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 | 褪去“声名狼藉的RBG”偶像包装后,大法官金斯伯格给人更多启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 | 褪去“声名狼藉的RBG”偶像包装后,大法官金斯伯格给人更多启示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与储殷的厌女视频争议。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与储殷的厌女视频争议。

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褪去RBG“网红”身份后,金斯伯格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我已经84岁了,可是人人都想来与我合影。”2013年,在对谢尔比县诉霍尔德案判决结果公开发表尖锐的异议后,80岁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成为了流行文化偶像,被粉丝戏称为“声名狼藉的RBG”。这位戴着塑料黑框眼镜、身穿黑色法袍、神情严肃的老太太时常出现在T恤和马克杯上,网上流传着她的各种表情包,有时候是真人健身举铁,有时候是漫画里的女超人。她人生中的几十年职业生涯都在为性别平权而努力,在特朗普时代,她经常大声说出“我不同意”,被视作自由派的守护神。美国大选在即,作为当下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领头羊以及全美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于当地时间9月18日在家中去世,这个消息轰动全球——她的离世可能引发美国两党前所未有的激斗,进而影响世界。

近年来,金斯伯格愈发以朋克的形象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中,但现实中的金斯伯格恰恰与之相反,她性格冷静、严肃,沉默少言,举止得体,有着一段美满的异性恋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十分符合社会主流的期待。《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围绕在RBG周围的粉丝文化已经走在脱离现实的路上,金斯伯格被一些“永不与特朗普结盟”的自由派视为女英雄,他们期望金斯伯格可以再次骗过死神,以战胜英雄故事中的大反派,就在7月金斯伯格透露自己正因癌变接受治疗时,一条名为《坚持住,露丝!》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粉丝们为她转发祈祷。金斯伯格离世,无疑打消了这种叙事转折给自由派年轻人带来的振奋和希望,但这或许也是一个脱开标签化,重新认识金斯伯格,整理其丰富遗产的契机。

正在举哑铃的金斯伯格 来源:纪录片《RBG》

不论是作为诉讼律师还是大法官,金斯伯格对女性平权的贡献都是无可比拟的。通过一系列诉讼案件,金斯伯格在立法层面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平等的就业和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在维因伯格诉维因伯格案中为一位单身父亲争取到了亡妻补偿,她敏锐地看到,要先实现真正的平权,男性也必须从就有的两性规则中解放出来。

然而,这位追求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的女性不是时时都被视作女权先锋。金斯伯格传记《异见时刻》的中文译者骆伟倩在写给金斯伯格的悼文中提到,1970年代,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金斯伯格提倡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女权主义哲学太过温和,双方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奠定了美国女性堕胎权的“罗伊诉韦德案”上。此案是美国1970年代女性平权运动浓墨重彩的一章,被视为大胜,而金斯伯格却持保留意见。她坚持认为,将堕胎权建立在隐私权的法理基础上是靠不住的,女性从最高法院那里获得的不是她们个人享有的权利,她们首先还要去咨询大夫,隐私权作为法理基础还使得公共保险可以不为堕胎支付费用,其代价落在了底层女性的身上。

1990年代,白宫在考虑提名金斯伯格为大法官时,当年的这些争议差点让她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但后来的几十年中,事实被金斯伯格不幸言中,罗伊诉韦德案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而今已岌岌可危。金斯伯格与女权同盟的关系其实让后人看到女权主义的多种样貌和相互冲突——她们不是统一的,而那些被埋没在主流下的异见,或许足以启示后人。

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和政见不同的人成为朋友,如果太早地亮出自己是左还是右边,或者在一场针对性别、LGBT的谈话中用只言片语表达了不太“政治正确”的意见,友谊、爱情乃至亲情,很可能就走到了尽头。在这一点上,金斯伯格的态度和做法蕴藏着一种老派的智慧。

金斯伯格能与著名的保守派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成为朋友,让许多人感到惊异和艳羡。两人从出身、立场到法学观点都极为不同,甚至相对,却能结下真挚的友谊。斯卡利亚曾经调侃,自己喜欢金斯伯格的一切,除了她的法学观点。或许对我们整日提倡但却难以真正推进的对话精神来说,这是最好的实践模范,它启发我们再次反思何为“后真相”:“观点先行”,不光是指责那些散播谎言的人、枉顾真相的人,网络给我们呈现的通常只有人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是否已经膨胀到替代了人的品行为人、趣味道德,以致于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从他的观点入手?

金斯伯格与斯卡利亚在印度骑象,照片中的金斯伯格坐在斯卡利亚后面,曾引发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不满,金斯伯格说,这完全是为了乘坐大象的体重分配考虑。 来源:纪录片《RBG》

随着今年夏天黑人反种族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遭到抵制。The Conversation在一篇文章中呼吁,人们应当用“背景文化”来替代这种“抵制文化”,从背景中去理解一些有历史错误的问题,并且承认和给予成长的可能,而不是粗暴地抵制。金斯伯格可以被视为“背景文化”的先行者,她曾经表示,别人对她的女权观点表示嘲讽和不屑时,她会将之看作一个“去教学”的机会,让那些身居高位的男性明白,她所讲的问题,也是他们的女性亲属所遭遇的。

播客“忽左忽右”在《“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法官和她难以复刻的网红之路》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偏保守的伦奎斯特大法官曾经质问金斯伯格,是否无法满足于苏珊·安东尼(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领袖)的头像被放在硬币上,但随后在1990年代末,伦奎斯特大法官曾写过很长的陈述来讲述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因为伦奎斯特的女儿也是一位优秀的法学毕业生,却屡次因为性别在事业上受限,她的经历和几十年前的金斯伯格如出一辙。放在今天,人们是否能接受伦奎斯特的“立场倒戈”,而非给他打上简单的“厌女”“反女权”标签呢?

储殷视频回应杨笠:男性为什么总说女性被消费主义洗脑?

脱口秀演员杨笠在《脱口秀大会》上一段关于男性盲目自信的吐槽又引发网络热议。在这段表演中,杨笠说一些男性为什么“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讽刺了一些男性的“懂王”气质。不出意外地,杨笠的发言又招来了许多批评女性的陈词滥调——“和女生聊天不能讲道理”“互联网男性失语”等等,其中,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一段自拍视频中的发言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除了用“卸了妆你可能是真的丑”来进行外貌攻击,储殷还试图用“女性被消费主义洗脑”来回击杨笠,例如说“你以为你是骄傲的小公主,实际上不过就是被商业社会洗脑的韭菜”“为什么没有人忽悠男性呢?因为男性在消费上通常要理性一些”。然而,杨笠所谈的“普通”并没有指向男性的外貌,她所讲的过度自信问题,是指一些男性不懂装懂,爱向他人说教,与消费主义许诺的“小公主”式骄傲感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储殷是怎么转到“女性容易被消费社会洗脑”上的呢?

杨笠吐槽男性盲目自信 来源:腾讯视频

将女性提出的质疑或面临的困境归结于非理性消费,几乎成为一种惯例。前段时间的卫生巾争议中,就有男性网友表示,女性在网上抱怨卫生巾贵,是盲目追求大牌、虚荣心作祟的结果,用不起贵的大可以用便宜的。尽管这些男性对卫生巾使用缺乏直接经验,也没有对“经期贫困”之类的话题做足够的了解,但他们的言辞间还是自信满满,仿佛只要能点出“消费主义陷阱”,就能通过贬损他人的方式来确认自身的理性以及优越。

但问题是,男性真的比女性更加理性,能避开消费主义陷阱吗?播客“随机波动”曾在《女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水火不容吗?》中谈到,一位数据公司的老板认为“她经济”或许是一种伪命题,“男性不是不消费,只是在消费习惯和消费品类上跟女性不一样。”2018年,淘宝发布的《男性消费报告》显示,男性潮牌商品成交金额增幅达185%,男性彩妆的年成交额增长140%,一年售出2亿支洗面奶。潮牌、彩妆,向来被视作女性的消费领域,但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男性并没有从消费中缺席,他们只是被隐藏在女性消费者的形象之下。今年,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男性群体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男性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张,他们热衷于线上购物,电子、手表、白酒、美妆、游戏、旅游等均是消费热门。德勤中国、寺库网与腾讯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同样显示,尽管女性在网络奢侈品消费中的占比略高于男性,但男性客单价比女性高6%,奢侈品消费频次在每年三次及以上的男性比例也比女性要高。

其实只需回到生活中,我们就能回想起大量关于男性消费的例子,例如购买游戏、电子产品,或者手串香烟之类,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受广告营销的影响,但主流话语总是乐于把他们包装成“货比三家”的理性消费者,而女性在追求物美价廉上做得也并不少。

令人炫目的购物空间 来源:视觉中国

消费从来不为女性独有,女性却被推在最前面,投入资本机器乃至国家主义的熔炉,又为其承担所有的污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连玲玲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曾谈到,一提百货公司,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堆女人在里面抢东西,好像男性都是从事生产,女性只负责消费,在1930年代的国货运动中,女性被视作爱国消费者来调动,听起来是光荣的,但还是逃不出消费者的标签。实际上,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她们购买的很多东西丈夫小孩儿也在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是作为家庭消费的代表出现的,而消费又是其照料劳动的一部分,像百货公司这样的消费场域,不过是一个被男权文化乔装成女性游乐园的工地。

生产是创造性的,被赋予了内在的道德,被二分法置于生产对立面的消费便是损耗性的、被动的、不道德、非理性的。19世纪后期以来,消费者经常被描述为一个女人,不是因为女性消费者比她们的男性同伴更能体现二分法下消费的气质,而是因为这类气质被女性化了(即“女性事物丑恶化”与“丑恶事物女性化”的区别)。

美国弗吉利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芮塔·菲尔斯基在《现代性的性别》一书中论述到,消费文化加剧了女性的客体化,从而强化男性身份及其权威结构,然而,被推到前面的女性在消费中释放的激情又让男性气质感到被包围和弱化,“一旦消费主义的诱惑点燃了女人的欲望,她们在兽性冲动的驱使下,就可能去狂暴地主宰男人。成群的女顾客涌进商店,就像一群复仇女神,或一群入侵的蝗虫,她们掠夺商品,迫使筋疲力尽的男店员们服从她们的每个突发奇想。”无论在权力结构还是审美取向上,消费文化都没有脱出男权的规则,女性被消费文化消费,身处劣势,却又在消费中颠覆着原有的性别关系。今天,我们愈发看到在消费这件事上,两性之间的差异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确信女性的非理性并加以贬斥,是在去势焦虑中重新成为男性的挣扎。

参考资料:

The Fandom Around R.B.G. Is Out of Step With Reality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12/magazine/the-fandom-around-rbg-is-out-of-step-with-reality.html?_ga=2.110148229.1073710612.1600594302-1778546375.1592490558

《不要让他们拖你的后腿,伸手去够星空——悼念金斯伯格大法官》 骆伟倩

https://www.douban.com/note/778331252/?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

《金斯伯格的异见时刻:不想堕胎的女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259272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法官和她难以复刻的网红之路》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1aa3d49504bbdb775f92f6?s=eyJ1IjogIjVmNjRiZDkyZTBmNWU3MjNiYjNlZGY0OCJ9

《名人早死,粉丝永生:“抵制文化”是怎么来的?》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673976.html

《女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水火不容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TExMTE3Ng==&mid=2247483666&idx=1&sn=889aef0b8e16da69dfbad92f22c8d1eb&scene=21#wechat_redirect

《历史学家连玲玲:百货公司看似女性化,实际上还是个男权世界 | 专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493020&idx=1&sn=fc6d505e61eb817db5bc51829c7e4681&chksm=eb6653e5dc11daf3a30e6a3f1a8742ac02e7294a2d7a12337d35a3060b54aab8dc1e8f4f0b7b&token=1739253400&lang=zh_CN#rd

《现代性的性别》[美]芮塔·菲尔斯基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 | 褪去“声名狼藉的RBG”偶像包装后,大法官金斯伯格给人更多启示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与储殷的厌女视频争议。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与储殷的厌女视频争议。

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褪去RBG“网红”身份后,金斯伯格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我已经84岁了,可是人人都想来与我合影。”2013年,在对谢尔比县诉霍尔德案判决结果公开发表尖锐的异议后,80岁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成为了流行文化偶像,被粉丝戏称为“声名狼藉的RBG”。这位戴着塑料黑框眼镜、身穿黑色法袍、神情严肃的老太太时常出现在T恤和马克杯上,网上流传着她的各种表情包,有时候是真人健身举铁,有时候是漫画里的女超人。她人生中的几十年职业生涯都在为性别平权而努力,在特朗普时代,她经常大声说出“我不同意”,被视作自由派的守护神。美国大选在即,作为当下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领头羊以及全美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于当地时间9月18日在家中去世,这个消息轰动全球——她的离世可能引发美国两党前所未有的激斗,进而影响世界。

近年来,金斯伯格愈发以朋克的形象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中,但现实中的金斯伯格恰恰与之相反,她性格冷静、严肃,沉默少言,举止得体,有着一段美满的异性恋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十分符合社会主流的期待。《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围绕在RBG周围的粉丝文化已经走在脱离现实的路上,金斯伯格被一些“永不与特朗普结盟”的自由派视为女英雄,他们期望金斯伯格可以再次骗过死神,以战胜英雄故事中的大反派,就在7月金斯伯格透露自己正因癌变接受治疗时,一条名为《坚持住,露丝!》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粉丝们为她转发祈祷。金斯伯格离世,无疑打消了这种叙事转折给自由派年轻人带来的振奋和希望,但这或许也是一个脱开标签化,重新认识金斯伯格,整理其丰富遗产的契机。

正在举哑铃的金斯伯格 来源:纪录片《RBG》

不论是作为诉讼律师还是大法官,金斯伯格对女性平权的贡献都是无可比拟的。通过一系列诉讼案件,金斯伯格在立法层面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平等的就业和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在维因伯格诉维因伯格案中为一位单身父亲争取到了亡妻补偿,她敏锐地看到,要先实现真正的平权,男性也必须从就有的两性规则中解放出来。

然而,这位追求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的女性不是时时都被视作女权先锋。金斯伯格传记《异见时刻》的中文译者骆伟倩在写给金斯伯格的悼文中提到,1970年代,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金斯伯格提倡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女权主义哲学太过温和,双方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奠定了美国女性堕胎权的“罗伊诉韦德案”上。此案是美国1970年代女性平权运动浓墨重彩的一章,被视为大胜,而金斯伯格却持保留意见。她坚持认为,将堕胎权建立在隐私权的法理基础上是靠不住的,女性从最高法院那里获得的不是她们个人享有的权利,她们首先还要去咨询大夫,隐私权作为法理基础还使得公共保险可以不为堕胎支付费用,其代价落在了底层女性的身上。

1990年代,白宫在考虑提名金斯伯格为大法官时,当年的这些争议差点让她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但后来的几十年中,事实被金斯伯格不幸言中,罗伊诉韦德案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而今已岌岌可危。金斯伯格与女权同盟的关系其实让后人看到女权主义的多种样貌和相互冲突——她们不是统一的,而那些被埋没在主流下的异见,或许足以启示后人。

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和政见不同的人成为朋友,如果太早地亮出自己是左还是右边,或者在一场针对性别、LGBT的谈话中用只言片语表达了不太“政治正确”的意见,友谊、爱情乃至亲情,很可能就走到了尽头。在这一点上,金斯伯格的态度和做法蕴藏着一种老派的智慧。

金斯伯格能与著名的保守派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成为朋友,让许多人感到惊异和艳羡。两人从出身、立场到法学观点都极为不同,甚至相对,却能结下真挚的友谊。斯卡利亚曾经调侃,自己喜欢金斯伯格的一切,除了她的法学观点。或许对我们整日提倡但却难以真正推进的对话精神来说,这是最好的实践模范,它启发我们再次反思何为“后真相”:“观点先行”,不光是指责那些散播谎言的人、枉顾真相的人,网络给我们呈现的通常只有人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是否已经膨胀到替代了人的品行为人、趣味道德,以致于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从他的观点入手?

金斯伯格与斯卡利亚在印度骑象,照片中的金斯伯格坐在斯卡利亚后面,曾引发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不满,金斯伯格说,这完全是为了乘坐大象的体重分配考虑。 来源:纪录片《RBG》

随着今年夏天黑人反种族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遭到抵制。The Conversation在一篇文章中呼吁,人们应当用“背景文化”来替代这种“抵制文化”,从背景中去理解一些有历史错误的问题,并且承认和给予成长的可能,而不是粗暴地抵制。金斯伯格可以被视为“背景文化”的先行者,她曾经表示,别人对她的女权观点表示嘲讽和不屑时,她会将之看作一个“去教学”的机会,让那些身居高位的男性明白,她所讲的问题,也是他们的女性亲属所遭遇的。

播客“忽左忽右”在《“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法官和她难以复刻的网红之路》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偏保守的伦奎斯特大法官曾经质问金斯伯格,是否无法满足于苏珊·安东尼(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领袖)的头像被放在硬币上,但随后在1990年代末,伦奎斯特大法官曾写过很长的陈述来讲述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因为伦奎斯特的女儿也是一位优秀的法学毕业生,却屡次因为性别在事业上受限,她的经历和几十年前的金斯伯格如出一辙。放在今天,人们是否能接受伦奎斯特的“立场倒戈”,而非给他打上简单的“厌女”“反女权”标签呢?

储殷视频回应杨笠:男性为什么总说女性被消费主义洗脑?

脱口秀演员杨笠在《脱口秀大会》上一段关于男性盲目自信的吐槽又引发网络热议。在这段表演中,杨笠说一些男性为什么“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讽刺了一些男性的“懂王”气质。不出意外地,杨笠的发言又招来了许多批评女性的陈词滥调——“和女生聊天不能讲道理”“互联网男性失语”等等,其中,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一段自拍视频中的发言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除了用“卸了妆你可能是真的丑”来进行外貌攻击,储殷还试图用“女性被消费主义洗脑”来回击杨笠,例如说“你以为你是骄傲的小公主,实际上不过就是被商业社会洗脑的韭菜”“为什么没有人忽悠男性呢?因为男性在消费上通常要理性一些”。然而,杨笠所谈的“普通”并没有指向男性的外貌,她所讲的过度自信问题,是指一些男性不懂装懂,爱向他人说教,与消费主义许诺的“小公主”式骄傲感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储殷是怎么转到“女性容易被消费社会洗脑”上的呢?

杨笠吐槽男性盲目自信 来源:腾讯视频

将女性提出的质疑或面临的困境归结于非理性消费,几乎成为一种惯例。前段时间的卫生巾争议中,就有男性网友表示,女性在网上抱怨卫生巾贵,是盲目追求大牌、虚荣心作祟的结果,用不起贵的大可以用便宜的。尽管这些男性对卫生巾使用缺乏直接经验,也没有对“经期贫困”之类的话题做足够的了解,但他们的言辞间还是自信满满,仿佛只要能点出“消费主义陷阱”,就能通过贬损他人的方式来确认自身的理性以及优越。

但问题是,男性真的比女性更加理性,能避开消费主义陷阱吗?播客“随机波动”曾在《女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水火不容吗?》中谈到,一位数据公司的老板认为“她经济”或许是一种伪命题,“男性不是不消费,只是在消费习惯和消费品类上跟女性不一样。”2018年,淘宝发布的《男性消费报告》显示,男性潮牌商品成交金额增幅达185%,男性彩妆的年成交额增长140%,一年售出2亿支洗面奶。潮牌、彩妆,向来被视作女性的消费领域,但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男性并没有从消费中缺席,他们只是被隐藏在女性消费者的形象之下。今年,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男性群体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男性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张,他们热衷于线上购物,电子、手表、白酒、美妆、游戏、旅游等均是消费热门。德勤中国、寺库网与腾讯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同样显示,尽管女性在网络奢侈品消费中的占比略高于男性,但男性客单价比女性高6%,奢侈品消费频次在每年三次及以上的男性比例也比女性要高。

其实只需回到生活中,我们就能回想起大量关于男性消费的例子,例如购买游戏、电子产品,或者手串香烟之类,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受广告营销的影响,但主流话语总是乐于把他们包装成“货比三家”的理性消费者,而女性在追求物美价廉上做得也并不少。

令人炫目的购物空间 来源:视觉中国

消费从来不为女性独有,女性却被推在最前面,投入资本机器乃至国家主义的熔炉,又为其承担所有的污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连玲玲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曾谈到,一提百货公司,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堆女人在里面抢东西,好像男性都是从事生产,女性只负责消费,在1930年代的国货运动中,女性被视作爱国消费者来调动,听起来是光荣的,但还是逃不出消费者的标签。实际上,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她们购买的很多东西丈夫小孩儿也在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是作为家庭消费的代表出现的,而消费又是其照料劳动的一部分,像百货公司这样的消费场域,不过是一个被男权文化乔装成女性游乐园的工地。

生产是创造性的,被赋予了内在的道德,被二分法置于生产对立面的消费便是损耗性的、被动的、不道德、非理性的。19世纪后期以来,消费者经常被描述为一个女人,不是因为女性消费者比她们的男性同伴更能体现二分法下消费的气质,而是因为这类气质被女性化了(即“女性事物丑恶化”与“丑恶事物女性化”的区别)。

美国弗吉利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芮塔·菲尔斯基在《现代性的性别》一书中论述到,消费文化加剧了女性的客体化,从而强化男性身份及其权威结构,然而,被推到前面的女性在消费中释放的激情又让男性气质感到被包围和弱化,“一旦消费主义的诱惑点燃了女人的欲望,她们在兽性冲动的驱使下,就可能去狂暴地主宰男人。成群的女顾客涌进商店,就像一群复仇女神,或一群入侵的蝗虫,她们掠夺商品,迫使筋疲力尽的男店员们服从她们的每个突发奇想。”无论在权力结构还是审美取向上,消费文化都没有脱出男权的规则,女性被消费文化消费,身处劣势,却又在消费中颠覆着原有的性别关系。今天,我们愈发看到在消费这件事上,两性之间的差异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确信女性的非理性并加以贬斥,是在去势焦虑中重新成为男性的挣扎。

参考资料:

The Fandom Around R.B.G. Is Out of Step With Reality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12/magazine/the-fandom-around-rbg-is-out-of-step-with-reality.html?_ga=2.110148229.1073710612.1600594302-1778546375.1592490558

《不要让他们拖你的后腿,伸手去够星空——悼念金斯伯格大法官》 骆伟倩

https://www.douban.com/note/778331252/?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

《金斯伯格的异见时刻:不想堕胎的女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259272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法官和她难以复刻的网红之路》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1aa3d49504bbdb775f92f6?s=eyJ1IjogIjVmNjRiZDkyZTBmNWU3MjNiYjNlZGY0OCJ9

《名人早死,粉丝永生:“抵制文化”是怎么来的?》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673976.html

《女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水火不容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TExMTE3Ng==&mid=2247483666&idx=1&sn=889aef0b8e16da69dfbad92f22c8d1eb&scene=21#wechat_redirect

《历史学家连玲玲:百货公司看似女性化,实际上还是个男权世界 | 专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493020&idx=1&sn=fc6d505e61eb817db5bc51829c7e4681&chksm=eb6653e5dc11daf3a30e6a3f1a8742ac02e7294a2d7a12337d35a3060b54aab8dc1e8f4f0b7b&token=1739253400&lang=zh_CN#rd

《现代性的性别》[美]芮塔·菲尔斯基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