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了唤醒你的环保意识,人们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开了多少脑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了唤醒你的环保意识,人们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开了多少脑洞?

“我们想让政客们知道,全世界都在看着他们。”

北京的雾霾还没散,而联合国的气候大会已经开到第10天了。

从11月30日开始,来自195个国家和联盟的代表为此聚集在巴黎,希望可以敲定18年来首份重要的气候协议。这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巴黎——人们走出家门游行抗议,希望他们的声音能被“圆桌会议”中的政客所听见。

在瑞士日内瓦,人们把此前气候大会的地点和年份都列出来贴在台阶上:

日本东京有上千人走上了街头,还叫来了“北极熊”:

在孟加拉国的达卡,人们绑上写了标语的绿色丝带: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街头,人们举着“煤炭导致气候一团糟”的牌子游行:

挪威首都奥斯陆街头,也到处是参加游行的人:

巴黎无法举行游行活动。由于恐怖袭击过去不久,当局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一切集会游行。但内心焦躁的人们并没有在家乖乖坐着,他们派出了自己的鞋子。

在共和广场,安静地摆放着上千双鞋子。

这些鞋子里,甚至有一双皮鞋来自教皇方济各:

还有一双运动鞋,属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潘基文留言称:“现在全世界都聚集在巴黎支持气候行动,让我们也设身处地想想受恐怖主义、战争和迫害影响的人们……并以我们的热情回应。”

这些鞋子无声无息地,在进行着一场为环保的抗议。

而在巴黎的另一个广场里,滴答滴答慢慢消融的12块冰川,也在无声无息敲着气候警钟。

这些晶莹剔透的冰川有接近100吨,是由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和地质学家Minik Rosing从格陵兰岛运过来的。他们将冰川摆成时钟的形状,让它们在广场上慢慢融化。

围观的人们都很好奇,甚至想伸出手触碰。

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让人们对冰川消融和全球变暖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被用作武器的还不止是鞋子和远道而来的冰川。到巴黎街头走一圈,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公交站广告像是被黑客入侵了一样。

最该为气候问题负责任的大企业品牌,在广告海报里干起自打嘴巴的事。比如向来标榜自己节能省油的大众今天说真话了:“对不起,我们被逮住了。”

美丽的空姐做着“嘘”的口型说,别那么扫兴,我们不谈气候问题,我们不过就是家航空公司嘛。

“我们知道用化石燃料有什么不好,但为了赚钱,公开场合里我们不会承认的。”

啪啪响的打脸看得人酸爽,但过后带来更多的是现实的苦涩。

这份好礼是由英国一个艺术家团体Brandalism专门为巴黎气候大会炮制奉上的。超过80个艺术家共同制作了这些海报,而巴黎城内大大小小一共600个公交站广告牌,都一夜间被这些发人深省的讽刺承包了。

除了打脸,你还可以看到灰姑娘认认真真地“吸起了毒”:

北极熊快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整个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其实也不是真的不能游行。在巴黎的国民议会大厦,就有500人在夜里“站着游行”。

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美国导演Darren Aronofsky和法国艺术家JR一起合作拍了这段短片,投影在大厦的外观。里面的人们一言不发,静静注视前方,看着颇为惊悚。

“我们想让政客们知道,全世界都在看着他们。”JR说。

因为气候大会而穿上新衣的还不只是国民议会大厦。

曾经为恐怖袭击而暗下来的埃菲尔铁塔,现在多了一颗寓意着“地球危机”的球体:

如果要从下朝上看,是这样的:

是不是,的确跟我们美丽但脆弱的地球有几分相似?

而在夜里,你会发现,亮灯后的埃菲尔铁塔变成了怡人的绿色。

这是由艺术家Naziha Mestaoui发起的活动“1Heart1Tree”,是对未来100%可再生能源的美好期望,同时也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森林保护的意识。

Mestaoui这个艺术项目不仅将埃菲尔铁塔变成了一株充满生命和希望的绿树,它还成了一个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平台。

每当有人为森林保护捐出10欧元,他可以将自己的名字或想说的话在这里投影几分钟。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

#爱地球
100%可再生能源
爱树木;爱和平,爱生活

不管是以呐喊的声音、夸张的造型,还是以艺术作无声的抗议,全世界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气候大会场内的代表们表明心迹。

才因恐怖袭击事件而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祈祷,这一次,巴黎又再聚集了全世界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了唤醒你的环保意识,人们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开了多少脑洞?

“我们想让政客们知道,全世界都在看着他们。”

北京的雾霾还没散,而联合国的气候大会已经开到第10天了。

从11月30日开始,来自195个国家和联盟的代表为此聚集在巴黎,希望可以敲定18年来首份重要的气候协议。这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巴黎——人们走出家门游行抗议,希望他们的声音能被“圆桌会议”中的政客所听见。

在瑞士日内瓦,人们把此前气候大会的地点和年份都列出来贴在台阶上:

日本东京有上千人走上了街头,还叫来了“北极熊”:

在孟加拉国的达卡,人们绑上写了标语的绿色丝带: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街头,人们举着“煤炭导致气候一团糟”的牌子游行:

挪威首都奥斯陆街头,也到处是参加游行的人:

巴黎无法举行游行活动。由于恐怖袭击过去不久,当局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一切集会游行。但内心焦躁的人们并没有在家乖乖坐着,他们派出了自己的鞋子。

在共和广场,安静地摆放着上千双鞋子。

这些鞋子里,甚至有一双皮鞋来自教皇方济各:

还有一双运动鞋,属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潘基文留言称:“现在全世界都聚集在巴黎支持气候行动,让我们也设身处地想想受恐怖主义、战争和迫害影响的人们……并以我们的热情回应。”

这些鞋子无声无息地,在进行着一场为环保的抗议。

而在巴黎的另一个广场里,滴答滴答慢慢消融的12块冰川,也在无声无息敲着气候警钟。

这些晶莹剔透的冰川有接近100吨,是由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和地质学家Minik Rosing从格陵兰岛运过来的。他们将冰川摆成时钟的形状,让它们在广场上慢慢融化。

围观的人们都很好奇,甚至想伸出手触碰。

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让人们对冰川消融和全球变暖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被用作武器的还不止是鞋子和远道而来的冰川。到巴黎街头走一圈,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公交站广告像是被黑客入侵了一样。

最该为气候问题负责任的大企业品牌,在广告海报里干起自打嘴巴的事。比如向来标榜自己节能省油的大众今天说真话了:“对不起,我们被逮住了。”

美丽的空姐做着“嘘”的口型说,别那么扫兴,我们不谈气候问题,我们不过就是家航空公司嘛。

“我们知道用化石燃料有什么不好,但为了赚钱,公开场合里我们不会承认的。”

啪啪响的打脸看得人酸爽,但过后带来更多的是现实的苦涩。

这份好礼是由英国一个艺术家团体Brandalism专门为巴黎气候大会炮制奉上的。超过80个艺术家共同制作了这些海报,而巴黎城内大大小小一共600个公交站广告牌,都一夜间被这些发人深省的讽刺承包了。

除了打脸,你还可以看到灰姑娘认认真真地“吸起了毒”:

北极熊快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整个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其实也不是真的不能游行。在巴黎的国民议会大厦,就有500人在夜里“站着游行”。

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美国导演Darren Aronofsky和法国艺术家JR一起合作拍了这段短片,投影在大厦的外观。里面的人们一言不发,静静注视前方,看着颇为惊悚。

“我们想让政客们知道,全世界都在看着他们。”JR说。

因为气候大会而穿上新衣的还不只是国民议会大厦。

曾经为恐怖袭击而暗下来的埃菲尔铁塔,现在多了一颗寓意着“地球危机”的球体:

如果要从下朝上看,是这样的:

是不是,的确跟我们美丽但脆弱的地球有几分相似?

而在夜里,你会发现,亮灯后的埃菲尔铁塔变成了怡人的绿色。

这是由艺术家Naziha Mestaoui发起的活动“1Heart1Tree”,是对未来100%可再生能源的美好期望,同时也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森林保护的意识。

Mestaoui这个艺术项目不仅将埃菲尔铁塔变成了一株充满生命和希望的绿树,它还成了一个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平台。

每当有人为森林保护捐出10欧元,他可以将自己的名字或想说的话在这里投影几分钟。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

#爱地球
100%可再生能源
爱树木;爱和平,爱生活

不管是以呐喊的声音、夸张的造型,还是以艺术作无声的抗议,全世界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气候大会场内的代表们表明心迹。

才因恐怖袭击事件而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祈祷,这一次,巴黎又再聚集了全世界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