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宋清辉:熔断机制有必要,但有时多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宋清辉:熔断机制有必要,但有时多余

从当前的形式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势在必行,若推出熔断机制就有必要废除某些机制如涨跌停限制,而且考虑的因素更需要周到。

和涨停跌板限制不同的是,熔断机制尤其是7%的阈值一点触发,这天就没有股市什么事了。2016年1月4日,当A股提前收工的后,股民集体变成段子手,各种无厘头的段子涌现,也显示出熔断机制带给投资者的不满以及熔断之后投资者们对市场信心的缺失。熔断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价格限制,以防短时间内股市、期货市场出现暴涨或者暴跌,这种机制在多数国家都有。我国证券市场提出的5%和7%的两档阈值,被很多人视为和涨跌停板一样的触碰点。

但涨跌停板不同的是,涨跌停后依然可以进行交易,成交与否在于持股者和接盘者;熔断机制则是暂停交易,即便是双方你情我愿,交易都会因为暂停而无法进行。另一点不同的是,涨停跌之后还有可能打开,投资者可以继续交易;而熔断机制下一旦触碰7%的阈值,就可以准备下一个交易日的研究工作了。

监管层之所以推出熔断机制,主要原因还是和去年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据清晖智库统计,沪深300指数2015年单日盘间时共有6次涨幅在5%以上,3次涨幅在7%以上;19次跌幅在5%以上,其中8次跌幅在7%以上。由此看来,如果熔断机制在去年就落实在A股上,那么总共将出现25次因5%阈值暂停交易15分钟,11次暂停交易至收盘的情况,而2015年整年共有244个交易日。

可见,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还是希望维护市场的稳定。5%作为第一档阈值,意思是让市场冷静、让机构、企业、监管层在此期间检查是否存在有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其它因素。如果15分钟结束后冲到了7%的阈值,那么交易所可以提前打烊了,这个时候就会终止当日交易,让市场冷静到下一交易日去。

结合A股市场大环境以及熔断机制正式运行第一天起就“测试成功”的情况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还是过早。虽然监管层的考虑是希望能够让A股更加市场化、规范化,引入熔断机制作为防火墙,但涨跌停板的设立早已对市场大幅震荡的风险建立了屏障,尽管两者并不相同。如果市场大趋势向下,再严格的熔断机制也没有用,在涨跌停板的机制下连续9个跌停的重庆啤酒就是例子;同样,如果市场大趋势向上,熔断机制也没有太多意义,2014到2015年上市的新股在涨停板限制下,也能够连续拉出十多个涨停板。

在以沪深300指数为主体熔断机制下,权重股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及时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愿,权重下跌非权重疯张、千股齐跌权重拉升等情况常常出现,指数与个股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价格扭曲和有效性下降,而价格扭曲会带来价格波动,价格波动不会降低市场波动而是会加剧市场波动。从2016年开门绿的行情我们也可以看出,熔断机制不仅没有降低市场波动,反而令市场更加恐慌。

海外证券市场同样有熔断机制,不过海外证券市场出现触发熔断也不常见,而且不少规则是针对个股而言。美国证交会规定的是当标普500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证券市场交易均暂停15分钟;个股方面,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过5%,将暂停这只股票交易5分钟。新加坡证券市场中,适用于熔断机制的个股在交易价格较至少五分钟前的最后成交价相差10%时,便会触发熔断机制并实施五分钟的“冷静期”,此后该股价格波动范围限制在10%的波动区间内。法国证券市场中,每只股票最大涨幅为前日收盘价的21.25%,最大跌幅为18.75%,如果价格波动超过前日的10%,则暂停交易15分钟。

实行熔断机制也无法转变资本市场中的整体风险,黑天鹅事件、重大利空等因素还是会导致个股或整体市场走低,下行趋势不会因此而改变。但从当前的形式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势在必行,若推出熔断机制就有必要废除某些机制如涨跌停限制,而且考虑的因素更需要周到。例如,如果市场或个股在短时间内振幅过大,可以适当熔断检测异动原因,仅以一个指数的涨跌幅就确定整体市场交易与否,多少有些不妥。

熔断机制也是有功劳的,就是洗刷了期指的冤屈。由于期指开盘从1月4日起要晚于现货市场,失去了所谓的套利机会并完全跟着证券市场的熔断机制。现在,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在去年股灾之时,到底谁是元凶。

(作者系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近期出版《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宋清辉:熔断机制有必要,但有时多余

从当前的形式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势在必行,若推出熔断机制就有必要废除某些机制如涨跌停限制,而且考虑的因素更需要周到。

和涨停跌板限制不同的是,熔断机制尤其是7%的阈值一点触发,这天就没有股市什么事了。2016年1月4日,当A股提前收工的后,股民集体变成段子手,各种无厘头的段子涌现,也显示出熔断机制带给投资者的不满以及熔断之后投资者们对市场信心的缺失。熔断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价格限制,以防短时间内股市、期货市场出现暴涨或者暴跌,这种机制在多数国家都有。我国证券市场提出的5%和7%的两档阈值,被很多人视为和涨跌停板一样的触碰点。

但涨跌停板不同的是,涨跌停后依然可以进行交易,成交与否在于持股者和接盘者;熔断机制则是暂停交易,即便是双方你情我愿,交易都会因为暂停而无法进行。另一点不同的是,涨停跌之后还有可能打开,投资者可以继续交易;而熔断机制下一旦触碰7%的阈值,就可以准备下一个交易日的研究工作了。

监管层之所以推出熔断机制,主要原因还是和去年市场的大幅波动相关。据清晖智库统计,沪深300指数2015年单日盘间时共有6次涨幅在5%以上,3次涨幅在7%以上;19次跌幅在5%以上,其中8次跌幅在7%以上。由此看来,如果熔断机制在去年就落实在A股上,那么总共将出现25次因5%阈值暂停交易15分钟,11次暂停交易至收盘的情况,而2015年整年共有244个交易日。

可见,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还是希望维护市场的稳定。5%作为第一档阈值,意思是让市场冷静、让机构、企业、监管层在此期间检查是否存在有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其它因素。如果15分钟结束后冲到了7%的阈值,那么交易所可以提前打烊了,这个时候就会终止当日交易,让市场冷静到下一交易日去。

结合A股市场大环境以及熔断机制正式运行第一天起就“测试成功”的情况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还是过早。虽然监管层的考虑是希望能够让A股更加市场化、规范化,引入熔断机制作为防火墙,但涨跌停板的设立早已对市场大幅震荡的风险建立了屏障,尽管两者并不相同。如果市场大趋势向下,再严格的熔断机制也没有用,在涨跌停板的机制下连续9个跌停的重庆啤酒就是例子;同样,如果市场大趋势向上,熔断机制也没有太多意义,2014到2015年上市的新股在涨停板限制下,也能够连续拉出十多个涨停板。

在以沪深300指数为主体熔断机制下,权重股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及时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愿,权重下跌非权重疯张、千股齐跌权重拉升等情况常常出现,指数与个股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价格扭曲和有效性下降,而价格扭曲会带来价格波动,价格波动不会降低市场波动而是会加剧市场波动。从2016年开门绿的行情我们也可以看出,熔断机制不仅没有降低市场波动,反而令市场更加恐慌。

海外证券市场同样有熔断机制,不过海外证券市场出现触发熔断也不常见,而且不少规则是针对个股而言。美国证交会规定的是当标普500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证券市场交易均暂停15分钟;个股方面,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过5%,将暂停这只股票交易5分钟。新加坡证券市场中,适用于熔断机制的个股在交易价格较至少五分钟前的最后成交价相差10%时,便会触发熔断机制并实施五分钟的“冷静期”,此后该股价格波动范围限制在10%的波动区间内。法国证券市场中,每只股票最大涨幅为前日收盘价的21.25%,最大跌幅为18.75%,如果价格波动超过前日的10%,则暂停交易15分钟。

实行熔断机制也无法转变资本市场中的整体风险,黑天鹅事件、重大利空等因素还是会导致个股或整体市场走低,下行趋势不会因此而改变。但从当前的形式来看,熔断机制的推出势在必行,若推出熔断机制就有必要废除某些机制如涨跌停限制,而且考虑的因素更需要周到。例如,如果市场或个股在短时间内振幅过大,可以适当熔断检测异动原因,仅以一个指数的涨跌幅就确定整体市场交易与否,多少有些不妥。

熔断机制也是有功劳的,就是洗刷了期指的冤屈。由于期指开盘从1月4日起要晚于现货市场,失去了所谓的套利机会并完全跟着证券市场的熔断机制。现在,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在去年股灾之时,到底谁是元凶。

(作者系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近期出版《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