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基石e洞察 高智奇
今天,数字化的概念无处不在,从数字化政府、数字化企业到数字化家庭,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到智慧家庭,从专业书刊、社交媒体到高峰论坛,可以说,言必称“数字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数字化呢?
所谓数字化就是指将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语言(0101),即以计算机语言来采集、处理、传输、使用信息。使用的主要技术为信息技术,所谓信息技术既包括IT(信息技术)技术,也包括CT(通信技术)技术,实际上IT技术与CT技术今天早已融合为ICT技术,例如华为就把自己定位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ICT技术当然也包括新一代的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际上,催生这一次数字化转型的正是新一代ICT技术。
换个角度去看,数字化就是以信息技术(ICT)为手段提高或重塑产业的效率。所谓提高或重塑产业效率是说信息传递的速度变快了,我们都是知道电子信息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信息的发生和获得几乎是同步的,例如某个地方发生的大地震灾难,信息一经发布到网络上(例如微博),就几乎同步传递到了每个网络用户,只要你有一台电脑或手机之类的职能终端。
从消费的角度讲,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移动应用或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PC网站获得炎黄缭乱的信息,他们费劲心机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把时间消费在其拥有或主导的界面上。我们也可以通过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方便地进行线上购物,通过线下物流以最快的速度送货上门,我们甚至可以在直播娱乐的时候,一键下单,很可能第二天就收到了我们心仪的消费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信息的数字化,它极大地改为了过去低效的信息传递效率,我们不必几个月之后才知道美国发生的“新闻”,也不必花一天时间去3个商场才能比较出自己满意的商品。信息的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消费生活,尤其是生活方式。
从生产的角度讲,这种信息的传递的效率也可以极大地改变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活动。例如研发活动,硅谷的工程师完成一天的研发活动之后,晚上下班的时候,将代码包传递给印度的同事,由于时差,印度的同事刚刚上班,就可以进行代码的检测,到晚上下班的时候又可以将代码包传递回硅谷的同事,继续进行研发活动。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数字化技术,这一切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例如生产活动,不管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都是对数字化技术的利用,诺大的工厂,可能几乎没有工人,而是无数的传感器、机械臂及其背后的智能信息系统等等。再例如营销活动,通过对用户浏览痕迹的分析,可以进行用户的消费偏好画像,从而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广告变“窄告”,变成个性化推送。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按照ICT技术的发展程度,把企业的数字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数字化的第一阶段:计算机开创新世界
1.动因: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
考察数字化,必须理解其所赖以诞生的基础,即到底是什么作为动因催生了数字化。也就说,数字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某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这种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原来以其他低效形式存在的信息得以数字化,并快速发展。在我们看来,数字化最初的动因即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由于大炮在战争中具有巨大杀伤力和威慑力,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和导弹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美国陆军军械部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当时任弹道研究所顾问、正在参加美国第道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带着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期加入了研制小组。他对计算机的许多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保证了计算机的顺利问世。
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主要用于计算弹道。虽然ENIAC体积庞大,耗电惊人,运算速度不回过几千次(现在的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最快每秒运算达万亿次),但它比当时已有的计算装置要快1000倍,而且还有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数据的功能。ENIAC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和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应用逐步从军事领域、航天领域拓展到企业活动领域,计算机的体积也从一栋楼缩小到接近今日的水平。正是由于计算机体积的不断缩小,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信息不断地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处理,从而大幅提升了社会的生产效率。这是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动因,我们认为这种动因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发展。
2.基础设施:芯片、服务器、计算机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有支撑其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我们看来,数字化第一阶段中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服务器和芯片。当然,最初的计算机是一体的,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服务器和芯片单独成为一个细分行业。例如,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加入。2年后,因为内部政治原因,“八叛将”离开,创建了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到1968年,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宜斯、戈登·摩尔离开,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安迪·格鲁夫也自愿跟随戈登·摩尔的脚步,成为英特尔公司第3位员工。Intel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以Intel等翘楚为代表的公司,推动了芯片行业的高速发展,在技术上不断地迭代,从4004到8088,从286到486,从奔腾1道奔腾4,从酷睿到移动处理器,以指数级的形式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能力。
3.应用场景:单机应用
以制造领域为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计算机数字控制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数字化制造是在制造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集成、分析和决策,进而快速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数字化制造主要聚焦于提升企业内部的竞争力,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效。
这一阶段的数字化制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生产线上使用数控机床等“数字一代产品”;第二,在设计领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E(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数字化设计、建模和仿真方法;第三,数字化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为标志,来实现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集成和优化运行。
二、数字化的第二个阶段:网络改变生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数字化深刻地促进了产业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其进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2.企业外部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
1.. 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1)动因:以网络通信、PC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
数字化能步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动因在于:1、首先要有一张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数据通信网络,至少要有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否则信息都是孤立的,无法传递;2、其次要有网络终端,主要是PC,能够将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和显示。
人类通信的历史经过了五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递信息。第二阶段,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以文字书信和古代邮政为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三阶段: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是人类通信史是第一次质的飞跃。第四阶段,电报、电话、广播技术的出现,再一次拓展了人们通信的边界,进入电气时代。第五阶段,即以计算机通信为核心的通信技术的出现,将人类推入信息时代,传输的信息除语言信息外,还可以是数据、图像、文本等。正是数据通信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传递具有了可能性,加上PC在办公室的普及,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世界公认第一部个人电脑,为1971年Kenbak Corporation推出的Kenbak-1。第一部大量生产的个人电脑,则为1971年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所推出的Datapoint 2200。1980年代,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件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比尔·盖茨曾在1980年为公司提出一个明确的使命:“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实际上,到9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就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在随后的10年中,中国也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正是由于PC的普及,企业生产中产生和使用的信息才能够以计算机语言(0101)的形式存在,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2)基础设施:芯片、服务器、PC、通信网络
数字化第二阶段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原有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高速发展的芯片、服务器、计算机,尤其是计算机的小型化、个人化;2、新发展的数据通信网络,包括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是思科)、全国性网络(中国有联通、电信、移动三家网络运营商及其上游的华为、中兴等网络设备供应商)、全球性网络(全球各运营商网络的互通)。
这两类基础设施是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基础,没有底层的基础设施,上层丰富的活动就绝无实现的可能。没有PC,企业生产中信息就无法变成计算机语言,数字化的信息是人们通过键盘和鼠标录入的;没有网络,数字化的信息就无法高效传递,一个员工就必须将表格打印出来,然后跑到领导办公室去汇报,人跑来跑去的速度的怎么能和电子的光速比呢?
(3)应用场景:ERP、MES、CRM、EHR
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典型应用场景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ERP、MES、CRM、HER等系统。以ERP为例,在引入ERP之前,企业内信息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纸张的传递。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存在这样那样的网络系统,但人们还是习惯于通过有形的文件来传达信息。这是因为企业内的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缘故。ERP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运而生的。它将组织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有机地集成起来,共同运作。ERP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它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ERP强调对企业管理的事前控制能力,把设计、制造、销售、运输、仓储和人力资源、工作环境、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业,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可事前控制的有机整体。ERP系统将上述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它的核心是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合理调配和准确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套能够对产品质量、市场变化、客户满意度等关键问题进行实时分析、判断的决策支持系统。
2. 企业外部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
(1)动因:以网络通信(包括移动互联网)、PC、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出现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从九十年度末期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互联网之一。那么,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这种动因主要还是技术的发展,即三大运营商的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包括光线网络、3G、4G等等)、电脑的快速普及(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手机史无前例的超高速普及。
从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来说,从早期的邮电分家,到移动、电信的成立,经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到2008年形成电信、移动、联通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固定网络从铜质缆线到光纤缆线的发展,移动网络建设也经历了1G到2G、2G到3G、3G到4G、4G到5G的高速发展。高速网络的发展作为重要的驱动性力量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奇迹性发展。尤其是到了4G时代,由于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高度成熟,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甚至以前根本没有用过电脑的农村用户都使上了便宜又好用的国产智能手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驱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
(2)基础设施:芯片、服务器、计算机(PC)、通信网络(光纤+4G)、智能手机
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芯片、服务器、PC与通信网络这两类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还包括:1、以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作为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2、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网络终端作为普惠型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
4G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在4G时代,才可以说中国全民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一步手机上都捆绑了厂商及其伙伴的APP,用户可以自由地或被迫地从应用商店下载无数的喜欢的与不喜欢的APP。
从4G来说,主要归功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4G网络建设。从加入WTO开始,中国就与与美国等在网络建设的标准上开始了艰苦的谈判,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2G网络必须同时采用欧洲的GMS与美国的CDMA。3G时代,经过中国的艰苦努力,以中国13亿人的市场为谈判基础,国际电信联盟才勉强将中国 TDS-CDMA、欧洲的 WCDMA、美国的 CDMA2000 并列为三大 3G 国际标准,完成了占座。TDS-CDMA 叫 3G,但速度却只有2.8M/S,完全无法与其他两种只是相比。4G时代,移动TD在4G时代会演化为TD-LTE,而联通、电信的 WCDMA/CDMA2000 则是演化为LTE-FDD,国产标准与欧美标准并驾齐驱,三大运营商大力进行了4G网络建设,从基础设施的层面确保了近年来的移动互联网繁荣。
从智能手机来说,主要归功于国产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成熟。由于iPhone在中国的大量制造,带动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供应链的高速发展,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品牌厂商、方案设计公司(IDH)、代工生产企业(EMS)和原始设计制造企业(ODM)等也得到高速的发展。到2010年的时候,雷军等人敏锐地扑捉到了这一机会,成立小米,仅10年间就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今天,小米、华为、联想、魅族等手机厂商背后有大量的提供产品定义、方案设计、生产制造、软件开发服务的厂商,使得国产智能手机无比繁荣。智能手机的普及从基础设施的层面确保了近年来的移动互联网繁荣。
(3)应用场景:互联网消费
消费互联网今天无处不在,几乎不必我们费心说明。简约地说,门户网站即是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报刊杂志、电商即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零售、网络社交即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街头巷议、亲朋聚会,当然,形态、效率比传统不同了。
(4)产业命脉:流量、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数字化发展第二阶段的巨大成果,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从产业的角度看,即将整个互联网公司看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人们谈及最多的词汇肯定包括“流量”和“商业模式”。
的确,由于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生产、整理、传递、消费的效率,凡是经互联网改造的产业或与互联网融合的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分工都极大地细化。换句话说,产业价值链的每个链条变得更短小精悍了,整个价值链条变得更长了,各个厂商之家的互动模式变得复杂多元了。企业不必一定要从产品或服务中直接收费,而可以让用户先免费使用,然后再从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赚回来。催生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例如,使用QQ是免费的,但要玩得更高级,就充个蓝钻;或者是第三方付费的商业模式,恰如俗语“羊毛出在猪身上,又狗来买单”,例如谷歌的绝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也不向用户提供收费的增值服务,它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商家。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免费+增值”和 “第三方付费”。
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维系的秘密就是流量。各种口都是流量入口,各种营销活动都是为了吸引流量,各种绑定都是害怕流量流失,总之,一切都是流量,流量是互联网公司的命脉。因为只有流量,才能产生网络效应,极大地摊薄固定成本,而享受几乎于零的边际成本。
三、数字化第三阶段:智能塑造新未来
本轮数字化转型可以视为数字化的第三阶段。其影响主要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各行各业都将主动投入其中或者被动卷入其中,智慧城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家居等等都将或成为现实,或进一步深化。
1.动因: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
本轮数字化转型,在我们看来,其动因仍然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即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成熟催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很简单,新技术作为利器,谁优先使用,就能取得先发优势,也就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赢得了竞争优势。
物联网是本轮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驱动性力量,我们在前面讲过,所谓数字化即讲信息的存在形式转化为计算机语言(0101)形式,物联网作为终端(可以是智能终端,也可以是一般感知终端),可以将无数人或物的状态、行为转化为海量的数据,数据无限爆发。
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4G比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的特点。高速度才能在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泛在网才能确保无人驾驶随时不掉线,低功耗才能确保应用的低成本,低时延才能保证工业自动化的可靠连接。核心是5G提供了海量数据流动的巨型管道,没有能够支持海量数据流动的管道,数据就无法快速流动,则数据就成为“死”数据,就失去了价值。
云计算实现了算力的突破,通过将大规模的服务器部署到超大型数据中心,并能够通过一套系统管理这样的超级数据中心,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部署和管理服务器的成本,并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计算能力。同时,通过部署在网络边缘(即最靠近用户的地方)的海量小型节点,实现边缘计算,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计算能力。算力的巨大突破,才能处理海量的数据,否则数据就成为“死”数据,就失去了价值。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拥有了处理海量数据的算法。面对万物互联产生的海量数据,面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去处理数据,以便能够应用数据,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呢?通过大数据技术,厂商可以刻画用户消费画像;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照顾老人;例子不胜枚举。均可以归结为算法,即物联网产生了海量数据,5G提供了数据流动的大通道,云计算提供了强劲的算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算法。
2.基础设施:云计算、5G、智能终端
本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万物互联,需要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云计算、5G和智能终端。当然,上一代的基础设置仍然及其重要,例如芯片。新的基础设施和原有基础设施之间是叠加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以上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云-管-端”。
云,即云计算。核心技术是如何同时动态管理百万台级别的服务器,即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通过这样一套操作系统,就可以实现对数百万台、几十万台或者几万台服务的动态管理。如此,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IT成本,原因在于原来每家企业都要建立一个自有的小型机房,对某些大型的企业来说,要建一个中型机房,为了确保服务器能够承载突发情况,都会留有较多的冗余空间。在云计算时代,通过将无数企业的机房集中起来,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复用,即各个企业不必担心突发情况下资源不够用,任何突发情况,都可以在云计算中心得到很好地应对,计算资源可以按需按量取用,从而大幅降低企业的IT成本。对于上云后的企业来说,计算能力也得到极大地增强,可以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能力。例如,12306可以通过上云减少平时的资源成本,而在春运期间临时购买大量的计算资源来应对超高峰需求。更宽泛地来讲,云也可以指为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云服务的集合,还可以指设备的云化等等。
管,即网络管道,尤其是指5G。通信需要建立起全国性的大规模网络,才能产生价值。这些网络由交换机、路由器、无线基站、有线接入等设备组合而成,即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等作为通信设备厂商向移动、联通、电信提供电信设备及配套服务,三大运营商各自组建一张或几张通信网络进行运营。所谓管道,主要就是指提供信息传输服务的通信网络。本轮数字化当中,5G正式这样的基础设施,通过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按照华为CEO任正非语的形象说法,可以形成“像太平洋一样粗的管道”,从而实现海量数据的高速流动。
端,即终端,包括物联网终端和智能手机等人机接口。物联网终端可以是智能的,也可以是普通的感知终端。主要包括物理终端、操作系统软件和人机界面接口等,例如智能手机、数据卡、平板电脑、机器人、工业设备等能上网的终端设备。终端是海量数据产生的源泉,正是大规模的网络终端将人们的各种行为、机器设备的各种状态转化为数字(0101),没有这些不计其数的网络终端,信息就无法被转化为数字(0101),企业也就无法知道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就无法知道智慧家庭中的冰箱是不是还有足够的实物,就无法知道设备的运行状态。我们无法想象,阿里巴巴如何能知道一个家里根本没有任何智能设备的山村老奶奶的消费偏好。终端即基础设施。
3.关键变化:数据爆发
未来数据会进一步爆发,呈指数级增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把人变成数据、通过物联网终端把物变成数据,从而形成海量的数据资产。
马云说:“我们是通过卖东西收集数据,数据是阿里最值钱的财富。”在演讲中,他直言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把这些数据合在一起。”
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对数据的使用产生价值,对数据的洞察力、提取力和分析力决定了能挖出的是钻石还是煤炭。以银行为例,银行的实时交易、实时到账业务,需要知道每笔交易请求是真实的正常交易,还是一笔欺诈需求,这个数据一定是要实时产生。银行开展的信用卡秒批秒贷业务,也需要基于非常快速的数据计算、指标生成的能力。许多业务场景需要基于单个行为对整体意图做出判断,并作出快速的处置。这些业务场景对时效性有高要求,尤其是在金融行业,由于业务复杂度较高,如何能够快速计算出支撑业务中的复杂指标已成为实时业务场景中的关键因素。
再以智慧交通为例。通过实时分析从预埋在全国各地的摄像头采集的车牌信息,配合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最短交通距离计算,实现实时套牌车信息抓取,为打击违法犯罪服务提供帮助;通过实时分析交叉路口双向的车流量信息,实时控制每个路口的红绿灯、智能变换潮汐车道及可变车道,从而大大提升城市的通行效率。
实际上,处理数据的方法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叫算法,按照《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说法,达尔文之后100多年的生物学研究其实可以总结为三个词:生物即算法。算法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不管是病毒、香蕉,还是人类,生物其实都是有机化的算法,而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解析这些算法。当我们拥护海量数据之后,当我们拥有强大的算力之后,剩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算法。
例如,清华大学工业大数据中心在青海有一个风电功率预测项目,能够对未来(明天、后天)风机的风力发电量进行准确预测;美国Uptake公司,需要对卡特彼勒工程机械运行状态进行预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新零售企业盒马鲜生,它只卖当天新鲜的产品,今天没有卖完就扔掉,需要对当天卖什么样的产品,销售量是多少进行决策;我们的手机用户,每天浏览的今日头条、淘宝看到的首页都是千人千面。这背后都是数据、算力、算法。
4.应用场景:产业智能
新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化转型,正是要深刻改变各行各业,包括传统产业,也包括今日所谓互联网产业。对于传统产业来说,通过各种新技术(当然还有旧技术),将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信息进一步数字化,大幅提升信息的处理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效率。甚至由于这种处理信息能力的提升,重构整个产业交易结构,进而重塑企业的商业模式。明确来说,本轮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即在这里,新技术的应用是手段,产生生态的变革、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构才是重点。能够自我变革,很快适应新的产业生态,进行生态卡位,重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所谓产业智能,即各个产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CT技术,改造产业生产方式,从而让产业更高效更智能。其实质是,以互联网的方式来经营各种产业。我们在前面讲过,所谓门户网站即是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报刊杂志,所谓电商即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零售。本轮数字化转型中,我们将会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一切产业,例如智能制造,即是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制造业;智慧金融,即是以互联网的方式经营金融业,不一而足。
以智能制造为例,在数字化的第一阶段,产生了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的水平和效率。在数字化的第二阶段,产生了集成供应链等模式,实现企业内、企业间的供应链、价值链的连接和优化,打通整个制造系统的数据流、信息流。在数字化的第三个阶段,即本轮数字化中,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原有的数据流、信息流会进一步打通,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效率更高,而且通过深度学习、增强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中制造领域的知识产生、获取、应用和传承效率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显著提高创新与服务能力,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5.转型步骤:三步法
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现,至少需要三个关键步骤,这三个关键步骤的实现,对产业和企业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商业模式上。
第一步,把一切变成数据。如何把一切都变成数据呢?我们前面说过阿里巴巴不可能给一个没有任何智能设备的山村老奶奶进行消费画像,道理很直白,阿里没有数据。我们再举一个最简单的有趣又有用的例子,一家制造型企业在所有的设备上都贴上了二维码,从而实现了对所有设备的数字化管理,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该设备的所有信息。以上例子说明,把信息变为数据的方法首先是要有物联网终端或智能手机等人机交互终端,通过这样的终端设备方可以将各种物体的状态或人的行为状态转化为数字(0101)。更重要的在于,要将一切都变成数据,无论是地壳活动,还是路灯天线,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老人小孩。只有将一切我们需要知道的信息都变成数字(0101)的,我们才能用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商用,产生价值。
第二步,把企业内部数据通过数据中台全部打通。收集到的数据都是在独立的信息系统之内的,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必须打通数据孤岛,首先在企业内部实现各系统各平台之间数据的自由流通。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实时的经营数据,以便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业务单元或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那么,他们如何方便地获取其所需要的数据呢?目前,对很多公司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无法呈现业绩数据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没有打通。换句话说,企业现在使用的各个信息系统都是桶状的,底层数据的编码格式各不相同。要将企业内部的数据打通,就必须建立数据中台,通过数据中台处理底层数据,并进行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并以集装箱的形式储存,“集装箱改变世界”,大幅度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将桶状结构的底部通过数据中台打通并链接。
第三步,把产业链数据全部打通。尽快数据中台打通了企业内部数据,但从整个产业生态的角度看,各企业之间仍然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我们前面讲过,数字化时代,由于数据的高速流动和高效利用,整个产业分工必然进一步细化,产业价值链必然重构,实际表现的形态就是产业的生态化。例如,今天已经出现的阿里生态和腾讯生态,他们都卡住了整个产业链的某一关键环节,阿里卡住的是底层基础设施,曾鸣教授称之为商业操作系统,腾讯卡住的是与10亿级用户的接点,用户每天都在用微信。阿里作为生态领袖,必然要组织大量的企业作为生态成员面向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腾讯作为生态领袖,也必然要组织大量的企业作为生态成员面向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要面向用户高效、精准、及时地提供服务,就需要打通整个产业生态的数据,用户的需求信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生态内相关企业的手里。当然,产业链数据打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数据安全与商业秘密保护。
6.重构商业:经营方式互联网化
在把一切变成数据、把企业内部数据通过数据中台全部打通、把产业链数据全部打通之后,每一个产业的数据都会进一步爆发,处理数据的能力都将进一步增强。数字化的信息将会自发地按照其内在逻辑改造传统产业,正如曾经改造报刊媒体、商业零售一样,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都将进一步互联网化,都将以互联网化的方式进行企业的经营,及经营方式的互联网化。
经营方式的互联网化将会给传统产业带来什么变化呢?数据将大规模产生、大规模处理、大规模传输、大规模应用,产业链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产业链的效率讲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协同将更加紧密。换句话说,整个产业将进一步生态化。
在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诸多的企业可能就服务一个很窄的价值环节,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享受深度专长的知识租金,而大型企业则要扮演产业领袖的角色,组织产业生态中的大量企业面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极少数巨头无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将采取生态战略,组织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生态,而大部分企业将采取插件战略,成为生态中的重要成员,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生态卡位,为自己寻找一个最佳定位,当然,也可以同时加盟几个不同的生态。在这一点上,阿里生态、腾讯生态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咨询顾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