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章维 李洁明
“希望李菁越写越好,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艺术的天空和生活的世界中脚踏实地往前走,用写作抵挡光阴的流逝,用蕙心敏思来书写光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光芒。”知名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雪小禅首度破例,为她人新书作序。新书作者正是不满27岁的湘籍作家——李菁。自称“没写过序”的雪小禅何以将自己的“推荐序处女作”,献给了如此年轻的80后作家?还说“对李菁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和心疼”?《中访网》全媒体记者日前专访了湘籍作家李菁,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行将年末,当风雨裹挟着寒流,在北国肆虐的时候,有一位南方女子,时常背着沉重的电脑包、数码相机和备课教材往返于西京学院校园。伴随着匆匆的脚步,带着秀气与萌意的眼神,她时刻注意着周围的物象,以备随时拍摄下眼前的景物。然而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一样”,她亦成为了古城西安的一处景致。入职西京学院,教授艺术设计专业不到半年时间,李菁已然成为了新闻传媒系不折不扣的文艺女神。
2015年12月11日,西京学院新闻传媒系项目化教学系列活动再结新硕果。作为新闻传媒系教师,李菁携新书《当茉遇见莉》亮相西京学院图书馆,向参会的领导学生奉上了一堂有益的人生励志课。一向门禁甚严的西京学院,向李菁的校外读者也敞开了大门,天津、四川、宁夏等外省市读者顶着严寒赶来。一本本明丽洁雅的新书,等待着李菁签名、题字留念;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围绕着李菁落座、竖耳恭听。参加过雪小禅新书签售会,如今看到自己的读者送上两盆绿意盎然的茉莉,在演讲过程中,同写作到动情之处一样,她依然难以抑制柔软的泪腺。
《当茉遇见莉》是李菁的第二个“女儿”,而这本小说故事集的诞生,与她上一部散文随笔集《见素》,相隔不到两年的时间。2014年1月,署笔名为吧啦的《见素》上市不到三天,在当当网就宣告售罄。而此次《当茉遇见莉》,作家出版社应读者之需求,多次约请李菁本人签名题字,书籍还入选当当网首页新书上架栏目。
李菁曾说,“生命里总有一段时光是留给自己一个人去奋斗的。它不是孤独,不是寂静,更不是艰辛,它只是一种蜕变的过程。”两年时光里,她由一位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俨然蜕变为一名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普通高校教师。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无限可能。李菁不以“作家”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教书育人之余,她用数码镜头记录下那一个个动人心扉的瞬间,或者在电脑上设计出一张张夺人眼球的美图。除此之外,沙龙艺术网专栏作家、微刊《雪小禅》(ID:xuexiaochan921)与《吧啦原创文学》(ID:balayuanchuangwenxue)主编、《麦子时光》(ID:sunwheat-time)副主编等多重身份,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了这位充满着湘西灵气的女子。
小时候,李菁梦想当一名辛勤的园丁,来培育祖国的花朵,如今面对一群比自己年龄略小的年轻人,亲切地喊自己“李老师”,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回顾求学征程,李菁曾赴宝岛台湾美术进修,不乏受到简媜、林文义、仙枝、薛仁明等大师,以及雪小禅、红娘子等作家的指导,然而在她看来,“人生中真正的贵人是自己”。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湘西浦市古镇,十八岁之前,李菁仍然是一个没有踏出镇子的“闺中”女子 ,但她的视野并不局限于眼前的灵山秀水。家庭生活条件很一般,父亲下岗再就业当上了乡镇邮递员,却让年少的李菁通过父亲的邮递包认识了外面的世界。除了将那些报刊杂志先睹为快外,父亲长年累月收藏的几千册图书成为了李菁的精神食粮,滋润着她文艺细胞的生长。
作为艺术特长生,李菁本科在四川文理学院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直到考上陕西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她仍然是一枚爱好文学的文艺青年。时常向报刊投稿,石沉大海或屡遭退稿并没有打消李菁阅读创作的积极性。被誉为“惊悚女皇”的表姐红娘子,是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在她的指导下,李菁在读研一时终于在校外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后来的作品陆续在《时代人物》《作家文摘》《青春美文》《金陵晚报》等报刊上开花结果。2015年第10期《北京文学》(精彩阅读),隆重推出李菁的“新人自荐”小说——《再见,雪莲花女子》。这篇一万多字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李菁的创作水准,不仅仅局限于短小精悍的散文和故事了。
中访网:《当茉遇见莉》是你的第二本作品集,也是你的第一本小说故事集。与第一本散文集《见素》相比,你觉得除了体裁,在表达个人所思所想方面,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呢?
李菁:《当茉遇见莉》是我的十年短篇故事集,从17岁写到26岁。我在自序中提到过,相较急于用情节来吸引读者,我更愿意用一种说话的方式讲一些特别的人和故事,他们的生活与生命状态是我更愿意表达的。比如我写隐居在终南山的如是、写在浦市古镇开生活美学馆的周老师,写一生只穿旗袍的沈阿婆,她们都是一群生活得非常认真的人,她们的身后都有一个互相懂得的爱人。很多朋友都说我写《当茉遇见莉》,相比《见素》进步了很多,有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探究。简单说,《见素》是写我的欢喜、哀愁、梦想与成长,而《茉莉》这本书走出了小我的范畴,书写了更多的人和事物。
中访网:你从一个敬慕雪小禅老师的“粉丝”,到成为她的“御用摄影师”,再到为她设计明信片、书签、笔记本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以及微刊《雪小禅》的主编。一路走来,你仍然笔耕不辍。在写作《当茉遇见莉》中的青春小说前,雪老师的哪几部作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从而影响了你的青春文学创作呢?
李菁:雪小禅老师的青春爱情小说《刺青》《无爱不欢》《十年》都给了我很深的触动。读这些小说,我的情绪会情不自禁地陷进去,读到结尾处会泪流满面。她是一位特别勤奋的写作者,2003年之前的很多期刊,随便翻一本都有雪小禅老师的名字。那时她的写作强度非常大,每天能写一万字,不曾想用眼过度把眼睛用伤了。如今,雪老师都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文。她对文字的赤诚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在文字面前,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之心,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中访网:你目前在西京学院任教,还兼任着《雪小禅》《吧啦原创文学》等微刊的主编,业余除了摄影、做平面设计,还在学习书法、钢琴、英语,如此忙碌的生活节奏,你如何规划写作、阅读时间呢?怎样为自己减负呢?
李菁:我现在的确非常忙碌,近四个月以来,每天都是争分夺秒地生活与工作,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除了看设计专业的书,未曾完整看完一本书,写完一篇文章。但是我心里一点都不慌张,因为我很清楚,生活与历练也是另一种生命的书写。一月初学校放假后,我计划去云南,是工作需求,也是一段放松身心的旅程。在寒暑假时间,我会安排阅读与写作。那时候经过时光打磨的文字,会更有力度与底气。我是教书的时候当老师,下了班之后就转换成了“学生”,不断地学习让我的精神世界特别富足。其实我在学习书法、弹钢琴、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都是在为自己减负,因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是快乐的。努力是一种习惯,当努力融于一个人的生活时,她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那些懒惰、拖拉、娇惯的人,他们的生命缺少一种力度。
中访网:摄影、绘画、设计一般都是用图形表达内涵,而写作是用文字来表达深意,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自己的摄影作品用作雪小禅随笔集《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等图书的插图,作为一位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摄影师,你觉得摄影对于写作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
李菁:不可否认,文艺是相通的。摄影、绘画与设计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摄影、绘画讲究构图、色彩的搭配、光影的变化、画面所表达的意蕴,而在写作中也可以用文字表现出一种美学。这种美学的根基,会让我在书写的时候更注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感与美感。绘画与设计能让我有一颗更敏感的心去捕捉到文字的色泽与光感。
中访网:你曾说过不会把自己的摄影、写作等爱好当作职业来发展,面对自己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欢和认可,还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吗?
李菁:如果有一天,我只能靠每个月给客户摄影挣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那我的摄影作品一定会缺少一种灵气,一种生命力。因此,我需要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再去随心地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喜悦的事情。比如摄影、写作,这些都是我生命里如同呼吸一样的存在,是如此自然而然。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人喜欢与认可,我依然会守住初心,那就是守住心里对它们最初的爱。
中访网:你把《见素》《当茉遇见莉》,以及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文章的版税稿费都寄给父母,自己在大学任教工资的一半也给予父母,这种反哺式的赡养,有没有作为一种远隔异地女儿的补偿在其中呢?
李菁:我小时候的家境一般,但是父母非常开明,愿意花钱供我读书,供我学习美术特长,他们付出了很多。母亲很美,可是她从来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发了工资永远都是想着先给我买好吃的好穿的。父亲也是,棉大衣上都是补丁,仍然继续穿。大四那年我获得了大学里最高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我一分都没有花,全部交给了父母,他们用那笔奖金装修了房子。我把版税稿费和一半工资汇给父母,并常常在电话里嘱咐母亲,汇给她的生活费一定要用,不要舍不得,都辛苦大半辈子了,应该心疼自己了,但他们依然比我更懂得珍惜每一分钱。
中访网:你十八岁离开了家乡,后来在陕西科技大学读研,如今又在西安工作。面对离家乡和亲人愈来愈远,你是如何排遣内心的思乡情愫?
李菁:想家乡想亲人的时候,我就给父母打电话,另外,每年我还会至少回去两次,去看望家乡的亲戚和朋友。听见他们熟悉的乡音,看着熟悉的山水风光,我的心里就会感到很踏实。
中访网:湘西神奇迷人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汉、土家、苗、回、瑶、侗以及壮等多民族人民,那里历史文化灿烂、民俗风情浓郁。你觉得自己行走于现代都市,曾经的湘西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湖湘文化的底蕴呢?
李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在外人看来,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地方,不仅是因为沈从文的《边城》里,那个坐在河岸边痴痴等候着的翠翠,更是因为那儿独特的民间文化。我的家乡在湘西的浦市古镇,古镇里有许多旧时的祠堂与四合院,雕花木窗在阳光下散发着紫檀木的幽香。家乡秋季有金黄色的稻谷,冬天有皑皑白雪,春天还能闻到油菜花的清香,而夏天有荷花,傍晚时能看到萤火虫。因为我家的房子离郊野更近,所以身心更接近大自然。小时候,窗外青蛙的叫声夜夜伴我入睡。那些苍凉又静谧的气息,渐渐渗透进了我的灵魂深处,我的心因之趋于柔软与温热,所以我现在的文字也带着这样一种恬静的清美之感。那些湘西文化将会是我一生创作的源泉所在,并且永远不会枯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