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艺术在过去10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艺术在过去10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无论多么继承传统,大多数人的记忆和文化属性也仅受近百年的时代影响,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始终无法逃脱他的成长经历。

艺术是线性演变,还是非线性突变。从100年的中国艺术发展历史里,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中国当下的艺术(这里的艺术主要指美术)现状源于百年前的那场变革。虽百年沧桑巨变,但细分起来基本是四个阶段:中西融合的探索期(1920-1949)、美术服务政治时期(1949-1978)、85思潮的黄金十年(1979-1989)和狂热的市场导向期(1990-2020)。

中西融合的探索期

1920-1949

大的时代背景是1915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美术圈则要从二十世纪初的“留法艺术家”说起,大批有志青年为寻求变革留学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当时正值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高潮期。

百年前的留法艺术家们

虽同为“留法”,却出现了艺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拨求学者,一拨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古典写实主义的学院派,并在后来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国情,起到了“美术革命”、服务宣传的作用。而另一拨是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与当时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同步,不仅在形式上追求个人性、表现性,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探索中西融合,探索艺术上的新面貌。

当然还有一拨没有留学的本土派,他们更倾向于深耕传统中国画,但不安于现状、勇于突破,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的文化基因里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这是明末之后整个中国在思想文化上的总趋势——中西融合。

美术服务政治时期

1949-1978

建国后因政治需要,美术成了宣传的工具,同时也深受“苏派“油画的影响,追求色彩鲜明、突出人物形象,便于宣传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正与时代的需求相契合,影响了几代人,“红、光、亮”风格的歌颂题材是主旋律。

董希文《开国大典》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莫属,这幅作品也是命途多舛,因历史原因画中的人物被修改过三四次,极具戏剧性,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不屈的人,他们只能私下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个人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连。

85思潮的黄金十年

1979-198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了主旋律,解放思想是第一要务,文艺圈肯定就成了急先锋。1979年的第一届”星星美展“,开启了艺术圈的黄金十年,曾经压抑的情感终于迎来了彻底的释放,“弹簧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随后的十年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自由。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深入人心,特别是毕加索、马蒂斯、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现如今他们早已成为活跃画坛的大咖。还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个体探索,比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打破禁欲;罗中立的《父亲》破天荒地去描绘一个底层的挑粪工,而不是伟人。

1979首届星星美展实况

85思潮是一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以反传统为核心的艺术潮流,不仅对美术,也对电影、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5美术思潮是这个时代在文艺上最闪亮的星星,思想解放、突破桎梏,直接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鲜血液,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艺术新潮,涌现出了众多艺术团体。

另外,它的一个典型副作用是出现了大量“模仿”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手法甚至精神实质上,都很难突破国外艺术家所创造的高度。

狂热的市场导向期

1990-2020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造就了一批批新兴的富裕阶层,港台、欧美等商人涌入,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艺术圈也随即迎来了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行情。当代艺术圈出现了单件作品拍卖过千万的画坛F4(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和张晓刚),这些作品初期的主要买家都是外国人,他们完全把控着这个市场;而国画市场也是全面开花,在世艺术家被市场追捧,中国古代书画更是在近年被众多知名企业抢购,作为企业投资、收藏的重头资产。

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新高

在2004和2008后的两拨热潮之后,2014年开始艺术市场的泡沫被“反腐”刺破,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低迷了五六年。2020年的疫情之下,加速淘汰了一批投机者,各方正处于底部回归理性。此刻,我们应该更注重艺术品的精神消费属性,看懂艺术、欣赏艺术,将艺术用于提升生活品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它主要靠权贵阶层的加持,完全摆脱了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和简单视觉审美的束缚,而变成了一种资产标的。

结语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从侧面反应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变化。欣赏艺术,除了最简单的调用五官去感受作品的形式美之外,还需要多去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甚至是整个文化思潮。这虽然提高了鉴赏的智力门槛,但也增加了其中趣味。

从宏观的视角去看艺术作品,更能理解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而在多元文化中锻炼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力,避免跟风、模仿、抄袭的出现。发展属于自身的审美表达能力,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创造新一波的中国艺术符号,进而做到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输出,才是所有艺术创作者应该勇于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原标题:中国艺术在过去10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原稿授权做了部分修改。

 

来源:假装懂艺术

原标题:这100年中国的艺术,到底经历了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艺术在过去10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无论多么继承传统,大多数人的记忆和文化属性也仅受近百年的时代影响,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始终无法逃脱他的成长经历。

艺术是线性演变,还是非线性突变。从100年的中国艺术发展历史里,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中国当下的艺术(这里的艺术主要指美术)现状源于百年前的那场变革。虽百年沧桑巨变,但细分起来基本是四个阶段:中西融合的探索期(1920-1949)、美术服务政治时期(1949-1978)、85思潮的黄金十年(1979-1989)和狂热的市场导向期(1990-2020)。

中西融合的探索期

1920-1949

大的时代背景是1915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美术圈则要从二十世纪初的“留法艺术家”说起,大批有志青年为寻求变革留学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当时正值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高潮期。

百年前的留法艺术家们

虽同为“留法”,却出现了艺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拨求学者,一拨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古典写实主义的学院派,并在后来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国情,起到了“美术革命”、服务宣传的作用。而另一拨是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与当时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同步,不仅在形式上追求个人性、表现性,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探索中西融合,探索艺术上的新面貌。

当然还有一拨没有留学的本土派,他们更倾向于深耕传统中国画,但不安于现状、勇于突破,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的文化基因里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这是明末之后整个中国在思想文化上的总趋势——中西融合。

美术服务政治时期

1949-1978

建国后因政治需要,美术成了宣传的工具,同时也深受“苏派“油画的影响,追求色彩鲜明、突出人物形象,便于宣传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正与时代的需求相契合,影响了几代人,“红、光、亮”风格的歌颂题材是主旋律。

董希文《开国大典》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莫属,这幅作品也是命途多舛,因历史原因画中的人物被修改过三四次,极具戏剧性,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不屈的人,他们只能私下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个人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连。

85思潮的黄金十年

1979-198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了主旋律,解放思想是第一要务,文艺圈肯定就成了急先锋。1979年的第一届”星星美展“,开启了艺术圈的黄金十年,曾经压抑的情感终于迎来了彻底的释放,“弹簧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随后的十年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自由。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深入人心,特别是毕加索、马蒂斯、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现如今他们早已成为活跃画坛的大咖。还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个体探索,比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打破禁欲;罗中立的《父亲》破天荒地去描绘一个底层的挑粪工,而不是伟人。

1979首届星星美展实况

85思潮是一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以反传统为核心的艺术潮流,不仅对美术,也对电影、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5美术思潮是这个时代在文艺上最闪亮的星星,思想解放、突破桎梏,直接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鲜血液,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艺术新潮,涌现出了众多艺术团体。

另外,它的一个典型副作用是出现了大量“模仿”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手法甚至精神实质上,都很难突破国外艺术家所创造的高度。

狂热的市场导向期

1990-2020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造就了一批批新兴的富裕阶层,港台、欧美等商人涌入,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艺术圈也随即迎来了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行情。当代艺术圈出现了单件作品拍卖过千万的画坛F4(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和张晓刚),这些作品初期的主要买家都是外国人,他们完全把控着这个市场;而国画市场也是全面开花,在世艺术家被市场追捧,中国古代书画更是在近年被众多知名企业抢购,作为企业投资、收藏的重头资产。

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新高

在2004和2008后的两拨热潮之后,2014年开始艺术市场的泡沫被“反腐”刺破,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低迷了五六年。2020年的疫情之下,加速淘汰了一批投机者,各方正处于底部回归理性。此刻,我们应该更注重艺术品的精神消费属性,看懂艺术、欣赏艺术,将艺术用于提升生活品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它主要靠权贵阶层的加持,完全摆脱了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和简单视觉审美的束缚,而变成了一种资产标的。

结语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从侧面反应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变化。欣赏艺术,除了最简单的调用五官去感受作品的形式美之外,还需要多去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甚至是整个文化思潮。这虽然提高了鉴赏的智力门槛,但也增加了其中趣味。

从宏观的视角去看艺术作品,更能理解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而在多元文化中锻炼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力,避免跟风、模仿、抄袭的出现。发展属于自身的审美表达能力,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创造新一波的中国艺术符号,进而做到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输出,才是所有艺术创作者应该勇于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原标题:中国艺术在过去10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原稿授权做了部分修改。

 

来源:假装懂艺术

原标题:这100年中国的艺术,到底经历了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