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尔摩斯
编辑:新研室
今年年中的时候就曾听到业内传闻,摩登天空今年将获得新一轮巨额融资,并迅速具备“横趟中国音乐产业”的硬实力。正当有人开始质疑这个消息的准确性的时候,摩登天空一改过去“小气”的做派,12月15日,在新址举行发布会公布了B轮融资消息,这一切都彰显了摩登天空充足的底气,融资数额之大和未来格局之大打破了今年的产业寂静。融资额度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1.3亿,资方复娱文化占有摩登天空10%的股权,并共同成立30亿元基金,用于未来的海外投资。
继续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
在摩登天空对外的官方邮箱里,针对这次融资事件有两篇稿子,一份是文娱类媒体用,另一份则是财经类媒体用。看得出这个事件在摩登天空内部也是做了区分对待。在中国的音乐产业历史里,鲜有可以在财经类媒体曝光并大篇幅报道的事件,而摩登天空在最近的三年里几乎年年受到财经类媒体的青睐,除去沈黎晖的个人魅力,摩登天空确实有着“财经”上的野心。
无论是独立音乐市场还是主流音乐市场,尽管摩登天空在业内和艺术家群体里也颇有非议,但论其业务水准,还是要高于大不多数同行企业和公司。与这次巨额融资事件同时被曝光的就是摩登天空将整合国内优秀独立博客资源组建“独立播客集群”,第一阶段已完成如“坏蛋调频”“糖蒜广播”“迷失音乐”“闲白儿电台”等这样的品味独特的高知名度高用户数播客及一些独立文化KOL的整合并购。
自从今年摩登天空启动自己的服装品牌“Modernsky Lab”涉足潮牌领域后,这次“独立播客集群”的整合可以看做是摩登天空在青年文化大版图中的扩张。一直处在青年文化风暴中心的沈黎晖非常清楚年轻人的心理:意识形态影响价值观,所以在大部分机构或者公司还没有意识到独立播客的价值的时候,摩登天空先人一步,表面上令人惊讶,实则一点都不意外。
从战略上来说,这次整合并购是摩登天空从一家音乐公司到青年文化领导集团的成功转型。用沈黎晖前段时间在接受BQ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摩登天空早就不是一家唱片公司了,它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摩登是一个词,天空是一个词。
帝国崛起,对外野心刚开始
十年前的中国独立音乐的多足鼎力到如今的摩登天空一家独大,世界多元化和文化分众化发展商业规律在中国独立音乐文化里似乎并不适用,与其说是巨额资本开始介入中国独立音乐市场,不如说是巨额资本只介入摩登天空。
在中国音乐生态通过音乐节和版权规划发生细微变化的当下,摩登天空仍然没有被同行追赶的危机,并通过30亿的投资基金完成了第一笔海外投资:收购利物浦Sound City音乐节 30%的股份。
确切的说Sound City并不是一个音乐节,而是一个showcase,但因为立足利物浦多年,它拥有很好的本土基础和知名度,而摩登控股的影响城市之声SOTY就是几乎照搬了Sound City的模式,并用了四年时间在中国音乐文创领域建立了口碑。可就是在同行认为这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投资时,沈黎晖轻描淡写地用了“小体量投资”来形容他的第一笔海外投资,资本家的财大气粗在摩登天空的新年战略上已经初见端倪。
如今在资本体系下的摩登天空,不禁让人想起2001年上汽集团对柳州五菱的收购案例,这是2000以来中国市场,最令人难忘和津津乐道的收购案例,它甚至引起了英国的《金融时报》在内的多家世界媒体的关注。这个案例中,上汽对五菱直接占股80%,而上汽的巨额资本则来自于美国通用的注资,除了通用良好的销售业绩外,它的背后财团则是大名鼎鼎的摩根大通。
虽然Sound City并不由摩登控股,但请允许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摩登天空相当于曾经的上汽,而Sound City相当于当时的五菱,复星控股的复娱则像是当时的摩根大通。这么说来,如今摩登天空的每一步战略都会引起财经类媒体的关注和市场波动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摩登天空的这笔战略收购借用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来表达情绪,那就是“摩登在收购的路上一骑绝尘。”写出一首好歌,享受一场演出早已不能满足沈黎晖的“心瘾”,虽然他在艺术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开始在成为商业巨头的道路上奔跑。
从反叛者到被反叛者?
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对Sound City的投资,而是摩登天空开始架设自己的电台,这个电台不是网络电台,而是拥有固定波段的调频FM广播,负责这项业务的就是中国的资深DJ和电台人,FM88.7,Metro Radio FM94.5的创办人戴以戎。
一家唱片公司在中国拥有自己的FM电台,仅从推广渠道上,就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生态闭环,摩登的新年战略其实远非投资战略,而是一个自产生态链的战略。
疑问总是时刻存在的,摩登天空到底赚不赚钱?
这个疑问一直被各种机构和个人通过财务推算和传统思维所质疑。不计这些出发点的好坏质疑,可以用一个最基本的资本属性来判断摩登天空赚钱与否: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纵观摩登天空的发展,用日益活跃来形容毫不为过,根据资本的逐利属性的阐述,那么它就一定有20%的利润。如果谁还只是停留在判断它单个业务上的盈利与否,那恐怕就太短浅了。文化产业有别于所有的实业产业,即使存在暴利,也很难产生50%的利润率。沈黎晖很清楚文化产业的价值周期,就算摩登天空完成了托拉斯式的垄断,摩登天空应该也会保留一点文化诉求:得允许一些不同的声音。
从来没有哪个大财团大品牌可以成为青年文化的领导者,过去红极一时的滑板鞋品牌Airwalk,一直畅销的Converse,一直在小众里有影响力的Dr.Martens都在有意无意地避免成为资本巨头,这样将会无形中丢失一些原有受众。对于新一代的酷青年来说,成为商业大鳄的摩登天空可能已经没以前那么酷了,他们有可能会选择转向。而且,相比初创的前十年,近年来摩登天空更多精力放在“搭台唱戏”上,产品开发乏善可陈。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Riseman曾经在书里如此描述“小众”:“坚持严格的判断和趣味标准,偏好未被商品化的,未被广而告之的小品牌,而不是大品牌;发展一种私人语言,然后当这种私人语言被大组掌握时,便放弃它。”
摩登天空从一个纯粹的独立厂牌演变成一家高度富裕的生活方式公司是一个小众到大众的质变,受众一直在改变,并且也由此诞生了一个“反摩登”的群体,并且人数也不在少数,资本地加入自然有所得有所失。如果中国青年人对这种资本的接受态度一反西方世界观的论证,那么摩登又会实现一次社会价值观的颠覆。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