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人是如何通过艺考走上人生巅峰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人是如何通过艺考走上人生巅峰的

音乐作为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存在已久,而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在我国却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学问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资料表明,在西周时期设立的乡学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正式教授的学科。

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1月,都是艺术专业考试报名的集中时间。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学子希望通过艺考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那么,古代有没有类似的艺术院校呢?古代宫廷内表演机构的成员都从哪里选拔的呢?

始于唐朝的神秘教坊

音乐作为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存在已久,而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在我国却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学问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资料表明,在西周时期设立的乡学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正式教授的学科。

到了唐朝,音乐文化发展空前繁荣,音乐机构众多,有太常寺、鼓吹署、教坊和梨园,但宫廷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机构却无法明确区分。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同时承担着音乐教育的职能。这种机构负责培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门人才,并分批培训长期常备的乐工和短期轮番的乐工。每批再按所习乐曲的难易分三档进行教学,按年考核演奏、表演功夫的熟练程度,并根据熟练程度累计成绩,评定优劣,决定乐工的升退。

在唐朝的诸多音乐机构中属教坊最有特色,唐朝的教坊负责管理宫廷中歌舞演出艺人,将这些艺人按照地位以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比如:一般的女艺人称“官人”,较高级的女艺人称作“内人”或“前头人”。而唐朝的教坊人员大多由已在宫廷中的女子组成,很少有平民人家的女子能够进入其中。

随着朝代更迭,类似教坊这种音乐机构得以保留,并且在元、明两代尤为繁盛。

与唐朝教坊不同的是,元朝的教坊位于当时大都的东皇华坊,不在宫廷之内,这就为教坊内上演符合民众观看口味的演出提供了条件,而一些来自宫廷艺人的伎艺,也通过教坊得以传入民间。

此外,根据当时对教坊的组织设置,元朝教坊除了像前朝一样,负责承办宫廷演出活动,并创作元杂剧之外,还可以随时从民间抽取乐艺人乃至平民进入教坊,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坊与民间伎乐的交流。

变了味儿的教坊司

到了明朝,教坊依然得以保留,但更名为教坊司,同样管理宫廷音乐和俗乐的教习演出事宜。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明朝的教坊司却慢慢儿地变了味。

看过电影《绣春刀》的观众是否还记得,周晓彤与沈炼见面的场景。作为锦衣卫的一员,沈炼经常光顾教坊司,每次都只点周晓彤为他弹唱,而影片对于周晓彤的介绍则是:原本是忠臣之后,却流落至教坊司。

可见,教坊司除了正常承担宫廷演出任务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种角色,即官方妓院。而教坊司中女子的来历也无非这样几种:一是罪臣之妻女,即类似《绣春刀》中周晓彤这样的身世。二是战争时俘虏了的战败者的妻女。三是战乱中抢夺强掳的民间女子。四是征调来的良家女子。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教坊司已经变了味道,纵使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应该也不会有太多女子愿意加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元明时期的教坊司所在地,在如今的北京依然可以找得到,当时的东皇华坊正是如今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一带。本司胡同中的“本司”即“教坊司”,据说是当时的教坊司行政办公地点。而演乐胡同,就是当时的教坊司的演出地。两条胡同紧邻,长度都不过几百米,但在这里却曾上演过不知多少坎坷女子的辛酸过往。

到了清朝,沿袭明朝的机制,教坊司依然负责宫廷内的音乐演出任务。直到雍正元年,将教坊司改为了和声署,康熙年间,又增设了升平署,专门负责宫廷戏曲演出活动。而能够进入升平署这种机构的人,也大多是民间艺人,在宫廷教习年轻太监或者是其他戏曲爱好者。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宫廷音乐演出机构与音乐教育机构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员无论是来自民间,还是出自宫廷,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所留存下的资料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人是如何通过艺考走上人生巅峰的

音乐作为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存在已久,而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在我国却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学问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资料表明,在西周时期设立的乡学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正式教授的学科。

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1月,都是艺术专业考试报名的集中时间。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学子希望通过艺考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那么,古代有没有类似的艺术院校呢?古代宫廷内表演机构的成员都从哪里选拔的呢?

始于唐朝的神秘教坊

音乐作为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存在已久,而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在我国却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学问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资料表明,在西周时期设立的乡学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正式教授的学科。

到了唐朝,音乐文化发展空前繁荣,音乐机构众多,有太常寺、鼓吹署、教坊和梨园,但宫廷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机构却无法明确区分。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同时承担着音乐教育的职能。这种机构负责培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门人才,并分批培训长期常备的乐工和短期轮番的乐工。每批再按所习乐曲的难易分三档进行教学,按年考核演奏、表演功夫的熟练程度,并根据熟练程度累计成绩,评定优劣,决定乐工的升退。

在唐朝的诸多音乐机构中属教坊最有特色,唐朝的教坊负责管理宫廷中歌舞演出艺人,将这些艺人按照地位以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比如:一般的女艺人称“官人”,较高级的女艺人称作“内人”或“前头人”。而唐朝的教坊人员大多由已在宫廷中的女子组成,很少有平民人家的女子能够进入其中。

随着朝代更迭,类似教坊这种音乐机构得以保留,并且在元、明两代尤为繁盛。

与唐朝教坊不同的是,元朝的教坊位于当时大都的东皇华坊,不在宫廷之内,这就为教坊内上演符合民众观看口味的演出提供了条件,而一些来自宫廷艺人的伎艺,也通过教坊得以传入民间。

此外,根据当时对教坊的组织设置,元朝教坊除了像前朝一样,负责承办宫廷演出活动,并创作元杂剧之外,还可以随时从民间抽取乐艺人乃至平民进入教坊,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坊与民间伎乐的交流。

变了味儿的教坊司

到了明朝,教坊依然得以保留,但更名为教坊司,同样管理宫廷音乐和俗乐的教习演出事宜。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明朝的教坊司却慢慢儿地变了味。

看过电影《绣春刀》的观众是否还记得,周晓彤与沈炼见面的场景。作为锦衣卫的一员,沈炼经常光顾教坊司,每次都只点周晓彤为他弹唱,而影片对于周晓彤的介绍则是:原本是忠臣之后,却流落至教坊司。

可见,教坊司除了正常承担宫廷演出任务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种角色,即官方妓院。而教坊司中女子的来历也无非这样几种:一是罪臣之妻女,即类似《绣春刀》中周晓彤这样的身世。二是战争时俘虏了的战败者的妻女。三是战乱中抢夺强掳的民间女子。四是征调来的良家女子。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教坊司已经变了味道,纵使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应该也不会有太多女子愿意加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元明时期的教坊司所在地,在如今的北京依然可以找得到,当时的东皇华坊正是如今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一带。本司胡同中的“本司”即“教坊司”,据说是当时的教坊司行政办公地点。而演乐胡同,就是当时的教坊司的演出地。两条胡同紧邻,长度都不过几百米,但在这里却曾上演过不知多少坎坷女子的辛酸过往。

到了清朝,沿袭明朝的机制,教坊司依然负责宫廷内的音乐演出任务。直到雍正元年,将教坊司改为了和声署,康熙年间,又增设了升平署,专门负责宫廷戏曲演出活动。而能够进入升平署这种机构的人,也大多是民间艺人,在宫廷教习年轻太监或者是其他戏曲爱好者。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宫廷音乐演出机构与音乐教育机构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员无论是来自民间,还是出自宫廷,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所留存下的资料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