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文旅观察|“双循环”时代到来,城阳文旅如何应时而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文旅观察|“双循环”时代到来,城阳文旅如何应时而变?

作为拥有青岛文旅基因的城阳,能否在“内循环”时代背景下,以及青岛联动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的大潮中破局,显得尤为重要。

文|凤凰网青岛 冯亚楠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风姿绰约,动力澎湃。

建置120多年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是一座具有时尚基因的城市,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创造力。

当下,“内循环”时代呼啸而来的急迫发展压力,亟需这座城市再一次华丽转身。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加快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作为拥有青岛文旅基因的城阳,能否在“内循环”时代背景下,以及青岛联动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的大潮中破局,显得尤为重要。

“内循环”下走出去的青岛

当前世界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全球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我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之举。对标“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青岛率先出击。

肩负使命的青岛,开始重新谋划城市发展定位。放眼国内大循环,青岛把目光投向了现代服务业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上海。相距八百公里的两座城市能够跨越山海,千里相会,便是要做一篇国内循环的大文章。7月7日、8日两天,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在上海考察学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城市的发展,既有异质性,也有相通性。作为同一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而上海文旅资源产业发展打出了金字招牌。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文旅产业更是大放异彩:2019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为3.61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97.23万人次,全年演出达到3.4万场,举办展览近2000场。而青岛接待游客人数却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尽管青岛不乏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文化底蕴,文旅资源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于青岛各区市文旅产业来讲,既需要应对危机的“多事之秋”,又需要冷静思考,危中求机,谋划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时点。如何在内循环中开辟文旅产业发展蹊径,需要各区市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特色。具有文旅产业优势的城阳,率先行动。

吹响“号角”的城阳

早在2019年6月,城阳区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区域产业体系,结合城阳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指出,城阳区将以“阳光城阳”建设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规划引领、政策驱动、跨界融合,全面融入新旧动能转换, 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抓手,以文化企业发展作为发展支撑,推动全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政策的支撑,是城阳区文旅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在内循环战略背景下,将政策落实到发展中,需要城阳不断优化,有转化成果的落地。城阳发展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体育、乡村旅游、科技文化资源。把优势作为发展落脚点,城阳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在过去的一年中,城阳区抢占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高地主动融入青岛市委发起的15个攻势和振兴青岛足球的鸿篇布局中,按照“想透、说清、干实”的工作方法,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起势,足球之城强势崛起,荣获首批“全国人民足球优秀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多次前来现场调研,“城阳经验”“城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强势助力青岛从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申办2023亚洲杯足球赛。

以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为目标,城阳区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突出文旅融合特色,以“全域旅游”“时尚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为主题,推出了20多条城阳旅游线路,融入青岛时尚城旅游大格局。

作为青岛地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第四代高科技现代化主题乐园,方特带动了青岛北部城区旅游新方向,改变了青岛旅游集中沿海一线的单一格局,成为青岛周边乃至全国游客的旅游打卡目的地。以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和文创衍生品四大板块为主体的“文创体系”,构成了方特独立且又互通的文化科技生态。

城阳对于青岛文旅产业发展的推动值得肯定。但大格局的变动使得文旅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供给由稀缺转为过剩,资源为王让位于产品能力为王,游客需求从单一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细分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的趋势,为了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需要城阳文旅的发展,更进一步。

城阳文旅变革如何更进一步

直白来讲,城阳文旅产业想要破题高质量发展,至少有3个因素需要考量。

其一,城阳应当首先认识到“内循环”下,文旅产业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推进落实文旅产业已有的战略布局。包括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推动旅游业发展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促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更充分融合。城阳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优势,将田园综合体、农文旅融合持续推进。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真正增收致富。并能够将“现代旅游业+传统农业”打造成为城阳区旅游全域化拓展的“第一品牌”。

其二,实现各领域与文旅的融合。非遗旅游的发展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点领域。城阳区非遗旅游消费潜力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基础。韩家民俗村作为具有青岛地区“渔、盐、耕、读”特色的集旅游度假、园林景致观光、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城阳区可以以资本为媒介和工具,对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和规模化的创新包装以及市场化。

最后,城阳区政府和企业需要各取所长,协同发展。政府出台的产业发展规划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而政府财政资金的投放方向更是风向标。城阳区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保持市场活力。文旅产业的招商,也要注重实效,力争落地。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双循环”时代到来,城阳文旅如何应时而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文旅观察|“双循环”时代到来,城阳文旅如何应时而变?

作为拥有青岛文旅基因的城阳,能否在“内循环”时代背景下,以及青岛联动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的大潮中破局,显得尤为重要。

文|凤凰网青岛 冯亚楠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风姿绰约,动力澎湃。

建置120多年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是一座具有时尚基因的城市,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创造力。

当下,“内循环”时代呼啸而来的急迫发展压力,亟需这座城市再一次华丽转身。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加快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作为拥有青岛文旅基因的城阳,能否在“内循环”时代背景下,以及青岛联动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的大潮中破局,显得尤为重要。

“内循环”下走出去的青岛

当前世界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全球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我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之举。对标“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青岛率先出击。

肩负使命的青岛,开始重新谋划城市发展定位。放眼国内大循环,青岛把目光投向了现代服务业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上海。相距八百公里的两座城市能够跨越山海,千里相会,便是要做一篇国内循环的大文章。7月7日、8日两天,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在上海考察学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城市的发展,既有异质性,也有相通性。作为同一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而上海文旅资源产业发展打出了金字招牌。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文旅产业更是大放异彩:2019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为3.61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97.23万人次,全年演出达到3.4万场,举办展览近2000场。而青岛接待游客人数却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尽管青岛不乏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文化底蕴,文旅资源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于青岛各区市文旅产业来讲,既需要应对危机的“多事之秋”,又需要冷静思考,危中求机,谋划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时点。如何在内循环中开辟文旅产业发展蹊径,需要各区市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特色。具有文旅产业优势的城阳,率先行动。

吹响“号角”的城阳

早在2019年6月,城阳区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区域产业体系,结合城阳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指出,城阳区将以“阳光城阳”建设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规划引领、政策驱动、跨界融合,全面融入新旧动能转换, 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抓手,以文化企业发展作为发展支撑,推动全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政策的支撑,是城阳区文旅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在内循环战略背景下,将政策落实到发展中,需要城阳不断优化,有转化成果的落地。城阳发展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体育、乡村旅游、科技文化资源。把优势作为发展落脚点,城阳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在过去的一年中,城阳区抢占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高地主动融入青岛市委发起的15个攻势和振兴青岛足球的鸿篇布局中,按照“想透、说清、干实”的工作方法,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起势,足球之城强势崛起,荣获首批“全国人民足球优秀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多次前来现场调研,“城阳经验”“城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强势助力青岛从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申办2023亚洲杯足球赛。

以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为目标,城阳区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突出文旅融合特色,以“全域旅游”“时尚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为主题,推出了20多条城阳旅游线路,融入青岛时尚城旅游大格局。

作为青岛地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第四代高科技现代化主题乐园,方特带动了青岛北部城区旅游新方向,改变了青岛旅游集中沿海一线的单一格局,成为青岛周边乃至全国游客的旅游打卡目的地。以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和文创衍生品四大板块为主体的“文创体系”,构成了方特独立且又互通的文化科技生态。

城阳对于青岛文旅产业发展的推动值得肯定。但大格局的变动使得文旅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供给由稀缺转为过剩,资源为王让位于产品能力为王,游客需求从单一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细分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的趋势,为了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需要城阳文旅的发展,更进一步。

城阳文旅变革如何更进一步

直白来讲,城阳文旅产业想要破题高质量发展,至少有3个因素需要考量。

其一,城阳应当首先认识到“内循环”下,文旅产业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推进落实文旅产业已有的战略布局。包括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推动旅游业发展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促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更充分融合。城阳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优势,将田园综合体、农文旅融合持续推进。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真正增收致富。并能够将“现代旅游业+传统农业”打造成为城阳区旅游全域化拓展的“第一品牌”。

其二,实现各领域与文旅的融合。非遗旅游的发展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点领域。城阳区非遗旅游消费潜力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基础。韩家民俗村作为具有青岛地区“渔、盐、耕、读”特色的集旅游度假、园林景致观光、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城阳区可以以资本为媒介和工具,对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和规模化的创新包装以及市场化。

最后,城阳区政府和企业需要各取所长,协同发展。政府出台的产业发展规划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而政府财政资金的投放方向更是风向标。城阳区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保持市场活力。文旅产业的招商,也要注重实效,力争落地。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双循环”时代到来,城阳文旅如何应时而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