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顾晓刚执导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春江水暖》登陆爱奇艺进行收费点播。8月25日在“FIRST·蔚蓝海岸沙滩展映”活动,该片上线后首次以大银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在长片放映之后,还首次放映了顾晓刚执导的全新短片《夏风沉醉的晚上》。
2019年,《春江水暖》被选为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闭幕影片,此后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项荣誉。故事横跨春夏秋冬,“运用了中国章回体这种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分别以住在富春江边一家人的四兄弟作为主要视角,讲述整个家庭在一年间的故事,从家里老奶奶的生日开始,到老奶奶的葬礼结束。更多的影迷和电影从业者,更加注重影片根据中国山水画创新的视听语言,让镜头如同山水画的卷轴般平移流淌。片中在江中从左往右拍摄岸边的一个长镜头,正是最具美学代表性的一幕。
在2019年,顾晓刚带着《春江水暖》去了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大城市,“去了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还去了大理、厦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等,基本相当于路演。”有趣的是,他发现如果是专业影迷居多的电影节,大多数观众都在关注电影美学,如果是普通观众更多的展映,关注更多的则是片中的故事。或许这也是《春江水暖》的中国式中庸风格的集中体现,将故事和美学都做到了一种极致,观众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获取价值,“其实中庸的意思是达到两种极致的平衡,这两种都是极致的追求,既要复杂的叙事量,又要极致的美学呈现。这两者本身是矛盾的,需要去调和,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在创作背后,借钱拍摄、家人担任主演、横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拍摄计划,这些青年导演在拍摄处女作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节省成本的方法,顾晓刚几乎都遭遇和采用了。拍摄到一半的《春江水暖》,直到2018年北京电影节创投单元获得“特别大奖”,影片的制作才终于逐步走入正轨。这些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不同的报道当中,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春江水暖》的注脚之一。
短片《夏风沉醉的晚上》可以看做是对《春江水暖》的一次补充,故事发生在《春江水暖》的故事期间,最重要的概念是一艘“电影之船”。它会顺着长镜头拍摄的富春江景色,以相反的方向顺流而下。船上架起一块银幕,在拍摄中实时放映《春江水暖》,一个角度拍摄“电影之船”,另一个角度拍摄岸边的普通人观察“电影之船”的反应。搭配上贝多芬的《月光》,顾晓刚希望表达一个复杂的情绪,“这首歌我每次听都有一种即忧伤又笃定、坚韧的复杂的情感。它肯定有很多理想、现实的各种冲突,但这不就是生活吗?得往前。”
界面文娱对话顾晓刚:
界面文娱:《春江水暖》在去年已经跑了很长一轮展映了。8月21日上线爱奇艺播出,你会去看线上观众和线下观众之间的反馈的区别吗?
顾晓刚:我不会去看,我只会在现场听大家观影完的反馈,网上的反馈(我看得)很少,最多是有些老师或者朋友发我,网上的不会去看。因为我怕被分心、影响。他们是这么说,毕竟我也是肉眼凡胎,看了说不定真的会听进去受影响。不管说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可能自己最清楚就行,该分享的的确都在电影里面了。
界面文娱: 我们知道拍摄《春江水暖》的过程十分艰难,现在你也正在筹备新片,比如规划中可能还有两部的“千里江山图”。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顾晓刚:现在还在写卷二的剧本。其实《春江水暖》做好已经一年半了,从去年戛纳到现在,走了很长的时间。其实从去年年底,我就已经在完全在做卷二的项目开发和调研了。去年我们去各个影展就相当于宣传路演了。
界面文娱:有没有算过总共去了哪些地方?
顾晓刚:(国外的话)去了日本、法国,因为法国是上映了。然后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本来今年春节要去美国的一个影展,但因为疫情延期了,可能也不会去了。
国内基本相当于路演了,基本重要的城市都走了一遍。中国第一站是FIRST青年电影展,然后还去了大理,还去了厦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等。
界面文娱:《春江水暖》有着浓烈的江南水乡地方特色,去到这些完全不同的地方,观众的反馈是怎样的?
顾晓刚: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纯电影节的影迷,还有一种不是行业内的(普通)观众。我们大部分还是去的行业内的电影节,(看的观众)都是同行、影迷,影迷大部分还是偏向于美学。大部分在聊的时候,都在聊电影本体的美学、设计等等。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普通观众放映,大部分还是会去聊故事、聊情感。
因为《春江水暖》本来做的就是叙事与美学之间的平衡、实际与优雅之间的平衡、控制与松弛之间的平衡。就是在做各种可能性的平衡。
界面文娱:这种平衡其实很有中国的美学,那种中庸的特质。
顾晓刚:对,中国文化里的中庸的确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只是做到(即可)。大家理解的中庸可能会觉得平庸,但其实中庸的意思是达到两种极致的平衡,这两种都是极致的追求,既要复杂的叙事量,又要极致的美学呈现。这两者本身是矛盾的,需要去调和,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界面文娱:是不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也是基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概念,对一些叙事上的东西做了减法?
顾晓刚:这个减法其实就是中国文学、绘画中非常显著的特征,叫言此意他,或者说他不是没说,只是通过彼此联系着在说。矛盾并不是没有呈现,只是在讲另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让观众补充了解到,其实《春江水暖》没有绝对的主角,但(大家)是一个整体,会互相补充彼此的经历。其实和一个轮回很像,三代人可以理解成只讲了一个人的故事,只是把这个人拆成十几个人的经历来组成不同的片段。
《春江水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是典型地运用了中国章回体这种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绘画中叫做游观,因为里面的人物结构即是内容,所谓的春夏秋冬就是非常明确地对应着四兄弟。我们从夏天的老大开始,一直回到春天。虽然篇幅很短,但视角还是基于老四在做总结。所以整体叙事也是随着季节在发生变化,跟我们常规看的电影,从一个主人公开始、跟随他进入故事,或者西方那种蒙太奇的方式都不一样。它随着季节变化在转移的视角是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而且事件是一直在进行,比如那对恋人的故事,他们在夏天发生着,到了秋天其实是进入老二的视角,也会从他的角度来看整个家族的变化和发展,(那对恋人的)故事也是进行着的。到了冬天再通过老三的视角看到他们(那对恋人)。这是偏中国的一种文本。
界面文娱:《春江水暖》中那对恋人的长镜头,全部都是从左往右的,而短片《夏风沉醉的晚上》镜头又是从右往左,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顾晓刚:这倒没有刻意去设计什么,因为我们知道绘画长卷是从右往左打开,但我们还是基于电影拍摄的调度本身去考虑的,也没说非得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还是怎么能拍出更好的调度来考虑。也是一个巧合吧。比如夏天江老师游泳,也是基于那个船在右边,剧情最好是最后上船是个高潮。如果非要从右边过来,是往下走的感觉。短片里是因为往左边走正好是市区,比较适合这样开出去,的确跟长片会是相反的轨迹。有时候放映后观众解读出来,我觉得都挺有道理的,不过我们还是基于调度舒服的角度吧,观众怎么解读都行。我们有些地方肯定会去做地很严谨,有很复杂的含义在里面,但有些也的确没想那么复杂。
界面文娱:为什么《夏风沉醉的晚上》的配乐没有与《春江水暖》一脉相承,而是选用了贝多芬的《月光》?
顾晓刚:首先那首歌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挺好的,又的确适合夜晚的那个气氛。我每次听都有一种即忧伤又笃定、坚韧的复杂的情感,我觉得特别符合我们电影之船的复杂意味。它是什么?它肯定有很多理想、现实的各种冲突,但这不就是生活吗?得往前。今年上午和李安导演做的那个大师班,看到他那张脸就够了,会觉得有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电影创作之外的事,还可以那么慈悲地善待这个世界的种种,其实就够了。
界面文娱:《春江水暖》的后半部分也有一个很长的镜头,视听语言上的美感非常好。你是如何在长镜头中进行取舍,在独立表达和融入影片叙事中达到一种平衡的?
顾晓刚:长镜头的叙事,还是基于想呈现的景貌,比如开始江老师游到船这边的,就是基于自然景貌来考量的。“那个景够不够让人看”?先从这里开始,然后再想剧情方面的支撑。
界面文娱:这个点可能会在第二部、第三部中出现,在未来变成你的一个标签吗?
顾晓刚:它会生长,这个所谓的山水画的美学(未来)肯定会更成熟,因为《春江水暖》也是边拍边探索出来的。
界面文娱:现在第二部筹备到什么阶段了?
顾晓刚:还在写剧本,还没到筹备阶段。可能先朝三部做吧。卷二其中的一块跟龙井茶有关系,有点像《春江水暖》,里面有好几个职业,茶只是我们其中一个人物的美学基底吧,就像渔民也是整个《春江水暖》的美学基底,没有渔民“江”就没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