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看脸的时代:你的颜,值多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看脸的时代:你的颜,值多少?

看脸,并没有什么错,毕竟美丽的颜,总是令人愉悦的。只是当我们看脸的时候,也不可忘了“交心”,毕竟,一个人的那些不可量化、不可被表征的内在世界,要更加有趣,也更加值得揣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归根结底,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不知何时始,“颜值”一词突然成了网络关键词,网络上各种帅男靓女的颜值也像雾霾指数一样纷纷爆表。微博红人“留几手”以其犀利的语言风格为“颜值”打分迅速走红,如今已突破千万粉丝,不可不谓颜值逻辑深入人心的重要表征。

那么,“颜值”到底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颜值,网络词汇,是指对人和物的外貌特征优劣程度的测定。颜,容貌外貌的意思;值,指数,分数”。可以看出,“颜值”背后有两层含义,一则是时代对外观容貌的追求,再则,也可以看出容貌在这个时代是可量化的。

现在,我们要夸一个人,会说她/他颜值爆表(爆表太多了),我们要损一个人,会说她/他有内在美!这让人不禁感慨,那个强调“内在美”的时代,似乎已经渐渐远去。

这种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的逐步转变,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审美路径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现代性强调追随内心的声音,追求本性的“真实”,大家更注重的是从内在出发,过一种好的生活。在现代性的理念中,外表相对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时候是被鄙弃的。

卢梭批判了现代的浮华和虚饰,而高扬一种内心的宁静声音。这种突出外在与内在对立,并贬抑外在,高扬内在的观念,在后来的浪漫派“审丑”艺术那里被推向极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一部典型的“审丑”作品,这里的“丑”是时下意义上的“颜值低”,是一种外在的不美好。

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是一个灵魂肮脏、心如蛇蝎的伪君子,美男子弗比斯是一个风流自私的男人;而雨果把善的化身、最美的灵魂赋予敲钟人,那个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的钟楼怪人。在这部作品中,“颜值”的意义简直为负,又有谁比灵魂高尚的卡西莫多更值得赞美?

然而,浪漫主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相对于真实的理念与内在世界,后现代艺术家们更喜欢描摹表层。这大概也要追溯到后现代哲学的始祖——尼采。尼采将这种外在和内在的对立上溯到柏拉图对“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划分,并主张完全抹去这种内外之分,高呼“表象就是一切”。

自此,“内在美”失去了哲学根基,后现代的表象审美开始蔓延。一切不可量化的内质都被抹去了,只有可以表征、可以量化的外观才能够成为“真实”。于是,从现代审美到后现代审美,“真实”的意义发生了一次彻底的倒置!

当我们谈论“颜值”,除了“颜”,我们还在谈论“值”。值意味着可以测量的量。马克思曾经把商品分为“质”和“量”两个维度,而正是“量”的维度使得商品具有交换价值。换言之,依据马克思的逻辑,是“量化”为“商品化”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逻辑之下,一切不可量化的质的东西都是不可把握、不可交换的,那么,浪漫派那不可量化的内在审美观便也显得不合时宜了。而“颜值”正是对“颜”的量化,“颜值”使得人自身作为被审美的“艺术品”具有了可交换的价值,进而成为一种身体资本,延伸到网络上,就转化为一种符号资本。

这个意义而言,“颜值”的追求正是后现代审美与商品化潮流相互交叉下的产物。然而须知,中国社会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急剧的转型时代,社会中交叉并存着“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完全不同、甚至冲突的社会形态。

擅长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网友们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群体,他们在自己周遭的世界看到了“颜值”如何作为“身体资本”大行其道,又通过社交网站的真人照片产生的效果中看到“颜值”在虚拟空间中作为“符号资本”谋得的便利。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交叉、渗透和强化,使得“颜值”甚至成为一种崇拜,从网络调侃慢慢变成了真实世界的迷思。

当“颜值”走出网络,走向生活,我们不得不寻思,我的颜,到底值多少?对于失意的人而言,不思考还好,一思考多数该更失意了,还带来莫名焦虑。为了提高“颜值”,增加资本,社会各界可谓费尽心思:商场里的琳瑯满目的各类服饰越发令人眼花缭乱,化妆品更新换代速度大有“赶美超英”的势头,健身房的诉求从“强身健体”变成了“强身健美”……

这一切与多重社会形态并存的中国社会一朝“偶然相遇”,所催生出来的审美怪象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山寨风、爆款产品、锥子脸、45度自拍等现象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出。新生怪象又引发了网友们的调侃与嘲讽,然而,我们却忘了,这一切归根究底还是源于,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看脸,并没有什么错,毕竟美丽的颜,总是令人愉悦的。毋庸置疑,古往今来,任何社会,都喜欢好看的脸。 然而,当我们看脸的时候,也不可忘了“交心”,毕竟,一个人的那些不可量化、不可被表征的内在世界,要更加有趣,也更加值得揣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看脸的时代:你的颜,值多少?

看脸,并没有什么错,毕竟美丽的颜,总是令人愉悦的。只是当我们看脸的时候,也不可忘了“交心”,毕竟,一个人的那些不可量化、不可被表征的内在世界,要更加有趣,也更加值得揣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归根结底,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不知何时始,“颜值”一词突然成了网络关键词,网络上各种帅男靓女的颜值也像雾霾指数一样纷纷爆表。微博红人“留几手”以其犀利的语言风格为“颜值”打分迅速走红,如今已突破千万粉丝,不可不谓颜值逻辑深入人心的重要表征。

那么,“颜值”到底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颜值,网络词汇,是指对人和物的外貌特征优劣程度的测定。颜,容貌外貌的意思;值,指数,分数”。可以看出,“颜值”背后有两层含义,一则是时代对外观容貌的追求,再则,也可以看出容貌在这个时代是可量化的。

现在,我们要夸一个人,会说她/他颜值爆表(爆表太多了),我们要损一个人,会说她/他有内在美!这让人不禁感慨,那个强调“内在美”的时代,似乎已经渐渐远去。

这种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的逐步转变,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审美路径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现代性强调追随内心的声音,追求本性的“真实”,大家更注重的是从内在出发,过一种好的生活。在现代性的理念中,外表相对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时候是被鄙弃的。

卢梭批判了现代的浮华和虚饰,而高扬一种内心的宁静声音。这种突出外在与内在对立,并贬抑外在,高扬内在的观念,在后来的浪漫派“审丑”艺术那里被推向极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一部典型的“审丑”作品,这里的“丑”是时下意义上的“颜值低”,是一种外在的不美好。

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是一个灵魂肮脏、心如蛇蝎的伪君子,美男子弗比斯是一个风流自私的男人;而雨果把善的化身、最美的灵魂赋予敲钟人,那个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的钟楼怪人。在这部作品中,“颜值”的意义简直为负,又有谁比灵魂高尚的卡西莫多更值得赞美?

然而,浪漫主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相对于真实的理念与内在世界,后现代艺术家们更喜欢描摹表层。这大概也要追溯到后现代哲学的始祖——尼采。尼采将这种外在和内在的对立上溯到柏拉图对“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划分,并主张完全抹去这种内外之分,高呼“表象就是一切”。

自此,“内在美”失去了哲学根基,后现代的表象审美开始蔓延。一切不可量化的内质都被抹去了,只有可以表征、可以量化的外观才能够成为“真实”。于是,从现代审美到后现代审美,“真实”的意义发生了一次彻底的倒置!

当我们谈论“颜值”,除了“颜”,我们还在谈论“值”。值意味着可以测量的量。马克思曾经把商品分为“质”和“量”两个维度,而正是“量”的维度使得商品具有交换价值。换言之,依据马克思的逻辑,是“量化”为“商品化”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逻辑之下,一切不可量化的质的东西都是不可把握、不可交换的,那么,浪漫派那不可量化的内在审美观便也显得不合时宜了。而“颜值”正是对“颜”的量化,“颜值”使得人自身作为被审美的“艺术品”具有了可交换的价值,进而成为一种身体资本,延伸到网络上,就转化为一种符号资本。

这个意义而言,“颜值”的追求正是后现代审美与商品化潮流相互交叉下的产物。然而须知,中国社会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急剧的转型时代,社会中交叉并存着“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完全不同、甚至冲突的社会形态。

擅长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网友们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群体,他们在自己周遭的世界看到了“颜值”如何作为“身体资本”大行其道,又通过社交网站的真人照片产生的效果中看到“颜值”在虚拟空间中作为“符号资本”谋得的便利。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交叉、渗透和强化,使得“颜值”甚至成为一种崇拜,从网络调侃慢慢变成了真实世界的迷思。

当“颜值”走出网络,走向生活,我们不得不寻思,我的颜,到底值多少?对于失意的人而言,不思考还好,一思考多数该更失意了,还带来莫名焦虑。为了提高“颜值”,增加资本,社会各界可谓费尽心思:商场里的琳瑯满目的各类服饰越发令人眼花缭乱,化妆品更新换代速度大有“赶美超英”的势头,健身房的诉求从“强身健体”变成了“强身健美”……

这一切与多重社会形态并存的中国社会一朝“偶然相遇”,所催生出来的审美怪象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山寨风、爆款产品、锥子脸、45度自拍等现象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出。新生怪象又引发了网友们的调侃与嘲讽,然而,我们却忘了,这一切归根究底还是源于,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看脸,并没有什么错,毕竟美丽的颜,总是令人愉悦的。毋庸置疑,古往今来,任何社会,都喜欢好看的脸。 然而,当我们看脸的时候,也不可忘了“交心”,毕竟,一个人的那些不可量化、不可被表征的内在世界,要更加有趣,也更加值得揣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