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孩子为啥不听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孩子为啥不听话?

孩子们总是在经验和探索中得到成长的,很多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每一个道理都想要反复验证,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教导。

作者:徐海娜(特约撰稿人)

听话是因为信任你

总是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正在叛逆期,甚至养育一两岁孩子的父母也抱怨,孩子的叛逆期来的真早。然而,孩子是不是真的从两岁就开始叛逆了呢?(当然两三岁时的不听话只是在获取关注)

在孩子眼里,大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啊!”这几乎成了每个家长的口头禅。但是有多少人细细想过孩子怎样开始不听话的,以及为什么不听话?

“听话”的意思通常是说要服从大人的指示,孩子为什么要服从呢?服从来自于信任,相信父母是为自己好,才会服从指令。

比如过马路,要听话不能乱跑,服从指示此时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再比如生病了,要听话好好吃药多喝水,服从指示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之所以要求孩子听话,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好处。当孩子明白感受到,听话是为了自己好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配合。孩子之所以会服从大人的指示,是因为对大人的信任。

越是年幼,孩子的利益与大人的利益越容易统一,关系更亲密,信任更深。但随着年岁增长,孩子会渐渐生出自己的思想,也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利益与父母的利益不总是统一的,甚至常常不一致。这时候原有的信任就会开始动摇。

这时候父母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那么父母到底要怎样做呢?

读太多幼儿书并不一定好

首先我们必须放弃的观念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你好。

每个人在上帝眼里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可能利益完全一致。然而世界上多数父母都会说——我那是为你好,你应该听话。他们不认为孩子的利益和和自己的利益会有多大的不一致。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可不是这样的啊!

CNN的创办人泰德(Ted Turner)在他的自传《Call me Ted》中说他成长于一个旧式家庭中,父亲的权威高于一切。而且他的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为了教育好子女,他父亲读了大量的育儿方面的书,并且实践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看到这里,站在父母角度看,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泰德的感受却是,正因为父亲看了太多教育的书和总尝试不同的方法,所以父亲的风格常常是无法预测的,这带给童年的他很大的不安全感。

读到这些,我想起不久前,某个家长说,她新买了一本书自己看,孩子一看那个标题就把她的书给藏起来了,原来那本书有个令她的孩子感到受惊的标题——特别狠心特别爱。(对这本书我没看过也毫无臧否之意)。所以若换成孩子的视角,你还能够简单的说,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CNN的创办人泰德上大学的时候,还因为选科的问题,与他父亲起了争执,他的商人父亲挖苦选了古典学方向的儿子,写了一封绵长的信,仿佛要向全世界控诉“我有一个说希腊语的儿子”。

这封信被年轻的泰德公开,以言论来讨伐父亲。尽管泰德在他父亲过世后,满足了他父亲“子承父业”的愿望,但在他的书中,他对他父亲给他提供的一系列教育都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丝的好感。所以父母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孩子利益的代言人,孩子有可能会揭竿而起的。

长大需要碰壁的过程

除了放弃“我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观念之外,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学着自己慢慢长大。(写到这里,我想起张艾嘉的一首老歌)

成人毕竟是成人,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因为还未成熟,他们所做的在大人眼里看来总是稚嫩的。但是,孩子的认知总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孩子们总是在经验和探索中得到成长的,很多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每一个道理都想要反复验证,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教导。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写过一篇小短文,叫《非走不可的弯路》,她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不顾母亲的拦阻,她执意走了那条弯路。不出所料,她果然走的艰难。当她走过之后,劝阻后人别再走时,也没有人听,理由和她一样“我喜欢,我不怕”。

她感慨,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是非走不可的,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人不碰壁不流血,怎样能够长大呢?

如果去公园里溜达一圈,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年幼的孩子在前面走,大人跟着不断地说:“脏,不要摸!”“不要碰!”“不要爬!”“小心!小心!”。总是这样紧张的语气,孩子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听话和权力之争

处理“不听话”有技巧——给予选择和避免“权力之争”。

有家长说,有一些孩子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稍稍长大就十分顽固, 让父母头疼不已。为什么他们不再听话了呢?婴儿期百分百的信任不见了,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父母更应当明白,听话和服从是来自于信任的。而信任只能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与孩子讨论他坚持的每件事,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和同情,才能获得信任。要求他盲从,或者威逼利诱都无法收获信任。

想一想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是盲从他人的?是随风转舵的?还是一个有能力独立思考和做决定,并承担责任的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表现叛逆的时候,无须焦虑。他们只是想要学习怎样独立思考和怎样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天冷了,你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坚持说,我不冷,我不需要。当时他可能真的没有感觉到冷,但气温在下降,父母担心他着凉,那怎么办?

有个对付顽固孩子的锦囊妙计,就是给他选择,选择就是做决定的机会。你可以说,你不如把外套放在书包里带着,万一冷了也可以穿。选择穿或不穿都是你的权利。

然而这个方法奏效,还有一个前提,你的语气不可让他觉得你一定是对的。更不可说,“看看,这么冷,最后你还是得穿外套吧!”不可让他感觉在这件事上你赢了,尽管你是对的。家长要先把输赢观念、有关经验教训的一切观念抛弃掉,才能理性的面对一个顽固的孩子。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急着带他出门,你可以给他选择,“现在马上走,还是再玩五分钟之后走?”“如果到了五分钟之后,我怎样帮你,咱们才能快点出门?”给孩子选择而不是命令,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合作。

美国教育专家和作家Dr. Laura Markham曾经说过,面对一个叛逆的或者顽固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避免“权力之争”。

孩子想要掌权,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人逐渐迈向自立的开始。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想要控制他的一切时,就会发生“权力之争”。这时家长要放弃希望他听话的想法,和他讨论,让孩子明白你的想法和他的分歧在于哪里,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学习妥协。

我们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盲目听话的人,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不要执着于要孩子听话了。

孩子通常愿意取悦于大人,当大人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不想取悦于大人了。但是如果大人可以转变观念,接纳孩子的想法,有技巧的给予孩子选择,相信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孩子为啥不听话?

孩子们总是在经验和探索中得到成长的,很多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每一个道理都想要反复验证,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教导。

作者:徐海娜(特约撰稿人)

听话是因为信任你

总是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正在叛逆期,甚至养育一两岁孩子的父母也抱怨,孩子的叛逆期来的真早。然而,孩子是不是真的从两岁就开始叛逆了呢?(当然两三岁时的不听话只是在获取关注)

在孩子眼里,大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啊!”这几乎成了每个家长的口头禅。但是有多少人细细想过孩子怎样开始不听话的,以及为什么不听话?

“听话”的意思通常是说要服从大人的指示,孩子为什么要服从呢?服从来自于信任,相信父母是为自己好,才会服从指令。

比如过马路,要听话不能乱跑,服从指示此时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再比如生病了,要听话好好吃药多喝水,服从指示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之所以要求孩子听话,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好处。当孩子明白感受到,听话是为了自己好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配合。孩子之所以会服从大人的指示,是因为对大人的信任。

越是年幼,孩子的利益与大人的利益越容易统一,关系更亲密,信任更深。但随着年岁增长,孩子会渐渐生出自己的思想,也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利益与父母的利益不总是统一的,甚至常常不一致。这时候原有的信任就会开始动摇。

这时候父母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那么父母到底要怎样做呢?

读太多幼儿书并不一定好

首先我们必须放弃的观念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你好。

每个人在上帝眼里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可能利益完全一致。然而世界上多数父母都会说——我那是为你好,你应该听话。他们不认为孩子的利益和和自己的利益会有多大的不一致。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可不是这样的啊!

CNN的创办人泰德(Ted Turner)在他的自传《Call me Ted》中说他成长于一个旧式家庭中,父亲的权威高于一切。而且他的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为了教育好子女,他父亲读了大量的育儿方面的书,并且实践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看到这里,站在父母角度看,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泰德的感受却是,正因为父亲看了太多教育的书和总尝试不同的方法,所以父亲的风格常常是无法预测的,这带给童年的他很大的不安全感。

读到这些,我想起不久前,某个家长说,她新买了一本书自己看,孩子一看那个标题就把她的书给藏起来了,原来那本书有个令她的孩子感到受惊的标题——特别狠心特别爱。(对这本书我没看过也毫无臧否之意)。所以若换成孩子的视角,你还能够简单的说,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CNN的创办人泰德上大学的时候,还因为选科的问题,与他父亲起了争执,他的商人父亲挖苦选了古典学方向的儿子,写了一封绵长的信,仿佛要向全世界控诉“我有一个说希腊语的儿子”。

这封信被年轻的泰德公开,以言论来讨伐父亲。尽管泰德在他父亲过世后,满足了他父亲“子承父业”的愿望,但在他的书中,他对他父亲给他提供的一系列教育都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丝的好感。所以父母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孩子利益的代言人,孩子有可能会揭竿而起的。

长大需要碰壁的过程

除了放弃“我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观念之外,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学着自己慢慢长大。(写到这里,我想起张艾嘉的一首老歌)

成人毕竟是成人,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因为还未成熟,他们所做的在大人眼里看来总是稚嫩的。但是,孩子的认知总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孩子们总是在经验和探索中得到成长的,很多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每一个道理都想要反复验证,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教导。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写过一篇小短文,叫《非走不可的弯路》,她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不顾母亲的拦阻,她执意走了那条弯路。不出所料,她果然走的艰难。当她走过之后,劝阻后人别再走时,也没有人听,理由和她一样“我喜欢,我不怕”。

她感慨,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是非走不可的,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人不碰壁不流血,怎样能够长大呢?

如果去公园里溜达一圈,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年幼的孩子在前面走,大人跟着不断地说:“脏,不要摸!”“不要碰!”“不要爬!”“小心!小心!”。总是这样紧张的语气,孩子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听话和权力之争

处理“不听话”有技巧——给予选择和避免“权力之争”。

有家长说,有一些孩子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稍稍长大就十分顽固, 让父母头疼不已。为什么他们不再听话了呢?婴儿期百分百的信任不见了,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父母更应当明白,听话和服从是来自于信任的。而信任只能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与孩子讨论他坚持的每件事,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和同情,才能获得信任。要求他盲从,或者威逼利诱都无法收获信任。

想一想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是盲从他人的?是随风转舵的?还是一个有能力独立思考和做决定,并承担责任的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表现叛逆的时候,无须焦虑。他们只是想要学习怎样独立思考和怎样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天冷了,你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坚持说,我不冷,我不需要。当时他可能真的没有感觉到冷,但气温在下降,父母担心他着凉,那怎么办?

有个对付顽固孩子的锦囊妙计,就是给他选择,选择就是做决定的机会。你可以说,你不如把外套放在书包里带着,万一冷了也可以穿。选择穿或不穿都是你的权利。

然而这个方法奏效,还有一个前提,你的语气不可让他觉得你一定是对的。更不可说,“看看,这么冷,最后你还是得穿外套吧!”不可让他感觉在这件事上你赢了,尽管你是对的。家长要先把输赢观念、有关经验教训的一切观念抛弃掉,才能理性的面对一个顽固的孩子。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急着带他出门,你可以给他选择,“现在马上走,还是再玩五分钟之后走?”“如果到了五分钟之后,我怎样帮你,咱们才能快点出门?”给孩子选择而不是命令,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合作。

美国教育专家和作家Dr. Laura Markham曾经说过,面对一个叛逆的或者顽固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避免“权力之争”。

孩子想要掌权,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人逐渐迈向自立的开始。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想要控制他的一切时,就会发生“权力之争”。这时家长要放弃希望他听话的想法,和他讨论,让孩子明白你的想法和他的分歧在于哪里,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学习妥协。

我们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盲目听话的人,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不要执着于要孩子听话了。

孩子通常愿意取悦于大人,当大人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不想取悦于大人了。但是如果大人可以转变观念,接纳孩子的想法,有技巧的给予孩子选择,相信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