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00后的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和她的同学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00后的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和她的同学们

“清华班”里的学生接收“营养”信息也常常高度一致,这也影响着她们对未来的想象。

钟芳蓉的母校正源学校,她在这里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摄影:高佳

记者 | 高佳 实习记者 肖琦

编辑 | 刘海川

一夜爆火后,钟芳蓉“逃去”了深圳。她的父亲钟元位则留在家里,应对来访的媒体记者们。

这本来应该是她的高光时刻。2020年8月7日,耒阳市宣传部门打来电话,让钟芳蓉准备一下,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但“来不及了,人已经坐车走了。”钟元位说。他不想解释太多。之前有记者到访,等了五、六个小时,也没敲开钟芳蓉的房门,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后,大家都知道,这个最近备受关注的女孩害羞又个性强烈。

单从外表上看,高中毕业生钟芳蓉和普通学生倒没什么不同,梳着马尾,戴黑框眼镜,个头不高。7月23日是故事的起点。那天高考成绩公布,钟芳蓉考了676分,成为耒阳市的文科状元,在湖南省文科考生中排名第4。母校正源学校在门口为她拉了个大横幅。钟元位从班主任口中得知她能上北京大学,掉了眼泪,又激动又觉得歉疚。

钟芳蓉在1岁时就成了留守儿童。钟元位和妻子都在广东打工,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整个中学岁月中,她每隔半个月从寄宿学校回家一趟,和爷爷奶奶、小她4岁的弟弟短暂团聚。

“留守学生”的标签,是钟芳蓉最早受到关注的原因。

余庆乡同仁村的青壮年,大多都离开了家。村子离市区10公里远,建在山坳,紧挨着京广铁路,村庄日夜和列车呼啸的声音相伴。

她家的经济状况不算好,房子在2012年就建起了,一共3层,建完没多久,钟芳蓉和弟弟先后到正源学校读书,每年要交将近4万块学费,钟元位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装修,直到现在,二层还是毛坯房。

钟芳蓉的房间在地下一层,原本只放了床和一张旧书桌。高考前,她跟钟元位说:“等考完了可能有同学来玩,我房里都是水泥地,不好看。”今年5月份,钟元位才给她的房间铺上地板砖,新添了粉色的书桌和衣柜。她还买了印象派风格的填色画,放在窗边作装饰。画上的天空被她涂成粉紫色,像窗外日落时的景象。

7月23日中午,看到高考成绩后,钟芳蓉没急着通知父母,只把分数截图发给最要好的朋友,说了句“我比你(分数)高耶”,像往常一样,她语气平淡。

钟芳蓉(右)和她的同学匡雪梅,两人今年都报考了北京大学。受访者供图。

那晚,正源学校的校长带着50多个老师去她家报喜。“听说她的父母不在,怕她有失落感,老师们决定一起去热闹一下。”政治老师刘志武说,但见到她时,她挺淡定,少露笑容。“很多老师没教过她,觉得她太内向、拘谨。”刘志武说:“但她就是那种性格,不太受外界影响,也不会因为我们去祝贺她就高兴。”

钟芳蓉认为自己在情感表达上比较淡漠,但好朋友毛苗觉得:“她就是懒得装,不善于跟人交往。”她说话直接,在学校有时会得罪人,“比如有人说,这个题目好难。她会接一句,很简单啊。”毛苗已经习惯了帮她“打圆场”,碰上这种情况就来调侃,“只有你这种聪明人才觉得简单,像我们这种‘垃圾’就会觉得很难哦。”

钟芳蓉老早就跟毛苗说过,以后想读考古专业。她想得简单,“考古不用跟人打交道。”她喜欢历史,书桌上摆着一本《夜航船》,那是明末文人张岱写的“百科全书”,记录了他眼中的人文地理、四方星象。“读历史会有种自己和世界都扩大了的感觉。”她说。

到了填志愿时,她就自己做主,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但让人没想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她对专业的选择引爆了舆论。7月31日,话题“留守女生考上北大选了考古专业”上了微博热搜,仅一天时间,话题就获得4.2亿次阅读。

00后、北大、考古系,人们似乎能从这位女孩身上的标签里找到某种理解新一代精英的线索,但钟芳蓉依然保持她特有的淡定和疏离。在她身边,追求纯粹知识的高中毕业生并不少见。他们的追求,和舆论场所显现的对知识实用化的要求形成矛盾,让这个关于个人选择的故事呈现出一种社会张力。

“留守学生考上北大”的励志故事,变成了一场关于职业选择的辩论。有人认为,钟芳蓉应该选择更实用的专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应该选个来钱的专业,改善家里的条件才对。”还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学什么当诗人,最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把自己逼疯。”

这场舆论还引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注意,作为支持方,他们欣赏钟芳蓉坚持自己、追求知识的理想。

媒体也蜂拥而至,钟芳蓉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选择会引来这么多关注,赶上母亲工作的单位邀请她去深圳旅游,就逃也似地离开了耒阳。

陆建军原本带着一个理科班,后来自告奋勇,做了143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在正源学校,初中部分层教学,初一有8个尖子班,初二缩减至6个。学校采取“2+4”教学模式,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跳过初三读准高一,准高一和高一年级的尖子班缩减至4个。文理分科后,理科尖子班剩下2个,文科只剩一个。143班就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留下的“文科清华班”。

“我这人相对来讲比较功利。”陆建军坦陈:“原本我带的那个班,考上清华、北大的机率很渺茫。今年是我教书的第17年,还没带出过清华、北大的学生,我感觉有点遗憾,就主动申请带143班。”

接任班主任的第一天,陆建军给学生们读了一篇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作者在文中写:“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的话可以上复旦、人大。而我只要北大。”

“只要北大”,这也是陆建军的梦想,他把梦想寄托在这个班级,尤其寄托在钟芳蓉、匡雪梅和雷婉娟的身上。她们三个是他心里的“三驾马车”,是143班最有希望考上北京大学的人。

陆建军和143班的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正源中学热衷营造高考的仪式感,“喊楼”——这项提升士气的活动持续了许多年。考前一天,第一堂晚自习结束后,高二年级的同学照例对着高三的教室喊口号,“高三加油,高考必胜!”“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

匡雪梅记得,热闹过后的那天夜里,很多同学翻来覆去睡不着,找生活老师拿了助眠药。实际上,生活老师准备的药片是维生素C,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7月7日,学校专门安排了舞狮表演,欢送考生。数学考试前,去往考场的大巴车上,匡雪梅身边的同学紧张哭了,每人又分到一颗人参片,据说有镇静安神的效果。

陆建军也坐立难安。7月8日,学生一出考场,他就让他们对数学答案。“我不想对。”钟芳蓉直接拒绝了。匡雪梅和雷婉娟对完答案都说:“考得不好。”陆建军心里没了底气,还专门跑到山上的寺庙烧了香。

她们最终没让他失望。钟芳蓉和匡雪梅一个考了全省第4,一个考了第25名,都报考北京大学。雷婉娟没发挥好,但也超出一本线80多分,第一志愿填了厦门大学。

高考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匡雪梅记得,“班里每天都是安静的,不论上课、下课,都没什么声响。”很偶尔地,她跑到五楼办公室找老师问题,“楼上是其他的文科班,他们总在吵闹。”

四楼的“清华班”像个真空的“盒子”,且不说校外新闻,就连这届高三有多少个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搞不清。

孩子们的娱乐时间都集中在放假的周末,钟芳蓉喜欢上B站看动漫和纪录片。她也剪辑、上传过视频——内容来自她最喜爱的动画电影《萤火之森》。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画画、看小说。匡雪梅一般会翻几章言情小说,雷婉娟比较“老派”,不爱读网络小说,那些天,最让她着迷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故事。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清华班”里的学生接收“营养”信息也常常高度一致,这也影响着她们对未来的想象。

在学校,他们唯一的娱乐是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新闻周刊》,为了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这项娱乐一直延续到高考前。有一次,《新闻周刊》报道了“20年后,学生当街打老师耳光”的新闻,接下来的语文测试中,作文主题恰好是“尊师重道”,3个班级的学生几乎全部引用了那则在《新闻周刊》上出现的事例。

除了这档电视节目,他们还靠一些月刊杂志获取信息,积累作文素材。《青年文摘》《Vista看天下》是其中较火的两本。被媒体关注后,钟芳蓉在微博上回应:“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关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故事,钟芳蓉也是从这些作文素材书上看到的。

“理科清华班”的教室。受访者供图。

班里不少同学都把这篇文章摘抄了下来,班长周小红还记得,故事的开头写道:“如果让你去敦煌待一个月,你可能会愿意,但让你待1年,待10年,待一辈子,你还会愿意吗?”她把这篇文章递给同桌雷婉娟,雷婉娟早说起过,等到读大学时,她想报考古专业。

匡雪梅也有过这种想法,“好像在我们班是有这种风气。”她说:“很多人有历史情结,喜欢跨越千年的感觉。可能这也跟一些比较火的纪录片《国家宝藏》《河西走廊》《我在故宫修文物》有关系。”

正因为如此,周小红看到钟芳蓉上热搜时,非常惊讶:“考古真的很冷门吗?”

三 

匡雪梅想报北京大学哲学专业,被陆建军给劝住了。

她想报这个专业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喜欢政治课中的“哲学与生活”这一册。“我喜欢辩证法,喜欢里面矛盾的观点。”她说。但将近一个月没背书,关于“矛盾”的概念,她想了会儿,没想起来。“那就说发展吧。发展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结合生活,匡雪梅发现哲学里的概念都是绝对正确的,她喜欢“正确”。

高考完那天,她觉得考砸了,夜里失眠,也用“辩证法”来安慰自己。在日记里,她写道,“又在问我考得怎么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很多人失望了......我再怎么后悔也没有用,关键是吸取教训,总结一下为什么没考好。......但我也有优点,乐观,不服输,善于反思。”

陆建军劝她认真考虑,“学哲学可能对将来就业不太好。”他说,“这又是个挺孤独的学科,大部分时间要自己探索。”陆建军觉得匡雪梅性格跳脱,更适合从事和人交往的工作。

听了陆建军的建议,匡雪梅把“哲学”这项志愿填在“新闻与传播”和“国际政治”后面。选择“新闻与传播”的原因照样简单,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她记忆深刻。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篇获得普利策奖的文章,让匡雪梅对新闻行业心生向往。今年疫情时,看到记者们留守武汉发回报道,这种向往更加强烈了。

143班的周小红(左一),匡雪梅(左二)和雷婉娟(右二),她们心仪的专业分别是文学、哲学和考古。受访者供图。

正源学校的“清华班”里,许多同学填报的高考志愿都和自己喜欢的科目相关。

144班的资正报的是中山大学的应用物理专业。同学都说他是“天选之子”,除了能搞懂复杂的物理习题,他还会琢磨一些“超纲”的知识点,向物理老师请教时,老师都干脆回一句:“这个不会考。”

他钟情这种“复杂”现象的原因,比文科班的同学们更为感性。读初中时,资正在村里的小河学习游泳,“慢慢地把身子前倾,倒下去之后,感觉有个东西托住自己。”他的脚慢慢地、不受控制地浮起来,“原来这就是课本里讲的浮力。”他在那时感受到物理的乐趣,“这个世界好像本来就被设定好了,学物理能发现这些设定的规律。”

文科班的周小红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高三这一年,她的床头始终放着一本《红楼梦》,回到宿舍不想做题时,就翻看贾府未败落时的热闹。

《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黛玉怕被罚酒,不小心说漏了嘴,讲出了《牡丹亭》中的诗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在场众人似乎都未在意,独有宝钗看了黛玉一眼。周小红没太读懂,不过把“良辰美景奈何天”默默念了几遍,觉得这句子好美。

她意识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是在读高一时,语文老师让文科班的学生们凑钱,买了一百本书,凑成图书角。碰上好的天气,老师会让每人带一本书去操场,把这一节课花费在阅读上。周小红记得,在春天,有一次她带了本《重温最美古诗词》,里面分析了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她对古诗原本没有多深的感受,但读到:“当每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会像古人那样,心被万物复苏所触动吗?”环顾四周春色,想着诗里的美景,她觉得“整个心都柔软起来”。

周小红原本想在志愿里填报暨南大学的文学院,但又有犹豫。她也想过:“高中生活很枯燥,所以把翻书当作生活的补充。但以后要真把文学当专业,还能像这样喜欢文学吗?”最后,她还是把这项志愿排在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后面。

钟芳蓉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她非常坚定。

即便劝她换专业的建议铺天盖地般涌来,她也只是对自己的选择有了很短暂的怀疑。毛苗去网上回怼那些说她没前途的评论,跟她通电话时表达愤懑,她反倒说:“没必要这么生气吧。”

听到钟芳蓉要报考古专业的消息时,143班的政治老师刘志武没觉得诧异,反倒觉得“还真适合她”。在143班的尖子生里,钟芳蓉是最有主见的,甚少向老师提问。“只见她自己琢磨。”至于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科目选择专业,有的选物理,有的选政治、文学,刘志武觉得,“学生们的选择正好表达了他们身上的特质。”

正源学校的许多孩子来自农村,是留守儿童。学校曾提出“要办成全省最大最好的留守学生乐园”。受访者供图。

刘志武199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在耒阳市第一中学教了8年书,2006年来到正源学校。“两所学校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正源学校有很多农村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刘志武说。

正源学校曾提出“要办成全省最大最好的留守学生乐园”,最早瞄准的招生对象就是父母外出务工,平日没有家长陪伴的孩子。“有些学生从小学就在一起读,一直读到高中。”刘志武说:“他们吃住都在一起,就好像住在同一个村子,从小玩到大。”

他觉得,留守学生相对来说更单纯。“别的学校的孩子,每天上下学在街上走来走去,接触社会生活多一点。但正源学校的学生长期待在校园里,好像处在真空环境中。”

这种单纯在对父母的依恋上体现得明显。“十七八岁的孩子,按理来讲,应该有相对含蓄的情感,但他们不是这样,他们就要去表达想念,打电话时经常流眼泪。”刘志武说:“而且有些学生会说,不管考得好或不好,总归要到广东去。他们的父母多在广东打工。”

纯粹的情感也体现在他们的追求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是跟实际生活隔开的,也习惯不受外界干扰。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的这些尖子班的同学,真的会很纯粹地去幻想,幻想那些他喜欢的学科和知识。”刘志武说:“他们离那些知识很近。”

钟元位此前从来没听女儿讲起过自己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通过新闻才知道她报了考古专业。刚开始,家人接受不了,想让她选和金融相关的专业。陆建军也去劝过她,但她只说:“我喜欢考古专业,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145班的刘晨觉得,这种事发生在钟芳蓉身上一点也不奇怪。“她一直是很酷的人。”刘晨说。去年,钟芳蓉被学校选拔去衡水的中学学习,她是文科班的唯一人选。“其他被送去的人都是临近高考才回来,但她4月份就回来了。”刘晨问:“你不怕学校说你吗?不会有压力吗?”她一样语气平淡:“我觉得那里的模式太快了,不适合我。”“她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刘晨说。

在微博上,钟芳蓉回应报考古专业是受樊锦诗影响后,收到了樊锦诗签名的自传,和一封樊锦诗口述,出版社代写的书信。信里写道:“希望在未来求学期间,能够抱定宗旨,不忘初心,做胸怀天下的新青年。”

接着,各地博物馆、考古机构和工作者也给她送上书籍、考古周边等“考古大礼包”,欢迎她加入考古人的队伍。网友把她称为“考古界郭襄”,调侃道:“有种武侠小说里遇到了骨骼惊奇的练武奇才,众派抢人的情景。”

一场质疑占了上风的争论,最后又以热闹的祝贺为结尾。这场新闻事件落下帷幕时,钟元位和陆建军都变了想法,认为钟芳蓉报考古专业是个正确又合适的选择。

对这位年轻的新闻人物来说,过去半个月发生的一切让人难理解。原本为了不跟人打交道才做的选择,迫使她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个选择简单、随性,却成了网上争议的焦点。“我们的世界可能有点不一样。”钟芳蓉想,“可能他们更看重钱,我们00后这一代更看重爱好。”

还好在正源学校,她并不觉得孤单。那些和她一样追求纯粹知识的同学,都佩服她的决定,也和她一样,正等着新学期的到来,等着离喜爱的知识更近一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00后的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和她的同学们

“清华班”里的学生接收“营养”信息也常常高度一致,这也影响着她们对未来的想象。

钟芳蓉的母校正源学校,她在这里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摄影:高佳

记者 | 高佳 实习记者 肖琦

编辑 | 刘海川

一夜爆火后,钟芳蓉“逃去”了深圳。她的父亲钟元位则留在家里,应对来访的媒体记者们。

这本来应该是她的高光时刻。2020年8月7日,耒阳市宣传部门打来电话,让钟芳蓉准备一下,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但“来不及了,人已经坐车走了。”钟元位说。他不想解释太多。之前有记者到访,等了五、六个小时,也没敲开钟芳蓉的房门,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后,大家都知道,这个最近备受关注的女孩害羞又个性强烈。

单从外表上看,高中毕业生钟芳蓉和普通学生倒没什么不同,梳着马尾,戴黑框眼镜,个头不高。7月23日是故事的起点。那天高考成绩公布,钟芳蓉考了676分,成为耒阳市的文科状元,在湖南省文科考生中排名第4。母校正源学校在门口为她拉了个大横幅。钟元位从班主任口中得知她能上北京大学,掉了眼泪,又激动又觉得歉疚。

钟芳蓉在1岁时就成了留守儿童。钟元位和妻子都在广东打工,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整个中学岁月中,她每隔半个月从寄宿学校回家一趟,和爷爷奶奶、小她4岁的弟弟短暂团聚。

“留守学生”的标签,是钟芳蓉最早受到关注的原因。

余庆乡同仁村的青壮年,大多都离开了家。村子离市区10公里远,建在山坳,紧挨着京广铁路,村庄日夜和列车呼啸的声音相伴。

她家的经济状况不算好,房子在2012年就建起了,一共3层,建完没多久,钟芳蓉和弟弟先后到正源学校读书,每年要交将近4万块学费,钟元位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装修,直到现在,二层还是毛坯房。

钟芳蓉的房间在地下一层,原本只放了床和一张旧书桌。高考前,她跟钟元位说:“等考完了可能有同学来玩,我房里都是水泥地,不好看。”今年5月份,钟元位才给她的房间铺上地板砖,新添了粉色的书桌和衣柜。她还买了印象派风格的填色画,放在窗边作装饰。画上的天空被她涂成粉紫色,像窗外日落时的景象。

7月23日中午,看到高考成绩后,钟芳蓉没急着通知父母,只把分数截图发给最要好的朋友,说了句“我比你(分数)高耶”,像往常一样,她语气平淡。

钟芳蓉(右)和她的同学匡雪梅,两人今年都报考了北京大学。受访者供图。

那晚,正源学校的校长带着50多个老师去她家报喜。“听说她的父母不在,怕她有失落感,老师们决定一起去热闹一下。”政治老师刘志武说,但见到她时,她挺淡定,少露笑容。“很多老师没教过她,觉得她太内向、拘谨。”刘志武说:“但她就是那种性格,不太受外界影响,也不会因为我们去祝贺她就高兴。”

钟芳蓉认为自己在情感表达上比较淡漠,但好朋友毛苗觉得:“她就是懒得装,不善于跟人交往。”她说话直接,在学校有时会得罪人,“比如有人说,这个题目好难。她会接一句,很简单啊。”毛苗已经习惯了帮她“打圆场”,碰上这种情况就来调侃,“只有你这种聪明人才觉得简单,像我们这种‘垃圾’就会觉得很难哦。”

钟芳蓉老早就跟毛苗说过,以后想读考古专业。她想得简单,“考古不用跟人打交道。”她喜欢历史,书桌上摆着一本《夜航船》,那是明末文人张岱写的“百科全书”,记录了他眼中的人文地理、四方星象。“读历史会有种自己和世界都扩大了的感觉。”她说。

到了填志愿时,她就自己做主,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但让人没想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她对专业的选择引爆了舆论。7月31日,话题“留守女生考上北大选了考古专业”上了微博热搜,仅一天时间,话题就获得4.2亿次阅读。

00后、北大、考古系,人们似乎能从这位女孩身上的标签里找到某种理解新一代精英的线索,但钟芳蓉依然保持她特有的淡定和疏离。在她身边,追求纯粹知识的高中毕业生并不少见。他们的追求,和舆论场所显现的对知识实用化的要求形成矛盾,让这个关于个人选择的故事呈现出一种社会张力。

“留守学生考上北大”的励志故事,变成了一场关于职业选择的辩论。有人认为,钟芳蓉应该选择更实用的专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应该选个来钱的专业,改善家里的条件才对。”还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学什么当诗人,最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把自己逼疯。”

这场舆论还引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注意,作为支持方,他们欣赏钟芳蓉坚持自己、追求知识的理想。

媒体也蜂拥而至,钟芳蓉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选择会引来这么多关注,赶上母亲工作的单位邀请她去深圳旅游,就逃也似地离开了耒阳。

陆建军原本带着一个理科班,后来自告奋勇,做了143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在正源学校,初中部分层教学,初一有8个尖子班,初二缩减至6个。学校采取“2+4”教学模式,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跳过初三读准高一,准高一和高一年级的尖子班缩减至4个。文理分科后,理科尖子班剩下2个,文科只剩一个。143班就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留下的“文科清华班”。

“我这人相对来讲比较功利。”陆建军坦陈:“原本我带的那个班,考上清华、北大的机率很渺茫。今年是我教书的第17年,还没带出过清华、北大的学生,我感觉有点遗憾,就主动申请带143班。”

接任班主任的第一天,陆建军给学生们读了一篇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作者在文中写:“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的话可以上复旦、人大。而我只要北大。”

“只要北大”,这也是陆建军的梦想,他把梦想寄托在这个班级,尤其寄托在钟芳蓉、匡雪梅和雷婉娟的身上。她们三个是他心里的“三驾马车”,是143班最有希望考上北京大学的人。

陆建军和143班的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正源中学热衷营造高考的仪式感,“喊楼”——这项提升士气的活动持续了许多年。考前一天,第一堂晚自习结束后,高二年级的同学照例对着高三的教室喊口号,“高三加油,高考必胜!”“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

匡雪梅记得,热闹过后的那天夜里,很多同学翻来覆去睡不着,找生活老师拿了助眠药。实际上,生活老师准备的药片是维生素C,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7月7日,学校专门安排了舞狮表演,欢送考生。数学考试前,去往考场的大巴车上,匡雪梅身边的同学紧张哭了,每人又分到一颗人参片,据说有镇静安神的效果。

陆建军也坐立难安。7月8日,学生一出考场,他就让他们对数学答案。“我不想对。”钟芳蓉直接拒绝了。匡雪梅和雷婉娟对完答案都说:“考得不好。”陆建军心里没了底气,还专门跑到山上的寺庙烧了香。

她们最终没让他失望。钟芳蓉和匡雪梅一个考了全省第4,一个考了第25名,都报考北京大学。雷婉娟没发挥好,但也超出一本线80多分,第一志愿填了厦门大学。

高考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匡雪梅记得,“班里每天都是安静的,不论上课、下课,都没什么声响。”很偶尔地,她跑到五楼办公室找老师问题,“楼上是其他的文科班,他们总在吵闹。”

四楼的“清华班”像个真空的“盒子”,且不说校外新闻,就连这届高三有多少个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搞不清。

孩子们的娱乐时间都集中在放假的周末,钟芳蓉喜欢上B站看动漫和纪录片。她也剪辑、上传过视频——内容来自她最喜爱的动画电影《萤火之森》。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画画、看小说。匡雪梅一般会翻几章言情小说,雷婉娟比较“老派”,不爱读网络小说,那些天,最让她着迷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故事。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清华班”里的学生接收“营养”信息也常常高度一致,这也影响着她们对未来的想象。

在学校,他们唯一的娱乐是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新闻周刊》,为了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这项娱乐一直延续到高考前。有一次,《新闻周刊》报道了“20年后,学生当街打老师耳光”的新闻,接下来的语文测试中,作文主题恰好是“尊师重道”,3个班级的学生几乎全部引用了那则在《新闻周刊》上出现的事例。

除了这档电视节目,他们还靠一些月刊杂志获取信息,积累作文素材。《青年文摘》《Vista看天下》是其中较火的两本。被媒体关注后,钟芳蓉在微博上回应:“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关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故事,钟芳蓉也是从这些作文素材书上看到的。

“理科清华班”的教室。受访者供图。

班里不少同学都把这篇文章摘抄了下来,班长周小红还记得,故事的开头写道:“如果让你去敦煌待一个月,你可能会愿意,但让你待1年,待10年,待一辈子,你还会愿意吗?”她把这篇文章递给同桌雷婉娟,雷婉娟早说起过,等到读大学时,她想报考古专业。

匡雪梅也有过这种想法,“好像在我们班是有这种风气。”她说:“很多人有历史情结,喜欢跨越千年的感觉。可能这也跟一些比较火的纪录片《国家宝藏》《河西走廊》《我在故宫修文物》有关系。”

正因为如此,周小红看到钟芳蓉上热搜时,非常惊讶:“考古真的很冷门吗?”

三 

匡雪梅想报北京大学哲学专业,被陆建军给劝住了。

她想报这个专业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喜欢政治课中的“哲学与生活”这一册。“我喜欢辩证法,喜欢里面矛盾的观点。”她说。但将近一个月没背书,关于“矛盾”的概念,她想了会儿,没想起来。“那就说发展吧。发展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结合生活,匡雪梅发现哲学里的概念都是绝对正确的,她喜欢“正确”。

高考完那天,她觉得考砸了,夜里失眠,也用“辩证法”来安慰自己。在日记里,她写道,“又在问我考得怎么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很多人失望了......我再怎么后悔也没有用,关键是吸取教训,总结一下为什么没考好。......但我也有优点,乐观,不服输,善于反思。”

陆建军劝她认真考虑,“学哲学可能对将来就业不太好。”他说,“这又是个挺孤独的学科,大部分时间要自己探索。”陆建军觉得匡雪梅性格跳脱,更适合从事和人交往的工作。

听了陆建军的建议,匡雪梅把“哲学”这项志愿填在“新闻与传播”和“国际政治”后面。选择“新闻与传播”的原因照样简单,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她记忆深刻。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篇获得普利策奖的文章,让匡雪梅对新闻行业心生向往。今年疫情时,看到记者们留守武汉发回报道,这种向往更加强烈了。

143班的周小红(左一),匡雪梅(左二)和雷婉娟(右二),她们心仪的专业分别是文学、哲学和考古。受访者供图。

正源学校的“清华班”里,许多同学填报的高考志愿都和自己喜欢的科目相关。

144班的资正报的是中山大学的应用物理专业。同学都说他是“天选之子”,除了能搞懂复杂的物理习题,他还会琢磨一些“超纲”的知识点,向物理老师请教时,老师都干脆回一句:“这个不会考。”

他钟情这种“复杂”现象的原因,比文科班的同学们更为感性。读初中时,资正在村里的小河学习游泳,“慢慢地把身子前倾,倒下去之后,感觉有个东西托住自己。”他的脚慢慢地、不受控制地浮起来,“原来这就是课本里讲的浮力。”他在那时感受到物理的乐趣,“这个世界好像本来就被设定好了,学物理能发现这些设定的规律。”

文科班的周小红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高三这一年,她的床头始终放着一本《红楼梦》,回到宿舍不想做题时,就翻看贾府未败落时的热闹。

《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黛玉怕被罚酒,不小心说漏了嘴,讲出了《牡丹亭》中的诗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在场众人似乎都未在意,独有宝钗看了黛玉一眼。周小红没太读懂,不过把“良辰美景奈何天”默默念了几遍,觉得这句子好美。

她意识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是在读高一时,语文老师让文科班的学生们凑钱,买了一百本书,凑成图书角。碰上好的天气,老师会让每人带一本书去操场,把这一节课花费在阅读上。周小红记得,在春天,有一次她带了本《重温最美古诗词》,里面分析了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她对古诗原本没有多深的感受,但读到:“当每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会像古人那样,心被万物复苏所触动吗?”环顾四周春色,想着诗里的美景,她觉得“整个心都柔软起来”。

周小红原本想在志愿里填报暨南大学的文学院,但又有犹豫。她也想过:“高中生活很枯燥,所以把翻书当作生活的补充。但以后要真把文学当专业,还能像这样喜欢文学吗?”最后,她还是把这项志愿排在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后面。

钟芳蓉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她非常坚定。

即便劝她换专业的建议铺天盖地般涌来,她也只是对自己的选择有了很短暂的怀疑。毛苗去网上回怼那些说她没前途的评论,跟她通电话时表达愤懑,她反倒说:“没必要这么生气吧。”

听到钟芳蓉要报考古专业的消息时,143班的政治老师刘志武没觉得诧异,反倒觉得“还真适合她”。在143班的尖子生里,钟芳蓉是最有主见的,甚少向老师提问。“只见她自己琢磨。”至于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科目选择专业,有的选物理,有的选政治、文学,刘志武觉得,“学生们的选择正好表达了他们身上的特质。”

正源学校的许多孩子来自农村,是留守儿童。学校曾提出“要办成全省最大最好的留守学生乐园”。受访者供图。

刘志武199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在耒阳市第一中学教了8年书,2006年来到正源学校。“两所学校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正源学校有很多农村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刘志武说。

正源学校曾提出“要办成全省最大最好的留守学生乐园”,最早瞄准的招生对象就是父母外出务工,平日没有家长陪伴的孩子。“有些学生从小学就在一起读,一直读到高中。”刘志武说:“他们吃住都在一起,就好像住在同一个村子,从小玩到大。”

他觉得,留守学生相对来说更单纯。“别的学校的孩子,每天上下学在街上走来走去,接触社会生活多一点。但正源学校的学生长期待在校园里,好像处在真空环境中。”

这种单纯在对父母的依恋上体现得明显。“十七八岁的孩子,按理来讲,应该有相对含蓄的情感,但他们不是这样,他们就要去表达想念,打电话时经常流眼泪。”刘志武说:“而且有些学生会说,不管考得好或不好,总归要到广东去。他们的父母多在广东打工。”

纯粹的情感也体现在他们的追求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是跟实际生活隔开的,也习惯不受外界干扰。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的这些尖子班的同学,真的会很纯粹地去幻想,幻想那些他喜欢的学科和知识。”刘志武说:“他们离那些知识很近。”

钟元位此前从来没听女儿讲起过自己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通过新闻才知道她报了考古专业。刚开始,家人接受不了,想让她选和金融相关的专业。陆建军也去劝过她,但她只说:“我喜欢考古专业,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145班的刘晨觉得,这种事发生在钟芳蓉身上一点也不奇怪。“她一直是很酷的人。”刘晨说。去年,钟芳蓉被学校选拔去衡水的中学学习,她是文科班的唯一人选。“其他被送去的人都是临近高考才回来,但她4月份就回来了。”刘晨问:“你不怕学校说你吗?不会有压力吗?”她一样语气平淡:“我觉得那里的模式太快了,不适合我。”“她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刘晨说。

在微博上,钟芳蓉回应报考古专业是受樊锦诗影响后,收到了樊锦诗签名的自传,和一封樊锦诗口述,出版社代写的书信。信里写道:“希望在未来求学期间,能够抱定宗旨,不忘初心,做胸怀天下的新青年。”

接着,各地博物馆、考古机构和工作者也给她送上书籍、考古周边等“考古大礼包”,欢迎她加入考古人的队伍。网友把她称为“考古界郭襄”,调侃道:“有种武侠小说里遇到了骨骼惊奇的练武奇才,众派抢人的情景。”

一场质疑占了上风的争论,最后又以热闹的祝贺为结尾。这场新闻事件落下帷幕时,钟元位和陆建军都变了想法,认为钟芳蓉报考古专业是个正确又合适的选择。

对这位年轻的新闻人物来说,过去半个月发生的一切让人难理解。原本为了不跟人打交道才做的选择,迫使她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个选择简单、随性,却成了网上争议的焦点。“我们的世界可能有点不一样。”钟芳蓉想,“可能他们更看重钱,我们00后这一代更看重爱好。”

还好在正源学校,她并不觉得孤单。那些和她一样追求纯粹知识的同学,都佩服她的决定,也和她一样,正等着新学期的到来,等着离喜爱的知识更近一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