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

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有哪些很重要又被忽视的烧菜技巧?为什么现在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小时候被老妈老爸痛揍一顿是因为啥?二本学校想考研到985.211不太现实?

1、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

这样的一份单人套餐要七八十块

有一个通用的规则是,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中,最有名的那家店明明是为这种食物打下名声的老店,却总是不知不觉间就发展成了只有游客会光顾、本地人却嗤之以鼻的“杀生老字号”。规模化和保持原味之间仿佛无法共存。看看天津的知友们都有些什么不推荐狗不理的理由:

 

lazo

估计是因为贵,但是招待客人我还是挺推荐狗不理的,因为效果真的很好。就比如,茅台很贵,卖一千来块,也好喝,但是茅台股份旗下的茅台迎宾酒也不错,却只卖五十。我当然觉得喝茅台迎宾很划算,茅台不划算,不过请人吃饭茅台肯定好过茅台迎宾。狗不理一顿人均一百多,张记包子只要十几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狗不理之前不这么贵,所以天津本地人看见以前十几块一屉的包子卖到了七八十,自然不爽,自然觉得不值得。外地游客的话,图个新鲜,值得一吃。

 

徐微

憋逗了,你看重庆人会推荐小天鹅刘一手秦妈⋯⋯火锅么?

 

沙卡

2009年去天津,朋友请吃津门“狗不理”。

8个包子,128。

不吃盛情难却,可吃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周克

本地特产在本地卖不好原则

因为:本地特产所匹配的用户群,往往不是本地人

查看知乎讨论

 

2、有哪些很重要又被忽视的烧菜技巧?

学不会颠勺的话,扒拉一下也行啊。

大概是周末快要到了,大家对美食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一天中看到好多热议的美食类话题。同样的菜,用同样的原料,不同的人还是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大概区别就在于一些窍门。看看能吃会做的知友们都提供了哪些干货:

 

祁圆圆

炖排骨汤滴两滴醋,炖别的汤别这么做。亲身实践,会影响味道,比如鸡汤。

生抽和老抽最好区分开,不要统一用酱油,有时菜颜色好不好看,就取决于这些上色的调料。

做炒鸡蛋,在打散蛋液时,加一小勺水淀粉或者水,鸡蛋下锅后小火烘一下,炒出来的鸡蛋会很蓬,很大一块。还有,炒蛋用猪油,比用别的任何油好吃。

熬鱼汤甩根猪大骨一起炖,会很鲜,而且腥味会淡很多。

熬咖喱加椰浆(这个技巧说了好多次了貌似),会非常好吃,把咖喱的味道提起来很多。

做了油辣子海椒,两颗核桃洗干净泡辣椒里,可以保持油辣椒的香味。

电饭锅煮饭,扔一两片绿茶一起煮,饭会很清香。

 

曾爽

做水煮、家常、跳水、红烧等菜系,用混合油,即一半猪油一半菜油。

质的飞跃。

 

Leeliv

很感谢大家的支持,想不到知乎上面那么多吃货。

1.炒鸡蛋,在鸡蛋下锅前滴一滴白酒搅拌均匀,会令鸡蛋更蓬松鲜香

2.做金蒜米的时候先把蒜末用热水烫过,洗去蒜中的粘液再下油锅炸制,蒜米会更松散不粘连

3.蒸鱼的时候,永远把鱼肚子下面用姜片或者一个瓷勺垫起来,保证蒸汽能从鱼肚下面通过同时蒸汽水不会接触到食材,接触到蒸汽水的蒸菜废了一半,吃过泡在蒸汽水里的螃蟹的人明白我在说什么。

4.做双皮奶请放奶油,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书上说不要加奶油,如果你能直接获得刚挤的新鲜牛奶,那不用加,如果是盒装奶,所有盒装奶都是脱脂的,区别在于多少,老老实实加奶油,就能获得第二层皮了

5.鸡蛋羹做的好不好,区别在于打散的鸡蛋有没有过筛过滤掉气泡和“脐带”

查看知乎讨论

 

3、为什么现在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

还有穷啊!

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发现,周围的同事朋友结婚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单身的人也过得有滋有味,并不急于找另一半。有人将这样的情况解读为结婚门槛高,但还有一个原因是,结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了,并且不再是一件“必要的”事。年轻人对于婚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将就,说到底并不是一件坏事。看看知友们都怎么说:

 

冷哲

原因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过去没有洗衣机的年代,基本上周日这一天就是收拾房子加洗衣服了。下馆子是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才有的奢侈活动。

我们知道一个人给两个人做饭的时间大大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做饭的时间之和。一个人给两个人洗衣服的时间也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洗衣服的时间之和。很多事情都类似。

因此,结婚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两个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则不同了。吃饭可以下馆子,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房间也可以请阿姨。再加上性开放的潮流,结婚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收入人群越是如此。

 

陈曦

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

 

刘曦

好现象,说明大家渐渐意识到结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青木鱼

前几十年受够了管教,好容易独立一点,感受到一点点自由的空气,不想再和人捆绑在一起了

 

4、小时候被老妈老爸痛揍一顿是因为啥?

不需要任何理由!

好多家长都喜欢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想必都没少闯祸也没少挨揍。看看知友们都因为什么原因被爸妈揍过:

 

陈某某

我妈拿着棍子吓唬我说要揍我。

我求饶。

我妈心软遂把棍子丢到一边。

我捡起,在我妈转身之后抽了她一棍。

结果,被狂揍。

 

Hans Landa

初中的时候搬家。

搬家公司的工人搬开了我的床,

于是乎从一年级开始到初中,将近一公斤重的不及格考试卷重见天日,无声的诉说着历史。

然后搬家公司的工人们,一边搬东西,一边欣赏着我爸妈的男女混合花式双打。

那次打的我惊天地泣鬼神。

我爸妈说,这是六年的帐一块算!并且从此以后,我爸妈再也没给我买过床,一直打地铺到现在。。

 

刘洋

“你为啥打我??!!!”

“死孩子还敢顶嘴!!(变本加厉地继续打)”

嗯,所以挨打最多的原因就是顶嘴吧……

 

潘小潘

把铜片弯成u型插到插座上,我命大没有任何事情。然而伴随着保险丝断掉,电视冒烟,家里警报响个不停,我被我妈满大街追打(๑¯∀¯๑)小朋友们不要学哦。

查看知乎讨论

 

5、二本学校想考研到985.211不太现实?

题主的问题来自于他的老师,坦白讲,这样的老师未免有点不靠谱。考研和高考不一样,并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玩命,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对备考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二本三本的学生通过努力考上自己喜欢的名牌院校,完全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退一万步说,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自己考不上呢?看看知友们是怎样看待的:

 

胡波

我是一个三本的学生,14年考研考进了武汉的一所211。同班的一个考进了一所985,自己努力就好,管别人说那么多干啥?

 

陈铠楠

这种事情啊。

有些人会告诉你,「我有一个师兄」,专科出身,专插本读个小城市高校,考研怒上华南理工,现在都读到博士了。「我有一个师姐」,从听都没听过的小学校考华南理工,总分和两门专业课都是第一,总分把本校出身的第二名直接甩出30分去。

有些人又会告诉你,你这个专业,报录比摆在那里,每年都是十几比一,二本胜算摆在那里,每年就屈指可数的人,三本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一个人,跨专业的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没人过初试。而且「我有一个师姐」,初试过线都二十几分了,还是面试被淘汰了。

两边其实都是真的。因为这些人我都认识。

 

py peleus

随便翻一翻国内任意一所国内985或211大学随便那一年研一入学的研究生本科学校,你会发现二本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个是每个本校考研的学生,研导以及博导心里都会真切感受到的事实,所以你之所以有难考的感觉只不过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因为在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比你更努力的人群

 

啊啊

亲测可行,没有鸡汤。

有些事情,试过了才知道可行不可行。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6k
  • 知乎2024Q2财报:营收9.34亿 经调整净亏损同比降79.9%
  • 知乎:上半年净亏损收窄至2.46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

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有哪些很重要又被忽视的烧菜技巧?为什么现在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小时候被老妈老爸痛揍一顿是因为啥?二本学校想考研到985.211不太现实?

1、为什么天津人都不推荐去狗不理?

这样的一份单人套餐要七八十块

有一个通用的规则是,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中,最有名的那家店明明是为这种食物打下名声的老店,却总是不知不觉间就发展成了只有游客会光顾、本地人却嗤之以鼻的“杀生老字号”。规模化和保持原味之间仿佛无法共存。看看天津的知友们都有些什么不推荐狗不理的理由:

 

lazo

估计是因为贵,但是招待客人我还是挺推荐狗不理的,因为效果真的很好。就比如,茅台很贵,卖一千来块,也好喝,但是茅台股份旗下的茅台迎宾酒也不错,却只卖五十。我当然觉得喝茅台迎宾很划算,茅台不划算,不过请人吃饭茅台肯定好过茅台迎宾。狗不理一顿人均一百多,张记包子只要十几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狗不理之前不这么贵,所以天津本地人看见以前十几块一屉的包子卖到了七八十,自然不爽,自然觉得不值得。外地游客的话,图个新鲜,值得一吃。

 

徐微

憋逗了,你看重庆人会推荐小天鹅刘一手秦妈⋯⋯火锅么?

 

沙卡

2009年去天津,朋友请吃津门“狗不理”。

8个包子,128。

不吃盛情难却,可吃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周克

本地特产在本地卖不好原则

因为:本地特产所匹配的用户群,往往不是本地人

查看知乎讨论

 

2、有哪些很重要又被忽视的烧菜技巧?

学不会颠勺的话,扒拉一下也行啊。

大概是周末快要到了,大家对美食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一天中看到好多热议的美食类话题。同样的菜,用同样的原料,不同的人还是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大概区别就在于一些窍门。看看能吃会做的知友们都提供了哪些干货:

 

祁圆圆

炖排骨汤滴两滴醋,炖别的汤别这么做。亲身实践,会影响味道,比如鸡汤。

生抽和老抽最好区分开,不要统一用酱油,有时菜颜色好不好看,就取决于这些上色的调料。

做炒鸡蛋,在打散蛋液时,加一小勺水淀粉或者水,鸡蛋下锅后小火烘一下,炒出来的鸡蛋会很蓬,很大一块。还有,炒蛋用猪油,比用别的任何油好吃。

熬鱼汤甩根猪大骨一起炖,会很鲜,而且腥味会淡很多。

熬咖喱加椰浆(这个技巧说了好多次了貌似),会非常好吃,把咖喱的味道提起来很多。

做了油辣子海椒,两颗核桃洗干净泡辣椒里,可以保持油辣椒的香味。

电饭锅煮饭,扔一两片绿茶一起煮,饭会很清香。

 

曾爽

做水煮、家常、跳水、红烧等菜系,用混合油,即一半猪油一半菜油。

质的飞跃。

 

Leeliv

很感谢大家的支持,想不到知乎上面那么多吃货。

1.炒鸡蛋,在鸡蛋下锅前滴一滴白酒搅拌均匀,会令鸡蛋更蓬松鲜香

2.做金蒜米的时候先把蒜末用热水烫过,洗去蒜中的粘液再下油锅炸制,蒜米会更松散不粘连

3.蒸鱼的时候,永远把鱼肚子下面用姜片或者一个瓷勺垫起来,保证蒸汽能从鱼肚下面通过同时蒸汽水不会接触到食材,接触到蒸汽水的蒸菜废了一半,吃过泡在蒸汽水里的螃蟹的人明白我在说什么。

4.做双皮奶请放奶油,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书上说不要加奶油,如果你能直接获得刚挤的新鲜牛奶,那不用加,如果是盒装奶,所有盒装奶都是脱脂的,区别在于多少,老老实实加奶油,就能获得第二层皮了

5.鸡蛋羹做的好不好,区别在于打散的鸡蛋有没有过筛过滤掉气泡和“脐带”

查看知乎讨论

 

3、为什么现在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

还有穷啊!

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发现,周围的同事朋友结婚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单身的人也过得有滋有味,并不急于找另一半。有人将这样的情况解读为结婚门槛高,但还有一个原因是,结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了,并且不再是一件“必要的”事。年轻人对于婚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将就,说到底并不是一件坏事。看看知友们都怎么说:

 

冷哲

原因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过去没有洗衣机的年代,基本上周日这一天就是收拾房子加洗衣服了。下馆子是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才有的奢侈活动。

我们知道一个人给两个人做饭的时间大大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做饭的时间之和。一个人给两个人洗衣服的时间也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洗衣服的时间之和。很多事情都类似。

因此,结婚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两个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则不同了。吃饭可以下馆子,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房间也可以请阿姨。再加上性开放的潮流,结婚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收入人群越是如此。

 

陈曦

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

 

刘曦

好现象,说明大家渐渐意识到结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青木鱼

前几十年受够了管教,好容易独立一点,感受到一点点自由的空气,不想再和人捆绑在一起了

 

4、小时候被老妈老爸痛揍一顿是因为啥?

不需要任何理由!

好多家长都喜欢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想必都没少闯祸也没少挨揍。看看知友们都因为什么原因被爸妈揍过:

 

陈某某

我妈拿着棍子吓唬我说要揍我。

我求饶。

我妈心软遂把棍子丢到一边。

我捡起,在我妈转身之后抽了她一棍。

结果,被狂揍。

 

Hans Landa

初中的时候搬家。

搬家公司的工人搬开了我的床,

于是乎从一年级开始到初中,将近一公斤重的不及格考试卷重见天日,无声的诉说着历史。

然后搬家公司的工人们,一边搬东西,一边欣赏着我爸妈的男女混合花式双打。

那次打的我惊天地泣鬼神。

我爸妈说,这是六年的帐一块算!并且从此以后,我爸妈再也没给我买过床,一直打地铺到现在。。

 

刘洋

“你为啥打我??!!!”

“死孩子还敢顶嘴!!(变本加厉地继续打)”

嗯,所以挨打最多的原因就是顶嘴吧……

 

潘小潘

把铜片弯成u型插到插座上,我命大没有任何事情。然而伴随着保险丝断掉,电视冒烟,家里警报响个不停,我被我妈满大街追打(๑¯∀¯๑)小朋友们不要学哦。

查看知乎讨论

 

5、二本学校想考研到985.211不太现实?

题主的问题来自于他的老师,坦白讲,这样的老师未免有点不靠谱。考研和高考不一样,并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玩命,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对备考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二本三本的学生通过努力考上自己喜欢的名牌院校,完全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退一万步说,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自己考不上呢?看看知友们是怎样看待的:

 

胡波

我是一个三本的学生,14年考研考进了武汉的一所211。同班的一个考进了一所985,自己努力就好,管别人说那么多干啥?

 

陈铠楠

这种事情啊。

有些人会告诉你,「我有一个师兄」,专科出身,专插本读个小城市高校,考研怒上华南理工,现在都读到博士了。「我有一个师姐」,从听都没听过的小学校考华南理工,总分和两门专业课都是第一,总分把本校出身的第二名直接甩出30分去。

有些人又会告诉你,你这个专业,报录比摆在那里,每年都是十几比一,二本胜算摆在那里,每年就屈指可数的人,三本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一个人,跨专业的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没人过初试。而且「我有一个师姐」,初试过线都二十几分了,还是面试被淘汰了。

两边其实都是真的。因为这些人我都认识。

 

py peleus

随便翻一翻国内任意一所国内985或211大学随便那一年研一入学的研究生本科学校,你会发现二本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个是每个本校考研的学生,研导以及博导心里都会真切感受到的事实,所以你之所以有难考的感觉只不过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因为在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比你更努力的人群

 

啊啊

亲测可行,没有鸡汤。

有些事情,试过了才知道可行不可行。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