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原本尼泊尔农村的人想上网,要辗转跋涉走两天。直到他的出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原本尼泊尔农村的人想上网,要辗转跋涉走两天。直到他的出现……

这是穷乡僻壤小村民的力量。

对于现在随便就能用手机4G上网的我们来说,恐怕很难想象仅仅为了接收几封电子邮件,就得辗转跋涉将近两天。但是在尼泊尔的山村里,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

1996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接受了7年的教育之后,Mahabir Pun回到了尼泊尔老家,回到了他出生和成长的Nangi村。

我们都知道尼泊尔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尼泊尔的人均GDP排名仍在世界范围内倒数。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Mahabir Pun就觉得信息技术有可能给他们村子的经济和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于是他有意识地修读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回来之后,他建立了Himanchal高中,希望能给当地学生提供电脑课程。

为此,他争取到了几台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捐过来的二手电脑,用两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给它们供电,摩拳擦掌开始教他的同伴老师和学生电脑技术。

问题很快就来了:没有网。

不仅如此,那时候的Nangi村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Mahabir自己想查收一封邮件的话,得先走8到10小时的路,然后再坐6小时的车,才能到达有网的博卡拉市。

这样的条件下,想给Nangi村拉一根网线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间他又回到母校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进修教育管理的硕士学位。2001年再次回到尼泊尔之后,Mahabir决定,为Nangi村通网。

村里的朋友都觉得,这超出了一个穷乡僻壤小村民的能力范围。

Nangi村的教育情况整体滞后,几乎没人知道网络的存在,更别提帮他的忙。

更紧要的是,村里基本没有可用的联网设备。而Mahabir手上的资金,只能勉强够他自己拼凑几台主机。

他给BBC写了封邮件请求帮助。BBC回复他:“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你手头上有什么?”“有几台用木箱子改装的电脑。”

“BBC可能觉得我在搞笑”,Mahabir说。不久之后,有关他的报道还是登上了BBC的网页,好多读者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我恨透了在电脑公司工作,除了能给领导赚钱,这份工作毫无益处,”一位来自印度的读者写道,“这次,我终于可以运用我廉价的电脑知识,为别人做点贡献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Mahabir找到了省钱又实用的方法:制作一个盘型的定向天线,接收来自博卡拉的无线信号。

发射信号路线图

Mahabir的故事,还吸引了两个北欧的年轻小伙自费过来帮忙。

他们去村子附近的集市搜集材料,发现连无线网专用的天线都买不到。

幸好,Mahabir在村里找到了旧电视天线。“两者的基本构造都一样,可以通用。”

2002年5月的某个早晨,一切准备就绪。

博卡拉的盘型天线面对着了Nangi村的方向。

Mahabir和两个小伙一起爬上了Nangi村背后的大山。

他们轻微调整着天线的面向,细细探寻着从博卡拉发射过来的信号:

他们在山脊上站了快2小时后,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真的就成功了,”Mahabir现在还感到惊讶。

无线信号跨越了六年来Mahabir需要跋涉两天的距离,将一个小山村与世界联系起来。

当然,Mahabir并不只是用这来之不易的网络来收发电子邮件。

小村庄里的村民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好的医生也不愿意到偏远的村庄来。但有了网络之后,村里的诊所就能和城市医院的医生交流许多治病的方法,进行视频会议,甚至如果需要什么村里没有的药物,只要通过网络说一声,就可以从城市运过来。

有了网络之后,借助网上的电商平台,村民和外界做生意也更方便了,许多交易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

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学校也因此能够开设可以互动的在线课堂,学生们从此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新事物和新知识。与此同时,借助网络,Mahabir可以更方便地运作一些经济项目来资助贫困的学生,以及吸引到更多的外界支援,还有来自世界各地掌握不同技能的热心志愿者。

Mahabir的网络事业并不仅仅停留在Nangi村。到2006年,他给13座小山村“铺设”了同样的信息高速公路。

在那个时候,给山村安装网络不仅艰难,而且危险。当时尼泊尔政府正在和毛派分子打仗,为了防止敌人掌握网络通信设备,政府禁止所有无线网络设施的进口和使用。

但Mahabir并没有退缩。

“很多来自欧美的大学生都偷偷带设备进来给我们,”他说。“我很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这么做是犯法的,所以就把东西藏在背包里吧。”幸好当时政府忙于对付毛派,没空搭理他们,而毛派则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鬼。

2006年,政府和毛派签署了停战协议。Mahabir终于能够自由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了。到2014年,他已经帮助200个偏远村落连上了网络,将互联网融入了6万名尼泊尔村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但当年Mahabir上的乡村学校没有纸、没有笔、没有课本,甚至没有可以算得上合格的老师,而他在课余的时候,主要就是帮家里放牧。当时的普遍情况是,一般人根本没什么机会接受教育,而大多数的男子为了生计都加入了英国的廓尔喀军队。Mahabir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生轨迹,作为英国廓尔喀军队的一员,他在香港服役了很多年。

幸运的是,也许就是在香港的这些年月里,Mahabir的父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父亲是我们村里唯一一个坚持要让孩子上高中,而且不鼓励孩子参军的人。”Mahabir后来说。他的父亲带着全家搬到了尼泊尔南部的平原,并把他们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

高中毕业之后,Mahabir在4所学校里当了12年的老师,赚钱来支持他弟弟妹妹的学业。1989年,在投了无数的申请之后,Mahabir终于拿到半奖,前往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科学教育专业。接下来就有了我们所知道的事情。

除了互联网,Mahabir带给尼泊尔农村的还有一个正在试运行的徒步者追踪系统。尼泊尔是一个徒步登山的热门国家,这套系统可以获得游客的状况和位置信息,一旦出现意外,可以更加及时地进行搜救工作,以及通知当事人的家属。

在一个纪录片里,Mahabir还谈到,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尼泊尔山区建立高校和大学,让山区里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开发更多的徒步线路,来进一步发展安娜普尔纳地区的旅游业;

他还想在博卡拉和多雪的Manang地区架设缆车,因为很多博卡拉的居民都还没有碰过雪;

他还想在山里种葡萄,酿葡萄酒;种橄榄,榨橄榄油;

尼泊尔人喜欢喝用当地谷物酿的白酒,他又想,是不是可以用这些谷物,酿出威士忌……

说到这里,Mahabir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也许,再过几年,这一切就真的实现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原本尼泊尔农村的人想上网,要辗转跋涉走两天。直到他的出现……

这是穷乡僻壤小村民的力量。

对于现在随便就能用手机4G上网的我们来说,恐怕很难想象仅仅为了接收几封电子邮件,就得辗转跋涉将近两天。但是在尼泊尔的山村里,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

1996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接受了7年的教育之后,Mahabir Pun回到了尼泊尔老家,回到了他出生和成长的Nangi村。

我们都知道尼泊尔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尼泊尔的人均GDP排名仍在世界范围内倒数。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Mahabir Pun就觉得信息技术有可能给他们村子的经济和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于是他有意识地修读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回来之后,他建立了Himanchal高中,希望能给当地学生提供电脑课程。

为此,他争取到了几台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捐过来的二手电脑,用两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给它们供电,摩拳擦掌开始教他的同伴老师和学生电脑技术。

问题很快就来了:没有网。

不仅如此,那时候的Nangi村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Mahabir自己想查收一封邮件的话,得先走8到10小时的路,然后再坐6小时的车,才能到达有网的博卡拉市。

这样的条件下,想给Nangi村拉一根网线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间他又回到母校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进修教育管理的硕士学位。2001年再次回到尼泊尔之后,Mahabir决定,为Nangi村通网。

村里的朋友都觉得,这超出了一个穷乡僻壤小村民的能力范围。

Nangi村的教育情况整体滞后,几乎没人知道网络的存在,更别提帮他的忙。

更紧要的是,村里基本没有可用的联网设备。而Mahabir手上的资金,只能勉强够他自己拼凑几台主机。

他给BBC写了封邮件请求帮助。BBC回复他:“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你手头上有什么?”“有几台用木箱子改装的电脑。”

“BBC可能觉得我在搞笑”,Mahabir说。不久之后,有关他的报道还是登上了BBC的网页,好多读者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我恨透了在电脑公司工作,除了能给领导赚钱,这份工作毫无益处,”一位来自印度的读者写道,“这次,我终于可以运用我廉价的电脑知识,为别人做点贡献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Mahabir找到了省钱又实用的方法:制作一个盘型的定向天线,接收来自博卡拉的无线信号。

发射信号路线图

Mahabir的故事,还吸引了两个北欧的年轻小伙自费过来帮忙。

他们去村子附近的集市搜集材料,发现连无线网专用的天线都买不到。

幸好,Mahabir在村里找到了旧电视天线。“两者的基本构造都一样,可以通用。”

2002年5月的某个早晨,一切准备就绪。

博卡拉的盘型天线面对着了Nangi村的方向。

Mahabir和两个小伙一起爬上了Nangi村背后的大山。

他们轻微调整着天线的面向,细细探寻着从博卡拉发射过来的信号:

他们在山脊上站了快2小时后,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真的就成功了,”Mahabir现在还感到惊讶。

无线信号跨越了六年来Mahabir需要跋涉两天的距离,将一个小山村与世界联系起来。

当然,Mahabir并不只是用这来之不易的网络来收发电子邮件。

小村庄里的村民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好的医生也不愿意到偏远的村庄来。但有了网络之后,村里的诊所就能和城市医院的医生交流许多治病的方法,进行视频会议,甚至如果需要什么村里没有的药物,只要通过网络说一声,就可以从城市运过来。

有了网络之后,借助网上的电商平台,村民和外界做生意也更方便了,许多交易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

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学校也因此能够开设可以互动的在线课堂,学生们从此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新事物和新知识。与此同时,借助网络,Mahabir可以更方便地运作一些经济项目来资助贫困的学生,以及吸引到更多的外界支援,还有来自世界各地掌握不同技能的热心志愿者。

Mahabir的网络事业并不仅仅停留在Nangi村。到2006年,他给13座小山村“铺设”了同样的信息高速公路。

在那个时候,给山村安装网络不仅艰难,而且危险。当时尼泊尔政府正在和毛派分子打仗,为了防止敌人掌握网络通信设备,政府禁止所有无线网络设施的进口和使用。

但Mahabir并没有退缩。

“很多来自欧美的大学生都偷偷带设备进来给我们,”他说。“我很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这么做是犯法的,所以就把东西藏在背包里吧。”幸好当时政府忙于对付毛派,没空搭理他们,而毛派则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鬼。

2006年,政府和毛派签署了停战协议。Mahabir终于能够自由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了。到2014年,他已经帮助200个偏远村落连上了网络,将互联网融入了6万名尼泊尔村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但当年Mahabir上的乡村学校没有纸、没有笔、没有课本,甚至没有可以算得上合格的老师,而他在课余的时候,主要就是帮家里放牧。当时的普遍情况是,一般人根本没什么机会接受教育,而大多数的男子为了生计都加入了英国的廓尔喀军队。Mahabir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生轨迹,作为英国廓尔喀军队的一员,他在香港服役了很多年。

幸运的是,也许就是在香港的这些年月里,Mahabir的父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父亲是我们村里唯一一个坚持要让孩子上高中,而且不鼓励孩子参军的人。”Mahabir后来说。他的父亲带着全家搬到了尼泊尔南部的平原,并把他们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

高中毕业之后,Mahabir在4所学校里当了12年的老师,赚钱来支持他弟弟妹妹的学业。1989年,在投了无数的申请之后,Mahabir终于拿到半奖,前往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科学教育专业。接下来就有了我们所知道的事情。

除了互联网,Mahabir带给尼泊尔农村的还有一个正在试运行的徒步者追踪系统。尼泊尔是一个徒步登山的热门国家,这套系统可以获得游客的状况和位置信息,一旦出现意外,可以更加及时地进行搜救工作,以及通知当事人的家属。

在一个纪录片里,Mahabir还谈到,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尼泊尔山区建立高校和大学,让山区里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开发更多的徒步线路,来进一步发展安娜普尔纳地区的旅游业;

他还想在博卡拉和多雪的Manang地区架设缆车,因为很多博卡拉的居民都还没有碰过雪;

他还想在山里种葡萄,酿葡萄酒;种橄榄,榨橄榄油;

尼泊尔人喜欢喝用当地谷物酿的白酒,他又想,是不是可以用这些谷物,酿出威士忌……

说到这里,Mahabir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也许,再过几年,这一切就真的实现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