的。”不甘心的服务员继续怂恿。只见我嘴角轻扬,一边掏钱一边徐徐说到:“你知道我在微博上发条广告要多少钱吗?”言毕,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微(guo)博(qi)大(wang)V(hong)的伟岸背影。
步履不停:
一个战友,
终于请下来假期结婚,
新娘家是某偏远地区农村的。
在婚礼当天接新娘的时候,
众人头上突然三架军用直升机军演飞过。。
这货直接把新娘扔在一边,整了整衣冠。
对着直升机飞过的方向笔直的“唰”一个敬礼。
高声喊到,感谢首长支持!!
之乎者也:
和情敌喝酒,我不胜酒量,情敌敬我酒,我实在喝不下了,桌子一拍,大喝一声:蜀将何在!临桌一人起身,应到:末将在!遂连敬情敌三杯,唬得我们这一桌人一愣一愣的,情敌卒。
(是我室友,偶遇,以前这招我们演练过,没想到真用上了!)
沙今泽:
在某火锅店。
服务员:凭学生证可以赠送一盏酸梅汤哦
我:国外大学的可以么?
服务员:这,我要去问一下。
我掏出斯坦福学生证(其实只是夏校,证已过期),服务员拿着卡去问了一下。
然后就获赠了酸梅汤一盏。。。。。
2、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中餐征服了全世界?
匿名用户:
四川潮汕北京的火锅文也都是这个调调……
中餐真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话 左宗棠鸡这种东西就不会诞生了 那些菜的存在证明了口味不是普世的
郭甜妮儿: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换位思考。
比如我很喜欢吃日本料理,当我第一次吃刺身和寿司时,我真心觉得很好吃,停不下来。
还有很多美味的外国菜第一次吃时,都会觉得很好蛮不错,甚至小时候第一次吃肯德基,都觉得好吃爆了,那个时候肯德基有多热闹爆满,据说还有在肯德基里办婚礼的呢。要是美国人看到这个情况,不知道会不会也回去开心地在“Q乎”上分享外国人臣服在大美利坚美食裙下。
当然,因为我们是欠发达国家,可能在欧美日外宾面前还会适当矜持一点。
但如果某天,有位名不见经传的爪哇国朋友,请我吃从未吃过的爪哇国经典料理,它只要像日料、甚至像肯德基一样水准的好吃,我一定不会吝啬给予这位爪哇国朋友最善意地、最诚挚地、毫无保留的赞美,让他开心,宾主尽欢。
但我爱吃的美食太多了,我夸赞完他,也许第二天最想吃的还是日料或者鹅肝。
而爪哇国朋友却回去在“爪哇乎”上,分享了关于中国朋友对爪哇料理欲仙欲死欲罢不能地热爱⋯⋯
就酱⋯⋯
因为整个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里还是习惯用外国人(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标准来丈量自己的东西。
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丰富性、人口总量注定,中餐肯定是能在世界上排上号的一大菜系,这点不用怀疑。所以中餐出了一些得到其他国家地区人民认可的口味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我们中国人不也会喜欢西餐日餐韩餐泰国菜越南菜吗?
但是专门拿出来渲染,大概还是,“外国人喜欢-> 厉害”这个逻辑作祟吧。毕竟现在中国的东西能被外国人喜欢的还不多(比如电子、日化、服装这些日常领域,都被美国货、日货、欧洲货碾压着。poli制度吧,反正是跟人家不一样,也没有多少外国人认可这种制度,好不好不在此讨论)。
3、为什么中国电视剧总和日本过不去?
南云忠一:
无他,审批容易。
其实现在大部分所谓的抗战剧本都糅合了言情都市传奇乃至志怪,武侠这类在中国上映的影视作品中极难出现的元素 披着抗日爱国主旋律的皮申请送审自然比直接送武侠 爱情剧本容易得多
关毛:
近现代史比古代史普及率更高呗。
蒙古国流行抗清剧,康麻子和十全大补丸的长相堪比好莱坞的傅满洲。拿着弓箭的蒙古人奋力抗击拿着步枪的清军……
哈萨克斯坦流行抗蒙剧,准噶尔人出场自带邪恶光环。
我国现在当然流行抗日剧了。
爬爬:
因为广电和除抗日神剧外的几乎所有其他剧都过不去。
4、有哪些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中国却行不通的商业模式?
祝小1:
必然是版权啊,听歌需要花钱买,想玩游戏需要花钱买,下载视频需要花钱买,看喜欢的电视频道需要付费,看电子书需要付费,好的应用需要付费,开发者(作者)靠这个获利理所应当,然而国内大多数人都觉得全部免费天经地义吧。。有些人即使免费给你用还会因为加了广告骂开发者。。。
肖小:
据说,苹果刚进来的时候店里的手机可以打越洋电话的,然后就....
茶茶:
各种30天无理由退换,化妆品用过一半也能退换。
王方圆:
国外:好好做一个产品,然后卖产品赚钱
国内:好好做一个产品免费,烧钱买来一堆用户,然后卖广告赚钱
说到底就是中国长期资源平均占有率低。。所以可以让大家免费去争夺资源的模式。。在中国都要三思而后行。。。
5、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最有效的人脉吗?
前两天在译言网上看到这篇旧闻<The Evaporative Cooling Effect> 翻译成中文就是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
其中得到一个结论颇为有意思,发人深省,就是:“最想认识别人的人同时也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最想要约会的人也是别人最不想约会的人。最想说话的人是别人最不想听他讲的,”
如果你能懂上面的话,恭喜你,你很有社交直觉。
王豖:
只有当你自己拥有并能够提供别人所需的【有效利用价值】,别人才乐意向你提供他的【有效利用价值】。这就是人脉的基础。
【有效利用价值】并非单单指个人优秀与否,也有资源,功能,财富,特长...等等
说白点就是【等价交换】。
是现实了点,可是,现实就是如此现实。
凭栏莫醉:
我认为,只有不把朋友称为人脉的人,才真正拥有所谓优秀的人脉。生活中没有人脉?只有朋友,才是优秀的社交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