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从“天下三大行书”说起(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从“天下三大行书”说起(上)

每个时代的代表书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风貌,并不是凭空的创新,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一提到书法,很多人都是说“看不懂”,书法为什么被搞得这么复杂,因为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想不被搞复杂都难。今天就去繁就简,从最受追捧的“天下三大行书”说起。

说之前再简单普及几个知识点:书法主要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秦从甲骨等文字中逐渐演变出了“小篆”,并被定为官方律令发布等事宜的标准字体,而基层抄写律令和记录的小书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篆书简化为隶书;而到了汉代,随着隶书成为了主流书体,还是作为官方标准字体,另外一批抄写材料的小书吏,还是为了提高效率,写出了章草(即行书)。而且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是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

魏晋风度 独领风骚

当历史来到魏晋,就正式进入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峰。那时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族,开始为了自我性情的抒发而来书写,书法已不再只是实用性的记录工具,而是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并且以最能表达个人性情的行草书法为主。

所以,今天人们欣赏书法时,总是觉得看不懂,或者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看,因为到这个层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上升到审美的层次,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修养。欣赏历史上的名篇名作时,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设想让自己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用心去体会那时人们的心境与感受。

天下第一行书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 24.5x69.9cm /神龙本  (唐 冯承素 双钩填色临摹本)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正是中国经历过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三国时期)之后的短暂一统,当时盛行隐逸之风,就是游山玩水,唱和诗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约了四十多位好友于山间茂林之中流觞曲水,饮酒吟诗,这些人所作的诗合为《兰亭集》,并由微醉的王羲之来为诗集题写“序”,此时的状态必定是诗兴大发,心情畅快,写出的即兴之作也必定是真情流露,即使作品有涂改也无妨。文人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同时王羲之也的确是哪个时代杰出的书法缔造者(其子王献之,其七世孙智永也是书法大家)。再后来加上唐太宗的喜好与推崇,“天下第一行书”的宝座就非《兰亭集序》莫属了!

入唐后,遵从法度的楷书成为了初唐的官方推崇字体,并且歌功颂德的重要碑石都是“奉诏操办”,法度更是严谨。当时善楷书的书家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还有最具雄浑之气是颜真卿;另外,不得不提的两位草书大家是张旭、怀素,素有“颠张”“狂素”之称,他们都是酒后作书,更是将即兴发挥到了极致。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是颜真卿师于张旭,而怀素又师于颜真卿。颜真卿是楷书、行书、草书皆善,并不只是后人在碑帖中看到的楷书印象。

所以,后世学习书法时,多数情况都是从法度严谨的唐楷开始,这个是有明确标准的。多数人欣赏书法的时候,喜欢从“字本身”这个标准出发,而对于行草作品就失去了这个唯一可控的评判标准,因为行草多数时候是抒发个人性情的,与个人的性格、品格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审美高度概括的抽象标准。这就是欣赏上的难点,需要有足够的学识和审美能力,才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鉴赏标准。

天下第二行书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28.3x75.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写这篇《祭侄文稿》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时其喜爱的侄子被安禄山的叛军杀害,颜真卿本人当时也是在抵抗叛军的进攻,两年后收复失地,颜真卿才去当年的战场找到叔侄的遗骸,于是写下祭文,以慰亡灵。书写时内心极度悲愤,悲痛至极,该作充分体现出颜真卿情感的变化,也是一篇草稿,所以才能让后人看得真切。

作为大将的颜真卿,其书法作品雄浑之气外露,楷书威严刚猛;行草狂放不羁。

颜真卿 楷书《多宝塔碑》局部 /初学者“圣经级”的经典临习范本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后人对唐宋两代艺术高峰的概括性评价。进入宋代书法界,以“宋四家”为代表:“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外加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他们将个人性情完全灌注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形成了个人特征鲜明的书风。苏东坡诗文水平可谓冠绝古今,将诗性人生融入到书法之中;黄庭坚是特别崇拜苏轼的,书风更加锋芒毕露、干柴烈火般;而米芾则是将行书的技巧性和临帖功夫发挥到了极致,后世流传的王献之《中秋帖》据传就是米芾所临;而蔡京书法本来不错,后因是奸佞之臣,人品不行,被后人用蔡襄顶替了其历史地位,可见在文人书风占主流的时代,人品重于书品。而作为亡国之君的赵佶,在艺术上绝对算得上是天才型的,他所创的瘦金体有一股孤傲之气、华丽之姿。

天下第三行书宋 苏轼 《寒食帖》(诗两首)34x119.5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在寒食节时写的两首抒发当时苍凉心境的诗句,不仅诗文是上乘之作,书法上也夺得了“天下第三”,该作品的时代背景: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因政见不一,惹上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狱”案,被贬黄州的不得志之处境。

综上“天下三大行书”,小编并没有详解书法线条如何的优美,笔锋如何的好,而是从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书法家的个人特征出发,仅阐述了一遍史实。因为书法艺术自从进入魏晋之后,后人最向往的就是书风中能体现出“魏晋风度”,这指的并不是书法字体的笔画法度,而是个人性情的抒发,与个人背景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并且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风貌。

姿媚成风 金石相抗

进入元代,作为宋代皇室遗裔的赵孟頫,将书法的“姿媚”(后人评)表现到了极致,用“漂亮”一词形容最为妥当,毫无瑕疵。他作为宋臣入仕为元代统治者服务,他倡导“复古”,通过易学优美的书法来传递汉文化,深受元统治者的喜爱。

赵孟頫 楷书《胆巴碑》局部 /经典临习范本

到了明清逐渐出现了对抗“帖学”,崇尚金石味的碑学之风,因为承袭帖学的传统太久了,需要寻找一些新的刺激,来化解审美疲劳。而客观原因是清代有大量碑石出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出现了“漆书”的金农,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还有后来极力倡导碑学的康有为。

其实,每个时代的代表书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风貌,并不是凭空的创新,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下一篇,聊聊书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赏当今的书法艺术。

 

来源:假装懂艺术

原标题:从“天下三大行书”说起,让你明白书法的奥秘

最新更新时间:10/15 16: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从“天下三大行书”说起(上)

每个时代的代表书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风貌,并不是凭空的创新,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一提到书法,很多人都是说“看不懂”,书法为什么被搞得这么复杂,因为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想不被搞复杂都难。今天就去繁就简,从最受追捧的“天下三大行书”说起。

说之前再简单普及几个知识点:书法主要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秦从甲骨等文字中逐渐演变出了“小篆”,并被定为官方律令发布等事宜的标准字体,而基层抄写律令和记录的小书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篆书简化为隶书;而到了汉代,随着隶书成为了主流书体,还是作为官方标准字体,另外一批抄写材料的小书吏,还是为了提高效率,写出了章草(即行书)。而且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是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

魏晋风度 独领风骚

当历史来到魏晋,就正式进入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峰。那时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族,开始为了自我性情的抒发而来书写,书法已不再只是实用性的记录工具,而是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并且以最能表达个人性情的行草书法为主。

所以,今天人们欣赏书法时,总是觉得看不懂,或者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看,因为到这个层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上升到审美的层次,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修养。欣赏历史上的名篇名作时,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设想让自己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用心去体会那时人们的心境与感受。

天下第一行书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 24.5x69.9cm /神龙本  (唐 冯承素 双钩填色临摹本)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正是中国经历过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三国时期)之后的短暂一统,当时盛行隐逸之风,就是游山玩水,唱和诗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约了四十多位好友于山间茂林之中流觞曲水,饮酒吟诗,这些人所作的诗合为《兰亭集》,并由微醉的王羲之来为诗集题写“序”,此时的状态必定是诗兴大发,心情畅快,写出的即兴之作也必定是真情流露,即使作品有涂改也无妨。文人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同时王羲之也的确是哪个时代杰出的书法缔造者(其子王献之,其七世孙智永也是书法大家)。再后来加上唐太宗的喜好与推崇,“天下第一行书”的宝座就非《兰亭集序》莫属了!

入唐后,遵从法度的楷书成为了初唐的官方推崇字体,并且歌功颂德的重要碑石都是“奉诏操办”,法度更是严谨。当时善楷书的书家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还有最具雄浑之气是颜真卿;另外,不得不提的两位草书大家是张旭、怀素,素有“颠张”“狂素”之称,他们都是酒后作书,更是将即兴发挥到了极致。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是颜真卿师于张旭,而怀素又师于颜真卿。颜真卿是楷书、行书、草书皆善,并不只是后人在碑帖中看到的楷书印象。

所以,后世学习书法时,多数情况都是从法度严谨的唐楷开始,这个是有明确标准的。多数人欣赏书法的时候,喜欢从“字本身”这个标准出发,而对于行草作品就失去了这个唯一可控的评判标准,因为行草多数时候是抒发个人性情的,与个人的性格、品格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审美高度概括的抽象标准。这就是欣赏上的难点,需要有足够的学识和审美能力,才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鉴赏标准。

天下第二行书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28.3x75.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写这篇《祭侄文稿》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时其喜爱的侄子被安禄山的叛军杀害,颜真卿本人当时也是在抵抗叛军的进攻,两年后收复失地,颜真卿才去当年的战场找到叔侄的遗骸,于是写下祭文,以慰亡灵。书写时内心极度悲愤,悲痛至极,该作充分体现出颜真卿情感的变化,也是一篇草稿,所以才能让后人看得真切。

作为大将的颜真卿,其书法作品雄浑之气外露,楷书威严刚猛;行草狂放不羁。

颜真卿 楷书《多宝塔碑》局部 /初学者“圣经级”的经典临习范本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后人对唐宋两代艺术高峰的概括性评价。进入宋代书法界,以“宋四家”为代表:“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外加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他们将个人性情完全灌注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形成了个人特征鲜明的书风。苏东坡诗文水平可谓冠绝古今,将诗性人生融入到书法之中;黄庭坚是特别崇拜苏轼的,书风更加锋芒毕露、干柴烈火般;而米芾则是将行书的技巧性和临帖功夫发挥到了极致,后世流传的王献之《中秋帖》据传就是米芾所临;而蔡京书法本来不错,后因是奸佞之臣,人品不行,被后人用蔡襄顶替了其历史地位,可见在文人书风占主流的时代,人品重于书品。而作为亡国之君的赵佶,在艺术上绝对算得上是天才型的,他所创的瘦金体有一股孤傲之气、华丽之姿。

天下第三行书宋 苏轼 《寒食帖》(诗两首)34x119.5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在寒食节时写的两首抒发当时苍凉心境的诗句,不仅诗文是上乘之作,书法上也夺得了“天下第三”,该作品的时代背景: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因政见不一,惹上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狱”案,被贬黄州的不得志之处境。

综上“天下三大行书”,小编并没有详解书法线条如何的优美,笔锋如何的好,而是从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书法家的个人特征出发,仅阐述了一遍史实。因为书法艺术自从进入魏晋之后,后人最向往的就是书风中能体现出“魏晋风度”,这指的并不是书法字体的笔画法度,而是个人性情的抒发,与个人背景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并且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风貌。

姿媚成风 金石相抗

进入元代,作为宋代皇室遗裔的赵孟頫,将书法的“姿媚”(后人评)表现到了极致,用“漂亮”一词形容最为妥当,毫无瑕疵。他作为宋臣入仕为元代统治者服务,他倡导“复古”,通过易学优美的书法来传递汉文化,深受元统治者的喜爱。

赵孟頫 楷书《胆巴碑》局部 /经典临习范本

到了明清逐渐出现了对抗“帖学”,崇尚金石味的碑学之风,因为承袭帖学的传统太久了,需要寻找一些新的刺激,来化解审美疲劳。而客观原因是清代有大量碑石出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出现了“漆书”的金农,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还有后来极力倡导碑学的康有为。

其实,每个时代的代表书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风貌,并不是凭空的创新,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下一篇,聊聊书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赏当今的书法艺术。

 

来源:假装懂艺术

原标题:从“天下三大行书”说起,让你明白书法的奥秘

最新更新时间:10/15 16: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