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RM全球执行副总裁:物联网时代中国芯片会有更多机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RM全球执行副总裁:物联网时代中国芯片会有更多机会

有资金、有人才,中国芯片产业或许会在物联网时代迎来突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等等这些你所熟悉的手机芯片厂商背后,有一家名为ARM的公司藏身幕后。

它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将芯片的架构方案授权给高通这些合作伙伴,后者加上自己的技术再去生产,ARM从每一个出厂芯片中抽取少量的IP授权费用。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商业模式,ARM将自己的生态链越做越大,建立起了一个能与英特尔抗衡的帝国。

PC时代,英特尔独霸天下。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M阵营已经掌控了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有报道称目前全球95%的智能手机都应用了ARM的芯片方案。

不过,商业领域没有永远的王者。接下来围绕物联网将会有一场新的竞争。

英特尔意识到了自己在智能手机的缺位是因为动作太慢,所以在物联网上它已经开始提前布局。而ARM依然坚持把技术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依靠生态链的力量集体作战。

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近日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在他看来,物联网时代跟过去的PC时代、手机时代会完全不一样。物联网对芯片的要求会更加多元化,这也意味着,在这一波芯片业整合之后,物联网真正到来将会催生出更多新公司的崛起。

吴雄昂认为,这或许是中国芯片业难得的机会。

界面:高通等手机芯片巨头最近过得不太好,这会影响到ARM吗?

吴雄昂: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厂商当然有的时候会做得不够理想,但是ARM代表了整个移动市场的生态系统。虽然这个移动市场的总量成长没有以前快。但是未来趋势对我们还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对ARM的财务影响不是很大。

上季度我们的财报非常好。为什么呢?其实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终端产品过去采用32位的ARMv7架构,而今年有相当一部分转成64位的ARMv8架构。这在性能和产品体验提升的同时,相对来讲对我们整个版税的收入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因为手机被赋予的功能越来越多,所以手机的运算能力也提高地越来越快,现在四核、八核、十核都出来了。核越多,对于ARM在每个芯片上占的比重会增加一些。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其他的新IP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包括GPU,包括视频,这些新的IP出来之后,在同一个芯片当中使用ARM 1P的比重也相应增加。

所以相对来说这三个方面造成了我们虽然在量上没有增长的比以前快,但是在每个芯片上的盈利还是有相当大的成长。

界面:ARM已经25周年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巨大成功,你认为它能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是什么?

吴雄昂:我觉得最核心的关键点还是ARM独特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生态系统都是中央式的,往往是一家公司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成败。它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控制力。过去,比如说是游戏机厂商决定了哪些游戏可以在上面跑,哪些设备可以和它适配。PC也是,一年有多少CPU路线,这些都是规划好的。

这样的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往往到了下一波革命的时候,掌控这个系统的公司作为既得利益者有很多的苦衷,不见得可以很快地适应变化,这就拖累了整个生态系统。

ARM的好处在于它是比较开放的,更像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样一个开放社区式的系统中,谁都可以加入。同时,没有谁可以阻挡这个系统去做新兴的市场。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是做打印机这些嵌入式的,也不是做手机的。我们被带进了第一代的GSM手机,然后又被带入了功能机。后来又有了智能手机。

所以这个生态系统最大的优势是,把发展决定权交给生态系统里的合作方。你只要找到足够多的伙伴就可以打赢这个市场。不管技术革命怎么变化,我们总能找到方向。因为有这些合作伙伴在各个领域尝试。

因为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领导者都希望对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掌控力。我可以决定谁进来,谁不可以进来,我可以决定价格体系怎么样。但ARM的开放模式,能防止ARM本身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造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衰退。

当然它也有一些缺点,就是控制力弱,有时候厂商直接会造成更多的竞争,但不是所有厂商都喜欢充分竞争这件事情。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大家互相博弈,而ARM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角色。

界面:ARM有可能偏向某一家合作方吗?

吴雄昂:我们从一开始的原则到整个架构,就阻止我们偏向谁。

因为你一旦有偏向的时候,就会回到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好比在中国一般做法都是采用2/8法则,就是80%的精力用来扶植20%可以成功的公司。但是我们在中国采取一视同仁,全部开放来做。

界面:现在大家都在谈物联网,都在抢占布局。你眼中的物联网时代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会有什么不一样?

吴雄昂:我觉得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物联网对计算的要求会更加多样化。手机相对来说其实还是“同质化”的。从计算能力来讲,手机分了高中低几个档次,同档次之间对计算的要求几乎是相同的。

第二,物联网对安全和信任问题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还比较难以解决。因为你用手机访问任何东西,基本上还是由你“人”来决定。到了物联网,比如所有的车都是联网自动驾驶的,它需要对沿途红绿灯等所有设备传来的信息有一定的信任度。如何保证这么多不同的提供商,不同方面的信息来源的正确度、稳定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第三,如何真正的智能。如果前面的一些基础问题都解决了,所有设备都能互相通信了,新的应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手机依然是最主要的东西,还是说每一个终端,或者手机上每一个界面都是一样的重要?如果有变化,整个架构肯定是响应这个变化。

界面:物联网对计算需求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机会产生呢?比如一些新芯片厂商崛起?

吴雄昂: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新的厂商出来。

但现在你还看不出来,要等到物联网应用真正起来之后。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整个半导体行业还在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整合期。至少短期来看,芯片公司的数量不会增加,甚至还在减少。

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可以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阶段。在iPhone刚出现之前,那个时候虽然有智能手机比如黑莓、Windows等,但那个阶段芯片其实没有太大变化。等iPhone和安卓普及并产生了很多颠覆性的应用之后,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形态出现了巨大变化,这催生出了一批新的芯片公司。

同样我觉得物联网现在还没有新的能够改变生活的颠覆性应用程序出现。这个时候,我觉得芯片公司暂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总量上反而可能会减少。

界面:这对中国厂商来说是不是一个反超的机会呢?

吴雄昂:上一波讲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国内2010年的状态很像国外2008年的状态,有两到三年的差距。

但在物联网这一块我觉得差距非常小。在国外做一些试验性的东西,也许几个礼拜以后,国内就开始有类似的东西出来。有的时候甚至是国内更早。无论是BAT、物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公司,大家对物联网的投入和决心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波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内公司很有可能会走到前面去。因为它跟得紧,跟得快,起步比较好。而且,国内厂商的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拿芯片来说,相比五六年前可以说是量变到质变。一个是国内工程师更多更强了。第二个他们和全球其他厂商的差距变得非常小,再加上国内本身就适应得快,所以就算有差距也可以弥补了。

而且从资源投入来看钱又不是问题,在有足够多的钱、能力又不错的情况下,我是比较乐观的。

最近华为、展讯、瑞芯微、全志等都做得不错,去年基于ARM内核的“中国芯”出货量超过了15亿片。

界面:您如何看待前段时间由国家牵头,对芯片业进行的一系列整合?比如紫光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

吴雄昂:应该说芯片行业如何转型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了。如果说没有这种大趋势逆转的话,光靠紫光财务操作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这些变化的发生其实有行业规律在背后。紫光的这一轮并购、成长、扩张等,体现了中国还是认可整个半导体行业本身的成长空间会比较大。

第二个反过来体现了中国过去这么多年人才储备的成长。今天如果说我们国内的半导体设计人才,还是10年前状况的话,就算有紫光一样的公司,它买了也管理不了,也做不下去。

所以说,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积累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了。在所谓商业模式应用层面,中国其实已经走在了前面。但半导体这个行业水比较深,技术难度也比较高,需要一些时间。

界面:ARM自身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会有变化吗?

吴雄昂:有变化,应该说我们希望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全面,不管是子系统、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等等,ARM都会去完善。因为我们的芯片厂商真的需要这个。今天比如说做物联网芯片,行业这么散,要为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去定制软件,如果说每一家都自己去做的话是很累的。

还有在安全加密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案。未来物联网对设备间安全的要求肯定比手机更高,所以这块我们也会加大投入。

过去我们只在硬件、芯片上赚钱,现在走到软件上了。而且是服务器上的管理软件,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界面:中国现在各个领域的创业都很热,ARM有没有一些投资计划?

吴雄昂:不管是在财务、人力等等资源方面ARM在中国的投入都会加大。未来也会有专门的投资基金。关于投资的领域,很重要的一块是前面说得比较多的物联网领域。

第二个是大家讲得不太多的服务器。服务器其实也在变化,现在服务器的负载跟以前不太一样,比较适合于分散式的。这方面ARM服务器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到ARM服务器的阵营来。

这方面中国可能会走到前面去,第一个是因为物联网和互联网成长很快;第二个是中国的包袱比较少,胆子也比较大,可以弯道超车。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很希望产业掌握自己的命运,所谓自主可控,这点是ARM体系一个很好的模式。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RM全球执行副总裁:物联网时代中国芯片会有更多机会

有资金、有人才,中国芯片产业或许会在物联网时代迎来突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等等这些你所熟悉的手机芯片厂商背后,有一家名为ARM的公司藏身幕后。

它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将芯片的架构方案授权给高通这些合作伙伴,后者加上自己的技术再去生产,ARM从每一个出厂芯片中抽取少量的IP授权费用。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商业模式,ARM将自己的生态链越做越大,建立起了一个能与英特尔抗衡的帝国。

PC时代,英特尔独霸天下。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M阵营已经掌控了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有报道称目前全球95%的智能手机都应用了ARM的芯片方案。

不过,商业领域没有永远的王者。接下来围绕物联网将会有一场新的竞争。

英特尔意识到了自己在智能手机的缺位是因为动作太慢,所以在物联网上它已经开始提前布局。而ARM依然坚持把技术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依靠生态链的力量集体作战。

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近日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在他看来,物联网时代跟过去的PC时代、手机时代会完全不一样。物联网对芯片的要求会更加多元化,这也意味着,在这一波芯片业整合之后,物联网真正到来将会催生出更多新公司的崛起。

吴雄昂认为,这或许是中国芯片业难得的机会。

界面:高通等手机芯片巨头最近过得不太好,这会影响到ARM吗?

吴雄昂: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厂商当然有的时候会做得不够理想,但是ARM代表了整个移动市场的生态系统。虽然这个移动市场的总量成长没有以前快。但是未来趋势对我们还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对ARM的财务影响不是很大。

上季度我们的财报非常好。为什么呢?其实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终端产品过去采用32位的ARMv7架构,而今年有相当一部分转成64位的ARMv8架构。这在性能和产品体验提升的同时,相对来讲对我们整个版税的收入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因为手机被赋予的功能越来越多,所以手机的运算能力也提高地越来越快,现在四核、八核、十核都出来了。核越多,对于ARM在每个芯片上占的比重会增加一些。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其他的新IP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包括GPU,包括视频,这些新的IP出来之后,在同一个芯片当中使用ARM 1P的比重也相应增加。

所以相对来说这三个方面造成了我们虽然在量上没有增长的比以前快,但是在每个芯片上的盈利还是有相当大的成长。

界面:ARM已经25周年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巨大成功,你认为它能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是什么?

吴雄昂:我觉得最核心的关键点还是ARM独特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生态系统都是中央式的,往往是一家公司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成败。它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控制力。过去,比如说是游戏机厂商决定了哪些游戏可以在上面跑,哪些设备可以和它适配。PC也是,一年有多少CPU路线,这些都是规划好的。

这样的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往往到了下一波革命的时候,掌控这个系统的公司作为既得利益者有很多的苦衷,不见得可以很快地适应变化,这就拖累了整个生态系统。

ARM的好处在于它是比较开放的,更像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样一个开放社区式的系统中,谁都可以加入。同时,没有谁可以阻挡这个系统去做新兴的市场。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是做打印机这些嵌入式的,也不是做手机的。我们被带进了第一代的GSM手机,然后又被带入了功能机。后来又有了智能手机。

所以这个生态系统最大的优势是,把发展决定权交给生态系统里的合作方。你只要找到足够多的伙伴就可以打赢这个市场。不管技术革命怎么变化,我们总能找到方向。因为有这些合作伙伴在各个领域尝试。

因为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领导者都希望对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掌控力。我可以决定谁进来,谁不可以进来,我可以决定价格体系怎么样。但ARM的开放模式,能防止ARM本身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造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衰退。

当然它也有一些缺点,就是控制力弱,有时候厂商直接会造成更多的竞争,但不是所有厂商都喜欢充分竞争这件事情。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大家互相博弈,而ARM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角色。

界面:ARM有可能偏向某一家合作方吗?

吴雄昂:我们从一开始的原则到整个架构,就阻止我们偏向谁。

因为你一旦有偏向的时候,就会回到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好比在中国一般做法都是采用2/8法则,就是80%的精力用来扶植20%可以成功的公司。但是我们在中国采取一视同仁,全部开放来做。

界面:现在大家都在谈物联网,都在抢占布局。你眼中的物联网时代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会有什么不一样?

吴雄昂:我觉得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物联网对计算的要求会更加多样化。手机相对来说其实还是“同质化”的。从计算能力来讲,手机分了高中低几个档次,同档次之间对计算的要求几乎是相同的。

第二,物联网对安全和信任问题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还比较难以解决。因为你用手机访问任何东西,基本上还是由你“人”来决定。到了物联网,比如所有的车都是联网自动驾驶的,它需要对沿途红绿灯等所有设备传来的信息有一定的信任度。如何保证这么多不同的提供商,不同方面的信息来源的正确度、稳定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第三,如何真正的智能。如果前面的一些基础问题都解决了,所有设备都能互相通信了,新的应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手机依然是最主要的东西,还是说每一个终端,或者手机上每一个界面都是一样的重要?如果有变化,整个架构肯定是响应这个变化。

界面:物联网对计算需求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机会产生呢?比如一些新芯片厂商崛起?

吴雄昂: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新的厂商出来。

但现在你还看不出来,要等到物联网应用真正起来之后。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整个半导体行业还在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整合期。至少短期来看,芯片公司的数量不会增加,甚至还在减少。

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可以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阶段。在iPhone刚出现之前,那个时候虽然有智能手机比如黑莓、Windows等,但那个阶段芯片其实没有太大变化。等iPhone和安卓普及并产生了很多颠覆性的应用之后,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形态出现了巨大变化,这催生出了一批新的芯片公司。

同样我觉得物联网现在还没有新的能够改变生活的颠覆性应用程序出现。这个时候,我觉得芯片公司暂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总量上反而可能会减少。

界面:这对中国厂商来说是不是一个反超的机会呢?

吴雄昂:上一波讲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国内2010年的状态很像国外2008年的状态,有两到三年的差距。

但在物联网这一块我觉得差距非常小。在国外做一些试验性的东西,也许几个礼拜以后,国内就开始有类似的东西出来。有的时候甚至是国内更早。无论是BAT、物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公司,大家对物联网的投入和决心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波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内公司很有可能会走到前面去。因为它跟得紧,跟得快,起步比较好。而且,国内厂商的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拿芯片来说,相比五六年前可以说是量变到质变。一个是国内工程师更多更强了。第二个他们和全球其他厂商的差距变得非常小,再加上国内本身就适应得快,所以就算有差距也可以弥补了。

而且从资源投入来看钱又不是问题,在有足够多的钱、能力又不错的情况下,我是比较乐观的。

最近华为、展讯、瑞芯微、全志等都做得不错,去年基于ARM内核的“中国芯”出货量超过了15亿片。

界面:您如何看待前段时间由国家牵头,对芯片业进行的一系列整合?比如紫光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

吴雄昂:应该说芯片行业如何转型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了。如果说没有这种大趋势逆转的话,光靠紫光财务操作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这些变化的发生其实有行业规律在背后。紫光的这一轮并购、成长、扩张等,体现了中国还是认可整个半导体行业本身的成长空间会比较大。

第二个反过来体现了中国过去这么多年人才储备的成长。今天如果说我们国内的半导体设计人才,还是10年前状况的话,就算有紫光一样的公司,它买了也管理不了,也做不下去。

所以说,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积累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了。在所谓商业模式应用层面,中国其实已经走在了前面。但半导体这个行业水比较深,技术难度也比较高,需要一些时间。

界面:ARM自身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会有变化吗?

吴雄昂:有变化,应该说我们希望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全面,不管是子系统、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等等,ARM都会去完善。因为我们的芯片厂商真的需要这个。今天比如说做物联网芯片,行业这么散,要为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去定制软件,如果说每一家都自己去做的话是很累的。

还有在安全加密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案。未来物联网对设备间安全的要求肯定比手机更高,所以这块我们也会加大投入。

过去我们只在硬件、芯片上赚钱,现在走到软件上了。而且是服务器上的管理软件,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界面:中国现在各个领域的创业都很热,ARM有没有一些投资计划?

吴雄昂:不管是在财务、人力等等资源方面ARM在中国的投入都会加大。未来也会有专门的投资基金。关于投资的领域,很重要的一块是前面说得比较多的物联网领域。

第二个是大家讲得不太多的服务器。服务器其实也在变化,现在服务器的负载跟以前不太一样,比较适合于分散式的。这方面ARM服务器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到ARM服务器的阵营来。

这方面中国可能会走到前面去,第一个是因为物联网和互联网成长很快;第二个是中国的包袱比较少,胆子也比较大,可以弯道超车。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很希望产业掌握自己的命运,所谓自主可控,这点是ARM体系一个很好的模式。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