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战文
2020年8月18日,京东(纳斯达克证券代码:JD)发布了公司截至今年6月30日的二季度业绩报告。在一季度净利润仅有10亿的背景下,这家公司二季度的利润一举冲到了164亿,比去年同期暴涨27倍。
现在,没人能说京东是一家“不赚钱”的公司,因为仅此一项就几乎堵上了所有人的嘴。除此之外,财报期内,该公司收入到达2011亿,同比增长33.8%。这不仅是他们首次单季度收入突破2000亿大关,创造中国零售及互联网行业单季收入的新纪录,也是自2018年三季度以来,营收增速再次超过30%。

仅从数字来看,他们已近乎创造了历史。除了收入的暴涨之外,过去一个季度,京东的年活跃用户净增了3000万人,创下过去三年新高。要知道,自2018年开始,京东的用户增长曾一度陷入瓶颈,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但仅凭本季度的纳入的新用户,这家中国电商巨头在今年一举冲破4亿用户大关,眼下共有超过4.17亿用户使用京东购买商品。

虽然与亚马逊等世界豪强仍有差距,但财报上翻腾的数字,映射出这家公司正在发生变化。此前长期投入自营产生的规模化效应,针对下沉市场的开阔视野,以及从内而外战略加法,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京东正式进入收获期的三张王牌。
规模化效应全面开花
在本季度的财报会上,京东零售CEO徐雷将京东的利润增长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品类和品牌方面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第二,规模效应显现,履约费用率不断下降。第三,优化线下供应链,把订单和流量转移到线下的合作伙伴。
这三个方面,也是京东过去两年来发生的最重要转变。在2019财年之前,京东因亏损而长期被外界视作一家不赚钱的公司。但仅从当下二季度的财报来看。通过持续不断调节收入品类、强化规模化成本优势,京东已经悄悄从过去赚“辛苦钱”的商业模式中抽身出来,朝着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迈进。
在收入品类上,过去的京东向来靠3C产品独树一帜。但自两三年前开始逐渐调节品类平衡以来,快消品、生鲜在平台交易的比重正日渐增强。据此前京东港股招股书显示,京东日用百货的收入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26.4%整体上浮到2020年Q1的35.8%。
值得一提的是,快消品在二季度的有效提升,与上半年疫情影响令国内电商及快递业务大规模停摆有关。疫情期间,京东凭借仓储、物流方面的优势,力压淘宝、拼多多,几乎成为国内电商品牌中受影响最少,且逆势增长的公司。
此外,除了提升原本不擅长的快消品市场,高利润产品的覆盖面积也正在逐渐扩大。自今年5月以来,包括PRADA、STONE LSLAND等奢侈品旗舰店纷纷在京东上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东的奢侈品官方旗舰店已超过200家。
3C产品虽然客单价较高,但由于产品标准化、价格透明,溢价空间相对较小。这也是过去京东的自营模式,在以3C产品为主要品类为主要投入时营收很难持平的关键。在本次财报电话会上,徐雷就表示,公司目前消费品和生鲜方面的利润改善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曾经自建物流的高投入,正在收获规模化之后的积极效应,2020年Q2,公司每收入100元需要付出5.9元的快递仓储等履约费用,而2016年Q2这一数据还是7.82元。与此同时,一件商品从京东仓库到卖给消费者的时间差,在过去两年里持续缩短,到今年二季度仅为34.8天。
规模化带来的更低成本、更快周转,也成就了京东本季度的全面开花,2020年第二季度京东的商品收入规模达到1781亿,同比增速33%,是过去10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
有意思的是,京东过去的亏损,主要原因就是对规模化自营的高投入。但是在疫情期间,靠自营商品和自营物流,公司不仅实现逆势增长,还收获了用户口碑。
下沉的市场的京东模式
如果说财报的数字是京东过去的持续投入的结果。那么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一个更下沉的京东正悄然浮现。
今年的618购物节是过往京东表现最好的一次。而除了业绩之外,今年京东618的一大亮点,是公司正逐步瞄准的下沉市场。
来自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在618期间新安装京东APP的用户中,近68%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京喜自身新用户增长环比超过100%,所有新用户中有7成来自3-6线城市。
与过去主要靠3C产品竞争市场的格局不同,随着收入品类的不断开拓,以及自营模式购买体验和效率的良好口碑,京东在下沉市场的拓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这些庞大的新增用户,构成了第二季度京东突破性的新用户增长。徐雷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京喜和京东极速版拉新的效果非常不错,从品类上来讲,生鲜以及居家消费这些品类对拉新的效果帮助非常大,非中心化的场景拉新效果也不错。”

对于这块中国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蛋糕,京东的打法与其他人不同,他们不仅希望收获用户,还期待能够形成完整的下沉闭环。
从去年开始,京东就已经在线下进行广泛布局。过去一年多以来,京东连续投资了五星电器、国美零售、迪信通、联想来酷等具有明显“线下”属性的企业。围绕线下零售场景,京东推出了各种电器和家电的专卖店、体验店、旗舰店。
已经尝到规模化自营甜头的京东似乎正谋求,在下沉市场布局一个更完善的产业链,并借以效率更高的服务降低成本、提升口碑。
除了通过内部扩充品类、产品拉新,通过布局线下打造闭环。他们也在积极寻求下沉市场的盟友。今年5月,京东还与快手达成合作后,用户通过快手购买京东自营商品不需要跳转,快手主播在直播间可以直接销售京东自营商品,无需自己再找供应链。
作为国内下沉市场内容生态的代表平台,快手的用户实际与诸多主流电商品牌并不重叠,随着双方在各方面的打通,用户重叠的提高将可能为京东提供另一个全新而广阔的市场。
中国广阔的下沉市场,曾用短短几年就造就了拼多多,但在中国电商各自为战,用户多平台购买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效率和服务所带来的美好体验,未来势必会追平,甚至超越纯粹的价格比拼。而在下沉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相比拼多多聚焦于价格,京东的视野显然更加开阔。
从内到外,更长远的收获期
与加大开拓下沉市场逻辑类似的,是公司从内而外的多维度投入。
作为中国电商界打法特别的一家,京东的战略定位并非仅是打造一个拥有自营体系的电商平台。对内,京东把助力品牌商家成长,看做自身战略的重要一环。在过去多年持续投入供应链的背景下,他们希望凭借将这方面沉淀的能力全面开放给更多的品牌和企业。
事实上,过去外界眼中“封闭”的京东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经有1137个在京东平台实现下单金额过亿,在中国品牌电商“亿元户”中占比达到八成。其中,小米、美的、海尔、联想、格力等11个品牌下单金额破百亿。

品牌商与平台高度的融合与拓展,得宜于京东在助力品牌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上的长期投入。与此同时,京东也在不断扶持商家成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库存周转天数上,下降趋势明显。这意味在平台主场,品牌商家的销售和回款将更有效率,而平台也将因此而活动更多的单量。
仅在今年618期间,京东主场地位优势尽显。先后有187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上实现了下单金额破亿,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是去年618的2.2倍。
在对内沉淀能力助推平台与商家共同成长之外,京东还擅长在恰当的时机对外做“加法”,通过投资和孵化来不断丰满自身布局。
京东早从两三年前就开始加大对外投入。自今年8月以来,京东已陆续完成三起投资,先是8月初通过认购新股的方式,战略投资香港物流巨头利丰集团1亿美元;然后是完成对见福连锁便利店的战略投资,这是京东首次投资连锁便利店场景;14日,京东又发布公告称,旗下京东物流将斥资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的控股权益。
外围投资的多元化,源于今天的京东正处在“最有钱”的时候。自今年618回港股二次上市,新约345.58亿港元。如今,京东账上现金储备775亿元,自由现金流227亿元。
而内部的孵化也正为未来的京东积蓄新的实力。京东数科(2018年初估值已超1300亿)极可能在三季度赴科创板上市,按照36.8%的股权占比,京东数科上市后,京东的投资收益将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数字。
京东物流以及京东健康也在过去的季度实现了大规模增长。据财报透露,高瓴资本将投资京东健康超8.3亿美元,自去年5月独立以来,京东健康累计融资额已超18亿美金。
从早年高投入布局规模化自营,不断扩张品类,挖掘下沉市场,Q2财报丰满的数字已经反映出如今的京东,开始进入自己商业模式的收获期。
而从过去对内沉淀能力,助推商家共同成长,到现在一手孵化培育,一手加大投资。当下财报上翻腾的数字似乎又只是个开始,与早年不被投资人理解和认可相对,亮眼财报背后的京东看起来更加自信,他们已经选好了一条路,并相信它将通向下一个更大的收获期。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