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公认的健康食品其实并非那么健康?为什么?
作为分析食品行业的想说,你们天真了!关于食品是否健康的实验可能是科学界最不科学的实验了,一个关于苹果抗癌的实验,也就几十人参与,还有各种correlation doesn't mean causation. 因为科学证据很弱,所以想说什么食品健康都可以。美国十年前流行低脂低盐,因此每年黄油销量都大幅下降,结果最近美国开始流行说高蛋白质是健康食品,因此黄油销量正迅速上升。还有非转基因食品,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有利健康,但大家这几年普遍这么认为,因此非转基因食品每年销量增加15%。最近最新的流行是吃“山顶洞人的食物”。
黎可遇:
乳饮料,无糖饮料,
无糖食品(不含蔗糖结果满满的葡萄糖我也是醉了),杂粮饼干消化饼干猴头菇饼干
所谓的“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绝对不含任何色素防腐剂”(某蜂蜜、方便面),“不含转基因更健康”,“不含胆固醇”(某油)
方便面酱包粉包、各种汤包里的盐分过高(对于某些爱喝汤的人而言)
蜂蜜燕窝阿胶胎盘红枣。。。(不赘述)
打着“专为儿童设计”的旗号的儿童酸奶、儿童碘盐、儿童酱油、儿童蜂蜜、儿童xx。。。
妈蛋!我已经悟到了世界的真谛!那就是好吃的食物是没有健康的!(╯°□°)╯︵ ┻━┻
能量是守恒的
塔塔:
好吃的东西都不健康,不好吃的东西也未必健康,我们为啥不吃点好吃的?!!
2、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现有的答案已经指出,『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差』的现象本身就有bug,而bug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懂了道理,但实际上却并不懂。
首先说结论。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强需要一个前提。
————理解道理到可执行力之间的传递纽带要足够强大。
而大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从理解到执行并不是线性连接。
道理和可执行力的关系,实质是理智和情绪关系的一种体现。
理智决定走向的目的地,情绪提供执行的动力。
綦鲁彬:
这种问题,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
用行动体会到的道理,跟用眼睛耳朵嘴巴体会到的道理,只是看起来一样而已。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天龙谈禅竖一指,那是真正行动体会到的。
童子谈禅竖一指,只是看到而已。
还真以为自己懂了?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转化为收益的过程,周期太长(时间成本),变量太多(成功率),以至于预期收益的诱惑不足以使人保持持之以恒的动力。
试想,假如一个人得到了可信的承诺:今晚八点开始,做多少个俯卧撑,明早八点就能拿到多少万人民币——时间成本很低,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那么换作谁都会通宵玩命做,哪怕他(她)平时一个都做不了。
3、为什么好的工作机会更容易聚集在大城市?
南海:
需求集中啊。比如一台电视机,能用十年。
一个一千户家庭的农村,那么电视机的市场就是一千台。如果一家店,一年能卖一千台,那么这家店只能开一年,第二年就没生意了,下一轮要等九年后。
如果是一个一万户的城市,那么这家店就能一直开着,当最后一户没买电视机的人家买了电视机,当年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家该换新电视了。
很多需求小的行业因为大城市人口多,能集中到一定规模,于是这个行业才能活的下去。
人多信息渠道就多,机会就多。
人多,价值溢出就多,商业空间就多。
人多,就容易形成分工,每个分工下的体量就大。
人多,价值交换就更快,获取稳定价值的机会就多。
人的聚集,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
曾岛:
我是做智能硬件的
在深圳,我集中需要的所有资源,供应商只需要不到一个星期,到高交会逛一下基本上所有的元器件供应商就有了
在广州,需要一个多月,一家一家开车去谈
不清楚,再内地需要多久
做一件产品,不是仅凭QQ和阿里旺旺远程交流就能解决的
4、为什么无知的人往往还很固执?
杨大懒人:
因为他们缺乏那种接受既有观念被颠覆的勇气
人的成长就是自我既有观念被一次次颠覆的过程,每颠覆一次人就成长一次;没有这个过程,人的思想就很难成长
无知的人往往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的知识量相对他人较少;因为接触的信息量太少,所以大脑始终保持相对原始矇昧的状态,缺乏那种既有观念被一次又一次颠覆的经验
因为从小被颠覆的次数太少,导致他们的心胸不够宽广,对外界不了解的知识和领域始终充满了戒心;“被颠覆阈值”太低,害怕了解这个社会
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固执
其实与其说是固执,不如说是恐惧;因为这些人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不行,却早已错过了挽回的时机
名姓:
上面的回答主要是根据无知者不知道自己无知,但有些人无知而固执往往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无知而自卑,觉得自己的无知程度可怕到一旦为人所知,自己就会遭受强烈的嘲笑,甚至彻底地尊严扫地无法被人肯定,才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变得固执。
最近工作中碰到这么一位。一般无知,固执和内在的自卑是联系在一起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能自律,能客观评价自己,能超越现在的自己;这种人才能算得上是“正常人”;也才是真正的“君子”吧。
5、为什么每次旅行回来都会有一种失落感?
鲍合洋:
对有些人来说,生存在此处,而生活在远方。
从诗与远方回到混沌苟且,从自由散漫回到条条框框,从大好河山回到柴米油盐,自然会有情绪落差。
好在,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韩梅梅:
在旅行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
回来之后,有很多事你自己都不能选择
因为有所逃避,旅行却只是短暂的逃避。
就像上班的人只是为了生存,每个周一都很失落;
又像上学的人习惯了家庭的温暖,每个开学都很艰难。
匿名用户:
因为旅行时看到的都是一个地方好的一面,而你所生活的地方却向你展示各个真实的方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