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日瓦戈医生》50周年了 让我们重温下它诞生前后的幕后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日瓦戈医生》50周年了 让我们重温下它诞生前后的幕后故事

在大卫·里恩导演的爱情史诗片《日瓦戈医生》50周年纪念日之际,让我们来到这部影史票房最高电影之一的经典作品的幕后一探究竟吧。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冗长的动作片和荤段子满天飞的喜剧充斥荧屏,好莱坞式历史爱情故事已然落伍了。曾几何时,爱情史诗片是影迷的首选。1939年的《乱世佳人》为此类电影树立了标杆,横贯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爱情片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直到60年代中期,好莱坞不景气的那段光景,爱情史诗片仍然是票房救星。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影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片子之一。观众们纷纷涌进电影院,欣赏这段发生在俄国革命时期的凄美爱情故事。尽管当时的影评家们以犀利著称,但他们对这部电影也难得地给予了溢美之词。直到今天,虽然影迷们口味不尽相同,但若说《日瓦戈医生》是爱情史诗片中的经典之作,这点是没有争议的。

这部关于俄国革命的电影拍摄于冷战时期,虽然制作精良,但两位主演名不见经传,为何还能使其成为票房黑马?且评价一边倒地不吝美言,令人百看不厌?正值此片50周年纪念日之际,跟着我们深入《日瓦戈医生》的幕后一探究竟吧。

 小说《日瓦戈医生

在被翻拍成电影之前,《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本身的命运也充满传奇。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本书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1890年莫斯科的一个文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插画家,为世交Leo Tolstoy的作品创作插画。帕斯捷尔纳克则成为了一名诗人,1917年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他的名字在苏联曾一度妇孺皆知。他的文字从不向当权者献媚,然而,到了1930年代,他的诗歌不但遭到苏联政府的公开诋毁,甚至被全面封杀。

苏联政府对帕斯捷尔纳克文章的态度相当冷漠。然而帕斯捷尔纳克笔耕不辍,并未因审查制度而退缩,渴望写出一部如偶像Tolstoy的作品般恢宏的巨制。二战后,他动笔创作《日瓦戈医生》,直到1956年才全部完成。现实生活中,帕斯捷尔纳克与妻子、情人的三角恋启发了他,这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被他搬进了小说里,成为故事的主轴。帕斯捷尔纳克视此书为一部爱情小说,然而当他试图向苏联出版商推销时,却遭到了拒绝,由于书中涉及对俄国革命失败的委婉批判,导致其被贴上“反苏联”的标签。

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热爱,帕斯捷尔纳克冒着极大的风险,同意书商将此书偷带出苏联,在意大利出版。据称,当他将手稿交出去时表示:“我这是在做死。”苏联当局想方设法封杀这本书,然而1957年,它还是在欧洲出版了,并且销量十分火爆。1958年,它被翻译成英语及十几种其他语言,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此时,美国中情局出来为事件添油加醋。2015年出版的《当书籍成为武器:“日瓦戈”事件始末》一书中,作者Peter Finn与Petra Couvée详细为读者揭露了此事。美国中情局秘密布局,力图败坏苏联名声、动摇苏联政权。在中情局看来,为苏联的“叛徒”颁座文坛至高殊荣,是对苏联政府的极大讽刺,使其在全世界面前陷入难堪。于是,中情局私下施压,使得帕斯捷尔纳克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中情局悄悄将《日瓦戈医生》出了俄文版,偷运进苏联,在苏联地下书市造成了巨大轰动。

尽管帕斯捷尔纳克被迫表示拒领诺贝尔奖,苏联政府仍然无法原谅他,持续对他进行诽谤,一度要将他驱逐出境。这些负面压力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伤害,1960年,帕斯捷尔纳克去世。

 大卫·里恩导演

导演大卫·里恩

作者已逝,作品永存。作为1950年代末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好莱坞将其极具戏剧张力的剧情与感情丰富的角色拍成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面对这部洋洋洒洒的历史浪漫之作,最理想的导演人选莫过于英国导演大卫·里恩。

里恩最善于创作史诗般的电影——横跨多个历史时期的故事脉络、故事发生地点常为外国、描述某个重要历史时刻或人物。他的史诗电影代表作有1962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的故事;还有1957年《桂河大桥》,讲述了二战战俘被日本人强迫修建大桥的故事。这2部名利双收的巨制都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1959年,拍摄完《阿拉伯的劳伦斯》后,里恩阅读了《日瓦戈医生》。当制片人卡洛·庞蒂建议他接下这部电影时,里恩十分欣喜。庞蒂原本想让妻子Sophia Loren扮演日瓦戈的挚爱——女主角拉拉,但里恩认为不合适。事实上,1963年开机后,里恩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虽然里恩淘汰了庞蒂的妻子,但金主米高梅电影公司允许里恩全权负责选角。庞蒂并未因此而怀恨在心。)

在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之中,朱莉·克里斯蒂饰拉拉,奥玛·沙里夫饰日瓦戈

本片的男女主角曾考虑了许多人选,彼德·奥图、保罗·纽曼曾是日瓦戈的候选人,简·方达、伊薇特·米米亚克斯曾是拉拉的候选人。然而里恩的目光最终被年轻的英国女演员朱莉·克里斯蒂吸引,她在第一部主演的激进现实主义电影《说谎者比利》中的出色表现使她得到了这个角色(该片男主角为汤姆·康特奈,他也在《日瓦戈医生》有一定的戏份)。克里斯蒂端庄而美丽的外貌与散发的智慧,使她成为里恩心目中的不二人选。至于日瓦戈的人选,则更出人意料,里恩选择了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扮演配角但演技出色的奥玛·沙里夫。虽然沙里夫是一名极富天分的演员,但要把他和俄国医生与诗人联系起来,还是有点差距。沙里夫原以为自己最多得到一个小角色,没想到里恩竟然让他挑大梁,令他又惊又喜。

除了沙里夫,里恩还召集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团队中的许多成员,包括编剧Robert Bolt、艺术指导John Box、摄影指导尼古拉斯·罗伊格与Freddie Young。罗伊格不久后也成为了一位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小姐弟荒原历险》、《威尼斯疑魂》,但他在本片中与里恩意见相左(根据里恩的审美方式,战争场面应处理得温暖而壮美,爱情场面则应处理得阴郁而冷酷,罗伊格的想法则与他完全相反)。里恩是出了名的拖片大王,他的前2部电影都延长了拍摄周期,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他常常延期。无论如何,1965年是日瓦戈之年。

《日瓦戈医生》的演员们

对于大卫·里恩这种爱拍实景的导演而言,《日瓦戈医生》给他出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无法在故事发生的原场地进行拍摄。直到1964年,苏联当局对帕斯捷尔纳克和《日瓦戈医生》的敌意都还未消除,因此,想要在苏联拍摄几乎不可能(里恩曾被邀请去莫斯科讨论拍摄事宜,但他怀疑这次会面纯粹是为了打消他的拍摄念头,所以并未赴约)。里恩满世界找适合拍摄本片之处,他需要拥有广阔的空地、拥挤的人潮、能够弄到马匹和旧式蒸汽火车的地方,John Box向他推荐了西班牙。1964年12月,本片在西班牙开机,一直拍摄到1965年。为了在西班牙的盛夏制造出雪景,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把当地采石场的白色大理石碾成粉末,洒在白色塑料铺成的地面上)。事实证明,西班牙北部确实是拍摄此片的绝佳地点,既合适、又不贵。

然而里恩团队在马德里郊外搭建的场景则十分昂贵:他们花了18个月来重现两个原尺寸的1922年的莫斯科街道。与其他类似场景不同,本片的莫斯科街道并不是虚有其表的木头。为了拍摄本片,里恩团队真的造出了当时的屋子,内部装修一应俱全。里恩对历史还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甚至过分关注一些根本不会出现在镜头中的细节,例如,他坚持让服装设计师为每一位演员设计出当时俄国人穿的内衣。

里恩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对他的完美主义颇有怨言。作为一名个人风格十分强烈的导演,里恩事无巨细地掌控着片场的一切,每一个小细节都坚持亲自把关,直到手下做到让他满意。里恩把演员当工具的作风早已众所周知,演员们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用来完成他脑中场景的机器而已。私下里,他刻意与众人保持疏远,这样他才不会被影响,导致拍摄时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选择罗德·斯泰格尔出演拉拉的贵族情人科马罗夫斯基,里恩感到十分后悔,因为斯泰格尔对他的过度干预显得不耐烦,并坚持将自己的“方法派”演技带入表演中。《日瓦戈医生》的大部分演员回忆起与里恩的合作,都表示不甚愉快,尽管很多人承认,最终的成果让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当时,尽管里恩与人沟通的方式看上去谦逊有礼,但大多数人视他为独裁者。

在《日瓦戈医生》中,一场和平示威遭到哥萨克人攻击

《日瓦戈医生》的拍摄进度尽管缓慢,但仍在有条不紊地进展中,所有演员及工作人员都明白,他们在共同创作一部恢宏巨制,尽管他们对大卫·里恩的严苛作风不甚苟同。在西班牙的拍摄结束后,他们转移到芬兰和加拿大拍摄有真正雪景的冬季画面。(芬兰的拍摄地距俄罗斯边境仅10英里,这已经是本片最接近原著精神故乡的地点了)全片于1965年10月拍摄完毕,随后,里恩以及他的团队转战剪辑室。本片首映式预定于1965年底,因此,他们只有8周时间完成整部电影的剪辑。剪辑的最终成品接近3个半小时。发生于恢宏背景下的恢宏主题,难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整呈现。

物超所值

《日瓦戈医生》的拍摄耗费了大量金钱,在1965年,它是史上最贵的电影之一,据推测,它的成本约在1100万至1500万美元之间。众多的场景、大量的群众演员、战争戏以及一些特殊的布景(例如利用冰冻的蜂蜡制造出“冰宫”的内景)使得本片开销惊人。出于对里恩和对剧情吸引力的信赖,制片人相信本片定能大卖。本片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

1965年12月22日,《日瓦戈医生》正式上映,迅速霸占1966年票房榜单。本片的大热捧红了朱莉·克里斯蒂与奥玛·沙里夫,日瓦戈式时装成为时尚杂志与百货公司的新宠,片中由莫里斯·贾尔创作的爱情主题曲《拉拉之歌》传遍大街小巷(许多歌手将它重新填词,并改名为《情归何处》,成为当时的大热单曲)。最终,本片在美国收获了1.12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在海外则横扫超过2亿美元。

克里斯蒂与沙里夫在《日瓦戈医生》中的一幕

人们对本片的热情并未影响影评家的毒舌。一些人评论道,克里斯蒂与沙里夫的合作缺乏化学反应;另一些人则认为,本片的爱情故事十分动人,然而本质上只是一部加了过多历史元素的肥皂剧。大部分影评家表示,本片的视觉效果十分精彩,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历史事件的演绎皆不尽如人意。大卫·里恩并未沉浸在喜人的票房收入中,而是将负面批评谨记在心,并声明今后不再导演任何电影。他几乎践行了这一承诺,此后的20年,他只导演了两部故事片。

永恒的爱情故事

《日瓦戈医生》荣获1966年奥斯卡五项大奖。虽然里恩出品的史诗片是奥斯卡常客,但除了编剧Robert Bolt摘得的最佳改编剧本,《日瓦戈医生》所获的其他奖项都是些技术类殊荣(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在较为平民化的金球奖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包揽了所有重要奖项: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配乐。只有朱莉·克里斯蒂无缘最佳女主角。或许,除了闷闷不乐的大卫·里恩之外,《日瓦戈医生》所有台前幕后的班底都凭借此片开启了他们辉煌的电影生涯,特别是克里斯蒂与沙里夫。

对于影迷而言,本片是永远的经典,80、90年代期间,影评家对《日瓦戈医生》的褒扬逐渐增加。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很少有类似的电影能超越它了。在某种意义上,《日瓦戈医生》是爱情史诗片的最后盛事。虽然此后仍有类似风格的影片问世,如沃伦·比蒂的《烽火赤焰万里情》、安东尼·明格拉的《英国病人》,大众对此类影片的兴致匮乏在1980年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上一览无遗,这是一个著名的票房悲剧,投资百万美元,却惨淡收场。对于大荧幕来说,爱情史诗片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小荧屏上的优雅剧集如《唐顿庄园》,似乎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胃口。正如《日瓦戈医生》中由汤姆·康特奈扮演的帕沙所说:“个人的故事在俄罗斯已经无人问津了。历史抛弃了它。”同样,爱情史诗片在美国已然无人问津,被历史抛弃。

《日瓦戈医生》之热并未消退。1988年,原著在俄罗斯首次正式出版,1994年,影片终于在俄罗斯上映。DVD市场的兴起使得本片供不应求、数次改版,市场上最新的是45周年纪念版。2015年,《日瓦戈医生》被改编成音乐剧搬上百老汇舞台,不幸的是,5月份该剧停止表演,因为观众不足50人(此版本《日瓦戈医生》也没能逃过剧评家的毒舌)。而电影版本却仍有一定号召力,诱惑观众纷纷掏腰包。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是曾经的俄国场景,抑或是曾经年轻迷人、风华正茂的演员们(奥玛·沙里夫7月份刚刚过世),还是在悲剧环境下那段令人动容的凄美爱情,总之,《日瓦戈医生》仍有影迷们津津乐道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情史诗片终将淹没在历史中,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将一代代永久流传下去。

 

 

翻译:吴越

来源:biography

原标题:History Hasn't Killed It: The Story Behind 'Doctor Zhivag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日瓦戈医生》50周年了 让我们重温下它诞生前后的幕后故事

在大卫·里恩导演的爱情史诗片《日瓦戈医生》50周年纪念日之际,让我们来到这部影史票房最高电影之一的经典作品的幕后一探究竟吧。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冗长的动作片和荤段子满天飞的喜剧充斥荧屏,好莱坞式历史爱情故事已然落伍了。曾几何时,爱情史诗片是影迷的首选。1939年的《乱世佳人》为此类电影树立了标杆,横贯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爱情片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直到60年代中期,好莱坞不景气的那段光景,爱情史诗片仍然是票房救星。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影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片子之一。观众们纷纷涌进电影院,欣赏这段发生在俄国革命时期的凄美爱情故事。尽管当时的影评家们以犀利著称,但他们对这部电影也难得地给予了溢美之词。直到今天,虽然影迷们口味不尽相同,但若说《日瓦戈医生》是爱情史诗片中的经典之作,这点是没有争议的。

这部关于俄国革命的电影拍摄于冷战时期,虽然制作精良,但两位主演名不见经传,为何还能使其成为票房黑马?且评价一边倒地不吝美言,令人百看不厌?正值此片50周年纪念日之际,跟着我们深入《日瓦戈医生》的幕后一探究竟吧。

 小说《日瓦戈医生

在被翻拍成电影之前,《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本身的命运也充满传奇。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本书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1890年莫斯科的一个文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插画家,为世交Leo Tolstoy的作品创作插画。帕斯捷尔纳克则成为了一名诗人,1917年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他的名字在苏联曾一度妇孺皆知。他的文字从不向当权者献媚,然而,到了1930年代,他的诗歌不但遭到苏联政府的公开诋毁,甚至被全面封杀。

苏联政府对帕斯捷尔纳克文章的态度相当冷漠。然而帕斯捷尔纳克笔耕不辍,并未因审查制度而退缩,渴望写出一部如偶像Tolstoy的作品般恢宏的巨制。二战后,他动笔创作《日瓦戈医生》,直到1956年才全部完成。现实生活中,帕斯捷尔纳克与妻子、情人的三角恋启发了他,这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被他搬进了小说里,成为故事的主轴。帕斯捷尔纳克视此书为一部爱情小说,然而当他试图向苏联出版商推销时,却遭到了拒绝,由于书中涉及对俄国革命失败的委婉批判,导致其被贴上“反苏联”的标签。

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热爱,帕斯捷尔纳克冒着极大的风险,同意书商将此书偷带出苏联,在意大利出版。据称,当他将手稿交出去时表示:“我这是在做死。”苏联当局想方设法封杀这本书,然而1957年,它还是在欧洲出版了,并且销量十分火爆。1958年,它被翻译成英语及十几种其他语言,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此时,美国中情局出来为事件添油加醋。2015年出版的《当书籍成为武器:“日瓦戈”事件始末》一书中,作者Peter Finn与Petra Couvée详细为读者揭露了此事。美国中情局秘密布局,力图败坏苏联名声、动摇苏联政权。在中情局看来,为苏联的“叛徒”颁座文坛至高殊荣,是对苏联政府的极大讽刺,使其在全世界面前陷入难堪。于是,中情局私下施压,使得帕斯捷尔纳克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中情局悄悄将《日瓦戈医生》出了俄文版,偷运进苏联,在苏联地下书市造成了巨大轰动。

尽管帕斯捷尔纳克被迫表示拒领诺贝尔奖,苏联政府仍然无法原谅他,持续对他进行诽谤,一度要将他驱逐出境。这些负面压力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伤害,1960年,帕斯捷尔纳克去世。

 大卫·里恩导演

导演大卫·里恩

作者已逝,作品永存。作为1950年代末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好莱坞将其极具戏剧张力的剧情与感情丰富的角色拍成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面对这部洋洋洒洒的历史浪漫之作,最理想的导演人选莫过于英国导演大卫·里恩。

里恩最善于创作史诗般的电影——横跨多个历史时期的故事脉络、故事发生地点常为外国、描述某个重要历史时刻或人物。他的史诗电影代表作有1962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的故事;还有1957年《桂河大桥》,讲述了二战战俘被日本人强迫修建大桥的故事。这2部名利双收的巨制都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1959年,拍摄完《阿拉伯的劳伦斯》后,里恩阅读了《日瓦戈医生》。当制片人卡洛·庞蒂建议他接下这部电影时,里恩十分欣喜。庞蒂原本想让妻子Sophia Loren扮演日瓦戈的挚爱——女主角拉拉,但里恩认为不合适。事实上,1963年开机后,里恩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虽然里恩淘汰了庞蒂的妻子,但金主米高梅电影公司允许里恩全权负责选角。庞蒂并未因此而怀恨在心。)

在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之中,朱莉·克里斯蒂饰拉拉,奥玛·沙里夫饰日瓦戈

本片的男女主角曾考虑了许多人选,彼德·奥图、保罗·纽曼曾是日瓦戈的候选人,简·方达、伊薇特·米米亚克斯曾是拉拉的候选人。然而里恩的目光最终被年轻的英国女演员朱莉·克里斯蒂吸引,她在第一部主演的激进现实主义电影《说谎者比利》中的出色表现使她得到了这个角色(该片男主角为汤姆·康特奈,他也在《日瓦戈医生》有一定的戏份)。克里斯蒂端庄而美丽的外貌与散发的智慧,使她成为里恩心目中的不二人选。至于日瓦戈的人选,则更出人意料,里恩选择了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扮演配角但演技出色的奥玛·沙里夫。虽然沙里夫是一名极富天分的演员,但要把他和俄国医生与诗人联系起来,还是有点差距。沙里夫原以为自己最多得到一个小角色,没想到里恩竟然让他挑大梁,令他又惊又喜。

除了沙里夫,里恩还召集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团队中的许多成员,包括编剧Robert Bolt、艺术指导John Box、摄影指导尼古拉斯·罗伊格与Freddie Young。罗伊格不久后也成为了一位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小姐弟荒原历险》、《威尼斯疑魂》,但他在本片中与里恩意见相左(根据里恩的审美方式,战争场面应处理得温暖而壮美,爱情场面则应处理得阴郁而冷酷,罗伊格的想法则与他完全相反)。里恩是出了名的拖片大王,他的前2部电影都延长了拍摄周期,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他常常延期。无论如何,1965年是日瓦戈之年。

《日瓦戈医生》的演员们

对于大卫·里恩这种爱拍实景的导演而言,《日瓦戈医生》给他出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无法在故事发生的原场地进行拍摄。直到1964年,苏联当局对帕斯捷尔纳克和《日瓦戈医生》的敌意都还未消除,因此,想要在苏联拍摄几乎不可能(里恩曾被邀请去莫斯科讨论拍摄事宜,但他怀疑这次会面纯粹是为了打消他的拍摄念头,所以并未赴约)。里恩满世界找适合拍摄本片之处,他需要拥有广阔的空地、拥挤的人潮、能够弄到马匹和旧式蒸汽火车的地方,John Box向他推荐了西班牙。1964年12月,本片在西班牙开机,一直拍摄到1965年。为了在西班牙的盛夏制造出雪景,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把当地采石场的白色大理石碾成粉末,洒在白色塑料铺成的地面上)。事实证明,西班牙北部确实是拍摄此片的绝佳地点,既合适、又不贵。

然而里恩团队在马德里郊外搭建的场景则十分昂贵:他们花了18个月来重现两个原尺寸的1922年的莫斯科街道。与其他类似场景不同,本片的莫斯科街道并不是虚有其表的木头。为了拍摄本片,里恩团队真的造出了当时的屋子,内部装修一应俱全。里恩对历史还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甚至过分关注一些根本不会出现在镜头中的细节,例如,他坚持让服装设计师为每一位演员设计出当时俄国人穿的内衣。

里恩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对他的完美主义颇有怨言。作为一名个人风格十分强烈的导演,里恩事无巨细地掌控着片场的一切,每一个小细节都坚持亲自把关,直到手下做到让他满意。里恩把演员当工具的作风早已众所周知,演员们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用来完成他脑中场景的机器而已。私下里,他刻意与众人保持疏远,这样他才不会被影响,导致拍摄时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选择罗德·斯泰格尔出演拉拉的贵族情人科马罗夫斯基,里恩感到十分后悔,因为斯泰格尔对他的过度干预显得不耐烦,并坚持将自己的“方法派”演技带入表演中。《日瓦戈医生》的大部分演员回忆起与里恩的合作,都表示不甚愉快,尽管很多人承认,最终的成果让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当时,尽管里恩与人沟通的方式看上去谦逊有礼,但大多数人视他为独裁者。

在《日瓦戈医生》中,一场和平示威遭到哥萨克人攻击

《日瓦戈医生》的拍摄进度尽管缓慢,但仍在有条不紊地进展中,所有演员及工作人员都明白,他们在共同创作一部恢宏巨制,尽管他们对大卫·里恩的严苛作风不甚苟同。在西班牙的拍摄结束后,他们转移到芬兰和加拿大拍摄有真正雪景的冬季画面。(芬兰的拍摄地距俄罗斯边境仅10英里,这已经是本片最接近原著精神故乡的地点了)全片于1965年10月拍摄完毕,随后,里恩以及他的团队转战剪辑室。本片首映式预定于1965年底,因此,他们只有8周时间完成整部电影的剪辑。剪辑的最终成品接近3个半小时。发生于恢宏背景下的恢宏主题,难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整呈现。

物超所值

《日瓦戈医生》的拍摄耗费了大量金钱,在1965年,它是史上最贵的电影之一,据推测,它的成本约在1100万至1500万美元之间。众多的场景、大量的群众演员、战争戏以及一些特殊的布景(例如利用冰冻的蜂蜡制造出“冰宫”的内景)使得本片开销惊人。出于对里恩和对剧情吸引力的信赖,制片人相信本片定能大卖。本片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

1965年12月22日,《日瓦戈医生》正式上映,迅速霸占1966年票房榜单。本片的大热捧红了朱莉·克里斯蒂与奥玛·沙里夫,日瓦戈式时装成为时尚杂志与百货公司的新宠,片中由莫里斯·贾尔创作的爱情主题曲《拉拉之歌》传遍大街小巷(许多歌手将它重新填词,并改名为《情归何处》,成为当时的大热单曲)。最终,本片在美国收获了1.12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在海外则横扫超过2亿美元。

克里斯蒂与沙里夫在《日瓦戈医生》中的一幕

人们对本片的热情并未影响影评家的毒舌。一些人评论道,克里斯蒂与沙里夫的合作缺乏化学反应;另一些人则认为,本片的爱情故事十分动人,然而本质上只是一部加了过多历史元素的肥皂剧。大部分影评家表示,本片的视觉效果十分精彩,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历史事件的演绎皆不尽如人意。大卫·里恩并未沉浸在喜人的票房收入中,而是将负面批评谨记在心,并声明今后不再导演任何电影。他几乎践行了这一承诺,此后的20年,他只导演了两部故事片。

永恒的爱情故事

《日瓦戈医生》荣获1966年奥斯卡五项大奖。虽然里恩出品的史诗片是奥斯卡常客,但除了编剧Robert Bolt摘得的最佳改编剧本,《日瓦戈医生》所获的其他奖项都是些技术类殊荣(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在较为平民化的金球奖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包揽了所有重要奖项: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配乐。只有朱莉·克里斯蒂无缘最佳女主角。或许,除了闷闷不乐的大卫·里恩之外,《日瓦戈医生》所有台前幕后的班底都凭借此片开启了他们辉煌的电影生涯,特别是克里斯蒂与沙里夫。

对于影迷而言,本片是永远的经典,80、90年代期间,影评家对《日瓦戈医生》的褒扬逐渐增加。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很少有类似的电影能超越它了。在某种意义上,《日瓦戈医生》是爱情史诗片的最后盛事。虽然此后仍有类似风格的影片问世,如沃伦·比蒂的《烽火赤焰万里情》、安东尼·明格拉的《英国病人》,大众对此类影片的兴致匮乏在1980年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上一览无遗,这是一个著名的票房悲剧,投资百万美元,却惨淡收场。对于大荧幕来说,爱情史诗片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小荧屏上的优雅剧集如《唐顿庄园》,似乎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胃口。正如《日瓦戈医生》中由汤姆·康特奈扮演的帕沙所说:“个人的故事在俄罗斯已经无人问津了。历史抛弃了它。”同样,爱情史诗片在美国已然无人问津,被历史抛弃。

《日瓦戈医生》之热并未消退。1988年,原著在俄罗斯首次正式出版,1994年,影片终于在俄罗斯上映。DVD市场的兴起使得本片供不应求、数次改版,市场上最新的是45周年纪念版。2015年,《日瓦戈医生》被改编成音乐剧搬上百老汇舞台,不幸的是,5月份该剧停止表演,因为观众不足50人(此版本《日瓦戈医生》也没能逃过剧评家的毒舌)。而电影版本却仍有一定号召力,诱惑观众纷纷掏腰包。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是曾经的俄国场景,抑或是曾经年轻迷人、风华正茂的演员们(奥玛·沙里夫7月份刚刚过世),还是在悲剧环境下那段令人动容的凄美爱情,总之,《日瓦戈医生》仍有影迷们津津乐道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情史诗片终将淹没在历史中,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将一代代永久流传下去。

 

 

翻译:吴越

来源:biography

原标题:History Hasn't Killed It: The Story Behind 'Doctor Zhivag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