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竹喧归浣女,心动入蜀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竹喧归浣女,心动入蜀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文 | 李陈 谭王雨

竹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一代代人,在生产生活、文艺创作中逐渐形成的。

因竹经冬不凋,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又有明代黄凤池,取竹清雅淡泊、谦谦君子之风,将其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以表达君子“傲、幽、澹、逸”的杰出品质。

古人痴竹,以竹抒情、借竹表意,逐步丰富了“竹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它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肌理中,浸润在文学、音乐、绘画、宗教、民俗、园林的印痕里。

从《诗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到李白的“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杜牧、韩愈、郑板桥、李贺等著名诗人,也纷纷以竹表志,对竹赞不绝口;甚至在“湘妃竹”等神话中也有着竹的影子。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竹还有着优秀的使用价值。

生活用途

由于竹出色的观赏性,在庭院中往往不可或缺,四川的蜀南竹海,更是闻名中外的竹海景观。

由于竹子生长快,为环保考量,目前也有大量家具与纸改用竹子制造。

竹子还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竹箫、竹笛等竹制乐器随处可见。

经处理后的竹纤维也被用作纺织品,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将竹材通过烘培,就成了“竹炭包”,可以用来去除异味,制作特殊风味食品等。

用竹编制的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竹制器具更是常见。

在日本、韩国还有人会用之配以海盐、黄土等,以类似炼钢的方法,加工成青竹盐(或称竹盐)作为调味料,甚至加进个人卫生用品之中。

食药用途

竹可谓一身都是宝,竹叶、竹沥、竹实、竹茹、竹菌、竹根、竹笋、竹青、竹叶心,在《本草纲目》中均有药用记载。

竹笋更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科技用途

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前251年李冰任带领民众修筑的,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笕”,也是用竹子制作的。

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1600米的盐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9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竹作为原料来造纸。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竹枝是其上等材料,算盘的前身“筹算”,也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

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竹制品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竹文化与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渐行渐远,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对于“竹文化”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此时,作为中国竹文化的重要区域,成都重新拾起了传承悠久“竹文化”,再次演绎了竹的深层魅力。

中国正位于亚太竹区的重要位置,有37属约500种竹子,其中又以四川盆地为主。

为高效推动成都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出台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公园城市美丽竹林风景线的实施意见》,定下了一带两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和和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

一带两区多点:

一带:龙门山脉区域为主的竹产业带;

两区: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竹文化创意区;

多点:天府绿道串联川西林盘、都江堰精华灌区、城市公园绿地和竹特色镇等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区。

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

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10万亩,建成现代竹产业园区4个,创建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2个,规划建设竹景观元素的公园和街区100个、竹特色镇10个、竹产业特色村示范点10个;

保护与修复川西林盘1000个,着力打造竹主题川西林盘100个;

建设竹元素天府绿道500公里、翠竹长廊5条,以竹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达3000万人次/年,全市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成都对竹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建立在现有竹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基础上的。竹文化在成都的一个重要体现为西蜀园林,而西蜀园林的典型代表,非“望江楼公园”莫属。

望江楼公园是建来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她亲手制作过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这种小笺称为“薛涛笺”,其实薛涛还有一种爱好,就是她一生爱竹,她曾写诗赞美竹子,“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

用来纪念她的望江楼公园几乎以竹造园,栽植各类珍奇异竹23属230余种。

将竹与建筑、山石、水体、林木巧妙搭配,造四季苍翠,宁远幽悠之绿海背景,被誉为“天下第一竹园”,充分体现了西蜀园林的山地特征,也大大方方的展示了竹的优雅挺拔。

截至目前,望江楼公园已成功举办了23届,“竹文化节”,对竹文化在成都乃至全国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除园林外,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新村等,川西林盘竹经济示范点也颇具代表性。

四川崇州市道明竹艺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作为竹编传承盛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依竹为器,处处呈现“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的景象。

竹艺村的“竹”就是当地居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依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以竹艺村为中心、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把看似普通的竹做活,延伸到整个小村的业态分布,和产业开发之中。

最具代表性的“竹里”,就是道明镇竹艺村的一个亮点。走进“竹里”,就像穿梭在自然与文化之间,“竹里”的建设,为道明竹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艺以多种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那是什么让竹编村变成网红村的呢?

不仅是“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这一核心理念,更是传统手艺的推陈出新。

一是竹编工艺的应用

道明“竹里”别出心裁的将竹编工艺,运用在建筑的装饰上,利用竹编造型多变的特点,将竹编运用在廊道、吊顶、外墙装饰上,形成了既现代又不失自然的景观效果。

二是竹杆(竹条)的运用

图片来源:吴忧/摄

借力乡村旅游,让竹制工艺有更大的市场。现在的“竹里”,不仅是道明乡村的“景点”,还是竹制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载体。除了这两处省内外知名的“竹”旅游点,四川还有其他许多与“竹文化”有关的地点。

北湖生态公园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带两区多点”结构的,美丽竹林风景线建设,北湖公园打造的竹景观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其中的萤火竹舍,各空间软隔断也是大量运用到竹,林建相融、人城和谐,行走其间竹韵悠然。

熊猫广场

有熊猫的地方自然离不开万顷竹海,熊猫广场作为“滚滚”的迎客厅,让你体验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

广场的四条内部道路分别命名为:箭竹路、绿竹巷、楠竹巷、翠竹巷,各自携掣着夹道竹林热情招呼八方来客。

熊猫广场已先后移栽竹子10万余株,品类达14种,占地约4000平方米,其中,位于箭竹路与楠竹路交汇处的竹博园,移栽4600株,竹意最盛。

这一个个点位,勾勒出了成都竹文化的美好未来。

正值成都着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一重大机遇期,也许有一天,在市区就能享受,“推窗看,绿竹猗猗,鸟声入耳”此情此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竹喧归浣女,心动入蜀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文 | 李陈 谭王雨

竹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一代代人,在生产生活、文艺创作中逐渐形成的。

因竹经冬不凋,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又有明代黄凤池,取竹清雅淡泊、谦谦君子之风,将其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以表达君子“傲、幽、澹、逸”的杰出品质。

古人痴竹,以竹抒情、借竹表意,逐步丰富了“竹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它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肌理中,浸润在文学、音乐、绘画、宗教、民俗、园林的印痕里。

从《诗经》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到李白的“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杜牧、韩愈、郑板桥、李贺等著名诗人,也纷纷以竹表志,对竹赞不绝口;甚至在“湘妃竹”等神话中也有着竹的影子。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竹还有着优秀的使用价值。

生活用途

由于竹出色的观赏性,在庭院中往往不可或缺,四川的蜀南竹海,更是闻名中外的竹海景观。

由于竹子生长快,为环保考量,目前也有大量家具与纸改用竹子制造。

竹子还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竹箫、竹笛等竹制乐器随处可见。

经处理后的竹纤维也被用作纺织品,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将竹材通过烘培,就成了“竹炭包”,可以用来去除异味,制作特殊风味食品等。

用竹编制的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竹制器具更是常见。

在日本、韩国还有人会用之配以海盐、黄土等,以类似炼钢的方法,加工成青竹盐(或称竹盐)作为调味料,甚至加进个人卫生用品之中。

食药用途

竹可谓一身都是宝,竹叶、竹沥、竹实、竹茹、竹菌、竹根、竹笋、竹青、竹叶心,在《本草纲目》中均有药用记载。

竹笋更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科技用途

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前251年李冰任带领民众修筑的,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笕”,也是用竹子制作的。

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1600米的盐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9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竹作为原料来造纸。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竹枝是其上等材料,算盘的前身“筹算”,也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

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竹制品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竹文化与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渐行渐远,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对于“竹文化”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此时,作为中国竹文化的重要区域,成都重新拾起了传承悠久“竹文化”,再次演绎了竹的深层魅力。

中国正位于亚太竹区的重要位置,有37属约500种竹子,其中又以四川盆地为主。

为高效推动成都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出台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公园城市美丽竹林风景线的实施意见》,定下了一带两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和和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

一带两区多点:

一带:龙门山脉区域为主的竹产业带;

两区: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竹文化创意区;

多点:天府绿道串联川西林盘、都江堰精华灌区、城市公园绿地和竹特色镇等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区。

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

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10万亩,建成现代竹产业园区4个,创建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2个,规划建设竹景观元素的公园和街区100个、竹特色镇10个、竹产业特色村示范点10个;

保护与修复川西林盘1000个,着力打造竹主题川西林盘100个;

建设竹元素天府绿道500公里、翠竹长廊5条,以竹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达3000万人次/年,全市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成都对竹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建立在现有竹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基础上的。竹文化在成都的一个重要体现为西蜀园林,而西蜀园林的典型代表,非“望江楼公园”莫属。

望江楼公园是建来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她亲手制作过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这种小笺称为“薛涛笺”,其实薛涛还有一种爱好,就是她一生爱竹,她曾写诗赞美竹子,“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

用来纪念她的望江楼公园几乎以竹造园,栽植各类珍奇异竹23属230余种。

将竹与建筑、山石、水体、林木巧妙搭配,造四季苍翠,宁远幽悠之绿海背景,被誉为“天下第一竹园”,充分体现了西蜀园林的山地特征,也大大方方的展示了竹的优雅挺拔。

截至目前,望江楼公园已成功举办了23届,“竹文化节”,对竹文化在成都乃至全国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除园林外,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新村等,川西林盘竹经济示范点也颇具代表性。

四川崇州市道明竹艺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作为竹编传承盛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依竹为器,处处呈现“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的景象。

竹艺村的“竹”就是当地居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依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以竹艺村为中心、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把看似普通的竹做活,延伸到整个小村的业态分布,和产业开发之中。

最具代表性的“竹里”,就是道明镇竹艺村的一个亮点。走进“竹里”,就像穿梭在自然与文化之间,“竹里”的建设,为道明竹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艺以多种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那是什么让竹编村变成网红村的呢?

不仅是“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这一核心理念,更是传统手艺的推陈出新。

一是竹编工艺的应用

道明“竹里”别出心裁的将竹编工艺,运用在建筑的装饰上,利用竹编造型多变的特点,将竹编运用在廊道、吊顶、外墙装饰上,形成了既现代又不失自然的景观效果。

二是竹杆(竹条)的运用

图片来源:吴忧/摄

借力乡村旅游,让竹制工艺有更大的市场。现在的“竹里”,不仅是道明乡村的“景点”,还是竹制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载体。除了这两处省内外知名的“竹”旅游点,四川还有其他许多与“竹文化”有关的地点。

北湖生态公园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带两区多点”结构的,美丽竹林风景线建设,北湖公园打造的竹景观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其中的萤火竹舍,各空间软隔断也是大量运用到竹,林建相融、人城和谐,行走其间竹韵悠然。

熊猫广场

有熊猫的地方自然离不开万顷竹海,熊猫广场作为“滚滚”的迎客厅,让你体验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

广场的四条内部道路分别命名为:箭竹路、绿竹巷、楠竹巷、翠竹巷,各自携掣着夹道竹林热情招呼八方来客。

熊猫广场已先后移栽竹子10万余株,品类达14种,占地约4000平方米,其中,位于箭竹路与楠竹路交汇处的竹博园,移栽4600株,竹意最盛。

这一个个点位,勾勒出了成都竹文化的美好未来。

正值成都着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一重大机遇期,也许有一天,在市区就能享受,“推窗看,绿竹猗猗,鸟声入耳”此情此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