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界观察|联手外资冲击券商牌照,青岛为何在此时出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界观察|联手外资冲击券商牌照,青岛为何在此时出手?

时机已经成熟,青岛在这个时点申请券商牌照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改革赋予的时代机遇。

文|刘震

今年以来,有关证券公司的消息热度持续攀升,最开始外界传出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要合并打造航母级券商,但最终被辟谣,前一段时间,国联证券和国金证券公告合并,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10月12日晚间,两家公司同时发布重磅公告,宣布合并计划“流产”。此外,地处安徽省的国元证券和华安证券也被传出要合并,但两家公司随后公告称无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相当于否定了外界的传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将券商做大做强。

既有的证券公司忙着做大做强,还有一批企业正跃跃欲试,试图切入证券行业,特别是随着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合资券商成为一条重要的路径,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包括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在内的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顺利落地。根据证监会9月30日公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共有17家券商排队申请设立,其中青岛市国资委旗下的青岛国信发展集团也向证监会递交设立证券公司的申请。此次申请券商牌照,由青岛国信发展集团递交申请材料,而大股东则是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旗下的青岛意才,也就是说,青岛此次申请的这张券商牌照也是合资证券公司执照,该合资证券公司名称为意才证券,如果成功,将会成为青岛市当下唯一的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证券公司,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大力发展券商的本质是融资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一书的开篇中便旗帜鲜明的指出,“党中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事实上,如果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在金融市场中习惯于将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向银行借款就是间接融资,而上市发行股票就是直接融资。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根据央行公布的社融数据,2019年末,人民币贷款占社融规模的比重为61%,以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之和衡量直接融资比重只有12%,直接融资比重显著偏低。需要说明的是,融资结构的调整并不是由直接和间接融资的比重是否失衡来决定的,而是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内生性需要而推动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工业、地产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这些行业有两大共性,一是商业模式成熟、盈利渠道稳定,而且大多都有重资产作为抵押,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这些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方式获取融资。但在房地产红利日渐消失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转折时代背景下,传统行业的发展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兴产业接棒助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产业转型正在有序推进。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衍生出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新兴行业的企业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受银行信贷风控要求难以获得授信。以工商银行的数据为例,2019年该行公司类贷款行业分布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最高,达到23.15%,而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较低。

多种因素的共振导致银行贷款对新兴行业的支持不足,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又特别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就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直接融资具有高风险容忍度的特征,而且资本热衷于投向成长性较强的行业,至此,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的融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都比较高,这或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其直接融资比重达到了78%,以银行系统作为金融市场支柱的日本的直接融资比重也超过了40%。事实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进程在国内早就开始了,科创板的设立,注册制的实行,这些政策都是国家在借资本市场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券商是资本市场的服务人和推动者,中国要发展资本市场,需要有一个庞大而专业的投行队伍,这一点,美国华尔街、高盛、摩根、花旗、美林,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投行造就了美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开眼看世界,目的是回头看自己,反观中国目前的证券公司,和国际上的投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把国内龙头中信证券和美国的高盛做一下对比,截止到去年底,高盛集团总资产达到9930亿美元,而同期中信证券的总资产为1135亿美元。国内证券公司急需做大做强,这才有了层出不穷的合并传闻,另一方面,引入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注入国际化元素和理念,因此合资券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优势的。

青岛需要一家本土证券公司

自万通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之后,青岛就再也没有出现一家本土证券公司,作为经济总量过万亿的计划单列市,从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两方面的未来发展情况来看,当下的青岛都需要一家属于自己的本土证券公司。

首先,金融业是青岛目前的重点发力方向,致力于打造北方的金融高地。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设立,青岛正式开启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财富、创造财富的航程。自财富改革试验区设立以来,先后吸引了一众金融机构落户,2019年9月,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首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公司正式落户青岛,今年四月份,苏黎世基金正式在青岛金家岭金融区注册落户,并于上半年在金家岭金融区设立规模2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基金。随后,山东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法人机构——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这是继去年12月份青岛意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获批基金销售牌照之后,青岛市收获的第二张基金业牌照,含金量十足。放眼望去,青岛市已经先后获得了金融业的各大金字牌照,但唯独缺乏一张券商牌照,如果此次青岛国信发展集团能够成功拿到券商牌照,那对青岛的金融业发展是极大的推动。

金融业的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拥有完备工业基础的青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新经济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今年的中国高成长企业发展论坛上,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以及2020年新晋独角兽企业榜单,在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榜单中,青岛有6家独角兽企业成功入选,分别为聚好看、特来电、日日顺、卡奥斯、能链集团和伟东云教育。随着注册制的施行,未来这些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将会大概率的走向资本市场,如果青岛有一家本土券商,对于服务本地区企业上市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今年以来,青岛辖区内先后有高测股份、酷特智能、森麒麟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此外还有很多已经递交招股书而正在排队待审的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增量的资本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上市企业。换一个角度来看,青岛本土的证券公司会有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这是申请券商牌照的动力所在。

综上所述,时机已经成熟,青岛在这个时点申请券商牌照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改革赋予的时代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界观察|联手外资冲击券商牌照,青岛为何在此时出手?

时机已经成熟,青岛在这个时点申请券商牌照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改革赋予的时代机遇。

文|刘震

今年以来,有关证券公司的消息热度持续攀升,最开始外界传出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要合并打造航母级券商,但最终被辟谣,前一段时间,国联证券和国金证券公告合并,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10月12日晚间,两家公司同时发布重磅公告,宣布合并计划“流产”。此外,地处安徽省的国元证券和华安证券也被传出要合并,但两家公司随后公告称无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相当于否定了外界的传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将券商做大做强。

既有的证券公司忙着做大做强,还有一批企业正跃跃欲试,试图切入证券行业,特别是随着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合资券商成为一条重要的路径,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包括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在内的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顺利落地。根据证监会9月30日公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共有17家券商排队申请设立,其中青岛市国资委旗下的青岛国信发展集团也向证监会递交设立证券公司的申请。此次申请券商牌照,由青岛国信发展集团递交申请材料,而大股东则是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旗下的青岛意才,也就是说,青岛此次申请的这张券商牌照也是合资证券公司执照,该合资证券公司名称为意才证券,如果成功,将会成为青岛市当下唯一的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证券公司,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大力发展券商的本质是融资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一书的开篇中便旗帜鲜明的指出,“党中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事实上,如果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在金融市场中习惯于将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向银行借款就是间接融资,而上市发行股票就是直接融资。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根据央行公布的社融数据,2019年末,人民币贷款占社融规模的比重为61%,以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之和衡量直接融资比重只有12%,直接融资比重显著偏低。需要说明的是,融资结构的调整并不是由直接和间接融资的比重是否失衡来决定的,而是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内生性需要而推动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工业、地产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这些行业有两大共性,一是商业模式成熟、盈利渠道稳定,而且大多都有重资产作为抵押,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这些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方式获取融资。但在房地产红利日渐消失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转折时代背景下,传统行业的发展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兴产业接棒助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产业转型正在有序推进。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衍生出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新兴行业的企业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受银行信贷风控要求难以获得授信。以工商银行的数据为例,2019年该行公司类贷款行业分布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最高,达到23.15%,而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较低。

多种因素的共振导致银行贷款对新兴行业的支持不足,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又特别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就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直接融资具有高风险容忍度的特征,而且资本热衷于投向成长性较强的行业,至此,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的融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都比较高,这或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其直接融资比重达到了78%,以银行系统作为金融市场支柱的日本的直接融资比重也超过了40%。事实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进程在国内早就开始了,科创板的设立,注册制的实行,这些政策都是国家在借资本市场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券商是资本市场的服务人和推动者,中国要发展资本市场,需要有一个庞大而专业的投行队伍,这一点,美国华尔街、高盛、摩根、花旗、美林,这些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投行造就了美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开眼看世界,目的是回头看自己,反观中国目前的证券公司,和国际上的投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把国内龙头中信证券和美国的高盛做一下对比,截止到去年底,高盛集团总资产达到9930亿美元,而同期中信证券的总资产为1135亿美元。国内证券公司急需做大做强,这才有了层出不穷的合并传闻,另一方面,引入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注入国际化元素和理念,因此合资券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优势的。

青岛需要一家本土证券公司

自万通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之后,青岛就再也没有出现一家本土证券公司,作为经济总量过万亿的计划单列市,从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两方面的未来发展情况来看,当下的青岛都需要一家属于自己的本土证券公司。

首先,金融业是青岛目前的重点发力方向,致力于打造北方的金融高地。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设立,青岛正式开启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财富、创造财富的航程。自财富改革试验区设立以来,先后吸引了一众金融机构落户,2019年9月,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首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公司正式落户青岛,今年四月份,苏黎世基金正式在青岛金家岭金融区注册落户,并于上半年在金家岭金融区设立规模2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基金。随后,山东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法人机构——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这是继去年12月份青岛意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获批基金销售牌照之后,青岛市收获的第二张基金业牌照,含金量十足。放眼望去,青岛市已经先后获得了金融业的各大金字牌照,但唯独缺乏一张券商牌照,如果此次青岛国信发展集团能够成功拿到券商牌照,那对青岛的金融业发展是极大的推动。

金融业的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拥有完备工业基础的青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新经济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今年的中国高成长企业发展论坛上,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以及2020年新晋独角兽企业榜单,在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榜单中,青岛有6家独角兽企业成功入选,分别为聚好看、特来电、日日顺、卡奥斯、能链集团和伟东云教育。随着注册制的施行,未来这些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将会大概率的走向资本市场,如果青岛有一家本土券商,对于服务本地区企业上市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今年以来,青岛辖区内先后有高测股份、酷特智能、森麒麟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此外还有很多已经递交招股书而正在排队待审的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增量的资本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上市企业。换一个角度来看,青岛本土的证券公司会有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这是申请券商牌照的动力所在。

综上所述,时机已经成熟,青岛在这个时点申请券商牌照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改革赋予的时代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